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6日发(作者:)

OBSERVATlON业内观察 谷歌退出中国为那般 文住巍栋 牢稳坐中国搜索引擎老大的交椅,虽然也经历 过“央视的曝光”,中间也打过几场官司,但 这都丝毫不影响百度在网民心中的地位。眼见 着市场一天一天被百度蚕食,一贯在世界做老 炒作事件在互联网上可谓是屡见不鲜,近几年似 乎有越演越烈之势,但谷歌的这次“炒作”似乎 有点过火…… 大的谷歌能舒服吗? “欲走还留,欲说还休”,用这八个字概 括目前谷歌的尴尬处境,笔者觉得非常恰当。 不错,谷歌的退出,一直给人一种欲走 还留的感觉。现在当用户访问谷歌公司在中国 大陆使用的域名时会自动跳转到谷歌香港域名 google.com.Ilk。谷歌香港网页的访问速度现 炒作事件在互联网上可谓是屡见不鲜,近几年似 乎有越演越烈之势,但谷歌的这次“炒作”似乎有点 过火…… 在还比较正常,跳转过程也很顺畅,从国内独 立第三方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目前使用谷歌搜 索引擎访问网站的访客比例与平E1相比变化不 谷歌从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一路上走的非常艰 辛,经历了牌照门,偷税门,搜狗门,涉黄门等一系 列波折。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也于去年宣布离 大,而且谷歌在中国提供的其他服务如地图、 邮箱和广告联盟等业务的网页还都能正常打 开,并且其访问速度、页面正常打开率等涉及 用户体验的关键指数并无变化,习惯使用谷歌 服务的用户暂时还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 职,这对谷歌的打击可谓沉重。与此同时谷歌的竞争 对手百度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一路高歌,牢 24 

这种“似是而非”的离开令谷歌已经收获了一 些“残酷”的评价,譬如“谷歌的双输局面”。英国 《金融时报》认为, “如果谷歌曾经期盼竞争对手响 应自己的号召,那么它失败了”; “如果谷歌曾经打 算掀起一场有关互联网自由的全球辩论,从而让中国 难堪,那么它也失败了”;而谷歌“在华业务的新方 式”令其“坚持原则的说法大打折扣”。 谷歌的扭捏姿态凸显了一个商业公司自我政治化 后的困顿。从2006年Google走进中国并给自己取了一 个颇有中国韵味的名字“谷歌”, ̄112010年谷歌扬言 退出中国,这4年间谷歌到底发生了什么?许多业内 的分析都认为,在世界上很风光的谷歌在中国却水土 不服,越来越经营不下去,前景十分有限,因此萌生 退意。而谷歌在撤退时大呼政治IZl号,却是期望这样 做“能为它在世界其他地区带来好处”。不过,政治 牌并非人人都应该玩,也不是人人都玩得起,自绝于 中国市场显然不是谷歌想真正面对的后果。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如何监管“信息跨国公 司”已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一道新课题。网络信 息安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同军事安全、经济安全 等一样重要。 “信息跨国公司”提供的信息产品,必 然也要像其他产品一样接受安全监管,唯此东道国国 家和民众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谷歌进人中国之时, 曾明确表示遵守中国法律,如今却以超越中国法律管 辖为诉求,结果可想而知。 “谷歌事件”或将成为信 息时代一个“信息跨国公司”试图挑战一个国家主权 的经典案例。 扬言退出的背后 “放着一个大金矿不挖回老家养老,放弃一个多 年来辛苦打下的市场基础,谷歌肯定不会这么傻。” 艾瑞网专家徐显灵猜测, “最有可能的就是谷歌想借 技术机密失窃、及审查大做文章,向有关部门索要自 由,并制造国际舆论向国内有关部门‘施压’修改一 些对其有利的规则。打着自由的国际旗号狠敲一笔, 这已经是不少欧美企业惯用的招数。” “很明显,谷歌这是以退为进之举,目的是为了 向中国政府争取更多好处,扩大在中国的市场。”赛 迪顾问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咨询中心总经理刘丹表示, 而谷歌公开的博文中以搜索审查为理由就是为了换取 广大中国网友的同情,扩大公共舆论,借此向中国政 府施压。 当前,关于谷歌退出中国内地市场的原因可谓是众说纷纭。谷歌给出的 原因是在于黑客攻击和内容审查,但分析谷歌中国几年来的本地化进程以及 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市场份额,不难发现:本地化进程缓慢和市场份额低才是 谷歌萌生退出市场的真正原因之一。 