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4日发(作者:)

新闻与传播视听框架理论下留学生遇害事件新闻报道分析—以李洋洁案件为例—□张玉摘要:近年来,海外接连发生多起中国留学生遇害事件。2016年5月11日晚留学德国的李洋洁在夜跑时被残忍杀害,

引起世界关注。本文结合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对新闻媒体及微博中有关李洋洁案件的报道和评论进行抓取,分析框架呈

现、框架构建及框架效果,以李洋洁遇害案为例,探讨新闻媒体对留学生遇害事件的报道影响。关键词:留学生遇害;框架理论;内容分析法近年来.中国留学生在海外遇害的案件层出不穷,

例如在美国被绑的访问学者章莹颖、德国留学时被残忍

杀害的李洋洁。仅在2016年,在海外惨遭杀害的留学生

就有7人。舆论场中诸如“海外留学太危险”等言论甚

嚣尘上。在一系列留学生遇害事件报道中,新闻媒体采用了

何种框架进行报道,这些框架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影响

受众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内容分析法及框架

理论,选取新闻媒体对于李洋洁事件的报道及公众对该事

件的评论对这一事件的舆论进行分析。一、

文献综述“框架”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于

1974年在《框架分析:经验组织论》中提出。戈夫曼将框架

定义为人们用来认识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能

够使它的使用者定位、感知、确定和命名那些看似无穷多

的具体事实。”框架理论在与新闻学、传播学相结合的过程

中逐渐发展出三个核心概念与三大研究领域:框架呈现即

媒介内容、框架化即框架建构机制、框架效果即受众对媒

介信息的反应。2016年5月11日晚.留学于德国的硕士研究生李洋

洁外出跑步时,被嫌疑人齐妮亚与其男友塞巴斯蒂安诱拐

至住所虐杀。在嫌疑人被抓获后,因其父为当地警察局局

长,调查一度被阻碍,并且由于施暴者在法庭保持沉默

以及年龄造假等原因导致该案的审判历时一年之久。

2017年8月4日,德国德绍-罗斯劳地方法院作出一

审判决,主犯和从犯分别被判处终身监禁和五年半有期

徒刑。二、

研究过程(一)样本选取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对象为两组数据,包括国

内新闻媒体有关李洋洁案件的报道以及网民关于此案的

微博评论。根据百度指数显示,该事件的舆论髙峰期有四

个阶段,笔者根据案件的发展过程将此案的舆情划分为三

段:2016年5月-6月为案情初始期,即受害者尸体被发

现、嫌疑人自首而庭审尚未开始阶段;2016年11月-2017

年6月为案情审判期;2017年7月-8月为案情宣判期。在媒体报道方面,笔者以“李洋洁”为关键词,采用“百

度新闻”为搜索平台,通过人工筛选文本内容,得到样本量

共计177条。在微博方面,通过Goseeker以"李洋洁"为关键词.抽

取某一阶段关于此案件的全部微博,以评论数为依据抽取

排名前五的微博,并通过配额抽样抽取每一条微博下的评

论样本100条,共计300条微博。(二)框架构建在结合关于“李洋洁案”的新闻报道和微博评论后,本

文将框架分为四大类:事实报道框架,具体包括作案过程及诉讼过程.前者

即对案件事实本身报道与评论,后者即审判过程的报道与

评论。道德框架,包括谴责嫌疑人、谴责媒体及网友、出国原

罪论。在本案中,受害人本是好心帮助却不想遭到暴行,正

是使得该案受到世界关注的原因。此外,新闻媒体最初报

道此案时,并未保护受害者的肖像权,并且在案件尚未明

了时,国外媒体已擅自发布李洋洁的私人信息,引来网友

批判。还有部分网友始终秉持“岀国原罪论”,认为不论真

相如何.中国人就不应该岀国留学。表1案情初始期审判期结案期总计框架总量新闻微博

新闻微博

新闻微博新闻

微博报道评论报道评论报道评论报道评论事实陈述框架47824840011116作案过程47838605616诉讼过程道徳框架337谴贯作案人谴贵媒体报道33604020360或网民出国原罪论01080009法律框架12质疑公共安全(检方)10嫌疑人追责反思追忆框架54追忆同情5406310820国外危险论留学生自保060614116视听

