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0日发(作者:)

一、选择题

1.小明在地铁施工现场发现:为防止扬尘对空气污染,有专门高压造雾除尘设备。高压水流经除尘设备,形成数十米半径的均匀云雾覆盖到工地表面,达到非常理想的除尘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现场看见的云雾是大量水蒸气聚集的效果

B.除尘设备中水发生汽化,会吸收大量的热

C.云雾的消散是汽化现象,这个过程吸热

D.夏天人造雾容易消散是因为水蒸气重新液化成小水珠C

解析:C

【分析】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过程吸热。

A.现场看见的云雾是大量小水滴聚集的效果,故A错误;

B.除尘设备中水变成了细小的水滴,没有发生汽化现象,故B错误;

C.云雾的消散是小水滴汽化为水蒸气的现象,这个过程吸热,故C正确;

D.夏天人造雾容易消散是因为小水珠吸热汽化为水蒸气,故D错误。

故选C。

2.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砖上搁一只比盆小点的篮子,篮子里装上熟食,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如图),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针对这个装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简易冰箱能制冷是因为水蒸发吸热

B.将该装置放在通风的地方,制冷效果更好

C.篮子上罩着纱布袋是为了增大蒸发面积

D.简易冰箱与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一样,在工作时都有汽化和液化现象D

解析:D

A.简易冰箱能制冷是因为水蒸发时需要吸热,降低篮子里的温度,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将该装置放在通风的地方,蒸发效果更加明显,则制冷效果更好,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加大表面积可以加快蒸发,因此篮子上罩着纱布袋是为了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与冰箱的工作原理相同都是利用了汽化吸热的原理,但简易冰箱没用到液化放热,故D错误,D符合题意。

故选D。

3.如图甲所示,将质量相等的冰和蜡烛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采用水浴法加热后就没必要用碎冰做实验了

B.由图乙可知,B图线对应的物质是冰

C.A图线中,2—6min段温度不变,说明此过程不需要吸热

D.A图线中,2—6min段表示熔化过程,此过程需要吸热D

解析:D

A.碎冰块受热面积大,受热更均匀,实验效果更好,所以采用水浴法加热的同时也要用碎冰做实验,故A错误;

B.由图乙可知,B图线对应的物质是非晶体,所以该物质是蜡烛,故B错误;

CD.由A图线可知,A图线对应的物质是晶体,2—6min段表示熔化过程,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4.如图是烧开水时从壶嘴冒出“白气”和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雪糕冒“白气”时的情景,对于这两种“白气”的解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雪糕周围的“白气”是升华形成的

B.壶嘴里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C.两种“白气”都是水蒸气发生汽化形成的

D.两种“白气”都是水蒸气发生液化形成的D

解析:D

烧开水时从壶嘴冒出“白气”是高温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雪糕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二者都是由水蒸气发生液化形成的。

故选D。

5.疫情期间医护人员佩戴护目镜时往往会形成一层水雾覆盖在护目镜内侧,如图所示,下

列诗句中加点字的形成与护目镜上的水雾形成相同的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C.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D.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B

.解析:B

医护人员护目镜内侧的水雾是液化现象,而霜是凝华现象,露是液化现象,雪是凝华现象,冰是凝固现象,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6.某同学取出一支示数为39.6℃的体温计,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而直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他的实际体温是36.6℃,则测出来的体温是( )

A.36.6℃

解析:B

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9.6℃,直接用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自己的体温高于39.6℃,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自己的体温不高于39.6℃,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9.6℃。所以体温是36.6℃的自己测量的结果是39.6℃。故选B。

7.一支刻度均匀,但标刻数值不准的温度计。在测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时,示数为96℃,在测一杯热水的温度时,其示数与热水的真实温度50℃恰好相等。若用此温度计去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则示数是( )

