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8日发(作者:)

刍议治理网络黄色新闻的危害及应对之策

摘 要:网络黄色新闻泛滥,内容报道或夸大其词,或模棱两可,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基于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在分析其危害的基础上,本文着重探究了治理网络黄色新闻之对策。

关键词:黄色新闻;危害;防范

一、网络黄色新闻的危害

1、极大地降低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网络黄色新闻泛滥,内容报道或夸大其词,或模棱两可,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而这正是新闻的本源,受众无从得知新闻消息的可靠性,继而沦为谣言,蛊惑受众。媒体以能够赢得关注和点击率为核心,若单纯地依靠”低俗”地经营策略经营网站,增加点击率,增加广告收入,将未经核实的新闻消息报道出去,一旦被查证是谣传,媒体的公信力便会大打折扣,继而失去受众,此前媒体所希望的点击率与受众便自然会流失。由此可见,若网络媒体中的黄色新闻失衡,影响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则有可能淹没在网络媒体竞争的大潮中。目前我国网络媒体更多的是在出卖自己所应有的社会责任从而换取其自身所需要的经济利益,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想恢复受众对网络媒体的公信度只有从改变网络新闻低俗问题入手。

2、使人们的道德意识潜移默化地受到破坏

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并非像教育来的那样直接,媒体向受众传递着

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通过日积月累的阅读来为受众塑造一个新的人生观或者世界观,进而潜移默化地改变社会风气,影响社会伦理秩序的建构。我国现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变革的转型期,面临人口、环境、就业、法制等各种问题和重重压力,在这个时候重建社会秩序具有特别意义。然而具有教育大众、传递文化和宣传社会公德功能的媒体,尤其是当前最受新一代人接受的网络媒体,由于出现了低俗化的特点,大量地报道暴力、色情等低俗内容,导致人们逐步丧失对精神感召的渴望,仅仅迷恋于外在的感官刺激,一次次的改变人们的审美标准,道德标准,人们的审美、评价能力变得越来越浅薄,社会道德也由理性道德转变为寻求感官刺激的快感道德,人们的羞耻感也将逐渐丧失。

3、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许多专家教授认为,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是由于网络游戏和网络暴力色情等因素造成的。但目前网络新闻存在的低俗化才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最核心问题。网络新闻的低俗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给了青少年,淡化了青少年对网络新闻传播低俗化的思考,以牺牲社会责任感作为代价获得各方面的自我满足。部分青少年在其影响下得过且过、醉心玩乐、长时期沉迷于凶杀、色情等不健康的网络垃圾之中,对他人、集体、社会漠不关心,不再把志存高远,为国为民,读书深造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带来巨大影响和错误导向。那些片面追求个人私欲的利己主义心态、崇尚感

观享受的享乐主义心态极大地助长了部分青少年的浮躁风气。

二、网络黄色新闻的防范

1、做好”把关人”,不断提高自己,增强自律

网络媒体从业者应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网络媒体纵容黄色新闻的泛滥是与当今社会倡导的和谐发展背道而驰的,网络对新闻从业者的要求与传统媒体相比大有不同,它不仅要求从业者具备新闻业务知识,而且要求具有熟练的网络操作技能。但现在许多网络从业者,大部分只是传媒人才而非新闻人才,对新闻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的新闻素质和新闻伦理观念有着模糊的认识,致使新闻伦理在网络新闻领域不断弱化。作为网络媒体的从业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文化道德素养、恪守新闻职业道德、自觉保持社会公德心、加强新闻伦理教育,增强新闻自律意识。明确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诚、忠实、正确、公平地写作和发布新闻,使新闻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真正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2、政府及互联网相关管理部门应规范网站管理机制,净化新闻传播环境

笔者所选取的三个例子搜狐微门户、腾讯网迷你版和迅雷迷你首页,都带有”强制阅读”性,当其相关的”搜狗拼音输入法”、”qq”、”迅雷”打开时,时隔1~2分钟,这三个迷你网页便会不邀而至,给有些用户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网络新闻存在的这类问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失去了新闻的公信力。久而就之,

公众自然会产生反感,甚至有被愚弄的感觉,从而新闻的社会功能也便因此削弱。

只有当政府及互联网相关管理部门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以国家强制力指导媒体运作机制,防范网络黄色新闻的泛滥,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监督力度,实现伦理多方维护。首先,要坚持绿色健康原则,为大众提供绿色健康的信息,减少信息污染;其次,倡导多种信息并存,正面负面信息保持平衡,不多不少,引导信息良性循环;再次,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对国外文化应取之精华、去其糟粕。

3、网络受众一定要有清醒地认识和防范意识,汲取网络中的健康信息,决不能过分依赖网络中的虚拟世界。

总之,网络媒体应充分发挥其报道快速的优势,及时报道重大新闻,并充分利用其交互性,以获取受众的支持。不要因为追求新闻的时效性而忽略了其内容的真实性和社会影响。摒弃恶性竞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树立正面的媒体形象,进而改善舆论环境,促进社会发展。

三、结语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不断扩张……这一系列因素都为网络新闻娱乐化、低俗化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时代背景下的”黄色新闻”的危害不容小觑,但它毕竟不是我们新闻媒体信息的主流。可以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公众意识的觉醒、媒介管理制度的完善,网络”黄色新闻”现象必将逐

步退出历史舞台,更多的网络媒体将走出怪圈、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隆栋,傅显明.外国新闻事业史简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论网络新闻传播 应警惕新闻低俗化[j].今传媒,2011,(4).

[5]何风波.论中国文化对”黄色新闻”传播的双重效应[eb/ol].中华传媒网学术网,/?id=1787.

[6]何风波.对我国媒介黄色新闻现象的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5.

[7]彭珍梅.浅论网络新闻黄色化之危害与救赎[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2).

[8]海伟池.论网络新闻伦理的失衡与构建[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7,(6).

[9]郭松民.警惕”黄色新闻”的泛滥[n].法制日报,2010-7-27(3).

[10]潘钧.我国网络时代背景下的”黄色新闻”[j].东南传

播,2009,56(4).

作者简介:张莹(1990-),女,山西临汾人,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新闻与传播系2008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生;张树楠(1983-),男,山东蓬莱人,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播音教研室副主任,天津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播音专业教师,主要研究广播电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