谷歌自2006年通过启用google.cn域名正式进入中国以来,经过近4年的 发展,仅占据了中国总搜索量的30%左右,这与谷歌占全球的总搜索份额70 ̄/o 的比例相去甚远。这表明,继日本,韩国后,以往在欧美国家顺风顺水的谷 歌再一次在东亚失利,谷歌在东亚的服务和推广与其在各国的主要竞争对手 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就谷歌中国而言,其本土化进程缓慢,不能适应中国的社会环境及大 多数网民的使用习惯是其无法占据中国大部分搜索市场份额的最主要原因。 当然也正是由于其市场份额较低,其中国收益在其全球总收益中所占比例很 小,使谷歌能够根据其所宣称的其它一些原因来喊出退出中国搜索市场的话 语。 谷歌在东亚的命运再一次提醒跨国企业要根据每个国家及地区的用户的 使用习惯和当地的社会情况来制定运营和产品开发策略。如果不尊重当地的 实际情况,无论多么有名,技术多么先进的企业都必然会走向失败的结果。 另外,就像一些分析人士所言,四年前申请进入中国时,谷歌是根据 中国的有关法律法规作出过相应承诺的,其中就包括对搜索内容中不良信息 的屏蔽。2009年1月和4月,谷歌网站因存在大量淫秽色情和低俗链接,严重 违反中国互联网相关法律,曾两次被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公开曝 光;而谷歌数字图书馆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擅自扫描收录大量中国作家作 品,更是激起了中国作家的强烈不满……而今谷歌又违背了进入中国市场时 所作的书面承诺,在要求毁约后得不到满足,便指责中国的投资环境恶化, 显然有失考虑。 对此,一些外国媒体和全球知名人士有如下观点:俄罗斯《新闻网》 认为,谷歌想借退出迫使中国修改法律,放松对网络的监管,这是不可能的 事,中国决不会允许外国干涉自己的内政。而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 尔盖茨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的节目“早安美国”采访时,也在没有明确点 名谷歌的情况下表示,如果想在某一个国家做生意,就必须遵守这个国家的 法律。 中国政府对互联网的管理并不是出于限制贸易的目的,而是为了致力于 网络环境的健康和谐、保护未成年人,禁止有人利用互联网做危害中国国家 安全的事情。正如外交部发言人秦刚所言,中国政府鼓励和推动互联网的开 放,同时依法管理互联网,这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 由于谷歌此次退出并不是完全退出,中国搜索引擎市场暂时还没有发生 很大的变化,未来还可能有进一步的变化。笔者甚至可以在此断言:欲走还 留的谷歌,还会在中国内地市场生出新的变数。 摊牌还是合作? 在四年的发展时问里面,谷歌也的确在越来越“懂得中国”。这种懂 得,一方面是通过不断努力提高中文搜索质量所获得的,而在另一方面是在 一次又一次的被监管、被曝光、被迫遵守本土化的游戏规则中获得的。因为 25 

OBSERVATION业内观察 开始“懂得中国”,它不得不在其搜索结果中屏蔽掉 那些受到审查的链接,有的时候它甚至不得不从其数 据库中移除,从而为“中国大陆用户创造一个最佳的 搜索享受”。 然而,创办谷歌的两位创始人在公司一开始便 正是这两种基本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政府在管理互联网时“监管 已经成为一种本能”。来自互联网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现状,使得“刺激出 现——本能应对”的逻辑框架得以实现。 但是,换用一种思路来进行审视,也应该审慎看待“针对政府的所有 监管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视为不合理,是对于自由的压制”的这种思路。一方 面,互联网的各种淫秽甚至是激进思想的内容,的确应该也已经在一定程度 确定了使公司能够“基业长青”的伟大目标,这便是 那句赫赫有名的——“不作恶”。事实上,12年来谷 歌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大量争议,但在一定程度它并没 上得到监控——在这个领域内,不管有没有具体的措施,各个国家对其进行 控制的基本立场是差不多一致的,德国就已经立法针对宣扬纳粹极端主义复 有刻意去违背这条原则。然而,正是因为“懂得中 国”,谷歌不得不面临越来越强烈的来自母国基于西 方道义所发出的指控。 于是,从一开始,在这条原则之间便存在着根本 不可能调和的矛盾。