2023年12月13日发(作者:)

附录1: 实时-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 数据文件命名规则和格式 实时-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业务中数据文件包括台站上传的观测数据文件、省级质控后数据文件两类。 台站上传的观测数据文件包括国家站地面小时数据文件、国家站日照日数据文件、国家站日数据文件、区域站/国家级无人站地面小时数据文件、区域自动站雨量站数据文件、国家站分钟数据文件和国家站气象辐射小时数据文件。其中,国家站分钟数据文件传至省信息中心后,暂不上传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国家站气象辐射小时数据文件暂不在省级进行质量控制等数据处理,只上传原始观测数据文件。 省级质控后数据文件包括质控后国家站地面小时数据文件、质控后国家站日照日数据文件、质控后国家站日数据文件、质控后区域站/国家级无人站地面小时数据文件、质控后区域自动站雨量站数据文件。 国家站加密观测数据文件命名规则和格式同国家站地面小时数据文件;区域站加密观测数据文件命名规则和格式同区域站地面小时数据文件。质控后国家站加密观测数据文件命名规则和格式同质控后国家站地面小时数据文件;质控后区域站加密观测数据文件命名规则和格式同质控后区域站地面小时数据文件。 当观测数据文件和格式发生业务变化时,本附录中的数据文件命名及格式也相应改变。 一、国家站地面小时数据文件格式 1. 文件名 国家级站单站文件名: Z_SURF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AWS_FTM[-CCx].txt

国家级站打包文件名: Z_SURF_C_CCCC_yyyyMMddhhmmss_O_AWS_

在文件名中:  1 Z: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国内交换的资料; SURF:固定代码,表示地面观测; I:固定代码,指示其后字段代码为测站区站号; C:固定代码,指示其后字段代码为编报中心代码; IIiii:测站区站号; CCCC: 编报中心代码; yyyyMMddhhmmss:文件生成时间“年月日时分秒”(UTC,国际时); O: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观测类资料; AWS: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自动气象站地面气象要素资料; FTM:固定代码,表示定时观测资料; CCx:数据更正标识,可选标志,对于某测站(由IIiii指示)已发观测数据进行更正时,文件名中必须包含资料更正标识字段。CCx中:CC为固定代码;x取值为A~X,x=A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的第一次更正,x=B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的第二次更正,依次类推,直至x=X。 txt: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文本文件。

2. 文件内容 该文件共分为13段。具体如下: (1)测站基本信息(57 Byte); (2)气压数据(46 Byte); (3)气温和湿度数据(64 Byte); (4)累计降水和蒸发数据(41 Byte); (5)风观测数据(68 Byte); (6)地温数据(97 Byte); (7)自动观测能见度数据(25 Byte); (8)人工观测能见度、云、天气现象(67 Byte); (9)其它重要天气(39 Byte); (10)小时内每分钟降水量(123 Byte); (11)人工观测连续天气现象(不定长); (12)数据质量控制码(3行,每行158 Byte); (13)文件结束符。 详细数据项及排序如下: 段序 要素名 单位    长度 说明 Byte

  5位数字或第1位为字母,第2-55

位为数字 年月日时分秒(国际时,,其中:秒固定为14

yyyyMMddhhmmss)“00”,为正点观测资料时,分记录为“00” 按度分秒记录,均为2位,高位不足补“0”,台站纬度未精确到秒时,6

秒固定记录“00” 7

按度分秒记录,度为3位,分秒为2位,高位不足补“0”,台站经度未精确到秒时,秒固定记录“00”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10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若低于海平面,首位存入“-”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10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无气压传感器时,1 测站基本信息段 1.1  区站号 1.2  观测时间 1.3  纬度  1.4  经度  1.5  观测场拔海高度 0.1m 5

1.6  气压传感器拔海高度  0.1m

2

5 段序 要素名 单位 长度 Byte

说明 录入“/////” ,若低于海平面,首位存入“-” 1.7  观测方式  1

当器测项目为人工观测时存入1,器测项目为自动站观测时存入4

依次标识台站级、省级、国家级对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的情况。“1”为软件自动作过质量控制,“0”为由人机交互进一步作过质量控制,“9”为没有进行任何质量控制 为非更正数据时,固定编“000”;为测站更正数据时,编码规则同文件名中的CCx

段标识符:PP

当前时刻的本站气压值 当前时刻的海平面气压值 正点本站气压与前3小时本站气压之差,非正点时记为缺测 正点本站气压与前24小时本站气压之差,非正点时记为缺测 每1小时内的最高本站气压值 每1小时内最高本站气压出现时间,时分各两位,下同 每1小时内的最低本站气压值 每1小时内最低本站气压出现时间 段标识符:TH

当前时刻的空气温度 每1小时内的最高气温 每1小时内最高气温出现时间 每1小时内的最低气温 每1小时内最低气温出现时间 正点气温与前24小时气温之差,非正点时记为缺测,在业务软件中自动计算求得,非正点时记为缺测 软件自动统计求得,在18、00时,为编报1SnTxTxTx组,非正点时记为缺测 软件自动统计求得,00、06时,为编报2SnTnTnTn组,非正点时记为缺测 当前时刻的露点温度值 当前时刻的相对湿度 每1小时内的最小相对湿度值 每1小时内最小相对湿度出现时间 当前时刻的水汽压值 段标识符:RE

每1小时内的降水量累计量 软件从小时降水量自动统计,自动站缺测时,为雨量筒人工观测降水量。非正点时记为缺测 1.8  质量控制标识  3

1.9  文件更正标识 2 气压数据 2.1  本站气压 2.2  海平面气压 2.3  3小时变压 2.4  24小时变压   0.1hPa

0.1hPa

0.1hPa

0.1hPa

3

 5

5

4

4

5

4

5

4

 4

4

4

4

4

4

2.5  最高本站气压 0.1hPa

2.6  最高本站气压出现时间  2.7  最低本站气压 2.8  最低本站气压出现时间 3 温度和湿度数据 3.1  气温 3.2  最高气温 3.3  最高气温出现时间 3.4  最低气温 3.5  最低气温出现时间 3.6  24小时变温 0.1hPa

  0.1℃ 0.1℃  0.1℃  0.1℃ 3.7  过去24小时最高气温 0.1℃ 4

3.8  过去24小时最低气温 3.9  露点温度 3.10 相对湿度 3.11 最小相对湿度 0.1℃ 0.1℃ 1%

1%

4

4

3

3

4

3

 4

5

3.12 最小相对湿度出现时间  3.13 水汽压 0.1hPa

4 累计降水和蒸发量数据 4.1  小时降水量 4.2  过去3小时降水量  0.1mm

0.1mm

3

 段序 要素名 单位 长度 Byte

5

5

5

2

5

4

 3

3

3

3

3

3

4

3

3

3

3

4

说明 软件从小时降水量自动统计,自动站缺测时,为雨量筒人工观测降水量。非正点时记为缺测 软件从小时降水量自动统计,自动站缺测时,为雨量筒人工观测降水量,非正点时记为缺测 软件从小时降水量自动统计,自动站缺测时,为雨量筒人工观测降水量,非正点时记为缺测 任意时段累积降水量,人工设臵,满足应急加密观测需要。无加密观测降水量时,记为缺测 在4.6中指定累积时段的降水量。无此内容时,记为缺测 每1小时内的蒸发累计量 段标识符:WI

当前时刻的2分钟平均风向 当前时刻的2分钟平均风速 当前时刻的10分钟平均风向 当前时刻的10分钟平均风速 每1小时内10分钟最大风速的风向 每1小时内10分钟最大风速 每1小时内10分钟最大风速出现时间,时分各两位,下同 当前时刻的瞬时风向 当前时刻的瞬时风速 每1小时内的极大风速的风向 每1小时内的极大风速 每1小时内极大风速出现时间 由软件自动从自动站数据中挑取或人工输入,在18、00、06、12时,为编报911fxfx组,非正点时记为缺测 由软件自动从自动站数据中挑取或人工输入,在18、00、06、12时,为编报915dd组,非正点时记为缺测 由软件自动从自动站数据中挑取,非正点时记为缺测 由软件自动从自动站数据中挑取,非正点时记为缺测 段标识符:DT

当前时刻的地面温度值 每1小时内的地面最高温度 每1小时内地面最高温度出现时间 每1小时内的地面最低温度 每1小时内地面最低温度出现时间 在业务软件中自动计算求得,00时为编报3SnTgTgTg组,非正点时记为缺测 4.3  过去6小时降水量 4.4  过去12小时降水量 4.5  24小时降水量 4.6  人工加密观测降水量描述时间周期 0.1mm

0.1mm

0.1mm

 0.1mm

0.1mm

 1° 0.1m/s

1° 0.1m/s

1° 0.1m/s

 1° 0.1m/s

1° 0.1m/s

 4.7  人工加密观测降水量 4.8  小时蒸发量 5 风观测数据 5.1  2分钟风向 5.2  2分钟平均风速 5.3  10分钟风向 5.4  10分钟平均风速 5.5  最大风速的风向 5.6  最大风速 5.7  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5.8  瞬时风向 5.9  瞬时风速 5.10 极大风速的风向 5.11 极大风速 5.12 极大风速出现时间 5.13 过去6小时极大风速 0.1m/s 3

5.14 过去6小时极大风向 1° 3

5.15 过去12小时极大风速 0.1m/s

5.16 过去12小时极大风向 6 地温数据 6.1  地表温度 6.2  地表最高温度 6.3  地表最高出现时间 6.4  地面表最低温度 6.5  地表最低出现时间 过去12小时最低地面6.6  温度 1°  0.1℃ 0.1℃  0.1℃  0.1℃ 4

 3

3

 4

4

4

4

4

4 段序 要素名 6.7  5厘米地温 6.8  10厘米地温 6.9  15厘米地温 6.10  20厘米地温 6.11  40厘米地温 6.12  80厘米地温 6.13  160厘米地温 6.14  320厘米地温 6.15  草面温度 6.16  草面最高温度 6.17  草面最高出现时间 6.18  草面最低温度

6.19  草面最低出现时间 7 自动观测能见度数据 7.1  1分钟平均水平能见度 7.2  10分钟平均水平能见度 7.3  最小能见度 7.4  最小能见度出现时间

8 人工观测能见度、云、天数据 8.1  能见度 8.2  总云量 8.3  低云量 8.4  编报云量 8.5  云高 长度 说明 Byte

当前时刻的5厘米地温值 0.1℃ 4

单位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1m

1m

1m

  0.1km

1成 1成 1成 1m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5

5

5

4

 4

3

3

3

5

当前时刻的10厘米地温值 当前时刻的15厘米地温值 当前时刻的20厘米地温值 当前时刻的40厘米地温值 当前时刻的80厘米地温值 当前时刻的160厘米地温值 当前时刻的320厘米地温值 当前时刻的草面温度值 每1小时内的草面最高温度 每1小时内草面最高温度出现时间 每1小时内的草面最低温度 每1小时内草面最低温度出现时间 段标识符:VV

