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6日发(作者:)
四年级科学总复习
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3、(云量)、(降水量)、(风向)、(风速)、(气温)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4、(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情况),(气温)、(风向和风速)。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复习各种天气符号,会识别、会画)
5、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6、测量气温要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14时)的气温最高。
7、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8、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9、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由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西南风)。风向标的箭头与烟、红旗等事物吹去的方向(相反)。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此时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西北)
10、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11、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方位图 书上P9)
12、(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特别是3、6、9等级的特征)。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旗子表示的简化的(3个)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分别为(0级无风)、(1级微风)、(2级大风)。
13、(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而冰冻不是降水。
14、(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
15、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了六个下雨等级。(书本P13页)(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6、(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17、根据云高度和形状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高于云层,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积云常与晴天相联系,但积云可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的就是积云。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只有在温度非常低的高空形成,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
18、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四分之三)。(书上P14的画法)
19、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0、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21、(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22、生物也能预报天气:干燥的日子里,松果的鳞片会打开;下雨,则松果的鳞片紧闭。
复习作业本P4中折线图和书上P13柱状图的画法。
第二单元、溶解
1、溶解是指 ,不能用(过滤)或(沉淀)的方法分离。
2、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3、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 、漏斗、过滤纸、玻璃棒、烧杯)。(书上P24的图)
4、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常被用来消毒和防),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需要用小匙来取。
5、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轻轻摇晃杯子后的高锰酸钾的: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6、观察和区别“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颗粒大小的变化、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是否有沉定、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但不是所有的液体、固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水中。
7、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一丝丝的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8、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食盐、小苏打、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酱油、牛奶)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定的溶液,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沙、面粉、食用油、柴油、汽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它们能通过(过滤)的方法分离,会在滤纸上留下痕迹。
9、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10、汽水中大量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11、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说明(汽水中的二氧化碳是通过加压的方法溶解在水中)。
12、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13、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因此(切碎)、(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4、水中的动植物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15、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在100毫升水中,食盐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大约是(36克)。
16、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可以用(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给杯子中的盐水加热,可以分离食盐和水,需要的材料有:(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角架)、火柴、湿抹布。(书上P36的图)
1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书上P37酒精灯构造图)
18、使用酒精灯加热的注意点:1、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2、加热后的蒸发皿、三脚架、石棉网(使蒸发皿受热均匀)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很烫。3、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4、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5、蒸发皿置于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有利于热量均匀加热于蒸发皿上。6、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加热时应该将
19、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20、(加水)能使饱和溶解继续溶解更多的盐。
21、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水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
22、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蒸发后,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蒸发掉,而是形成了盐的晶体留在蒸发皿中。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研究计划(作业本P20)。
加快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速度对比实验方案设计(参考第二单元第5课《溶解的快与慢》的笔记)。
第三单元、声音
1、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我们周围的声音在 强弱、高低、长短 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2、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音叉上的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3、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4、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的物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
5、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 产生波纹) ,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6、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7、(鼓膜)是人们身上的一个非常灵敏、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
8、(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补充:(1)音的高低不随敲击或弹动的力量改变,改变的只是音量;(2)不同的力施加到物体上时,力量大的那次发出的声音较强。)
9、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 幅度 )决定;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单位是(分贝)。
10、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 快慢(频率) )决定的;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单位是(赫兹)。
11、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同物质中传播声音的本领(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正在游泳的人引起水的振动而发声,这主要是因为水能传播声音。从听诊器中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和橡胶管)传播的。
12、(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月球上,因为没有(空气),所以两个人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3、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作业本上P29的图)
14、拨动琴弦时, 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
15、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16、有一根橡皮筋,用相同的力弹拨,橡皮筋拉的紧,声音高,拉得松,声音低;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用力拨橡皮筋,声音强,轻轻拨,声音弱。
17、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18、用相同的力拨动伸出桌面4厘米和8厘米的钢尺,伸出桌面短,听到声音高,伸出桌面长,听到声音低;把钢尺伸出桌面8厘米,轻轻拨动时声音弱,用力拨动时声音强。(作业本上P30的柱状图)
19、(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减少有害的声音,对于保护我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会使听觉器官产生疲劳或造成损伤 ,从而导致听力下降.
20、我们的耳朵可分为 (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的( 耳廓 )把收集到的声波通过( 耳道 )传到中耳的鼓膜,引起( 鼓膜的振动 ),中耳中的( 听小骨) 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 耳蜗)产生了信号,听觉信息再通过(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这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书P57,能够看图填结构名称,)( 作业本P32第二题:耳朵结构和功能进行连线)
21、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的是耳朵中的(鼓膜)。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22、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 鼓膜)的振动。
23、噪音对人的伤害:声音( 过高过强) ,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要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 。
24、控制噪音的方法有:(隔音)、(吸音)、(消音)。
25、保护我们听力的方法有:( 远离噪声 )、( 控制物体发声) 。
26、资料:声带越紧,声音越高。成年女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1毫米,成年男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5毫米,所以,成年男子的声音通常比成年的女子声音低。
27、 土电话是通过什么把声音传递过去的?为什么棉线要绷紧?