A.0℃

解析:C

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与热水的温度差

100℃﹣50℃=50℃

错误的温度差为

96℃﹣50℃=46℃

假如温度计的一大格表示1℃,则46℃需46格,它表示的真正温度差为50℃,也就是一大格表示B.2℃ C.4℃ D.6℃C

B.39.6℃ C.37℃ D.76.2℃B

50℃;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差为

46100℃﹣0℃=100℃

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与冰水混合物在温度计上的刻度为

100℃温度计的错误读数为

50℃=92格

4696℃﹣92℃=4℃

故选C。

8.由于疫情的影响,寒假期间出行的人们优先选择自驾出行,小明发现车载空调温度设置过高,前挡风玻璃容易出现水雾,打开除雾开关对着前挡风玻璃不断吹热风,不一会儿水雾消失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雾出现在前挡风玻璃的内侧

B.水雾消失了是发生了液化现象

C.对玻璃吹热风,只用了升高液体的温度方法来加快蒸发

D.空调制冷时通过压缩体积的方式使制冷剂汽化A

解析:A

A.冬天,车玻璃的温度较低,车内温度相对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挡风玻璃液化形成小水滴,附在挡风玻璃的内侧,故A正确;

B.打开除雾开关,对着前挡风玻璃不断吹热风,小水滴汽化变成水蒸气,导致水雾消失,故B错误;

C.对玻璃吹热风,水滴表面的空气流速增加了,表面温度也升高了,故C错误;

D.空调的制冷剂,气态由压缩机压入室外机的热交换器,在交换器内放热液化,然后在室内热交换器内吸热由液态又变为气态,发生汽化,从而降低室内空气的温度;在室外的热交换器中,气态制冷剂通过压缩体积又变为液态,发生液化。故D错误。

故选A。

9.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现象的是( )

A.洒在地面上的水干了

C.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

解析:B

A.洒在地面上的水干了,水由液态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吸热,A项不合题意;

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放热,选项B符合题意;

C.河里的冰化成水,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吸热,C项不合题意;

D.樟脑丸越来越小,是樟脑丸由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吸热,D项不合题意。

故选B。

10.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些现象。针对各种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B.夏天的早晨,草地上出现露珠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越来越小B

A.

玻璃上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

棒冰冒“白气”是棒冰升华形成的

C.

荷花叶片上的小露珠是叶片分泌出来的

D.

热风干手器的作用是加快手上的水分蒸发D

解析:D

A.玻璃上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棒冰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C.荷花叶片上的小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

D.热风干手器的作用是加快手上的水分蒸发,故D正确;

故选D。

11.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2)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4)冬天,室外树上出现的美丽的雾凇

A.(1)(2)

解析:C

【分析】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1)冰雪融化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吸热;

(2)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是空中水蒸气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放热;

(3)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是液体小液滴汽化成了水蒸气,是汽化现象,吸热;

(4)雾凇的形成是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现象,放热。

吸收热量的是(1)(3),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已知1标准大气压下,酒精沸点是78C,水沸点是100C,煤油沸点是150C,如图B.(2)(4) C.(1)(3) D.(3)(4)C

所示,烧杯和试管内盛有以上某种液体,在1标准大气压下,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内的乙液体沸腾,下列判断中符合题意的是( )

A.甲液体为水,乙液体为水

B.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煤油

C.甲液体为酒精,乙液体为水

D.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水D

解析:D

液体沸腾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由图及题意可知,甲中液体的沸点如果低于乙中液体的沸点,乙中液体不能达到沸点,也不能继续吸热,则乙中液体不能沸腾;甲中液体如果与乙中液体种类相同,乙中液体只能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乙中液体也不能沸腾;所以只有甲中液体的沸点高于乙中液体的沸点,乙中液体才能达到沸点,并能继续吸热,乙中液体才能沸腾。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3.小明同学课外通过网络查询有关食盐的知识,在“秒懂百科”中看到下面一段话:食C,沸点 1442°C,盐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纯净的氯化钠是无色透明的固体,熔点是801°味咸,易溶于水,氯化钠大量存在于海水和天然盐湖中,可通过蒸煮结晶海水,天然的盐湖或盐井水来制取氯化钠。结合以上内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氯化钠溶于水,这是熔化现象

B.氯化钠为晶体

C.利用海水煮盐主要是利用了液化现象

C,盐为液态B

D.温度为100°解析:B

A.氯化钠溶于水,形成溶液,这是化学中的溶化现象,故A错误;