2019.01

I

165

视听新闻与传播法律框架.包括质疑检方及追责。在本案中,施暴者的

父母为当地警察局高官,主犯的母亲甚至在最初还参与了

本案的侦破工作,这使得案情披上了

“官二代”的色彩,

并且检方在审査该案件时多有拖延,媒体和网民的质疑

洋洁案主犯被判终身监禁:面无表情始终无悔意》一文被

多家媒体转载,这篇报道除了对案情宣判结果进行报道

外,着重描绘了嫌疑人在听闻判刑结果后的面部表情,被

多家新闻媒体转载报道后,成为案情宣判期新闻媒体报道

的主要框架。在新的传播格局下,受众解码的主动性较强,会主动

设置框架议题。例如在本案中,外媒在案件尚未清晰之前,

就曝出了李洋洁的无码照片并曝光了其隐私,引来网民的

一众批判。“为什么不打码”“为什么放受害人的照片而不

公布嫌疑人的照片”等对新闻媒体进行批判的言论占据了

声不断。此外,主犯的年龄介于18岁-21岁之间,引来

了量刑的争议,而其犯罪行为的暴虐程度导致“严惩”之

声不断。反思追忆框架.包括追忆同情、国外危险论及留学生

自保。追忆同情即对受害者的悲惨遭遇表示同情之心;“国

外危险论”即网民在微博中表达的“国外很危险,快点回

国”的相关言论;“留学生自保”即有的新闻报道及网民跳

出了本案事实.对留学生在海外如何保护自己进行了总结

与建议。(三)框架量化在数据编码中,本文以“1”表示本条媒体新闻报道或

网民微博评论采用了对应框架,以“0”表示未采用,得出初

始数据,如表lo道德框架言论中的56.9%,成为本案中偏离主流媒体议程

设置的一种声音。(三)框架效果一法律框架欠缺致使“情绪化意见”

占领高地在该案的报道中.新闻媒体框架主要集中在事实报道

层面,事实报道占据75.5%的框架总量,而法律框架仅占

12.2%,缺少对于该事件的深度解读,也缺少对于留学生在

海外如何保护人身安全的全面介绍。新闻的社会责任论认

为,新闻报道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还要为受众进行解读。

仅停留在事实层面进行介绍,会让受众根据文本进行任意

解读,例如案情宣判期《中德意志报》描述的“面无表情”将

舆论引向对施暴者的批判之中,较少人对于案件进行经验

教训的总结。总体来说.新闻媒体对于李洋洁案的报道较为客观、

理智.对于事实进行追踪报道而不进行过多的道德批判。

但囿于本案的审查在德国进行,外媒的报道成为主要信息

三、框架效应分析框架呈现、框架建构及框架效果是框架理论的三个重

要组成部分,这三个部分也贯穿于本案的报道与评论过程

之中。(一)框架呈现——信源权威性与内容多样性信源的权威性是指信源具有专业性、可信赖性和吸引

力。本案由于发生在国外,外媒成为主要信源,例如《中德

意志报》、《欧洲时报》、德国之声等外媒,我国媒体有中国

新闻网、观察者网等官方媒体,此外,由于受害人李洋洁来

自河南省焦作市,洛阳网、大河报等地方媒体也多有提及。

从网民微博评论的信源来看,主流媒体的报道是微博舆论

场的主要信源。从表2可以看出,微博评论量最高的微博

均为新闻媒体的官方微博。新闻媒体在案件发展过程中占

据了主要的舆论领导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引导舆论的走

向。内容的多样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多样性与侧重性并

存。多样性,主流媒体和网民分别从四个层面进行报道和

评论,使得切入该事件的角度丰富。侧重性不同,媒体报道

侧重于事实层面的报道.占到总量的75.5%;而网民评论

则侧重于道德层面的批判和追忆反思层面,其中尤以“国

源,这一方面保证了信源的可信性,另一方面也导致媒体

报道框架的单一,新闻媒体事实陈述框架较多而法律框架

较少是网民微博评论中情绪性事实较为广泛的一个重要

原因。而在网民的微博评论中,“海外危险论”“质疑新闻媒

体”“批判嫌疑人”成为使用最多的框架。尽管据《中国留学

发展报告(2017)》数据显示,我国留学生数量仍保持稳定

增长,但新闻媒体对于留学生遇害事件的过多报道并且不

加深度分析,难免会导致一部分家长因担心安全问题而放

弃子女留学的机会。参考文献:1.

曾繁旭,戴佳,郑婕.框架争夺、共鸣与扩散:PM2.5议

题的媒介报道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3(8).2.

杜涛.框中世界:媒介框架理论的起源、争议与发展

[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3.

万小广.论架构分析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J].

国际新闻界,2010(09):6-12.4.

褚悦闻.共鸣与自振:媒介框架与网络舆论[D].复旦

大学,2011.5.

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

系探讨卩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0):

88-91.6.

王国华,吴丹,王戈,闵晨.魏程瑞.框架理论视域下的

外危险论”的评论数量为主,占到26.1%的比重。新闻媒体

的报道较为客观,网民的微博评论更加偏向于情绪化的宣

泄。表2阶段评论数最高的微博瞎主案件初始期案件审判期案件宣判期环球时报、环球时报、今晚报、观察者网、参考消息欧洲时报、观察者网、北类新浪、财经网、凤凰卫视欧洲台梨视频、澎湃新闻、澎湃新闻、环球时报、头条校园(二)框架建构机制——框架自振与受众主动设置议

题框架的共鸣是指在报道某一事件时,某一类型的媒体

会率先使用某个报道框架,成为其他媒体所参考、引用的

来源,从而将报道推向高峰。本案中,外媒的报道是主要报

道来源。例如,在李洋洁案宣判时期,《中德意志报》的《李

虚假新闻传播研究——基于“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

件的内容分析[J].情报杂志,2016(06):56-64.(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166

RADIO&TT

JOURNAL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