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2日发(作者:)

第39卷增刊2

20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ARBIN

VOL39

0,年8月

INS唧7tiE

OFTECHNOLOGY

Sup.2

Aug.2007

钢管混凝土框架一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屠永清,涂远星,张贵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土木工程系,北京100083)

摘要:钢管混凝土框架一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就是采用钢梁、钢管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的结构.因

其具有自重轻、构件截面尺寸小、能提供足够抗侧移刚度和造价低的优点,在我国高层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

用.以一典型的平立面较为规则的钢管混凝土框架一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为例,采用推覆分析(push—over)方

法对其在罕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种典型的钢管混凝土框架一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具

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混凝土核心筒进入弹塑性状态后,钢管混凝土框架可以承担由于内力重分配增大

的地震力,能够有效地起到第二道防线的作用;结构满足“大震不倒”的设防要求,规范对钢框架一混凝土核

心筒结构的剪力调整也适合于钢管混凝土框架一混凝土核心筒结构.

关键词:钢管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核心筒;抗震性能;推覆分析

文章编号:0367—6234(2007)增刊2—0554—04

Analysis

on

seismic

behaviorof

concrete——filled

steeltubular

structures

framework・・reinforced

concretetube

hybrid

TU

Yong—qing,TUYuan—xing,ZHANG

Gui—lin

(Dept.of

Civil

Engineering,Beijing

University

ofAeronauticsand

Astronautics,Beijing100083,China)

Abstract: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CFST)framework—reinforced

concrete(RC)tube

as

hybrid

structure

is

constructed

by

steel

beem,CFST

column

and

RCtube.It

has

such

merits

lightweight,small

cross—sec-

tion,sufficient

lateralstiffness

andlowcost.Thereforeitis

widely

usedin

high—raisebuilding

inChina.In

the

present

paper,a

typical

regular

CFSTframework—RCtube

hybrid

study

ofitsseismicbehaviorunder

infrequent

structure

istaken

as

an

example

forthe

earthquake.The

analysis

is

conductedwiththe

push—over

method.Analysis

resuhsindicatethatit

hasexcellent

ductibility

and

energy

dissipationcapability.The

CFST

framework

call

withstand

theincreased

earthquakeshearing

forcecaused

by

theredistributionofinteralforces

as

consequence

ofRCtube

entering

the

elastic-plastic

stage.In

other

words,the

CFSTframework

can

Car-

ry

out

thefunctionofsecondlineofdefense

and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of

not

collapse

under

infrequent

earth-

structure

quake.The

adjustment

of

shearing

force

inthe

criteria

on

thesteelframe—RCtube

hybrid

isalso

suitablefortheCFST

framework—RCtube

hybrid

structure.

Key

words:concrete—filled

steeltubular

frame;reinforced

concrete

tube;seismic

behavior;push—over

nalysis

a-

钢管混凝土框架一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就是框

架梁采用钢梁、框架柱采用钢管混凝土柱、核心筒

混凝土混合结构的一种在我国高层建筑中得到了

广泛应用.

采用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与传统的纯钢筋混凝土

结构相比,它具有减轻结构自重、减小构件截面尺

寸的优点;与传统的纯钢结构相比,它具有可提供

足够的抗侧移刚度、显著减低结构造价的优点,因

此钢管混凝土框架一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作为钢一

然而目前对钢管混凝土的研究多基于构件层

次,而对整个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1],尤其对钢

管混凝土框架一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研究还未见

相关文献.因此有必要对该类结构抗震性能进行

研究,尤其是大震作用下核心筒刚度退化后钢框

增刊2

屠永清,等:钢管混凝土框架一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555.

架的工作性能.

本文以一典型的平立面较规则的钢管混凝土

框架一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为例,采用Push—over

方法对其进行了罕遇地震下的抗震分析,并得出

一些有益结论.