B.由题可知,氯化钠有固定的溶化温度,即熔点,属于晶体,故B正确;

C.利用海水煮盐主要是利用了蒸发结晶现象,故C错误;

D.食盐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其熔点是801°C,所以温度为100°C时,盐为固态,故D错误。

故选B。

14.星期天,小华在家烧水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他锅里的水量少了点,

于是小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水量比锅里少),用同样大的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下面能说明小华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

A. B. C. D.A

解析:A

水沸腾之后,温度保持不变,当向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后,锅内水的温度降低,然后在加热过程中,水吸热温度上升,达到沸点继续沸腾,在此过程中,水面上的气压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与原来相同,据此分析可知:A图象符合题意,BC图象的沸点与原来不同,D图象中水的温度不可能直接从很低的温度达到沸点,应该有一个升温过程。故选A。

二、填空题

15.根据科学研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降温,温度也只能非常接近-273.15℃,不可能比它更低。热力学温度就是以这个温度为零度的一种表示温度的方法它的单位是开尔文(K)。热力学温度每一度的大小与摄氏温度相同,则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之间的关系是T=______K。人的正常体温大约为______℃。t+27315365

解析:t+273.15

36.5

[1]热力学温度就是以-273.15℃为零度,则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之间的关系是T=(t+273.15)K。

[2]通常情况下,人的体温为36.5℃。

16.疫情期间,武汉市有些街道进行消杀。图甲是雾炮车向空中喷酒有消毒作用的水,从而达到对主要干道消毒的目的。喷洒后还能起到降温作用,能降温的原因是由于水______;该雾炮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若通过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12km/h,通过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18km/h,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个人防护要用到酒精消毒喷雾器。图乙是某酒精消毒喷雾器,内装有100mL的消毒液,若其中酒精的体积占75%,水的体积占25%,则瓶中消毒液的质量为______g;瓶内的消毒液喷到被消毒的物体表面,过不了一会儿就“消失”了,这是因为消毒液发生了______(填物态变化)现象。

蒸发吸热485汽化

解析:蒸发吸热

4

85

汽化

[1]水在蒸发(汽化)时需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这样造成周边温度下降。

[2]解设总路程为s,则前一半路程的时间

ss

t12v12v1后一半路程的时间

ss

t22v22v2则汽车在全过程的平均速度是

v2vvss212km/h18km/h1214.4km/h4m/ssst1t2vv12km/h18km/h

122v12v2[3]酒精的体积V1=75cm3,水的体积V2=25 cm3,所以消毒液的质量为

mm1m21V12V20.8g/cm375cm31g/cm325cm385g

[4]酒精和水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了汽化现象。

17.如图,某超声波加湿器通过雾化片1.7×106Hz的高频振动使得加湿器中的水被抛离水面产生直径为1~5微米水雾液滴飘逸出来,达到空气加湿的目的。

(1)装入加湿器中的水变成飘出加湿器的白色水雾,是否发生了物态变化?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若有,请指出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若没有,请说出理由:__________;

(2)白色水雾飘出后不久,便消失不见,这个过程的物态变化名称为:_____;该过程需要_______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没有超声波将水变成超微粒子形成水雾而水雾仍为液态汽化吸收

解析:没有

超声波将水变成超微粒子形成水雾,而水雾仍为液态

汽化

吸收

(1)[1][2]超声波将水变成超微粒子形成水雾,而水雾仍为液态,故此过程没有发生物态变化。

(2)[3][4]水雾散发到空气中后,通过汽化变成水蒸气,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18.加湿器是利用超声波将水“打碎”而形成白雾,说明超声波具有________;阳光下,白雾渐渐消失,这是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过程。能量汽化吸热

解析:能量

汽化

吸热

[1]超声波将水“打碎”而形成白雾,是克服水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把水分成小水滴,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