当前时刻的1分钟平均水平能见度 当前时刻的10分钟平均水平能见度 每1小时内的最小能见度 每1小时内的最小能见度出现时间 段标识符:CW

正点的能见度,由人工输入 正点的总云量,由人工输入 正点的低云量,由人工输入 正点的低云状或中云状云量,由人工输入,为编报Nh

正点的低(中)云状云高,由人工输入,为编报iRiXhVV中的h;当无Nh的云时,若无云高值,均写入2500

人工输入,最多8种云,按简码编 按《GD-01Ⅲ》规定形成的云状编码(CLCMCH),由人工输入云状,软件自动形成编码 按《GD-01Ⅲ》规定形成的现在天气现象编码(ww),由人工输入,不能自动观测或人工输入时,固定编“//” 对于天气报时次为06;补充天气报时次为03;加密天气报的00时为12,其他加密天气报时次为06;非发天气(加密)报时次,固定编“//” 按《GD-01Ⅲ》规定形成的过去天气编码(W1),由人工输入,不能自动观测或人工输入时,固定编“//” 按《GD-01Ⅲ》规定形成的过去天气编码(W2),由人工输入,不能自动观测或人工输入时,固定编“//” 06时人工观测值,由人工输入,其他时次固定编“//” 段标识符:SP

8.6  云状 8.7  云状编码(云码)   24

3

8.8  现在天气现象编码  2

8.9  过去天气描述时间周期  2

8.10 过去天气(1) 8.11 过去天气(2) 8.12 地面状态 9 其它重要天气数据      5

1

1

2

 段序 要素名 单位 长度 Byte

4

说明 00时或应急加密观测时次观测值,由人工输入,00时为编报925SS组,无人工观测值时,固定编“////” 00时或应急加密观测时次观测值,由人工输入,无人工观测值时,固定编“////” 00时人工观测或应急加密观测时次观测值,由人工输入,无人工观测值时,固定编“////” 00时人工观测或应急加密观测时次观测值,由人工输入,无人工观测值时,固定编“////” 00时人工观测或应急加密观测时次观测值,由人工输入,无人工观测值时,固定编“////” 00时人工观测或应急加密观测时次观测值,由人工输入,无人工观测值时,固定编“////” 按《GD-01Ⅲ》规定输入的Mw码,在18、00、06、12时[加密]天气报中,人工输入,无人工观测值时,固定编“////” 按《GD-01Ⅲ》规定输入的Da码,在18、00、06、12时,人工输入,无人工观测值时,固定编“////” 按《GD-01Ⅲ》规定在18、00、06、12时,人工输入,为编报934RR组,无人工观测值时,固定编“////” 按《GD-01Ⅲ》规定在18、00、06、12时,人工输入,为编报939nn组,无人工观测值时,固定编“////” 段标识符:MR。每分钟两位 段标识符:MW。不能自动观测或人工输入时,固定编“//,.” 段标识符:QC 各占1行。对应2~10段的各数据项.每行行首加记录分级标识符(Q1:台站级;Q2:省级;Q3:国家级),标识码与质量控制码之间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 NNNN

9.1  积雪深度 9.2  雪压 0.1cm

20.1g/cm 3

9.3  冻土深度第1栏上限值 1cm 3

9.4  冻土深度第1栏下限值 1cm 3

9.5  冻土深度第2栏上限值 1cm 3

9.6  冻土深度第2栏下限值 龙卷、尘卷风距测站距离编码 9.8  龙卷、尘卷风距测站方位编码 1cm 3

9.7   1

 1

9.9  电线积冰(雨凇)直径 1mm 3

9.10 最大冰雹直径  10.小时内每分钟降水量数据 11.人工观测连续天气现象 12.数据质量控制码 12.1 台站级  12.2 省级  12.3 国家级  13.文件结束符 1mm

0.1mm

      3

120

不定  158

158

158

4

有关存储说明如下: 除人工观测连续天气现象外,其它数据项均为定长。 第2~11段,每段的段标识或分级标识位于该段观测数据的行首,与观测数据之间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第12段的段标识符占1行。 除数据质量控制码段中的台站级、省级和国家级质量控制码各为除数据质量控制码段中的台站级、省级和国家级质量控制码各为1行外,其他各段中,行外,其他各段中,数据项之其他各段中,数据项之间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数据质量控制码段的国家级码后面加上“=”,表示单站数据结束,其他段尾用回车换行“”结束,表示各为1行;文件结尾处加“NNNN”,表示全部记录结束。 在各段中,某时次不需要观测或编码的项目或要素缺测,相应记录或编码用相应位长的“/”填充。 6

 云状位数不足时,高位用“-”补足。风向为方位时,按照方位对应的中心角度记录,静风时,固定记为PPC。其他要素位数不足时,高位补“0”。 各要素的最大(小)值是指前1小时正点至当前时刻内出现的最大(小)值。 对于可能出现负值的要素,给出了基值的概念,基值即为大于该要素可能出现最大值的相对最小值,以此来表示要素的正、负号。 小时内逐分钟降水量共120Byte,每分钟2Byte,即1~2位为第1分钟的记录,3~4位为第2分钟的记录……,如此类推,119~120位为第60分钟的记录;每分钟内无降水时存入“00”,微量存入“,,”,降水量≥10.0mm时,一律存入99,缺测存入“//”。 没有出现积雪时,积雪深度存入“0000”,仅微量积雪,积雪深度存入“,,,,”。雪深<5cm无雪压,雪压一律补“000”,雪深≥5cm无雪压,雪压按缺测处理,存入“///”。 冻土深度为微量者,上下限分别录入“,,,”。当地表略有融化,土壤下面仍有冻结时,上限为“,,,”,下限可以有数值。 龙卷(尘卷风)、电线积冰和冰雹等没有出现时,相关数据组均用规定位长的“/”写入。 人工观测连续天气现象按A文件格式规定存入当日20时(北京时)至当前时刻的全部天气现象。在每小时正点由人工输入,逐时追加,在每小时正点由人工输入,逐时追加,当需要记录起止的天气现象在小时正点没有终止时,逐时追加,当需要记录起止的天气现象在小时正点没有终止时,记录至该当需要记录起止的天气现象在小时正点没有终止时,记录至该时整时整分。以“.”表示结束。因缺测无记录时,存入“//,.”。 数据质量控制码对应2~10段的各数据项,每个数据项对应1位的数据质量控制码,段间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为此,数据质量控制码共10组,第1组为分级标识(Q1:台站级、Q2:省级、Q3:国家级),第2~10组的字节分别为8、13、8、16、19、4、12、10、60Byte,另加9位分隔符,共161Byte。 QC1质量控制码的定义如下表: 质量控制码 0

1

2

3

4

5

6

8

9

数据正确,未作过修改 数据可疑,未作过修改 数据错误,未作过修改 数据缺测,未作过修改 数据有订正值 原数据可疑,对数据进行过修改 原数据错误,对数据进行过修改 原数据缺测,对数据进行过修改 未作数据质量控制 描述  3. 数据记录单位和特殊说明 直接编码的要素按《GD-01Ⅲ》或《GD-05》规定执行;其他要素遵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存储各要素值不含小数点,具体规定如下表: 要素名 气压 变压 温度、变温 相对湿度 水汽压 露点温度 降水量 风向 风速 蒸发量 自动观测能见度  记录单位 0.1hPa

0.1hPa

0.1℃ 1%

0.1hPa

0.1℃ 0.1mm

1° 0.1m/s

0.1mm

1m

存储规定 原值扩大10倍 定义基值为1000,以基值减原值扩大10倍存入 定义基值为1000,以基值减原值扩大10倍存入 原值 原值扩大10倍 定义基值为1000,以基值减原值扩大10倍存入 原值扩大10倍。微量降水时,存入相应位数的“,” 原值 原值扩大10倍 原值扩大10倍 原值 7 人工观测能见度 云量 云高 积雪深度 雪压 冻土深度 地面状态 电线积冰直径 冰雹直径 0.1km

1成 1m

0.1cm

20.1g/cm 1cm

 1mm

1mm

原值扩大10倍 0表示微量或无云(根据有无记录云状判断),10-表示云满布全天,但有云隙 原值,为0时表示无低(中)云状云 原值扩大10倍 原值扩大10倍 原值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编码 原值 原值  4. 天气报与数据文件的关系 天气报中各组与上传文件要素的反演关系如下表:   天气报或加密天气报 报文组 IIiii

要素  iR iRiXhVV

iX h

VV

N

Nddff

1snTTT

2snTdTdTd 3P0P0P0P0 4PPPP

5appp

6RRR1

6RRR2

7wwW1W2 dd

ff

snTTT

snTdTdTd P0P0P0P0 PPPP

appp

RRR

RRR

ww

W1 W2 Nh

CLCMCH  P24P24 T24T24 snTXTXTX snTnTnTn snTgTgTg R24R24R24R24 fxfx

2

3

3

3

6

4

5

8

 对应上传文件中的数据 所在段 1

序号 1.1

编报时次 全部 由6RRR1或6RRR2组确定 由7wwW1W2组确定 8 8.5

8

8

5

5

3

3

2

2

2

4

4

8

8

8

8

8

固定编码 2.4

3.6

3.7

3.8

6.6

4.5

5.13

8.1

8.2

5.1

5.2

3.1

3.9

2.1

2.2

2.3

4.3

4.4

8.8

8.10

8.11

8.4

8.7

全部 全部 全部 全部 按《GD-01Ⅲ》的规定编 全部 00、06、12、18

00

全部 全部 8NhCLCMCH 333

0P24P24T24T24 1snTXTXTX 2snTnTnTn 3snTgTgTg 7R24R24R24R24 911fxfx

全部 全部 全部 00、12、18

00、06、12

00

00、21

按《GD-01Ⅲ》的915dd

919MWDa 925SS

934RR

939nn

dd

MW Da SS

RR

nn

5

9

9

9

9

9

5.14

9.4

9.5

9.1

9.6

9.7

规定编    9

 二、区域站/国家级无人站小时数据文件格式 1. 文件名 国家级无人站单站文件名: Z_SURF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AWS_FTM[-CCx].txt

区域级站单站文件名: Z_SURF_I_IIiii-REG_YYYYMMDDHHmmss_O_AWS_FTM[-CCx].txt

区域级站打包文件名: Z_SURF_C_CCCC-REG_YYYYMMDDHHmmss_O_AWS_

在文件名中: Z: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国内交换的资料; SURF:固定代码,表示地面观测; I:固定代码,指示其后字段代码为测站区站号; IIiii:测站区站号; REG:区域站资料标志,固定代码。区域站资料标志为可选标志,如果文件名包含此标志,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区域级测站观测资料;如果文件名未包含此标志,示文件内容为区域级测站观测资料;如果文件名未包含此标志,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国家级测站如果文件名未包含此标志,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国家级测站(包括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国家级测站(包括基准站、基本站、一般站)观测资料;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传输方式调整暂不涉及区域站。 yyyyMMddhhmmss:文件生成时间“年月日时分秒”(UTC,国际时); O: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观测类资料; AWS: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自动气象站地面气象要素资料; FTM:固定代码,表示定时观测资料; CCx:数据更正标识,可选标志,对于某测站(由IIiii指示)已发观测数据进行更正时,文件名中必须包含资料更正标识字段。CCx中:CC为固定代码;x取值为A~X,x=A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的第一次更正,x=B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的第二次更正,依次类推,直至x=X。 txt: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文本文件。

注:更正报必须单站上行。 2. 文件内容 该文件最多4条记录,第3、4条记录可少。 记录1: 序号 1

2

要素名 区站号 纬度 长度 说明 5字节 5位数字或第1位为字母,第2-5位为数字 6字节 按度分秒记录,均为2位,高位不足补“0”,台站纬度未精确到秒时,秒固定记录“00” 按度分秒记录,度为3位,分秒为2位,高位不足3

4

5

6

经度 观测场拔海高度 气压传感器拔海高度 观测方式 7字节 补“0”,台站经度未精确到秒时,秒固定记录“00” 5字节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10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5字节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10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无气压传感器时,录入“/////” 1字节 固定存入4

记录2: 第2条记录共52个要素值,每组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排列顺序及长度分配如下表: 序号 1

