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2日发(作者:)

论网络语言中的谐音现象

谐音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在网络语言中有了新的发展,具有了新的特点。本文在对“谐音”这一概念进行重新界定的基础上,主要讨论了网络语言谐音现象的类型、特点、成因和规范。

标签:网络语言 谐音 谐体 源体

一、引言

目前学界对网络语言有广、狭两种看法。[1]本文主要讨论狭义的“网络语言”。它以网络技术为依托,以网络为媒介,以表达某种语义、实现网络交际服务为目的。网络语言通常由汉字、数字、字母、标点符号、运算符号等通过键盘输入的各种符号构成。

传统的谐音一般出现在同一语言内部,如“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在网络语言中,谐音超越了单一语言或方言的界限,只要语符的语音相同或相近,就可以进行谐音替代。因此,本文所说的谐音是指利用甲语符和乙语符读音相同或相近的特点,用乙语符替代甲语符的现象。其中,甲语符和乙语符可以属同一语言,如“斑竹——版主”“ICU——I see you”;可以分属共同语和方言,如“芥么——这么”;可以分属两种语言,如“粉丝——fans”。

我们称甲语符为源体,乙语符为谐体。上文中的“版主”“I see you”“fans”等是源体,“斑竹”“ICU” “粉丝”等是谐体。我们对谐音做如下规定:

1.甲语符;

2.乙语符;

3.甲、乙语符语音相同或相近。

三者缺一不可。当然,谐体和源体是一组相对概念,不能单独说某个单位是谐体或源体,而是说某单位是某单位的谐体或源体。

本文语料主要来自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亢世勇、刘海润主编的《新词语大词典》、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下编)》2005~2008年版的各类统计数据及网络空间和论坛等。

二、谐音现象的分类

(一)字母式

字母式是指谐体的形式为字母。

1.英文字母

一是源体为英语,即借英文字母的音同或音近,用英文字母作谐体,例如“ICU——I see you”“UR——you are”“BCNU——be seeing you”“Q——cute”。

在“ICU”中,“I”对应源词语“I”,没有变化。字母“C”与英语词“see”同音,于是取而代之,“U”谐音代替“you”;在“UR”中,“U”谐音代替“you”,“R”谐音代替“are”;在“BCNU”中,“B”谐音代替“be”,“CN”谐音代替“seeing”,“U”谐音代替“you”;“Q”则因为音近谐音代替“cute”。这里又分两种情形:一是英语源体中含有谐体中的字母,且字母和词语读音相同,如“U”代替“you”,这种情形不是缩略,之所以“you”中有三个字母却只取“U”,是因为“you”和“U”发音相同。二是源体中不包含谐体,如“C”谐音代替“see”。

二是源体为汉语,即用英语词语或英文字母的音谐汉字。例如:“E——咦”“V——喂”“O——呕”。

2.汉语拼音字母

即直接用汉语拼音做谐体。例如“wuwu——呜呜”“hehe——呵呵”“ haha——哈哈”。

研究者大都认为这不属于谐音。本文认为这符合谐音的三个规定:谐体是汉语拼音字母,源体为汉字,语音相同或相近。为什么会用汉语拼音呢?我们认为:一是部分使用者一开始输入法切换不及时,直接输入了拼音字母,而网络聊天的即时性使得我们来不及重新输入。这种情况很常见。二是新颖新奇。相对于汉字,在聊天时使用拼音在形式上是一种突破。三是表情性。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人们普遍认为网络语言口语色彩十分强烈,然而,网络语言并非口语,日常口语仅靠语音不能满足交际需要,还需要很多辅助手段,如手势、表情等体态语以及语调、语气等。而在网络交流中,我们只能看到屏幕上的符号。于是人们尽量发明一些视觉符号,使人们能够产生语音联想,达到一种类似“通感”的效果。看到“hehe”,人会有一个拼读过程,让你感觉对方正在笑,甚至联系到对方的表情和声音。我们发现,人们对于网络语言的表情性要求越来越高,有时干脆不用字符,而直接用表情符号乃至小图片来代替字、词、句。同样表示笑,在网络上可以用“呵呵”“hehe”“:)”“”等多种表达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输入法的设计也体现出人性化色彩,比如“当用搜狗拼音输入法”,输入“haha、hehe”时,候选栏已经有表情符号了。因此,“hehe”在网络交流中就不仅仅是拼音了。

(二)汉字式

汉字式是指谐体的形式是汉字。

1.源体为外语(主要是英语)

即运用汉语读音(目前主要是普通话读音)来近似地谐外语的音,也就是音译词。例如“大林——darling(亲爱的)”“伊妹儿——E-mail(电子邮件)”“卖糕的——my god(上帝啊、我的天啊)”“粉丝——fans(迷)”。