[2]白雾渐渐消失,这是小水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是汽化现象。

[3]白雾汽化时,要从周围空气中吸热。

19.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温度计,瓶中装的是空气,瓶塞不漏气,弯管水平部分有一小段液柱。这个温度计是根据______(选填“液体热胀冷缩“或“气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夏天人坐在打开的电风扇下感到凉爽,若将此装置放在电风扇下,液柱将______(选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动;若在瓶子上敷块湿纱布,液柱将______(选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动;由此现象可知:人坐在打开的电风扇下感到凉爽,是因为______。

气体热胀冷缩不向左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

解析:气体热胀冷缩

向左

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

[1][2][3][4]这是个气体温度计,所以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若将此装置放在电风扇下,由于周围空气的温度不变,故液柱将不移动;敷上湿纱布,湿纱布上的水会蒸发,吸收热量,使瓶内气体温度降低,瓶内气体就要收缩,所以液柱向左移动;夏天吹风扇会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

20.如图甲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物体的长度是______cm,如图乙所示,停表的读数为______s;如图丙所示,体温计的分度值为______℃,体温为______℃。

1cm8

解析:1cm

1.85

337.5

0.1

36.8

[1][2]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测量的起始刻度不是零刻度,而是11.00cm的刻线,物体的末端对着的刻度线为12.85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L=12.85cm﹣11.00cm=1.85cm

[3]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偏过中线;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7.5s,因此停表读数为

5min37.5s=337.5s

[4][5]体温计上1℃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0.1℃,即此体温计的分

度值为0.1℃,此时的温度为36.8℃。

三、解答题

21.炎热的夏天,要将汽水冷却,用质量相等的0℃的水或者0℃的冰,哪种效果更好?为什么?

解析:用0℃

的冰效果好.因为0℃

的冰熔化为0℃

的水时要吸收大量的热,而温度保持0℃不变,当冰全部熔化后,再吸热,水才能升温;而0℃

的水吸热后直接升温,故相同质量的0℃

的冰冷却汽水时,比0℃

的水冷却汽水时吸的热多,汽水的温度相应地降低得也多,故用0℃

的冰效果好.

【解析】

汽水要冷却,应向外放出热量,放出的热量多,汽水温度降低得就快.用0 ℃的水冷却汽水,0℃

的水吸热水温慢慢升高;用0 ℃的冰冷却汽水时,由于冰是晶体,吸收了汽水放出的热量后先熔化为0℃

的水,当全部的冰都熔化为0℃

的水后,再吸热,0℃

的水温度开始升高.比较可知:用质量相同的0℃

的水和0℃

的冰来冷却汽水,0℃

的冰比0℃

的水多了一个熔化吸热的过程,故0℃

的冰冷却效果好.

22.油炸食品时,油锅中滴入水滴会发生爆裂声,并把热油溅起;沸水中滴入油滴却没有类似的现象,解释产生这两种不同现象的原因.

解析:因为热油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100℃,当水滴在油中,水的密度比油的密度大,

沉入油中并迅速沸腾,所以会把热油溅起来,并发生爆裂声.而油滴入沸水中时,油的密度比水小,因而漂浮在水面上,不会发生激烈的汽化现象,所以没有类似的现象.

【分析】

液体沸腾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水的密度比油的密度大;结合沸腾条件和物体的浮沉条件即可解答.

因为热油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100℃,当水滴在油中,水的密度比油的密度大,

沉入油中并迅速沸腾,所以会把热油溅起来,并发生爆裂声.而油滴入沸水中时,油的密度比水小,因而漂浮在水面上,不会发生激烈的汽化现象,所以没有类似的现象.

23.我国民间有一句谚语:霜前冷,雪后寒.试解释其原因:_____.

解析:见解析

天气特别冷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变成霜,这说明结霜的天气气温应该足够低,因此会出现“霜前冷”;

当温度升高时,雪会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的是熔化过程,在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所以会感觉比较冷.

24.孩子们手中的那个巨大蓬松的棉花糖是由无数线状的玻璃状的糖组成的.下图是简易棉花糖机的示意图,棉花糖制作机是台像个大碗的机器,机器的中心部位是一个侧壁扎有几排小孔的易拉罐,小孔直径设计得很小,只有50微米.蔗糖是一种粒状的立方体晶体.取少量蔗糖置于侧壁扎有几排小孔易拉罐内,闭合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