结构模型的建立

根据规范要求并结合国内的工程实际,在考

。虑了多个实际工程共同特点的基础上,选取一建

筑高度在120m左右,层数为3l层的钢管混凝土

框架一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作为研究对象.结构平

面尺寸及立面尺寸如图l所示,楼梯间及相关功

丝!鲤

J垫!四J

能房间均布置在核心筒内部,核心筒外墙厚度较

南北立面

求西立面

大,为主要的抗侧力构件,核心筒内部的墙体主要

起分隔作用,厚度较小.结构的最外侧为一圈钢管

图1结构平面尺寸、轴压比及立面图

混凝土柱,钢梁一端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另一端

与核心筒外墙连接.核心筒高度为120.9m,宽度

平面构件即梁板的截面尺寸各层不变.对于

为13.2m,高宽比为9.2,核心筒剪力墙的最大厚

竖向构件,则底部截面较大且强度等级较高,往上

度为600ram,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29),主体分段减小.具体数据见表1和表2.

地上30层,3l层为出屋面的电、楼梯间,为了研

按现行规范对该结构进行了抗风验算,并采

究方便,未考虑地下各层.

用振型分解法进行了多遇地震下的验算,表明各

构件不但满足规范要求表2竖向构件截面信息

表1平面构件截面信息表

表而且应力比在0.8一O.9之间,各竖向构件的轴

层数

位置截面尺寸

材料规格

压比如图1.

1—30层边梁H600×400×16×22

Q235

与核心筒角部连接梁H600×400×16×22

Q235

表2竖向构件截面信息表

其它部位梁H500

x300×16

x20

Q235

截面尺寸

材料规格

楼板160ram板厚

C30

层数

墙柱墙柱

外墙内墙外钢管外墙内墙外钢管内填混凝土

,',、,'

办公宣

103;

O19

0・

’7

CO.6.)

0。

OO

push—over分析方法的实施步

t寸

西

\c

OO

、c

0.3E

口36

》(n“rj

骤[2—3]

掀宣2

^OO

寸t

o办公宣

第一,确定侧向荷载分布形式.本文采用美国

OOOO

~(“6勖

应用技术委员会编制的《现有钢筋混凝土建筑的

.40

0:

抗震性能评估和加固》(ATC一40)推荐的倒三角

办公室

。\

cC

形的分布形式.

第二,逐渐增大侧向荷载至最薄弱的构件达

到刚度发生明显的变化,一般为构件达到屈服荷

载或达到极限承载力;对结构中“屈服”后的构件

刚度予以修正,针对修正后的计算模型,继续加大

侧向荷载,其分布形式不变.

第三,加载继续到结构性能达到不可接受的

・556・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第39卷

程度,或者层间位移超过规范规定的最大层间位

移.

第四,结构抗震能力的评估.建立两条相同基

准的谱线,一条是由荷载一位移曲线转化来的承

载能力谱线,另一条是由加速度反应谱转化来的

ADRS谱,考虑结构弹塑性的影响,对弹性ADRS

谱进行折减,再把两条曲线放在同一个图上,两曲

线的交点定为目标位移或结构抗震性能点.

3计算模型的建立

采用Ansys软件进行结构的弹塑性计算.钢

梁采用梁单元beaml88,对钢管混凝土柱同样也

采用beaml88单元,将外钢管与核心混凝土各取

一个梁单元,外钢管和核心混凝土具有相同的节

点、不同的单元、不同的截面属性和材料属性.楼

板假定平面内刚度无限大.

为避免单元数目过多,在整体结构分析时,核

心筒结构采用壳单元shelll81.为提高计算精度,

采用等效的处理方法,根据刚度等效原则,分别采

用壳单元和实体单元建立单独筒体模型,对壳单

元的材料参数进行调整,使其在相同的侧向力作

用下产生相同的位移.在利用实体单元分析时,采

用体积配筋率考虑核心筒中分布钢筋的作用,采

用分离式配筋考虑核心筒暗柱纵筋.

结构耗能能力分析

3.1结构的位移延性比

根据能量等效原理将计算出的总x向基底

剪力P与顶点位移△的关系曲线转化为理想的

弹塑性变形曲线(要求A1=A2),再根据转化后

的结果计算出位移延性系数恤等于102/32=

3.18(如图2),说明该结构有着良好的延性性能.