网络不仅突破了地域界限,也冲破了语言界限。我们发现,音译词同样符合谐音的三个规定:谐体和源体分属不同语言的语符,语音相同或相近。我们需要重新认识音译词。从理论上说,一种语言可以通过音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吸纳别的语言。历史上,意译词总是晚于音译词出现。在语言规范中,我们也倾向于使用意译词。目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即使已经有了意译,人们也乐于再创造出一个音译。一种形式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另一种形式一定要消失或不能再产生。我们发现,新的音译形式往往风趣幽默,符合网络交际要求。

2.源体为汉语

一是用普通话谐普通话,在音调上发生变化。例如“王八——网吧”“幽香——邮箱”“丰度——风度”“大片子——大骗子”。像“丰度”“大片子”的声、韵、调和源体完全一样,而“王八”“幽香”则在声调上发生了变化。

二是普通话谐方言。例如“亲乃的——亲爱的”“可耐——可爱”“银——人”“稀饭——喜欢”。

汉字具有超方言的性质,为了突出方言色彩,增加交流情趣,就产生了这种类型,如“可耐”体现的就是东北方言的特征。

3.合音

用谐体的读音来谐源体语音的连读音。例如“绛紫/酱紫——这样子”“酿紫——那样子”“表——不要”。

我们看到,该类型的源体都是短语或短句。其原因是一方面受港台动漫作品的影响,带有动漫人物语言特点,一方面网络交流的即时性要求字数尽量少。

4.源体为混合式

即源体由属于不同范畴的符号构成。例如“马屁山——MP3”,就是运用汉字的普通话读音谐英文字母读音和数字的普通话读音。

(三)数字式

主要指以阿拉伯数字作为谐体,用数字的汉语读音[2]来对普通的词语进行谐音化处理的特殊单位。如“019425——你依旧是爱我”“1314925——一生一世就爱我”。

表面看,每个数字都对应着一个汉字。通过梳理语料,结果如下(以0~2为例):

0——零、理、了、你、年、女;人、然、点、永;

1——一、意、依、亿、医、已、地、的、得、印、油、氧、要、哟、与、于、原、永、你;

2——爱、恶、为、要、愿、暗、好、害、理、冷、喝;

结果显示,一个数字谐体可以对应数个汉字源体,如“1”可以做18个汉字源体的谐体。一个汉字源体也可以用不同的数字谐体来代替。如源体是“你”,谐体可以是“0”和“1”;源体是“理”,谐体可以是“0”和“2”。所以,每个数字和汉字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数字式类型重在整体谐音。

为什么会有数字式,而且多为一串?笔者认为,首先,汉字数目远远大于数字,并非每个汉字都能找到恰当的数字来谐音代替,着重在整体谐音。其次,网络交流的即时性要求。使用小键盘敲击数字速度更快。最后,数字表达婉转含蓄。数字式网络语言多为情语情话。

但也有特例,例如“065——原谅我”“200——爱你哦”。“065——原谅我”的数字“0”是一个圆,于是把“圆”与“原”作谐音替代。因此,这个词严格上讲并不是数字谐音替代。“200——爱你哦”的最后一个数字“0”与英语字母“o”外形相似,于是这个词把第三个“0”的读音“偷”换成字母“o”,字母“o”的读音和汉字“哦”一样,于是来谐音“爱你哦”。

(四)混合式

用不属于同一范畴的语符谐音代替另一语符。例如:“8错——不错”“+U——加油”“B4——before”。

从形式上讲,该类型不是单纯地用汉字、字母、数字以及其他符号来表示,而是混用多种语符。但是具体每个谐体采用哪类符号要看符号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

三、谐音现象的特点

(一)简约性

简约性是首要特点。网上聊天实质上是“书面的形式,口语的速度”,而目前我们以键盘为输入工具,按照一定的输入程序(拼音、笔画)进行。因此,提高输入速度来最大限度地接近口语交际的速度成为聊友们急需解决的问题。途径有二:一是用最少的击键次数来表达最多的信息;二是用主体认为最熟练、最简便的输入法。数字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二)形象性

有的源体词语表达的语义比较抽象,本身所含有的附加意义(比如词语色彩)难以展现,如果通过谐体用毫无关联的事物来表现,则会造成一种诙谐幽默的效果,从而大大增强词语的形象性。