 要素名 观测时间 长度 14字节 10

说明 年月日时分秒(国际时,yyyyMMddhhmmss),序号 要素名 长度 说明 其中:秒固定为“00”,为正点观测资料时,分记录为“00” 当前时刻的2分钟风向 当前时刻的2分钟平均风速 当前时刻的10分钟风向 当前时刻的10分钟平均风速 每1小时内10分钟最大风速的风向 每1小时内10分钟最大风速 每1小时内10分钟最大风速出现时间,时分各两位,下同 当前时刻的瞬时风向 当前时刻的瞬时风速 每1小时内的极大风速的风向 每1小时内的极大风速 每1小时内极大风速出现时间 每1小时内的雨量累计值 当前时刻的空气温度 每1小时内的最高气温 每1小时内的最高气温出现时间 每1小时内的最低气温 每1小时内的最低气温出现时间 当前时刻的相对湿度 每1小时内的最小相对湿度值 每1小时内的最小相对湿度出现时间 当前时刻的水汽压值 当前时刻的露点温度值 当前时刻的本站气压值 每1小时内的最高本站气压值 每1小时内的最高本站气压出现时间 每1小时内的最低本站气压值 每1小时内的最低本站气压出现时间 当前时刻的草面(雪面)温度值 每1小时内的草面(雪面)最高温度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2分钟风向 2分钟平均风速 10分钟风向 10分钟平均风速 最大风速的风向 最大风速 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瞬时风向 瞬时风速 极大风速的风向 极大风速 极大风速出现时间 小时降水量 气温 最高气温 最高气温出现时间 最低气温 最低气温出现时间 相对湿度 最小相对湿度 最小相对湿度出现时间 水汽压 露点温度 本站气压 最高本站气压 最高本站气压出现时间 最低本站气压 最低本站气压出现时间 草面(雪面)温度 草面(雪面)最高温度 3字节 3字节 3字节 3字节 3字节 3字节 4字节 3字节 3字节 3字节 3字节 4字节 4字节 4字节 4字节 4字节 4字节 4字节 3字节 3字节 4字节 3字节 4字节 5字节 5字节 4字节 5字节 4字节 4字节 4字节 11

 序号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要素名 草面(雪面)最高出现时间 草面(雪面)最低温度 草面(雪面)最低出现时间 地面温度 地面最高温度 地面最高出现时间 地面最低温度 地面最低出现时间 5厘米地温 10厘米地温 15厘米地温 20厘米地温 40厘米地温 80厘米地温 160厘米地温 320厘米地温  蒸发量 海平面气压 能见度 最小能见度 最小能见度出现时间 长度 4字节 4字节 4字节 4字节 4字节 4字节 4字节 4字节 4字节 4字节 4字节 4字节 4字节 4字节 4字节 4字节 4字节 5字节 5字节 5字节 4字节 说明 每1小时内的草面(雪面)最高温度出现时间 每1小时内的草面(雪面)最低温度 每1小时内的草面(雪面)最低温度出现时间 当前时刻的地面温度值 每1小时内的地面最高温度 每1小时内的地面最高温度出现时间 每1小时内的地面最低温度 每1小时内的地面最低温度出现时间 当前时刻的5厘米地温值 当前时刻的10厘米地温值 当前时刻的15厘米地温值 当前时刻的20厘米地温值 当前时刻的40厘米地温值 当前时刻的80厘米地温值 当前时刻的160厘米地温值 当前时刻的320厘米地温值 每1小时内的蒸发累计量 当前时刻的海平面气压值 当前时刻的能见度 每1小时内的最小能见度 每1小时内的最小能见度出现时间 数据记录单位:遵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存储各要素值不含小数点,具体规定如下表: 要素名 气压 温度 相对湿度 水汽压 露点温度 降水量 风向 风速 蒸发量 能见度 记录单位 0.1hPa

0.1℃ 1% 0.1hPa

0.1℃ 0.1mm

1° 0.1m/s 0.1mm

1m

存储规定 扩大10倍 扩大10倍 原值 扩大10倍 扩大10倍 扩大10倍 原值 扩大10倍 扩大10倍 原值 12

 记录3: 小时内分钟降水量,120个字节,每分钟2个字节。每分钟内无降水时存入“00”,微量存入“,,”,降水量≥10.0mm时,一律存入99,缺测存入“//”。 记录4: 第4条记录共23个要素值,每组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排列顺序及长度分配如下表: 序号 1.  能见度 2.  总云量 3.  低云量 4.  编报云量 5.  云高 6.  云状 7.  云状编码

8.  天气现象编码 6小时或12小时降水量组9.  编码 10.  24小时变压变温组 11.  24小降水量组编码 12.  过去24小时最高气温组 13.  过去24小时最低气温组 15.  积雪深度 16.  雪压 17.  冻土深度 18.  地面状态 19.  重要天气极大风速 20.  重要天气极大风速之风向 21.  重要天气尘(龙)卷 22.  重要天气雨凇 23.  重要天气冰雹直径 要素名 长度 说明 3字节 正点的能见度,由人工输入 3字节 正点的总云量,由人工输入 3字节 正点的低云量,由人工输入 3字节 正点的低云状或中云状云量,由人工输入 4字节 正点的低(中)云状云高,由人工输入 24字节 最多8种云,按简码编 3字节 正点的云状编码,由人工输入 4字节 正点的天气现象编码,由人工输入 18、0、6、12时(国际时,下同)定时天气报中,5字节 编报6RRR1或6RRR2组 5字节 0、3、6、9、12、15、18、21时(国际时,下同)定时天气报中,编报0P24P24 T24T24组 5字节 21、0时定时天气报中,编报7R24R24R24R24组 5字节 18、0时定时天气报中,编报1SnTxTxTx组 5字节 0、6时定时天气报中,编报1SnTnTnTn组 3字节 0时或6、12时的观测值,由人工输入 3字节 0时或6、12时的观测值,由人工输入 3字节 0时最大下限值,由人工输入 2字节 6时观测值,由人工输入 5字节 18、0、6、12时定时天气报中,编报的911fxfx组 5字节 18、0、6、12时定时天气报中,编报的915dd组 5字节 18、0、6、12时定时天气报中,编报的919MwDa组 5字节 18、0、6、12时定时天气报中,编报的934RR组 5字节 18、0、6、12时定时天气报中,编报的939nn组 14.  过去12小时最低地面温度 5字节 0时定时天气报中,编报1SnTgTgTg组 该条记录由相应软件自动形成。某时次不需要观测或编码的项目,相应记录或编码用相应位长的“/”填充,例如:9时无编报云量,编报云量记录为///,不需编云、天编码,则云状编码记录为24个“/”、天气现象编码记录为////,6小时降水量组编6///1。 第4条记录目前只有少数站才有。  三、区域自动雨量站数据文件格式 1. 文件名 区域级测站单站自动雨量站观测数据文件: Z_SURF_I_IIiii-REG_YYYYMMDDHHmmSS_O_AWS-PRF_FTM[-CCx].txt

区域级测站打包自动雨量站观测数据文件: Z_SURF_I_IIiii-REG_YYYYMMDDHHmmSS_O_AWS-PRF_

在文件名中: Z: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国内交换的资料; SURF:固定代码,表示地面观测; 13

 I:固定代码,指示其后字段代码为测站区站号; IIiii:测站区站号; REG:区域站资料标志,固定代码。区域站资料标志为可选标志,如果文件名包含此标志,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区域级测站观测资料;如果文件名未包含此标志,示文件内容为区域级测站观测资料;如果文件名未包含此标志,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国家级测站如果文件名未包含此标志,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国家级测站(包括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国家级测站(包括基准站、基本站、一般站)观测资料;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传输方式调整暂不涉及区域站。 yyyyMMddhhmmss:文件生成时间“年月日时分秒”(UTC,国际时); O: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观测类资料; AWS: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自动气象站地面气象要素资料; PRF:固定代码,表示降水观测资料; FTM:固定代码,表示定时观测资料; CCx:数据更正标识,可选标志,对于某测站(由IIiii指示)已发观测数据进行更正时,文件名中必须包含资料更正标识字段。CCx中:CC为固定代码;x取值为A~X,x=A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的第一次更正,x=B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的第二次更正,依次类推,直至x=X。 txt: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文本文件。 注:更正报必须单站上行。 2. 文件内容 该文件最多2条记录。 记录1: 序号 1

2

要素名 区站号 纬度 长度 5字节 6字节 说明 5位数字或第1位为字母,第2-5位为数字 按度分秒记录,均为2位,高位不足补“0”,台站纬度未精确到秒时,秒固定记录“00” 按度分秒记录,度为3位,分秒为2位,高位不足3

4

 经度 观测场拔海高度 7字节 5字节 补“0”,台站经度未精确到秒时,秒固定记录“00”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10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记录2: 第2条记录共4个要素值,每组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排列顺序及长度分配如下表: 序号 1

2

3

4

要素名 观测时间 小时累计雨量 日累计雨量 小时内分钟雨量 长度 14字节 5字节 5字节 120字节 说明 年月日时分秒(国际时,yyyyMMddhhmmss),其中:秒固定为“00”,为正点观测资料时,分记录为“00”

前小时正点至当前时刻的小时累计雨量 20 时至当前时刻的累计雨量 上一小时的正点至当前观测时间的每分钟雨量。每分钟两位高位不足补“0”,记录缺测填“//” 存储规定:雨量均扩大10倍存入,小时和日累计雨量无时存入“00000”,若缺测或无记录,均存入相应位长的“,微量存入“,存入相应位长的“/”字符;每分钟雨量用2位固定位长存入,无降水时存入位固定位长存入,无降水时存入“无降水时存入“00”微量存入“,,”≥10.0mm时,一律存入99,缺测存入“//”。  四、国家站分钟数据文件格式 1.文件名 14

 Z_SURF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AWS-MM_FTM[-CCx].txt

在文件名中: Z: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国内交换的资料; SURF:固定代码,表示地面观测; I:固定代码,指示其后字段代码为测站区站号; IIiii:测站区站号; yyyyMMddhhmmss:文件生成时间“年月日时分秒”(UTC,国际时); O: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观测类资料; AWS: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自动气象站地面气象要素资料; MM:固定代码,表示逐分钟观测资料; FTM:固定代码,表示定时观测资料; CCx为资料更正标识,可选标志,对于某测站(由IIiii指示)已发观测资料进行更正时,文件名中必须包含资料更正标识字段。CCx中:CC为固定代码;x取值为A~X,X=A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的第一次更正,X=B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的第二次更正,依次类推,直至x=X。 txt: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文本文件。 说明:AWS与MM、FTM与CCx字段间的分隔符为减号“-”,其它字段间的分隔符为下划线“_”。 2.文件内容 共分为14段。具体如下: (1)测站基本信息(49 Byte); (2)气压数据(303 Byte); (3)气温数据(243 Byte); (4)相对湿度数据(183 Byte); (5)风观测数据(363 Byte); (6)降水量数据(123 Byte); (7)草面温度数据(243 Byte); (8)地面温度数据(243 Byte); (9)5cm地温数据(243 Byte); (10)10cm地温数据(243 Byte); (11)15cm地温数据(243 Byte); (12)20cm地温数据(243 Byte); (13)40cm地温数据(243 Byte); (14)文件结束符。 详细数据项及排序如下: 段序 1 测站基本信息段 1.10  区站号 1.11  观测结束时间 要素名 单位    长度 Byte