(x101ml瑚

图2位移延性比曲线

图3结构各阶段耗能能力

3.2结构各阶段耗能能力比较

结构在其弹性阶段的耗能能力sl与弹塑性

阶段的耗能能力S2的关系如图3,¥2/S1=31.2,

说明是通过结构进人弹塑性阶段来耗能的.

结构目标性能点对应的状态分析

将基底剪力一顶点位移曲线及规范给出的

.s。一丁谱均转化为标准的S。一S。谱,并对弹性谱

进行相应的折减.求得目标性能点坐标为

(0.472,0.147),经反推可得对应的基底剪力及

顶点位移为k=442000KN,D。=741mm,如

图4.

×

c;5n加

1012

14(温.幻

图4目标性有点的确定

该结构目标性能点对应的各层层间相对位移

见图5,最大层间位移为28mm,最大层问位移角

为28/3900=1/139,满足“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

要求.

到达目标性能点时,核心筒进入了比较大的

弹塑性状态,开裂较严重.此时钢管混凝土柱承担

了更多的地震剪力,部分钢管混凝土柱也进入了

弹塑性状态,而且底部的钢管混凝土柱还处在较

大的轴压力作用下.结构的耗能能力主要是通过

混凝土核心筒进入弹塑性实现,而钢管混凝土框

增刊2

屠永清,等:钢管混凝土框架一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架部分起的作用较小.

在目标性能点处结构中钢管混凝土框架和混

凝土核心筒分担的x向剪力见表3.由下表可知,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由于混凝土核心筒的刚度下

降,钢管混凝土柱分担的剪力比例增大,其分担的

底部总剪力达到8.88%,而且越往上,其分担的

剪力比例越大.说明钢管混凝土框架部分可以起

到有效的二道防线作用,能够承担由于混凝土刚

度下降内力重分配增加的内力.

由于多遇地震下基底总剪力为15618.5KN,

其值的25%为3904KN,而1.8倍的钢管混凝土

框架部分最大剪力为1796.4KN,故按规范H1要

求调整后各层框架剪力取为1796.4KN,相当于基

底总剪力的11.5%.罕遇地震作用下,各层框架

承受的地震剪力与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总剪力的比

值见图6.由图可知,罕遇地震作用下,钢管混凝

土框架分担的剪力将增加较多,在结构的中部剪

力增加最多,其值达到弹性阶段设计剪力的33%

左右,而底部为20%左右,顶部为28%左右.罕遇

地震作用下,底部框架分担的剪力为3937.26KN,

增大了2倍多.且在此种状态下结构的层间位移

能够满足“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并且其延

性与耗能能力良好的,故根据本文计算结果可以

认为规范[4]对钢框架一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剪

力调整也适合于钢管混凝土框架一混凝土核心筒

结构.

表3X向柱、轴分担剪

.≯

,一

,/

!移厶

h晴)

010203040

图5X向各层层问位移

图6罕遇地震各柱剪力与多遇地震基底总剪力比值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典型的平立面较规则的钢

管混凝土框架一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有着良好的延

性和耗能能力,混凝土核心筒起着主要的耗能作

用.混凝土核心筒进入弹塑性状态,外钢管混凝土

框架承担了更多的地震剪力,而此时钢管混凝土框

架进入弹塑性状态的部位较少且满足“大震不倒”

的设防要求,说明其可以承担由于内力重分配增大

的地震力,能够起到有效的二道防线的作用.规范

[4]对钢框架一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剪力调整也

适合于钢管混凝土框架一混凝土核心筒结构.

参考文献:

[1]钟善桐.高层钢管混凝土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

出版社,2003.

[2]叶燎原,潘文.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的原理

和计算实例[J].建筑结构学报,2000,21(I):37—43.

[3]杨溥,李东,李英民等.抗震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

(push—OVal")方法的研究进展[J].重庆建筑大学学

报,2000,22(S1):88—92.