(1)声音通过空气振动传到杯底部的棉线,棉线把振动传递到另一个杯子,杯壁将振动传递给空气,空气再将振动传递到鼓膜,于是就听到声音。
(2)当棉线松松垮垮时,振动受到影响,中途消耗了大量能量,最后只有一部分能传到对面的杯子。
28、在课堂,图书馆,电影院,医院等地方需要我们控制自己的说话声。在这些地方我们要轻声慢步,轻声细语。
29、当别人咀嚼脆饼时,你听到的声音很小,而你自己咀嚼时听到的声音大,这是因为前者的声音靠空气传播,后者的声音靠固体传播,固体传播声音较强。
作业本P36第4题:连线;第5题。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
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头、颈、躯干、四肢(上肢和下肢))四个部分。如果根据做事情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躯干部还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从外形比较身体的左右两部分,我们的身体是对称的。
2、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工作时总是由多个部位( 同时参与、共同完成)。
3、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 直接观察) ,内部特点可以 (借助一些工具 ),也可以用(看、听、闻、摸)的方法感觉:(1)摸皮肤是否光滑;(2)捏肌肉是否紧绷;(3)搭脉膊是否跳动;(4)摸体温是否正常;(5)听心跳是否规律;(6)听呼吸是否均匀;(7)闻口气是否清新;(8)闻体味是否浓厚;
用一些常用工具进行观察:(1)听诊器与听音筒可以听心跳与呼吸次数与声音;(2)血压仪可以测血管的压力;(3)肺活量测试仪可以测量肺活量;(4)体温计可以测出人体体温(口腔、腋窝、肛门);(5) 体重计可以测出人体重量;(6)X光机可以看到骨骼;(7)B超可以看到内脏;(8)内窥镜可以看到胃、肠等器官;
4、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它(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骨骼不能独立运动。
5、(骨骼)与(关节)、(肌肉)协调工作,我们的肢体才能运动。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形式也不同。(生活中的物体与我们身体相似的是作业本P38页连线)
6、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增加,但(氮气)不变。
7、为什么运动时呼吸会加快?因为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以便呼出和吸入比平时多的气体。
8、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9、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全身各处,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
10、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等。(书上P70的图)
11、我们的心跳就是心脏在跳动,也就是心脏在收缩和舒张。心脏的心肌收缩,血液(离开)心脏,心肌舒张,血液(回到)心脏。
12、为什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因为伴随着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氧气,心跳也就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血液。
13、人体的消化器官按顺序主要经过(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将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食物在口腔中被切碎、消化少量的淀粉后,被食管运输到胃里;胃暂时贮存食物,进一步磨碎和分解食物,初步消化蛋白质;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主要是人体的小肠;大肠吸收水分及排出残渣。(书本上P75图)
14、如果食物在体内消化得好,我们就会吸收更多的营养,为骨骼、肌肉的生长提供养料。
15、(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 牙齿、舌头、唾液 )共同完成的。牙齿使(食物破碎),舌头能(搅拌食物),唾液可以(润滑食物、消化食物中少量的淀粉 )。食物在口腔里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16、(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我们的牙齿按形状可分为(门齿、犬齿、臼齿)三类。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门齿用于切下食物、犬齿用于撕开食物、臼齿用于磨碎食物。
17、老人们常说“细嚼慢咽”的道理是牙齿将食物磨碎,以利于食物在体内消化。
18、要保护好牙齿,利于身体健康。如果牙齿不好,消化就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运动。经常刷牙可以防止(龋病牙、蛀牙)。
19、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依靠身体各个器官的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才能完成。
20、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人在运动过程中要消耗大量能量,心脏需要向全身输送更多(氧气),需要的能量来自(小肠)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21、心脏也是会疲劳的,但在休息的状态下(睡眠),氧气需要量减少,每分钟心跳次数会减少(经常运动的人心脏更强健,运动的人比不运动的人运动后心脏跳动恢复正常更快。)
2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肺活量)增大,(心脏)强健。
23、人体的每个消化器官都在各自的功能,都需要我们爱护。
24、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呼吸次数在(20-40次)左右。
25、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心跳次数在(70-90次)左右。
26、经常体育锻炼的人心脏跳动比不经常锻炼的人更有力,肺的呼吸本领也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