 5

14

说明  5位数字或第1位为字母,第2-5位为数字 年月日时分秒(国际时,yyyyMMddhhmmss),其中:秒固定为“00”,为正点观测资料时,分记录为“00” 按度分秒记录,均为2位,高位不足补“0”,台站纬度未精确到秒时,秒固定记录“00” 按度分秒记录,度为3位,分秒为2位,高位不足补“0”,台站经度未精确到秒时,秒1.12  纬度  6

1.13  经度  7

15

 段序 要素名 单位 长度 Byte

说明 固定记录“00”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10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若低于海平面,首位存入“-”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10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无气压传感器时,录入“/////” ,若低于海平面,首位存入“-” 当器测项目为人工观测时存入1,器测项目为自动站观测时存入4

段标识符:PP

 每分钟5 Byte

 段标识符:TT

 每分钟4 Byte

 段标识符:RH

 每分钟3 Byte

 段标识符:WI

1.14  观测场拔海高度 0.1m 5

1.15  气压传感器拔海高度 0.1m 5

1.16  观测方式 2 气压数据 2.1 第01分钟的本站气压   0.1hPa

 0.1hPa

 0.1℃  0.1℃  1%

 1%

 风向:1° 风速:

0.1m/s

 风向:1° 风速:

0.1m/s

0.1mm

 0.1mm

 0.1℃  0.1℃  0.1℃  0.1℃  1

 5

 5

 4

 4

 3

 3

 6

 6

2.2~2.59 第02~59分钟的本站气压 2.60

3.1

3.60

4.1

第60分钟的本站气压 第01分钟的气温 第60分钟的气温 第01分钟的相对湿度 3 气温数据 3.2~3.59 第02~59分钟的气温 4 相对湿度数据 4.2~4.59 第02~59分钟的相对湿度 4.60 第60分钟的相对湿度 5 风观测数据(1分钟平均) 5.1 第01分钟的风向风速 5.2~5.59 第02~59分钟的风向风速 5.60 第60分钟的风向风速 每分钟的风向风速6 Byte,前三位为风向,后三位为风速 6 降水量数据 6.1

6.60

7.1

第01分钟的降水量 第60分钟的降水量 第01分钟的草面温度 2

 2

 4

 4

 4

 4

 16

 段标识符:RR    段标识符:GT

 每分钟4 Byte

 段标识符:DT

 每分钟4 Byte

 段标识符:D1

6.2~6.59 第02~59分钟的降水量 7 草面温度数据 7.2~7.59 第02~59分钟的草面温度 7.60 第60分钟的草面温度 8 地面温度数据 8.1

8.60

第01分钟的地面温度 第60分钟的地面温度 8.2~8.59 第02~59分钟的地面温度 9 5cm地温数据 段序 9.1

要素名 第01分钟的5cm地温 单位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长度 Byte

4

  4

 4

 4

 4

 4

 4

 4

 4

 4

4

说明 9.2~9.59 第02~59分钟的5cm地温 9.60 第60分钟的5cm地温 10 10cm地温数据 10.1

10.2~10.59

10.60

11.1

11.2~11.59

11.60

12.1

12.2~12.59

12.60

13.1

13.2~13.59

第01分钟的10cm地温 第02~59分钟的10cm地温 第60分钟的10cm地温 第01分钟的15cm地温 第02~59分钟的15cm地温 第60分钟的15cm地温 第01分钟的20cm地温 第02~59分钟的20cm地温 第60分钟的20cm地温 第01分钟的40cm地温 第02~59分钟的40cm地温 每分钟4 Byte

 段标识符:D2

 每分钟4 Byte

 段标识符:D3

 每分钟4 Byte

 段标识符:D4

 每分钟4 Byte

 段标识符:D5

 每分钟4 Byte

 NNNN

11 15cm地温数据 12 20cm地温数据 13 40cm地温数据 13.60 第60分钟的40cm地温 14.文件结束符 有关存储说明如下: 各数据项均为定长。静风时,固定记为PPC。其他要素位数不足时,高位补“0”。 第2~13段,各段的段标识位于该段观测数据的行首,与观测数据之间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 第1段的各数据项之间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第2~13段的各数据项顺序排列,之间不加分隔符,第13段数据尾部加上“=”,表示单站数据结束,其他段尾用回车换行“”结束,表示各为1行;文件结尾处加“NNNN”,表示全部记录结束。 在各段中,某时次不需要观测或编码的项目或要素缺测,相应记录或编码用相应位长的“/”填充。 对于可能出现负值的要素,给出了基值的概念,基值即为大于该要素可能出现最大值的相对最小值,以此来表示要素的正、负号。 小时内逐分钟降水量共120Byte,每分钟2Byte,即1~2位为第1分钟的记录,3~4位为第2分钟的记录……,如此类推,119~120位为第60分钟的记录;每分钟内无降水时存入“00”,微量存入“,,”,降水量≥10.0mm时,一律存入99,缺测存入“//”。 3.数据记录单位及说明 各要素遵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存储各要素值不含小数点,具体规定如下表: 要素名 气压 温度 相对湿度 风向  记录单位 0.1hPa

0.1℃ 1%

1° 存储规定 原值扩大10倍 定义基值为1000,以基值减原值扩大10倍存入 原值 原值 17 风速 降水量 0.1m/s

0.1mm

原值扩大10倍 原值扩大10倍    18

 五、国家站气象辐射小时数据文件格式 1. 文件名 国家级站单站文件: Z_RADI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ARS_FTM[-CCx].txt

国家级站打包文件: Z_RADI_C_CCCC_yyyyMMddhhmmss_O_ARS_

在文件名中: Z: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国内交换的资料; RADI:固定代码,表示气象辐射资料; I:固定代码,指示其后字段代码为测站区站号; C:固定代码,指示其后字段代码为编报中心代码; IIiii:测站区站号; CCCC: 编报中心代码; yyyyMMddhhmmss:文件生成时间“年月日时分秒”(UTC,国际时); O: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观测类资料; ARS: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自动站气象辐射资料; FTM:固定代码,表示定时观测资料; REG:区域站资料标志,固定代码。区域站资料标志为可选标志,如果文件名包含此标志,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区域级测站观测资料;如果文件名未包含此标志,示文件内容为区域级测站观测资料;如果文件名未包含此标志,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国家级测站如果文件名未包含此标志,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国家级测站(包括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国家级测站(包括基准站、基本站、一般站)观测资料;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传输方式调整暂不涉及区域站。 CCx:数据更正标识,可选标志,对于某测站(由IIiii指示)已发观测数据进行更正时,文件名中必须包含资料更正标识字段。CCx中:CC为固定代码;x取值为A~X,x=A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的第一次更正,x=B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的第二次更正,依次类推,直至x=X。 txt: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文本文件。 注:更正报必须单站上行。 2. 文件内容 自动站气象辐射数据文件为顺序文件,共2条记录。第1条记录为本站基本参数,共20个字节;第2条记录为要素值,共152个字节;第1条记录尾用回车换行“”结束,第2条记录的后面加上“=”,表示单站数据结束;文件尾处加“NNNN”表示全部记录结束。 (1)第1条记录包括区站号、纬度、经度共3组,每组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排列顺序及长度分配见下表。 序号 1 区站号 2 纬度 3 经度 要素名 长度 说明 5字节 5位数字,第1位也可为字母 6字节 按度分秒记录,均为2位,

7字节 按度分秒记录,度为3位,分秒为2位,

 (2)第2条记录存29个要素值,每组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排列顺序及长度分配见下表。  序号 1

2

3

4

观测时间 总辐射辐照度 净辐射辐照度 直接辐射辐照度 要素名 说明 年月日时分秒(国际时,14字节 yyyyMMddhhmmss), -24字节 单位W.m 4字节 单位W.m 4字节 单位W.m 19

 -2-2长度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散射辐射辐照度 反射辐射辐照度 紫外辐射辐照度 总辐射曝辐量 总辐射辐照度最大值 总辐射辐照度最大出现时间 净辐射曝辐量 净辐射辐照度最大值 净辐射辐照度最大出现时间 净辐射辐照度最小值 净辐射辐照度最小出现时间 直接辐射曝辐量 直接辐辐照度射最大值 直接辐射辐照度最大出现时间 散射辐射曝辐量 散射辐射辐照度最大值 散射辐射辐照度最大出现时间 反射辐射曝辐量 反射辐射辐照度最大值 反射辐射辐照度最大出现时间 紫外辐射曝辐量 紫外辐射辐照度最大值 紫外辐射辐照度最大出现时间 日照 大气浑浊度 4字节 单位W.m 4字节 单位W.m 4字节 单位W.m 4字节 单位MJ.m 4字节 单位W.m 4字节 时分 4字节 单位MJ.m 4字节 单位W.m 4字节 单位时分 -24字节 单位W.m 4字节 时分 4字节 单位MJ.m 4字节 单位W.m 4字节 时分 -24字节 单位MJ.m 4字节 单位W.m 4字节 时分 4字节 单位MJ.m -2-2-2-2-2-2-2-2-2-2-2-24字节 单位W.m 4字节 时分 4字节 单位MJ.m 4字节 单位W.m 4字节 时分 2字节 时 4字节  -2-2存储要求: ① 曝辐量记录单位为MJ〃M-2(取两位小数),扩大100倍后存入,不含小数点;日照记录单位位0.1h,扩大10倍,不含小数点。 ② 若要素缺测或无记录,均应按约定的字长,每个字节位均存入一个“/”字符。 ③ 各辐射的曝辐量为前一小时正点至当前时刻的曝辐量。 ④ 各辐射的最大(小)值是指前一小时正点至当前时刻内出现的最达(小)辐照度。 ⑤ 最大出现时间中的时、分两位,高位不足补“0”。 ⑥ 要素位数不足时,高位补“0”。  六、质控后国家站地面小时数据文件格式 1. 文件名 国家级站单站文件: Z_SURF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AWS_FTM_PQC[-CCx].txt

国家级站打包文件: Z_SURF_C_CCCC_yyyyMMddhhmmss_O_AWS_FTM_

在文件名中: Z: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国内交换的资料; SURF:固定代码,表示地面观测; I:固定代码,指示其后字段代码为测站区站号; C:固定代码,指示其后字段代码为编报中心代码; 20

 IIiii:测站区站号; CCCC: 编报中心代码; yyyyMMddhhmmss:文件生成时间“年月日时分秒”(UTC,国际时); O: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观测类资料; AWS: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自动气象站地面气象要素资料; FTM:固定代码,表示定时观测资料; PQC: 固定代码,省级质量控制标识,表示是省级对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后的文件。 CCx: 数据更正标识,可选标志,当存在对观测数据或者质控码进行更正时,文件名中必须包含更正标识字段。CCx中:CC为固定代码;x取值为A~Z,x=A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数据文件的第一次更正,x=B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数据文件的第二次更正,依次类推,直至x=Z;当x=Z后仍存在对该站某次观测数据文件的更正时,则数据更正标识编CDx,CD为固定代码;x从A开始取值,直至Z。文件名中的更正标识字段应和文件内容中的文件更正标识保持一致。 txt: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文本文件。

说明:MDOS在对国家级站新长Z文件进行多次质控过程中,如果质控后不存在观测数据或者质控码的更正,则不应生成新的文件。 2. 文件内容 说明:质控后国家级站新长Z文件格式不变,同附件1。但是对文件内容中“1.9 文件更正标识”的含义进行修改。 该文件共分为13段。具体如下: (1)测站基本信息(57 Byte); (2)气压数据(46 Byte); (3)气温和湿度数据(64 Byte); (4)累计降水和蒸发数据(41 Byte); (5)风观测数据(68 Byte); (6)地温数据(97 Byte); (7)自动观测能见度数据(25 Byte); (8)人工观测能见度、云、天气现象(67 Byte); (9)其它重要天气(39 Byte); (10)小时内每分钟降水量(123 Byte); (11)人工观测连续天气现象(不定长); (12)数据质量控制码(3行,每行158 Byte); (13)文件结束符。 详细数据项及排序如下: 段序 要素名 单位    长度 Byte

