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9日发(作者:)

龙源期刊网

防风固沙保家园 大漠深处女儿情

作者:

来源:《现代妇女》2019年第09期

小时候,大漠的美在课本中,在古人的诗句里,在头脑的想象中,在深夜的梦里……长大

后,大漠的美在一次次为追寻神秘、空旷、自由的感觉而放飞自我的旅途中。这是远离大漠千

里之外的我们与茫茫戈壁、漫漫大漠的情与缘。可是,假如生于此、长于此,甚至一辈子都生

活在咫尺之外的沙漠周边,一生为了守护不被风沙所吞噬的家园而想方设法治沙、固沙、与风

沙朝夕相处呢?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所包围,生活在这里的民勤人,为

了保护家园,守卫大漠中的绿洲,常年累月与无情的风沙斗智斗勇,在与大漠相抗衡中涌现出

了无数的治沙英雄,其中不乏柔弱的女性身影,抒写着一曲曲感人的故事。

无论春夏秋冬,裹上头巾、戴上口罩、穿上防风衣、骑上一辆摩托车,冒着风雪、顶着烈

日,穿行在荒无人烟的沙滩戈壁,弯下腰、俯下身,对一棵棵幼苗、一粒粒种子观察、研究,

记录半天,这是她的工作常态,她就是民勤女儿,“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民勤县特色林果中

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孙慧琴。通往金灿灿的荣誉殿堂之路条条都满是汗水夹杂着泪水,孙慧

琴的成功之路也不例外。

1999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园艺系观赏园艺专业的孙慧琴回到家乡民勤,被分配到了

林业系统的勤锋林业站工作。大学期间学习花卉观赏与园艺设计的她,本来期待着一份与鲜花

相伴、与绿荫共舞的美好工作,可现实让她大跌眼镜。基层单位,出了单位大门就是荒滩,只

见零零星星的几棵梭梭树。梦想与现实的落差让她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调整好心态,随时想要

龙源期刊网

逃走的念头在脑海中反反复复出现。忙碌的公务也许能驱散内心负面的情绪,转眼秋季到了,

第一次迈出办公室,走向沙漠深处,来到“沙窝”用麦草压沙、治沙。无垠的沙漠通过人力,一

排排、一片片“沙障”呈现在眼前,她被这种壮观震撼到了,“没有见过这种场景的人,肯定想

象不到它的魅力。”孙慧琴说。渐渐地,她认可了自己的工作,认识到了用自已所学为家乡增

添一抹绿色的重要性,所以她说服了自己,决定留在基层,安心工作。

第二年春季,除了隔三差五去“沙窝”和同事一起栽梭梭树之外,她和单位另一个女同事还

负责单位园区的3个培育油桃、葡萄的大温棚,管理经济林。由于当时缺乏机械化,厚重的塑

料大棚卷帘顶需要她们手动操作,这对于女生来说是相当考验臂力与体力的。由于大部分男同

事被安排去沙漠植树了,园区里的苹果林、枣林、梨树林还要她们两人负责修剪、除草。繁杂

的工作、忙碌的身影,朴素的穿衣打扮和农民没有两样。十年寒窗苦读,手握笔杆,参加工作

后反而每天与“树剪”、铲子、铁锨等农具为伴,单位老同事感叹道:“她俩今天出门拿的是剪

刀、明天拿的是铲子、后天拿的是锄头。”辛苦的付出在她们的汗水中,在别人的赞誉中,在

枝头的果实中,三四年后她俩负责管理的油桃大棚出成果了,看着丰硕的果实她无比欣喜,获

得了县技术进步二等奖。为了扩大规模,单位又建了更先进的大温棚培育经济林产业。她一个

人负责“白雪红桃”大温棚,一管就是7年。

龙源期刊网

孙慧琴在田间地头查看果树的长势

2005年单位组建沙产业生态示范园,又是一个艰巨而饱含辛苦付出的工程。朝夕在沙漠

里工作,按照图纸,哪儿要规划成圆形、哪儿要规划成月牙形、哪儿又是正方形,作为技术指

导员的她,和工人的脚印深深地印在园区的每一寸沙地上。园区100多种沙生植物是她和同事

去大漠深处采集而来,20多亩的梭梭树嫁接肉苁蓉也是最先在这里试验。抛沙窝、观察嫁接

龙源期刊网

的每一步变化、做记录……“就在沙窝里‘滚蛋蛋’,特别辛苦。”孙慧琴说。2009年,人工种植

梭梭嫁接肉苁蓉项目荣获武威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荣誉饱含掌声,但对孙慧琴来说,更让她难忘的是奖章背后的各种不易。2008年,对她