谐方言音的谐体词语就是典型代表。例如“木油——没有”,“木油”一说是源于粤语,一说源于山东方言。“你啷个晓得滴”则是典型的四川腔调。这都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地域色彩和民风。音译词中不少例子也是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例如“卖糕的——my god”网友弃意译不用,选择具有明显幽默色彩的字作谐音代替。“卖糕的”凸显一种通俗乃至粗俗,而“上帝”却是崇高尊贵的,颇令人意外。

四、谐音现象的成因

(一)经济原则

简单快捷、省时省力是交际的第一需要。口语交流自然是最理想、最简捷的交际方式,听说同步,这是一种“我口说我想”的方式。但是,网络语言更多依赖视觉来实现,是一种基于文本的交流方式。相对于已经实现的语音聊天和视频聊天,我们称之为“手聊”。由“我口说我想”过渡到“我手写我口”,必然对输入速度提出了要求。

首先,实现由“我口说我想”过渡到“我手写我口”的境界,拼音输入法具有明显优势。因为拼音输入法是以语音为准则的,人们对汉语拼音的熟悉程度要远远超过对这个字间架结构的正确分解,所以拼音输入法更容易掌握。

其次,键盘输入不仅仅包含字母,还有数字,运算符号等。每个符号在不同的语言中有各自的发音,比如“0”,作为一个阿拉伯数字,有中文、外文发音,在汉语普通话和方言中也有差异,我们还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字母,这一个符号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语音素材,这都为谐音创造了条件。

最后,计算机语料输出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任意性。如使用拼音输入法时,选字窗口会同时出现数个同音字,交流的即时性使得我们无暇在短时间内选择正确的汉字。

(二)求新求异的社会心理

据有关机构调查,我国网民结构中以青年人为主,平均年龄27岁左右,学历多在大专和本科以上,收入则以中高收入者为主。他们有很多共同点:喜欢求新求异、追求个性、“有着极强的反传统的意识,崇尚创新,完全不接收传统语言语法、语义的规范、标准的约束”。很多谐体都体现了创造者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这个群体都受过良好的英语教育,借助这些语音材料可以和很多其它符号的语音材料相融合。例如:“I服了U——我服了你——Ifollow you”“3KS——Thanks” 。

仅仅简捷方便还不能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沉闷的氛围、陈旧的表达难以引

起人们交流的兴趣和欲望,人们在网上聊天更是要寻求一种乐趣,而谐音的方法往往使网络语言变得充满色彩:有的诙谐幽默,如“爱老虎油”;有的生动形象,如“海龟”;有的充满人情味,如“伊妹儿”;有的调皮可爱,如“美眉”;有的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如“俺那嘎达”“什么银”。为了追求效果,很多谐体甚至比它们源体更加麻烦,具有典型性的就是混合式网络语言。如“8错——不错”“+U——加油”等,我们必须不停地变换输入法才能将不同范畴的符号连接在一起。可是仍然有很多人乐此不疲。虽然累了点,但能体现说话者的幽默、智慧、风趣和创意,何乐而不为呢?

五、科学认识谐音现象

网络语言从诞生开始便引起了个人、社会乃至政府的普遍关注,谐音现象是受批对象之一。任何语言现象并不是在产生之初便能赢得全社会的普遍接受,但倘若符合社会交际的需求,自然会得到普及应用并进入到全民族语言中来。反之便会转瞬即逝。

首先,语言自产生以来,交际媒介也在不断变化。甲骨、动植物皮、绢帛纸张、容器碑石、电话、手机都是语言交流的媒介。如今,网络成为我们的新媒介,语言和网络相碰撞,语言一定会发生新的变化,具有新的特点。所以说,网络语言的产生是必然的,网络语言的广泛传播也是必然的。

其次,网络语言适应人们交际的需要。使用者通过键盘,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以音同或音近为原则,将各种语符综合在一起。网络语言简约、幽默诙谐,能“传达一种特定的心情,已经引起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无论从网络语言的产生来看,还是从网络语言的形态、色彩、意味来看,都符合年轻人的心态和口味。当前网民的年龄段也在不断扩大,更进一步增强了网络语言的可接受性。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对这种新的语言现象大惊小怪,它的产生和发展自有其规律。

注 释:

[1]于根元主编:《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2]从理论上说数字的外语读音也可以做谐体。例如“B4——before”

中“4”就是用它的英语发音作为谐体。但是一方面这种现象目前很少,一方面由于语料有限,目前单纯用数字的外语读音作谐体的例子还没有找到,因此本文中的数字式定义为“用数字的汉语读音”。或许随着人们外语水平的普遍提高,这种例子会在网络上越来越多地出现。而上面的几个例子明显具有混合式的特点,所以把它们划入混合式中。

参考文献:

[1]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Z].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亢世勇,刘海润.新词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3]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下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下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下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张旋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