 5

14

说明  5位数字或第1位为字母,第2-5位为数字 年月日时分秒(国际时,yyyyMMddhhmmss),其中:秒固定为“00”,为正点观测资料时,分记录为“00” 按度分秒记录,均为2位,高位不足补“0”,台站纬度未精确到秒时,秒固定记录“00” 按度分秒记录,度为3位,分秒为2位,高位不足补“0”,台站经度未精确到秒时,秒固定记录“00” 21

 1 测站基本信息段 1.1 区站号 1.2  观测时间 1.3  纬度  6

1.4  经度  7 段序 要素名 单位 长度 Byte

5

说明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10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若低于海平面,首位存入“-”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10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无气压传感器时,录入“/////” ,若低于海平面,首位存入“-” 当器测项目为人工观测时存入1,器测项目为自动站观测时存入4

依次标识台站级、省级、国家级对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的情况。“1”为软件自动作过质量控制,“0”为由人机交互进一步作过质量控制,“9”为没有进行任何质量控制 为非更正数据时,固定编“000”;当存在对观测数据或者质控码的变更时,编码规则同文件名中的CCx

段标识符:PP

当前时刻的本站气压值 当前时刻的海平面气压值 正点本站气压与前3小时本站气压之差,非正点时记为缺测 正点本站气压与前24小时本站气压之差,非正点时记为缺测 每1小时内的最高本站气压值 每1小时内最高本站气压出现时间,时分各两位,下同 每1小时内的最低本站气压值 每1小时内最低本站气压出现时间 段标识符:TH

当前时刻的空气温度 每1小时内的最高气温 每1小时内最高气温出现时间 每1小时内的最低气温 每1小时内最低气温出现时间 正点气温与前24小时气温之差,非正点时记为缺测,在业务软件中自动计算求得,非正点时记为缺测 软件自动统计求得,在18、00时,为编报1SnTxTxTx组,非正点时记为缺测 软件自动统计求得,00、06时,为编报2SnTnTnTn组,非正点时记为缺测 当前时刻的露点温度值 当前时刻的相对湿度 每1小时内的最小相对湿度值 每1小时内最小相对湿度出现时间 当前时刻的水汽压值 22

1.5  观测场拔海高度 0.1m

1.6  气压传感器拔海高度 0.1m 5

1.7  观测方式  1

1.8  质量控制标识  3

1.9  文件更正标识 2 气压数据 2.9  本站气压 2.10 海平面气压  2.11 3 小时变压 2.12 24 小时变压 2.13 最高本站气压  2.14 最高本站气压出现时间 

2.15 最低本站气压  2.16 最低本站气压出现时间  3 温度和湿度数据 3.14 气温  3.15 最高气温  3.16 最高气温出现时间  3.17 最低气温  3.18 最低气温出现时间  3.19 24 小时变温 3.20 过去 24小时最高气温   0.1hPa

0.1hPa

0.1hPa

0.1hPa

0.1hPa

 0.1hPa

  0.1℃ 0.1℃  0.1℃  0.1℃ 0.1℃ 3

 5

5

4

4

5

4

5

4

 4

4

4

4

4

4

4

3.21 过去 24小时最低气温 3.22 露点温度  3.23 相对湿度 3.24 最小相对湿度 3.25 最小相对湿度出现时间 3.26 水汽压  0.1℃ 0.1℃ 1%

1%

 0.1hPa

4

4

3

3

4

3 段序 要素名 单位  0.1mm

0.1mm

4 累计降水和蒸发量数据 4.9  小时降水量 4.10 过去 3小时降水量 长度 说明 Byte

 段标识符:RE

4

5

每1小时内的降水量累计量 软件从小时降水量自动统计,自动站缺测时,为雨量筒人工观测降水量。非正点时记为缺测 软件从小时降水量自动统计,自动站缺测时,为雨量筒人工观测降水量。非正点时记为缺测 软件从小时降水量自动统计,自动站缺测时,为雨量筒人工观测降水量,非正点时记为缺测 软件从小时降水量自动统计,自动站缺测时,为雨量筒人工观测降水量,非正点时记为缺测 任意时段累积降水量,人工设臵,满足应急加密观测需要。无加密观测降水量时,记为缺测 在4.6中指定累积时段的降水量。无此内容时,记为缺测 每1小时内的蒸发累计量 段标识符:WI

当前时刻的2分钟平均风向 当前时刻的2分钟平均风速 当前时刻的10分钟平均风向 当前时刻的10分钟平均风速 每1小时内10分钟最大风速的风向 每1小时内10分钟最大风速 每1小时内10分钟最大风速出现时间,时分各两位,下同 当前时刻的瞬时风向 当前时刻的瞬时风速 每1小时内的极大风速的风向 每1小时内的极大风速 每1小时内极大风速出现时间 由软件自动从自动站数据中挑取或人工输入,在18、00、06、12时,为编报911fxfx组,非正点时记为缺测 由软件自动从自动站数据中挑取或人工输入,在18、00、06、12时,为编报915dd组,非正点时记为缺测 由软件自动从自动站数据中挑取,非正点时记为缺测 由软件自动从自动站数据中挑取,非正点时记为缺测 段标识符:DT

当前时刻的地面温度值 每1小时内的地面最高温度 每1小时内地面最高温度出现时间 23

4.11 过去 6小时降水量 0.1mm 5

4.12 过去 12小时降水量 4.13 24 小时降水量 4.14 人工加密观测降水量描 述时间周期 4.15 人工加密观测降水量  4.16 小时蒸发量  5 风观测数据 5.17 2 分钟风向 5.18 2 分钟平均风速 5.19 10 分钟风向 5.20 10 分钟平均风速 5.21 最大风速的风向  5.22 最大风速  5.23 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5.24 瞬时风向  5.25 瞬时风速  5.26 极大风速的风向 5.27 极大风速 5.28 极大风速出现时间 5.29 过去6小时极大风速 0.1mm

0.1mm

 0.1mm

0.1mm

 1° 0.1m/s

1° 0.1m/s

1° 0.1m/s

 1° 0.1m/s

1° 0.1m/s

 0.1m/s

5

5

2

5

4

 3

3

3

3

3

3

4

3

3

3

3

4

3

5.30 过去6小时极大风向 1° 3

3

3

 4

4

4

5.31 过去12小时极大风速 0.1m/s

5.32 过去12小时极大风向 6 地温数据 6.20 地表温度  6.21 地表最高温度  6.22 地表最高出现时间  1°  0.1℃ 0.1℃   段序 要素名 6.23 地面表最低温度  6.24 地表最低出现时间  过去12小时最低地面6.25  温度 6.26 5 厘米地温 6.27 10 厘米地温 6.28 15 厘米地温 6.29  20厘米地温 6.30  40厘米地温 6.31  80厘米地温 6.32  160厘米地温 6.33  320厘米地温 6.34  草面温度 6.35  草面最高温度 6.36  草面最高出现时间 6.37  草面最低温度

6.38  草面最低出现时间 7 自动观测能见度数据 7.5  1分钟平均水平能见度 7.6  10分钟平均水平能见度 7.7  最小能见度 7.8  最小能见度出现时间

8 人工观测能见度、云、天数据 8.13 能见度  8.14 总云量  8.15 低云量  8.16 编报云量  长度 说明 Byte

0.1℃ 4

每1小时内的地面最低温度 单位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1m

1m

1m

  0.1km

1成 1成 1成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5

5

5

4

 4

3

3

3

每1小时内地面最低温度出现时间 在业务软件中自动计算求得,00时为编报3SnTgTgTg组,非正点时记为缺测 当前时刻的5厘米地温值 当前时刻的10厘米地温值 当前时刻的15厘米地温值 当前时刻的20厘米地温值 当前时刻的40厘米地温值 当前时刻的80厘米地温值 当前时刻的160厘米地温值 当前时刻的320厘米地温值 当前时刻的草面温度值 每1小时内的草面最高温度 每1小时内草面最高温度出现时间 每1小时内的草面最低温度 每1小时内草面最低温度出现时间 段标识符:VV

当前时刻的1分钟平均水平能见度 当前时刻的10分钟平均水平能见度 每1小时内的最小能见度 每1小时内的最小能见度出现时间 段标识符:CW

正点的能见度,由人工输入 正点的总云量,由人工输入 正点的低云量,由人工输入 正点的低云状或中云状云量,由人工输入,为编报Nh

正点的低(中)云状云高,由人工输入,为编报iRiXhVV中的h;当无Nh的云时,若无云高值,均写入2500

由人工输入,最多8种云,按简码编 按《GD-01Ⅲ》规定形成的云状编码(CLCMCH),由人工输入云状,软件自动形成编码 按《GD-01Ⅲ》规定形成的现在天气现象编码(ww),由人工输入,不能自动观测或人工输入时,固定编“//” 对于天气报时次为06;补充天气报时次为03;加密天气报的00时为12,其他加密天气报时次为06;非发天气(加密)报时次,固定编“//” 按《GD-01Ⅲ》规定形成的过去天气编码(W1),由人工输入,不能自动观测或人工输入时,固定编“//” 24

8.17 云高  8.18 云状  8.19 云状编码(云码)  1m

  5

24

3

8.20 现在天气现象编码   2

8.21 过去天气描述时间周期   2

8.22 过去天气(1)  1

 段序 要素名 单位 长度 Byte

1

2

 4

说明 按《GD-01Ⅲ》规定形成的过去天气编码(W2),由人工输入,不能自动观测或人工输入时,固定编“//” 06时人工观测值,由人工输入,其他时次固定编“//” 段标识符:SP

00时或应急加密观测时次观测值,由人工输入,00时为编报925SS组,无人工观测值时,固定编“////” 00时或应急加密观测时次观测值,由人工输入,无人工观测值时,固定编“////” 00时人工观测或应急加密观测时次观测值,由人工输入,无人工观测值时,固定编“////” 00时人工观测或应急加密观测时次观测值,由人工输入,无人工观测值时,固定编“////” 00时人工观测或应急加密观测时次观测值,由人工输入,无人工观测值时,固定编“////” 00时人工观测或应急加密观测时次观测值,由人工输入,无人工观测值时,固定编“////” 按《GD-01Ⅲ》规定输入的Mw码,在18、00、06、12时[加密]天气报中,人工输入,无人工观测值时,固定编“////” 按《GD-01Ⅲ》规定输入的Da码,在18、00、06、12时,人工输入,无人工观测值时,固定编“////” 按《GD-01Ⅲ》规定在18、00、06、12时,人工输入,为编报934RR组,无人工观测值时,固定编“////” 按《GD-01Ⅲ》规定在18、00、06、12时,人工输入,为编报939nn组,无人工观测值时,固定编“////” 8.23 过去天气(2) 8.24 地面状态 9 其它重要天气数据 9.11 积雪深度     0.1cm

9.12 雪压  0.1g/cm 3

29.13 冻土深度第 1栏上限值 1cm 3

9.14 冻土深度第 1栏下限值 1cm 3

9.15 冻土深度第 2栏上限值 1cm 3

9.16 冻土深度第 2栏下限值 龙卷、尘卷风距测站距9.17  离编码 龙卷、尘卷风距测站方9.18  位编码 9.19 电线积冰(雨凇)直径  1cm 3

 1

 1

1mm 3

9.20 最大冰雹直径  10.小时内每分钟降水量数据 11.人工观测连续天气现象 12.数据质量控制码 12.4 台站级  12.5 省级  12.6 国家级  13.文件结束符 1mm