来说是挺过艰险喜获丰收的一年。她和丈夫两地分居,加上工作繁忙,婚后好几年都没有孩

子。2008年,33岁的她终于怀孕了,这对家人和她来说是非常大的惊喜。本应该减轻工作

量,安心养胎,但由于工作需要,她仍然一如既往地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身怀六甲,她在

一次骑着摩托车从沙漠返回单位的途中身体突感不适,去医院检查被告知是先兆性流產。家人

无比担忧,劝她多请一段时间的假,好好安胎。可3天输液结束后,她又忙碌在了工作第一

线。

工作繁忙,没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只能把幼小的孩子托付给70多岁的老母亲照看。

因为工作对孩子缺少照顾,这是她最大的遗憾与自责。孩子4岁上幼儿园,有一次半夜感冒发

高烧,第二天她要去上班,做技术指导,因为很多工人还在沙漠等她。当她穿好鞋、拎起包,

刚要出门时,孩子哭喊道:“妈妈,我很难受,你今天能不能在家陪陪我!”她依然无情地迈出

了家门,但眼泪早已控制不住。

2012年,由于工作出色,孙慧琴被调到民勤县特色林果产业中心工作,变动的是岗位,

不变的是始终如一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与不怕吃苦不怕艰辛的默默付出。40岁的她已经是高

级工程师,用她自己的话说:“一路走来虽然有过抱怨,有过不甘心,但更多的是感谢与感

恩,我认为青春只有拼搏与付出才更有价值,工作不但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更能为建设绿色家

园出分力,我很知足”。

在建设绿色家园中,孙慧琴是佼佼者,她的同行、年轻的叶文峰虽然没有获得任何大奖,

但她对工作的激情与热情,俨然是民勤又一个后起之秀。她的故事在同事与朋友中被广泛传

扬。

龙源期刊网

崔爱萍带领乡亲们防风固沙,发展沙产业

对崔爱萍的采访是在青土湖肉苁蓉种植基地进行的,这个距离县城100多公里的地方,我

们驱车3个多小时才到。一路上,见到的几乎都是种植着梭梭树的沙地,如此一片片绿色给人

带来的更多是感叹与欣慰。作为全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治沙”二字对于每一个民勤人

来说都是心中义不容辞的责任,能用一己之力换取它的未来和发展,都是令人尊敬的。见到崔

爱萍,这种敬佩感便也愈加强烈了。

瘦、干练,一头短发更显利落,也许是巧合,似乎我们见到的治沙女性都有同样的特点,

也许是地域环境的原因,民勤的女性骨子里都透着坚毅和倔强。像崔爱萍,曾经的选择便能代

表她的性格——肯吃苦、肯奉献、肯钻研。

崔爱萍的家在民勤县西渠镇制产村,紧挨着巴丹吉林沙漠,风大的时候,沙像水波浪一般

漫袭而来,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只有同风沙抗争,才能改变现状,才能生存发展

下来。2002年起,崔爱萍就开始动员和带领同村乡亲们防风固沙,造林绿化。第二年,政府

号召退耕还林,治理生态环境,这使早就有治理沙患决心的崔爱萍看到了治沙发展的机遇,向

村上提交了治理“西山岗”沙患、保护和恢复周边生态环境的报告。

裹着头巾、背着麦草、扛着铁锹、拿着馍馍和茶水……这就是他们日复一日前往治沙一线

的场景,沙漠中太阳直射在身上,那种毒辣和干燥可想而知,再加上要在沙土里栽种梭梭树,

费时又费力,他们常常累得直不起腰。困难面前,唯有信念是可贵且充满光明的,这也是指引

崔爱萍和乡亲们一同坚持下去的原因,大家明白,要想发展经济,就必须治沙造林,这是必须

龙源期刊网

面对和去做的大事。治沙的效果是显著的,这是对付出的汗水最好的回报。经过10多年的不

懈努力,2013年,西山岗的压沙植树面积已达到3500多亩。这片林带不但固定住了沙丘,有

效抵御了风沙对农户和庄稼的侵袭,而且生产生活环境大大得到改善。

2007年,崔爱萍又将目光锁定在了发展沙产业上——利用梭梭树嫁接肉苁蓉,探索沙漠

腹地种植名贵中药材之路。肉苁蓉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在历史上就被西域各国作为上贡朝

廷的珍品。如果掌握人工种植技术,在民勤沙漠自然优势资源的助力下,就能成为发展经济的

重要途径。她多次去内蒙古参观考察学习,引进技术,购买种子,当年在自家的梭梭林地试种

了150亩并喜获成功。2012年崔爱萍与10户群众组建了“民勤县芸丰苁蓉农民专业合作社”,

并积极与各大科研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在接种、籽种培育、病虫害防治、产品深加工等方面