谷歌在宣布退出中国的原因时所 表达的立场为: “这些未经报道的攻击和监视,以及 过去几年来政府试图进一步限制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 已使我们得出结论,我们应重新审视在中国的业务运 营”。作为一个引爆点,来自民间的关注视线大量地 指向了政府的网路舆论监管: 按照萧功秦先生的“后全能主义”时期的理论来 看, “当代中国非政治领域的有限多元化与私域自由 空间的扩大,意识形态的世俗化,以及一党体制为基 础的社会动员能力与命令机制的存在,这三个特点, 是中国大陆社会转型时期政治体制的最重要特征。” 依照南京大学政治学学者李永刚在其新著Ⅸ我们 的防火墙——互联网时代的表达与监管 所阐述的观 点来看,遵循这种指导方针的政府蕴含着两个基本特 征:一是对于权力效用的高度迷恋——认为来自政府 的公权力可以解决社会中所蕴含的所有问题;二是对 于民间自治的普遍怀疑——而这也正是网络监管未来 应该得到改善的空间之一。 人们或许应该以此为背景来审视从1994年开始进 入中国的互联网及其对于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一 方面,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匿名性、大量传播的便利 性等特征,不管是在政府因为不熟悉因而对于互联网 监管处于放任自流的“前监管时代”,还是在政府逐 渐地认识到其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因而逐步加强网络监 管、 “构筑网络防火墙”之后,它都能够起到让民众 获取大量的非宣传性信息、开始积极表达自身观点意 见、乃至形成“网络主流民意”影响公共政策决定的 作用。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网络的特性导致了它可 能会成为各种藏污纳垢之所在。而网络暴民现象的存 在,以及各种政治性言论的泛滥,又使得政府开始有 所警惕。 兴的内容进行管控。而谷歌在德国配合政府的规定删除有关于纳粹的搜索内 容,并没有受到太多的争议。事实上,即便是依照西方的思路来理解这个问 题,也可以发现, “不存在完全不受管制的自由”——西方自由主义者密尔 的观点便是“自由必须以不伤害其他人为限”。大量的互联网淫秽极端内 容,很难称得上是能够符合这一原则。因此,进行审查是否就违背了“不作 恶”的观点,并不应该完全从西方的角度进行解读。 而另一方面,出于各国对于互联网认知态度的不同,它们对于其监管的 态度的确发生了分化。西方世界以自由价值第一为出发点,认为任何对于自 由的侵犯都是不可忍让的。而对于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稳定的发展才是 更加值得重视的政策出发点。互联网进入中国的1994年,基本上与1991年之 后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间段一致。在社会各方利益分化的前提之下,如 何维护稳定,更快的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或许才是政府的现实考量。 当然,理解“不存在完全不受管制的监管”,并不能够为“不分青红皂 白地进行完全的监管”提供合理性。谷歌两位创始人最初的目的,便是“将 全世界的信息组织整合起来,并让它们普遍易得并变得有用。”而当任何一 个用户通过使用它之后, “这个大脑都可以因此增进自身的智慧和能力。” 对于中国用户们来说,他们的确通过谷歌获得了广泛的信息,开拓了视野。 现在,在“中国式监管”的进程仍在探讨的情况之下:谷歌选择退出中 国市场,只是一个具体的公司性行为。而谷歌即便真是选择r退出中国,它 在“帮助中国民众整体上拓宽其获知信息的渠道”方面,也已经起到了不可 磨灭的作用。 得与失的利益之辩 谷歌是一家具有高智慧的公司,但扬言退出中国的策略却相当失败。 要知道在中国拥有相当于30%的市场份额,需要多少年的辛苦耕耘,多 少人的共l司努力,就因为一个所谓的审查,就因为一个所谓的自由而决定退 出中国市场,如果说这种决定不是愚蠢的,那只能说是不负责任的。 中国作为金砖四国之首,全球新兴市场的方向标,未来l0年有相当大的 潜力,放弃这个市场谁都知道“失远大于得”。难道谷歌还能从其它国家数 倍的弥补中国市场丢失的份额和倍数增长的未来市场? 在中国用户方面,谷歌退出虽然会带来不便,但影响绝对有限,技术 的发展正在逐步使中国政府有能力进行选择性过滤。不过,谷歌的退出对全 体中国网民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间接损害就是由于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竞争度下 降,中国互联网技术,特别是在搜索引擎领域的进步可能受阻。 不过,从更深层次上以更长远眼光看,谷歌退出太 值得效仿。首先,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