0.1mm

      3

120

段标识符:MR。每分钟两位 段标识符:MW。不能自动观测或人不定 工输入时,固定编“//,.”  段标识符:QC 158

各占1行。对应2~10段的各数据158

项.每行行首加记录分级标识符(Q1:台站级;Q2:省级;Q3:国,标识码与质量控制码之间用158

家级)1个半角空格分隔 4

NNNN

数据质量控制码对应2~10段的各数据项,每个数据项对应1位的数据质量控制码,段间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为此,数据质量控制码共10组,第1组为分级标识(Q1:台站级、Q2:省级、Q3:国家级),第2~10组的字节分别为8、13、8、16、19、4、12、10、60Byte,另加9位分隔符,共161Byte。 QC2质量控制码的定义如下表: 25

 质量控制码 0

1

2

3

4

5

6

7

8

9

描述 数据正确 数据可疑 数据错误 数据为订正值 数据为修改值 预留 预留 无观测任务 数据缺测 数据未作质量控制 含义 通过质量控制,未发现数据异常;或数据虽异常,但最终确认数据正确 通过质量控制,发现数据异常,且未明确数据正确还是错误 通过质量控制,确认数据错误 原数据明显偏离真值,但在一定范围内可参照使用。在原数据基但在一定范围内可参照使用。在原数据基础上通过偏差订正等方式重新获取的更正数据 原数据因错误或缺测而完全不可用,通过与原数据完全无关的替代方式重新获取的更正数据   按规定,台站无相应要素数据观测任务 该项数据应观测,但因各种原因数据缺测 该数据未进行质量控制  七、质控后区域站小时数据文件格式 1.文件名 区域级站单站文件名: Z_SURF_I_IIiii-REG_YYYYMMDDHHmmss_O_AWS_FTM_PQC[-CCx].txt

区域站打包文件名: Z_SURF_C_CCCC-REG_YYYYMMDDHHmmss_O_AWS_FTM_

其中, Z: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国内交换的资料; SURF:固定代码,表示地面观测; I:固定代码,指示其后字段代码为测站区站号; C:固定代码,指示其后字段代码为编报中心代码; IIiii:测站区站号; CCCC: 编报中心代码; yyyyMMddhhmmss:文件生成时间“年月日时分秒”(UTC,国际时); O: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观测类资料; AWS: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自动气象站地面气象要素资料; FTM:固定代码,表示定时观测资料; PQC: 固定代码,省级质量控制标识,表示是省级对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后的文件。 CCx: 数据更正标识,可选标志,当存在对观测数据或者质控码进行更正时,文件名中必须包含更正标识字段。CCx中:CC为固定代码;x取值为A~Z,x=A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数据文件的第一次更正,x=B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数据文件的第二次更正,依次类推,直至x=Z;当x=Z后仍存在对该站某次观测数据文件的更正时,则数据更正标识编CDx,CD为固定代码;x从A开始取值,直至Z。文件名中的更正标识字段应和文件内容中的文件更正标识保持一致。 txt: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文本文件。 说明: MDOS在对区域站小时数据进行多次质控过程中,如果质控后不存在观测数据或者质控码的更正,在对区域站小时数据进行多次质控过程中,如果质控后不存在观测数据或者质控码的更正,则不应生成新的文件。 2.文件内容 该文件共包含5条记录,第1条记录为本站基本参数,共32个字节,记录尾用回车换行“”结束;第2条记录为器测项目,共262字节,记录的后面加上“”;第3条记录为小时内分26

 钟降水量,120个字节,记录的后面加上“”;第4条记录为目测项目和天气报、加密天气报有关的编报项目,共134字节,当某观测时间无此条记录内容时,该条记录省略;最后一条记录为省级质量控制码段;最后一条记录的后面加上“=”,表示单站记录结束;文件结尾处加“NNNN”表示全部记录结束。 (1)第1条记录:包括区站号、纬度、经度、观测场拔海高度、气压传感器拔海高度、观测方式、文件更正标识共7组,每组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排列顺序及长度分配如下表:    序号 1

2

要素名 区站号 纬度 长度 5字节 6字节 说明 5位数字或第1位为字母,第2-5位为数字 按度分秒记录,均为2位,高位不足补“0”,台站纬度未精确到秒时,秒固定记录“00” 按度分秒记录,度为按度分秒记录,度为3位,分秒为2位,高位位,高位不足补“,台站经度未精确到秒时,秒固定不足补“0”记录“00”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10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10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无气压传感器时,录入“/////” 固定存入4

为非更正数据时,固定编“;当存在对观为非更正数据时,固定编“000”测数据或者质控码的变更时,编码规则同文件名中的CCx。 3 经度 7字节 4 观测场拔海高度 气压传感器拔海高度 观测方式 文件更正标识 5字节 5

6

7

5字节 1字节 3字节  (2)第2条记录共52个要素值,每组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排列顺序及长度分配如下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要素名 观测时间 2分钟风向 2分钟平均风速 10分钟风向 10分钟平均风速 最大风速的风向 最大风速 长度 14字节 3字节 3字节 3字节 3字节 3字节 3字节 说明 年月日时分秒(UTC,yyyyMMddhhmmss),其中:秒固定为“00”,为正点观测资料时,分记录为“00” 当前时刻的2分钟风向 当前时刻的2分钟平均风速 当前时刻的10分钟风向 当前时刻的10分钟平均风速 每1小时内10分钟最大风速的风向 每1小时内10分钟最大风速 每1小时内10分钟最大风速出现时间,时分各两位,下同 当前时刻的瞬时风向 当前时刻的瞬时风速 每1小时内的极大风速的风向 每1小时内的极大风速 每1小时内极大风速出现时间 每1小时内的雨量累计值 当前时刻的空气温度 每1小时内的最高气温 27

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4字节 瞬时风向 瞬时风速 极大风速的风向 极大风速 小时降水量 气温 最高气温 3字节 3字节 3字节 3字节 4字节 4字节 4字节 极大风速出现时间 4字节 序号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要素名 最低气温 相对湿度 最小相对湿度 最小相对湿度出现时间 水汽压 露点温度 本站气压 最高本站气压 最高本站气压出现时间 最低本站气压 最低本站气压出现时间 长度 4字节 3字节 3字节 4字节 3字节 4字节 5字节 5字节 4字节 5字节 4字节 说明 每1小时内的最高气温出现时间 每1小时内的最低气温 每1小时内的最低气温出现时间 当前时刻的相对湿度 每1小时内的最小相对湿度值 每1小时内的最小相对湿度出现时间 当前时刻的水汽压值 当前时刻的露点温度值 当前时刻的本站气压值 每1小时内的最高本站气压值 每1小时内的最高本站气压出现时间 每1小时内的最低本站气压值 每1小时内的最低本站气压出现时间 当前时刻的草面(雪面)温度值 每1小时内的草面(雪面)最高温度 每1小时内的草面(雪面)最高温度出现时间 每1小时内的草面(雪面)最低温度 每1小时内的草面(雪面)最低温度出现时间 当前时刻的地面温度值 每1小时内的地面最高温度 每1小时内的地面最高温度出现时间 每1小时内的地面最低温度 每1小时内的地面最低温度出现时间 当前时刻的5厘米地温值 当前时刻的10厘米地温值 当前时刻的15厘米地温值 当前时刻的20厘米地温值 当前时刻的40厘米地温值 当前时刻的80厘米地温值 当前时刻的160厘米地温值 当前时刻的320厘米地温值 每1小时内的蒸发累计量 当前时刻的海平面气压值 当前时刻的能见度 每1小时内的最小能见度 每1小时内的最小能见度出现时间 最高气温出现时间 4字节 最低气温出现时间 4字节 草面(雪面)温度 4字节 草面(雪面)最高温度 草面(雪面)最高出现时间 草面(雪面)最低温度 草面(雪面)最低出现时间 地面温度 地面最高温度 4字节 4字节 4字节 4字节 4字节 4字节 地面最高出现时间 4字节 地面最低温度 4字节 地面最低出现时间 4字节 5厘米地温 10厘米地温 15厘米地温 20厘米地温 40厘米地温 80厘米地温 160厘米地温 320厘米地温  蒸发量 海平面气压 能见度 最小能见度 最小能见度出现时间 4字节 4字节 4字节 4字节 4字节 4字节 4字节 4字节 4字节 5字节 5字节 5字节 4字节 28

 (3)第3条记录为小时内分钟降水量,120个字节,每分钟2个字节,即1~2位为第1分钟的记录,3~4为第2分钟的记录……,如此类推,119~120位为第60分钟的记录;每分钟内无降水时存入“00”,微量存入“,,”,降水量≥10.0mm时,一律存入99,缺测存入“//”。 (4)第4条记录共23个要素值,每组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排列顺序及长度分配如下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能见度 总云量 低云量 编报云量 云高 云状 云状编码 天气现象编码 6小时或12小时降水量组编码 24小时变压变温组 24小时降水量组编码 过去24小时最高气温组 过去24小时最低气温组 过去12小时最低地面温度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组 积雪深度 雪压 冻土深度 地面状态 重要天气极大风速 重要天气极大风速的风向 重要天气尘(龙)卷 重要天气雨凇 重要天气冰雹直径 要素名 长度 说明 3字节 正点的能见度,由人工输入 3字节 正点的总云量,由人工输入 3字节 正点的低云量,由人工输入 3字节 正点的低云状或中云状云量,由人工输入 4字节 正点的低(中)云状云高,由人工输入 24字节 最多8种云,按简码编 3字节 正点的云状编码,由人工输入 4字节 正点的天气现象编码,由人工输入 5字节 18、0、6、12时(国际时,下同)定时天气报中,编报6RRR1或6RRR2组 0、3、6、9、12、15、18、21时(国际时,5字节 下同)定时天气报中,编报0P24P24

T24T24组 5字节 21、0时定时天气报中,编报7R24R24R24R24组 18、0时定时天气报中,编报1SnTxTxTx5字节 组 5字节 0、6时定时天气报中,编报1SnTnTnTn组 5字节 0时定时天气报中,编报1SnTgTgTg组 3字节 0时或6、12时的观测值,由人工输入 3字节 0时或6、12时的观测值,由人工输入 3字节 0时最大下限值,由人工输入 2字节 6时观测值,由人工输入 5字节 18、0、6、12时定时天气报中,编报的911fxfx组 5字节 5字节 18、0、6、12时定时天气报中,编报的915dd组 18、0、6、12时定时天气报中,编报的919MwDa组 5字节 18、0、6、12时定时天气报中,编报的934RR组 5字节 18、0、6、12时定时天气报中,编报的939nn组 (5)第5条记录为质量控制码段,数据质量控制码对应2~3条记录的各数据项(不包括“观测时间”项目),每个数据项对应1位的数据质量控制码,段间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为此,数据质量控制码共3组,第1组为固定代码QC(QC:省级),第2~3组的字节分别为51、60Byte,另加2位分隔符,共115Byte。 QC质量控制码的定义如下表:   质量控制码  描述 29