取得了重大突破,两项实用新型技术通过了国家专利局评审。他们采用的“地膜覆穴人工接种

肉苁蓉方法”还获得了甘肃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7年,合作社与甘肃荒漠肉苁蓉公司合作,在青土湖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肉苁蓉种植基

地,仅2017年,肉苁蓉种植农户的肉苁蓉产品销售创收就达500多万元。曾经的茫茫荒沙如

今一步步变成产生经济效益的沙产业,这条路崔爱萍走得并不容易,背后的汗水和泪水只有自

己最能体会,而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帮助更多的人参与到治沙致富的路上。基地先后共举办以农

村贫困妇女为主要培训对象的“沙漠肉苁蓉种植”技术现场培训58场次,培训肉苁蓉种植人员

556人次,带动指导周边沙漠地区种植肉苁蓉3万多亩,创造了2000左右人次的就业岗位。

如今,基地被评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260多名贫苦妇女长期或短期在青土湖肉苁

蓉种植基地务工就业,户均增收0.6万元。她计划继续承包沙地,使基地规模扩大到1万亩,

预计吸纳贫困妇女劳动力500人,建成“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妇女创业就业基地,带领更

多的貧困妇女走向脱贫致富之路。

采访中,我们走进青土湖肉苁蓉种植基地,看到的便是那番神奇的画面——梭梭树坚毅地

长在沙漠上,用臂膀阻挡着风沙的侵袭,而梭梭树旁边正开着白黄色花儿的就是“沙漠人参”肉

苁蓉。崔爱萍一边蹲在梭梭树旁,一边向我们讲解肉苁蓉的种植情况。我们在这里为她拍下了

一张照片,对她来说,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场景,而对民勤、对沙漠地区来说,她与她的事

业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一步。在很多人看来,肉苁蓉是沙漠的馈赠,但

是只有付出辛勤的劳作才能换来,困难、汗水、拼搏、努力……这条路,崔爱萍走得坚毅而勇

敢。

龙源期刊网

“甘肃绿化奖章”获得者姜莉玲

扎着简单的马尾辫,小包斜跨在身上,一身精干的运动牛仔搭配,这是“甘肃绿化奖章”获

得者姜莉玲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我们一同乘车前往民勤县苏武镇蒲秧村的治沙现场,对姜莉玲的采访便从车里开始。

“1998年,我从省林校毕业后,被分配至民勤县林业局下属的东坝林业区站工作。”姜莉玲说,

“主要是前往乡镇村舍以及造林地块,负责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技术指导工作,组织召开群众

工作会、讲解栽植管理技术。”

龙源期刊网

民勤县风大沙多,干旱缺水,全县各乡镇深受风沙危害,流沙埋压村庄、农田的现象频繁

发生,压沙造林、治理生态环境是当地群众不变的主题。几年来,她指导夹河乡、东坝镇两乡

镇共完成农田防护林营造3600亩,防风固沙林3800亩,通道绿化86公里,工程压沙3000多

亩,发展红枣、葡萄等经济林2000亩,在维护当地生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

要作用。

2000年,为保护全县人民赖以生存的唯一水源——红崖山水库,规模治理红崖山水库西

线流沙,降低沙患对水库的危害,姜莉玲和她的同事们积极奔波在红崖山沙区的第一线,在方

圆18公里的沙地里,有时头顶炎炎烈日,脚踏滚烫的沙丘;遇到大风天气,就用衣服包着

头,挡住风,及时把风沙掩埋的幼树挖开,把吹歪了的扶正;遇到阴雨天,则冒雨造林,等晚

上收工时浑身的衣服早已湿透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当年共完成压沙造林面积4600多

亩,有效地阻挡了流沙前移,有力地保证了水库的安全。

直到2002年,姜莉玲被调往林业局退耕办工作。“那时候,退耕还林工程刚开始在民勤启

动实施,没有经验可循,这对工作的开展是一个考验,也是必须要攻克的任务。刚开始老百姓

还不太接受,我们需要不断地宣传国家实施政策的意义,另一方面还要实地调查,编写切实可

行的产业设计,栽种后要督促群众进行苗木管护措施,保证成活率,我们要对每个地块组织验

收,根据验收情况,给退耕群众兑付补助政策……”整个过程对姜莉玲来说既是熟悉的、常年

累月的,也是注入精力最多的,像“白天搞外业调查,晚上熬夜汇总”的这种加班加点状态,对

于他们来说也再正常不过。

全身心地投入是因为热爱与责任。她对记者说:“说实话,当年的林校选择是懵懂的,但

对这个行业的感情会逐年一点点渗透到心里,是辛苦,但总得有人去做,我既然选择了,就再

不愿割舍了。”2002年以来,民勤县累计完成前一轮退耕还林32.63万亩。2016年民勤县实施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有了前一轮的经验借鉴,村民们更容易接受,林木的发展种类也更丰