含义  0

1

2

3

4

5

6

7

8

9

数据正确 数据可疑 数据错误 数据为订正值 数据为修改值 预留 预留 无观测任务 数据缺测 数据未作质量控制 通过质量控制,未发现数据异常;或数据虽异常,但最终确认数正确 通过质量控制,发现数据异常,且未明确数据正确还是错误 通过质量控制,确认数据错误 原数据明显偏离真值,但在一定范围内可参照使用。在原数据基上通过偏差订正等方式重新获取的更正数据 原数据因错误或缺测而完全不可用,通过与原数据完全无关的替方式重新获取的更正数据   按规定,台站无相应要素数据观测任务 该项数据应观测,但因各种原因数据缺测 该数据未进行质量控制 八、质控后区域单雨量站数据文件格式 1. 文件名 区域级测站单站自动雨量站观测数据文件: Z_SURF_I_IIiii-REG_YYYYMMDDHHmmSS_O_AWS-PRF_FTM_PQC[-CCx].txt

区域级测站打包自动雨量站观测数据文件: Z_SURF_C_CCCC-REG_YYYYMMDDHHmmSS_O_AWS-PRF_FTM_

在文件名中: Z: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国内交换的资料; SURF:固定代码,表示地面观测; I:固定代码,指示其后字段代码为测站区站号; C:固定代码,指示其后字段代码为编报中心代码; IIiii:测站区站号; CCCC: 编报中心代码; REG:区域站资料标志,固定代码。区域站资料标志为可选标志,如果文件名包含此标志,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区域级测站观测资料;如果文件名未包含此标志,示文件内容为区域级测站观测资料;如果文件名未包含此标志,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国家级测站如果文件名未包含此标志,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国家级测站(包括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国家级测站(包括基准站、基本站、一般站)观测资料;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传输方式调整暂不涉及区域站。 yyyyMMddhhmmss:文件生成时间“年月日时分秒”(UTC,国际时); O: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观测类资料; AWS: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自动气象站地面气象要素资料; PRF:固定代码,表示降水观测资料; FTM:固定代码,表示定时观测资料; PQC: 固定代码,省级质量控制标识,表示是省级对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后的文件。 CCx: 数据更正标识,可选标志,当存在对观测数据或者质控码进行更正时,文件名中必须包含更正标识字段。CCx中:CC为固定代码;x取值为A~Z,x=A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数据文件的第一次更正,x=B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数据文件的第二次更正,依次类推,直至x=Z;当x=Z后仍存在对该站某次观测数据文件的更正时,则数据更正标识编CDx,CD为固定代码;x从A开始取值,直至Z。文件名中的更正标识字段应和文件内容中的文件更正标识保持一致。 txt: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文本文件。 说明: MDOS在对雨量站数据文件进行多次质控过程中,如果质控后不存在观测数据或者质控码的更正,在对雨量站数据文件进行多次质控过程中,如果质控后不存在观测数据或者质控码的更正,则不应生成新的文件。 30

 2. 文件内容 具体格式说明如下:

修订后的自动雨量站实时地面气象要素上传数据文件共有3条记录。第1条记录为本站基本参数,共27个字节,记录尾用回车换行“”结束;第2条记录为器测项目,共144字节,记录的后面加上“”;第3条记录为省级质量控制码段;最后一条记录的后面加上“=”,表示单站记录结束;文件结尾处加“NNNN”表示全部记录结束。 (1)第1条记录:包括区站号、经度、纬度、观测场拔海高度、文件更正标识共5组。每组数据之间用1位半角空格字符分隔,每组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排列顺序及长度分配如下表: 序号 要素名 1 区站号 2 纬度 长度 说明 5字节 5位数字或第1位为字母,第2-5位为数字 6字节 按度分秒记录,均为2位,高位不足补“0”,台站纬度未精确到秒时,秒固定记录“00” 按度分秒记录,度为按度分秒记录,度为3位,分秒为2位,高位位,高位3

4

经度 观测场拔海高度 ,台站经度未精确到秒时,秒固定不足补“0”7字节 不足补“记录“00” 5字节 保留一位小数,扩大10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 5

 文件更正标识 为非更正数据时,固定编“;当存在对观为非更正数据时,固定编“000”3字节 测数据或者质控码的变更时,编码规则同文件名中的CCx。 (2)第2条记录共4个要素值,每组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排列顺序及长度分配如下表: 序号 1

2

3

要素名 观测时间 小时累计雨量 日累计雨量 小时内分钟雨量 4

长度 14字节 5字节 5字节 说明 年月日时分秒(UTC,yyyyMMddhhmmss),其中:秒固定为“00”,为正点观测资料时,分记录为“00” 前小时正点至当前时刻的小时累计雨量 20时至当前时刻的累计雨量 120字节 上一小时的正点至当前观测时间的每分钟雨量。每分钟两位高位不足补“0”,记录缺测填“//” 存储规定:雨量均扩大10倍存入,小时和日累计雨量无时存入“00000”,若缺测或无记录,均存入相应位长的“,微量存入“,存入相应位长的“/”字符;每分钟雨量用2位固定位长存入,无降水时存入位固定位长存入,无降水时存入“无降水时存入“00”微量存入“,,”≥10.0mm时,一律存入99,缺测存入“//”。 (3)第3条记录为质量控制码段,数据质量控制码对应第2条记录的各数据项(不包括“观测时间”项目),每个数据项对应1位的数据质量控制码,段间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为此,数据质量控制码共2组,第1组为固定代码QC(QC:省级),第2组的字节为62Byte,另加1位分隔符,共65Byte。 QC质量控制码的定义如下表: 质量控制码 0

1

2

3

描述 数据正确 数据可疑 数据错误 数据为订正值 31

 含义 通过质量控制,未发现数据异常;或数据虽异常,但最终确认数正确 通过质量控制,发现数据异常,且未明确数据正确还是错误 通过质量控制,确认数据错误 原数据明显偏离真值,但在一定范围内可参照使用。在原数据基 4

5

6

7

8

9

数据为修改值 预留 预留 无观测任务 数据缺测 数据未作质量控制 上通过偏差订正等方式重新获取的更正数据 原数据因错误或缺测而完全不可用,通过与原数据完全无关的替方式重新获取的更正数据   按规定,台站无相应要素数据观测任务 该项数据应观测,但因各种原因数据缺测 该数据未进行质量控制 九、日照日数据文件格式 1. 文件名 国家级站单站文件: Z_SURF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AWS-SS_DAY[-CCx].txt

国家级站打包文件: Z_SURF_C_CCCC_yyyyMMddhhmmss_O_AWS-SS_

在文件名中: Z: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国内交换的资料; SURF:固定代码,表示地面观测; I:固定代码,指示其后字段代码为测站区站号; C:固定代码,指示其后字段代码为编报中心代码; IIiii:测站区站号; CCCC: 编报中心代码; yyyyMMddhhmmss:文件生成时间“年月日时分秒”(UTC,国际时); O: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观测类资料; AWS: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自动气象站地面气象要素资料; SS: 固定代码,表示日照观测资料; DAY: 固定代码,表示日观测资料; REG:区域站资料标志,固定代码。区域站资料标志为可选标志,如果文件名包含此标志,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区域级测站观测资料;如果文件名未包含此标志,示文件内容为区域级测站观测资料;如果文件名未包含此标志,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国家级测站如果文件名未包含此标志,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国家级测站(包括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国家级测站(包括基准站、基本站、一般站)观测资料;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传输方式调整暂不涉及区域站。 CCx:数据更正标识,可选标志,对于某测站(由IIiii指示)已发观测数据进行更正时,文件名中必须包含资料更正标识字段。CCx中:CC为固定代码;x取值为A~X,x=A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的第一次更正,x=B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的第二次更正,依次类推,直至x=X。 txt: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文本文件。 注:更正报必须单站上行。 2. 文件内容 该文件由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在逐日地面数据维护中形成,共2条记录。第1条记录为本站基本参数,共22个字节;第2条记录为当日各时和日日照时数,共90个字节,后面加上“=”,表示单站数据结束,其他记录尾用回车换行“”结束;文件结尾处加“NNNN”,表示全部记录结束。 基本参数行(第1条记录): 包括区站号、纬度、经度共3组,每组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排列顺序及长度分配如表1。 表1

参数行排列顺序及长度分配 序号 要素名 长度 5字节 32

 说明 5位数字或第1位为字母,第2-5位为数字 1.  区站号 2.  纬度 6字节 按度分秒记录,均为2位,高位不足补“0”,台站纬度未精确到秒时,秒固定记录“00” 3.  经度 按度分秒记录,度为3位,分秒为2位,高位不7字节 足补“0”,台站经度未精确到秒时,秒固定记录“00” 1字节 1:为真太阳时,由人工观测仪器测得;4:为地方时,由自动观测仪器测得 4.  日照时制方式 日照时数行(第2条记录): 该行共26组,每组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共90个字节。 第1组为观测时间,年月日时分秒(地平时或真太阳时,yyyyMMddhhmmss,其中hhmmss固定为“000000”); 第2至25组为0~1、1~2、……、23~24时时日照时数,每组2个字节; 第26组为日合计,每组3个字节。 日照时数的记录单位为小时,取1位小数,数据扩大10倍写入,不含小数点,要素位数不足时,高位补“0”。若要素缺测或无记录,均应按规定的字长,每个字节位存入一个“/”字符。  十、日数据文件格式 1. 文件名 国家级站单站文件: Z_SURF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AWS_DAY[-CCx].txt

国家级站打包文件: Z_SURF_C_CCCC_yyyyMMddhhmmss_O_AWS_

在文件名中: Z: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国内交换的资料; SURF:固定代码,表示地面观测; I:固定代码,指示其后字段代码为测站区站号; C:固定代码,指示其后字段代码为编报中心代码; IIiii:测站区站号; CCCC: 编报中心代码; yyyyMMddhhmmss:文件生成时间“年月日时分秒”(UTC,国际时); O: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观测类资料; AWS: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自动气象站地面气象要素资料; DAY:固定代码,表示日观测资料; REG:区域站资料标志,固定代码。区域站资料标志为可选标志,如果文件名包含此标志,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区域级测站观测资料;如果文件名未包含此标志,示文件内容为区域级测站观测资料;如果文件名未包含此标志,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国家级测站如果文件名未包含此标志,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国家级测站(包括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国家级测站(包括基准站、基本站、一般站)观测资料;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传输方式调整暂不涉及区域站。 CCx:数据更正标识,可选标志,对于某测站(由IIiii指示)已发观测数据进行更正时,文件名中必须包含资料更正标识字段。CCx中:CC为固定代码;x取值为A~X,x=A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的第一次更正,x=B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的第二次更正,依次类推,直至x=X。 txt: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文本文件。 注:更正报必须单站上行。 2. 文件内容 每日12时(国际时)形成一个,为顺序文件,共3条记录。第1条记录为本站基本参数,共20个字节;第2条记录为要素值,共72个字节;第3条记录为天气现象,为不定长,按A格式规定记33

 录;最后一条记录的后面加上“=”,表示单站数据结束,其他记录尾用回车换行“”结束;文件结尾处加“NNNN”,表示全部记录结束。 (1)第1条记录为本站基本参数,第1条记录包括区站号、纬度、经度共3组,每组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排列顺序及长度分配如下表: 序号 要素名 长度 说明 按度分秒记录,均为2位,高位不足补“0”,台站纬度未精确到秒时,秒固定记录“00” 1.  区站号 2.  纬度 3.  经度  5字节 5位数字或第1位为字母,第2-5位为数字 6字节 按度分秒记录,度为按度分秒记录,度为3位,分秒为位,分秒为2位,高7字节 位不足补“,台站经度未精确到秒时,秒位不足补“0”台站经度未精确到秒时,秒固定记录“00” (2)第2条记录共14组,每组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排列顺序及长度分配如下表: 序号 要素名 长度 14字节 存储规定 年月日时分秒(UTC,yyyyMMddhhmmss),其中时分秒固定为“120000” 1.  观测时间 2.  3.  20-8时雨量筒观测降水量 8-20时雨量筒观测降水5字节 单位:0.1mm,扩大10倍 5字节 单位:0.1mm,扩大10倍 3字节 单位:0.1mm,扩大10倍 4字节 按天气现象符号代码记录,只能是0056、0048、5648、////

量 4.  蒸发量 5.  电线积冰-现象 6.  电线积冰-南北方向直径 7.  电线积冰-南北方向厚度 8.  电线积冰-南北方向重量 9.  电线积冰-东西方向直径 10.  电线积冰-东西方向厚度 11.  电线积冰-东西方向重量 12.  电线积冰-温度 13.  电线积冰-风向 14.  电线积冰-风速 3字节 单位:1mm

3字节 单位:1mm

3字节 单位:1g/m

3字节 单位:1mm

3字节 单位:1mm

3字节 单位:1g/m

4字节 单位:0.1℃,扩大10倍 3字节 单位:1° 3字节 单位:0.1m/s,扩大10倍 数据记录单位:各要素遵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各要素值不含小数点,要素位数不足时,高位补“0”。若要素缺测或无记录,均应按规定的字长,每个字节位存入一个“/”字符。  十一、质控后日照日数据文件格式 1. 文件名 国家级站单站文件: Z_SURF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AWS-SS_DAY_PQC[-CCx].txt

国家级站打包文件: Z_SURF_C_CCCC_yyyyMMddhhmmss_O_AWS-SS_DAY_

 在文件名中: Z: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国内交换的资料; SURF:固定代码,表示地面观测; I:固定代码,指示其后字段代码为测站区站号; 34

 C:固定代码,指示其后字段代码为编报中心代码; IIiii:测站区站号; CCCC: 编报中心代码; yyyyMMddhhmmss:文件生成时间“年月日时分秒”(UTC,国际时); O: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观测类资料; AWS: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自动气象站地面气象要素资料; SS: 固定代码,表示日照观测资料; DAY: 固定代码,表示日观测资料; REG:区域站资料标志,固定代码。区域站资料标志为可选标志,如果文件名包含此标志,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区域级测站观测资料;如果文件名未包含此标志,示文件内容为区域级测站观测资料;如果文件名未包含此标志,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国家级测站如果文件名未包含此标志,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国家级测站(包括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国家级测站(包括基准站、基本站、一般站)观测资料;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传输方式调整暂不涉及区域站。 PQC: 固定代码,省级质量控制标识,表示是省级对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后的文件。 CCx: 数据更正标识,可选标志,当存在对观测数据或者质控码进行更正时,文件名中必须包含更正标识字段。CCx中:CC为固定代码;x取值为A~Z,x=A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数据文件的第一次更正,x=B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数据文件的第二次更正,依次类推,直至x=Z;当x=Z后仍存在对该站某次观测数据文件的更正时,则数据更正标识编CDx,CD为固定代码;x从A开始取值,直至Z。文件名中的更正标识字段应和文件内容中的文件更正标识保持一致。 txt: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文本文件。 说明: (1)MDOS在对日照日数据文件进行多次质控过程中,如果质控后不存在观测数据或者质控码的更在对日照日数据文件进行多次质控过程中,如果质控后不存在观测数据或者质控码的更正,则不应生成新的文件。 (2)日照日数据文件不进行快速质控。 2. 文件内容 该文件共3条记录。第1条记录为本站基本参数,共22个字节;第2条记录为当日各时和日日照时数,共90个字节,后面加上“=”,表示单站数据结束,其他记录尾用回车换行“”结束;第3条记录为质量控制码行;文件结尾处加“NNNN”,表示全部记录结束。 基本参数行(第1条记录): 包括区站号、纬度、经度共3组,每组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排列顺序及长度分配如表1。 表2

参数行排列顺序及长度分配 序号 要素名 5.  区站号 6.  纬度 长度 说明 5字节 5位数字或第1位为字母,第2-5位为数字 6字节 按度分秒记录,均为2位,高位不足补“0”,台站纬度未精确到秒时,秒固定记录“00” 按度分秒记录,度为3位,分秒为2位,高位不7.  经度 8.  日照时制方式 ,台站经度未精确到秒时,秒固定记录7字节 足补“0”“00” 1字节 1:为真太阳时,由人工观测仪器测得;4:为地方时,由自动观测仪器测得 日照时数行(第2条记录): 该行共26组,每组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共90个字节。 第1组为观测时间,年月日时分秒(地平时或真太阳时,yyyyMMddhhmmss,其中hhmmss固定为“000000”); 第2至25组为0~1、1~2、……、23~24时时日照时数,每组2个字节; 第26组为日合计,每组3个字节。 日照时数的记录单位为小时,取1位小数,数据扩大10倍写入,不含小数点,要素位数不足时,高位补“0”。若要素缺测或无记录,均应按规定的字长,每个字节位存入一个“/”字符。 35

 质量控制码行(第3条记录): 数据质量控制码对应第2条记录的各数据项(不包括“观测时间”项目),每个数据项对应1位的数据质量控制码,段间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为此,数据质量控制码共2组,第1组为固定代码QC(QC:省级),第2组的字节为25Byte,另加1位分隔符,共28Byte。 QC质量控制码的定义如下表:  质量控制码 0

1

2

3

描述 含义 十二、质控后日数据文件格式 1. 文件数据正确 数据可疑 数据错误 数据为订正值 通过质量控制,未发现数据异常;或数据虽异常,但最终确认数正确 通过质量控制,发现数据异常,且未明确数据正确还是错误 通过质量控制,确认数据错误 原数据明显偏离真值,但在一定范围内可参照使用。在原数据基上通过偏差订正等方式重新获取的更正数据 4

5

6

7

8

数据为修改值 预留 预留 无观测任务 数据缺测 原数据因错误或缺测而完全不可用,通过与原数据完全无关的替方式重新获取的更正数据   按规定,台站无相应要素数据观测任务 该项数据应观测,但因各种原因数据缺测 9 数据未作质量控制 该数据未进行质量控制 名 国家级站单站文件: Z_SURF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AWS_DAY_PQC[-CCx].txt

国家级站打包文件: Z_SURF_C_CCCC_yyyyMMddhhmmss_O_AWS_DAY_

 在文件名中: Z: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国内交换的资料; SURF:固定代码,表示地面观测; I:固定代码,指示其后字段代码为测站区站号; C:固定代码,指示其后字段代码为编报中心代码; IIiii:测站区站号; CCCC: 编报中心代码; yyyyMMddhhmmss:文件生成时间“年月日时分秒”(UTC,国际时); O: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观测类资料; AWS: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自动气象站地面气象要素资料; DAY: 固定代码,表示日观测资料; REG:区域站资料标志,固定代码。区域站资料标志为可选标志,如果文件名包含此标志,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区域级测站观测资料;如果文件名未包含此标志,示文件内容为区域级测站观测资料;如果文件名未包含此标志,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国家级测站如果文件名未包含此标志,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国家级测站(包括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国家级测站(包括基准站、基本站、一般站)观测资料;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传输方式调整暂不涉及区域站。 PQC: 固定代码,省级质量控制标识,表示是省级对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后的文件。 CCx: 数据更正标识,可选标志,当存在对观测数据或者质控码进行更正时,文件名中必须包含更正标识字段。CCx中:CC为固定代码;x取值为A~Z,x=A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数据文件的第一次更正,x=B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数据文件的第二次更正,依次类推,直至x=Z;当x=Z后仍存在对该站某次观测数据文件的更正时,则数据更正标识编CDx,CD为固定代码;x从A开始取值,直至Z。文件名中的更正标识字段应和文件内容中的文件更正标识保持一致。 txt: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文本文件。 说明: 36

 (1)MDOS在对日数据文件进行多次质控过程中,如果质控后不存在观测数据或者质控码的更正,则不应生成新的文件。 (2)日数据文件不进行快速质控。 2. 文件内容 该文件共4条记录。第1条记录为本站基本参数,共20个字节;第2条记录为要素值,共72个字节;第3条记录为天气现象,为不定长,按A格式规定记录;第4条记录为质量控制码行;最后一条记录的后面加上“=”,表示单站数据结束,其他记录尾用回车换行“”结束;文件结尾处加“NNNN”,表示全部记录结束。 (1)第1条记录为本站基本参数,第1条记录包括区站号、纬度、经度共3组,每组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排列顺序及长度分配如下表: 序号 要素名 长度 说明 按度分秒记录,均为2位,高位不足补“0”,台站纬度未精确到秒时,秒固定记录“00” 4.  区站号 5.  纬度 6.  经度 5字节 5位数字或第1位为字母,第2-5位为数字 6字节 按度分秒记录,度为按度分秒记录,度为3位,分秒为位,分秒为2位,高7字节 位不足补“,台站经度未精确到秒时,秒位不足补“0”台站经度未精确到秒时,秒固定记录“00” 要素名 长度 存储规定 (2)第2条记录共14组,每组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排列顺序及长度分配如下表: 序号 15.  观测时间 16.  17.  20-8时雨量筒观测降水量 8-20时雨量筒观测降水量 ,14字节 年月日时分秒(UTC,yyyyMMddhhmmss)其中时分秒固定为“120000” 5字节 单位:0.1mm,扩大10倍 5字节 单位:0.1mm,扩大10倍 3字节 单位:0.1mm,扩大10倍 按天气现象符号代码记录,只能是0056、4字节 0048、5648、////

3字节 单位:1mm

3字节 单位:1mm

3字节 单位:1g/m

3字节 单位:1mm

3字节 单位:1mm

3字节 单位:1g/m

4字节 单位:0.1℃,扩大10倍 3字节 单位:1° 3字节 单位:0.1m/s,扩大10倍 18.  蒸发量 19.  电线积冰-现象 20.  电线积冰-南北方向直径 21.  电线积冰-南北方向厚度 22.  电线积冰-南北方向重量 23.  电线积冰-东西方向直径 24.  电线积冰-东西方向厚度 25.  电线积冰-东西方向重量 26.  电线积冰-温度 27.  电线积冰-风向 28.  电线积冰-风速 数据记录单位:各要素遵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各要素值不含小数点,要素位数不足时,高位补“0”。若要素缺测或无记录,均应按规定的字长,每个字节位存入一个“/”字符。 (3)第3条记录为天气现象,为不定长,按A格式规定记录。 (4)第4条记录为质量控制码行,数据质量控制码对应第2~3条记录的各数据项(不包括“观测时间”项目),每个数据项对应1位的数据质量控制码,段间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为此,数据质量控制码共3组,第1组为固定代码QC(QC:省级),第2组、第3组的字节分别为13Byte、1Byte,另加2位分隔符,共18Byte。 QC质量控制码的定义如下表: 质量控制码 描述 37

 含义  0

1

2

3

4

5

6

7

8

9

数据正确 数据可疑 数据错误 数据为订正值 数据为修改值 预留 预留 无观测任务 数据缺测 数据未作质量控制 通过质量控制,未发现数据异常;或数据虽异常,但最终确认数正确 通过质量控制,发现数据异常,且未明确数据正确还是错误 通过质量控制,确认数据错误 原数据明显偏离真值,但在一定范围内可参照使用。在原数据基上通过偏差订正等方式重新获取的更正数据 原数据因错误或缺测而完全不可用,通过与原数据完全无关的替方式重新获取的更正数据   按规定,台站无相应要素数据观测任务 该项数据应观测,但因各种原因数据缺测 该数据未进行质量控制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