富。姜莉玲继续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起早贪黑进行统计调查,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

则,生态林造林树种选择以抗风沙、耐盐碱的优良乡土树种梭梭、红柳、毛条等为主,因地制

宜发展红枣、枸杞等经济林树种。2017年4月底,28万亩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为了探索建立科学、完备、健全的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管理体系,她根据自己在整档过程中

发现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指导各乡镇完善资料,实现县、乡、村三级建档。在新一轮退耕还

林工程管理中,省上首次推行了新系统、新软件,她一方面积极参加省级业务部门举办的培训

班,一方面认真学习,终于熟练掌握了相关业务知识,顺利完成了全县18个镇、184個村、

1275个农户、1584个小班、5万多条信息的数据录入工作和33万亩退耕还林工程的作业设计

制图工作,并成功举办了两期全县退耕还林工程业务培训班,使各镇工程业务人员掌握了新型

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和软件制图技术。

采访中,她的语气干练且平稳,更像是一种工作陈述。她会详细地介绍具体内容,但很少

谈背后的辛勤付出和汗水。每每谈及感受性的语言时,她会有些不好意思:“其实大家都很辛

龙源期刊网

苦,不只我一个。像杨工,也常年奔波在一线的压沙现场。”姜莉玲一边说,一边指向此时开

车的那位同事。

和她在沙地里一边走一边聊,有时我们还没注意到,她便已经轻松地跃上了一个土堆,然

后对我们说:“看,这就是新一轮退耕还林时我们种的梭梭树,有的已经长大了。”有点兴奋也

有些感慨,这对她来说,既是工作也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那些梭梭树是绿色,更是希望,它

们有力地扎根在沙土中,扎根在民勤,也扎根在她这份钟爱的事业中。

外来媳妇叶文峰在茫茫大漠瞭望她栽种的树苗

叶文峰是国营民勤县邓岔苗圃的一名林业工程师,“80后”的她自2010年参加工作以来,

除了负责办公室的各项繁杂工作,还与同事共同参与工程造林、工程压沙、通道绿化、公益林

造、良种补贴、巩固退耕还林苗木基地建设等工作。基层工作人员的苦与累她深有体会,她对

民勤治沙、防风、建设绿色田园抛洒的汗水,那辆伴随她多年的破旧摩托车是见证者,每一棵

她栽种的梭梭树、红柳树,每一朵她浇灌过的沙漠小花,都记得她年轻的容颜怎样从细腻、光

滑渐渐变得皲裂黝黑的过程。她的付出需要满满的勇气。

有一种女子,当爱情来临时,无论前景好坏,终将一往无前。叶文峰就是这样的女子,出

生在山清水秀的榆中县城,从小到大没有干过农活的她,大学期间爱上民勤小伙,因为爱情,

毕业后不顾家人、亲戚、朋友的劝阻,跟随男朋友来到民勤。参加工作、结婚,到如今已经是

两个孩子的母亲,从此,外来女子扎根大漠,抒写着自己的悠悠边关情。“当时父母的态度怎

龙源期刊网

样?”记者问。叶文峰说:“不同意!我父母和我弟弟来到沙漠,看到情况后坚决不同意,但最

后还是没有说服我。当我第一次去沙漠压沙、工作一天后我真的后悔了,有过放弃的念头,但

我这个人比较要强、好面子,半途当逃兵,我是不会干的。”这一坚持就是数十载,慢慢地习

惯了这里,一口地道的民勤方言就是证明。大漠边关有她的爱情,有她的孩子,有她的家园,

她会好好守护这里。

唯一让她觉得内疚与惭愧的就是对父母缺少陪伴,随着父母年岁越来越大,这种遗憾会越

来越深。唯有给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多给点零花钱,才能稍微弥补自己对父母所欠的关照;唯

有好好工作、好好爱这片大漠,才能不辜负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未来。

无奋斗不青春,正如郭小川所说:“青春的魅力应当叫枯枝长出鲜果,沙漠布满森林;这

才是青春的美,青春的快乐,青春的本份!”魅力民勤有了一代一代青春的力量,戈壁终将变

良田,大漠终将呈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