[4]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北

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钢管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作者:

作者单位:

屠永清, 涂远星, 张贵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土木工程系,北京 100083

相似文献(9条)

1.会议论文

周云.任凤鸣.范华冰.张季超

钢管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核心筒减震结构高层建筑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2009

某超高层钢管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因指标超限在设计中采用了耗能减震技术,为了检验该减震结构的抗震性能,制作了1/35的缩尺模型,通过在钢管混凝土框架设

置阻尼器或不设置阻尼器,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台对比试验,研究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和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加速度、位移和应变响应,并根据相似关系推算出原型结构的动力特性

和响应.试验及研究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钢管混凝土框架一混凝土核心筒减震结构与钢管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相比,位移、加速度和应变响应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罕遇地震作用下,通过设置耗能减震构件,该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最大值从超过规范要求的1/84减低至满足规范要求的1/130,该减震结构具有更优良的抗震性能。

2.会议论文

孙彤.王士奇.陈壮善

青岛开发区国际贸易中心结构分析与设计

2009

青岛国际贸易中心采用了钢管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核心筒混合体系,通过对其结构分析和设计,介绍了该工程的结构选型、平面和立面布置以及节点设计,并阐述了保证楼板整体

性和节点补强所采取的措施,为框筒结构设计和节点补强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可供类似工程设计参考.

3.学位论文

苏志彬

大连国贸大厦中设置加强层问题的研究

2006

随着高层建筑的迅猛发展,带加强层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在设置加强层时会遇到各种问题,研究该类结构体系的受力特性和破坏特征

对工程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结合大连国贸大厦工程实例对带加强层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进行了研究。

大连国贸大厦总高度330.25m,建成后将是我国长江以北最高的超高层现代化建筑,也是我国设计和科研人员自行设计的第一座这样高的建筑。大连国贸大厦采用外钢管混凝

土框架-内混凝土核心筒的结构形式,这样的超高层建筑采用框架-核心筒形式,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层间位移角和顶点位移很难满足规范要求,因此决定在结构中设置加强层来

对结构的位移进行控制,为了使结构设置加强层后能够满足规范层间位移角的要求,必须对加强层的数量、位置和刚度进行优化调整,并要对设置加强层后对结构的不利影响进行

分析,特别是地震作用下的薄弱层问题。

鉴于此,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加强层数量和刚度的确定,加强层结合高层建筑的避难层和设备层,能够有效的利用建筑空间,提高建筑的租售竞争力,加强层设置道数

的增多,能够使结构受力更均匀,不易形成薄弱层,因此大连国贸大厦结合5个避难层及设备层,设置5道加强层伸臂桁架,满足规范对层间位移角的最低要求而对加强层的刚度做

出选择。

采用ETABS对大连国贸大厦建立计算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对结构的受力性能、周期、位移等特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对设置不同加强层的数量和位置的几种工况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不同结构方案进行分析,得到了不同的加强层设置位置和数量对结构的周期、位移和受力性能的影响,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得出设置水平加强层的作用。

针对设置加强层后有可能使加强层的相邻层产生薄弱层的问题,本文对设置加强层的一典型立面进行了静力弹塑性分析,得到了加强层伸臂构件及相邻层塑性铰的出现顺序和

位置,并且由于加强层可能使其相邻层产生薄弱层的特点,提出加强层采用偏心支撑的形式,使其在大震下,偏心支撑耗能段首先破坏,避免加强层相邻层产生薄弱层,并对设置

偏心支撑的伸臂加强层型式进行了静力弹塑性分析,计算表明设置偏心支撑的伸臂型式,使结构容易在加强层产生延性破坏,不易使结构形成薄弱层。

4.期刊论文

何莹.王晓哲.杜刚.傅纵.HE Zong

"碧玉蓝天"商务综合楼结构设计

-结构工程师

2008,24(4)

"碧玉蓝天"商务综合楼位于上海市浦东陆家嘴金融中心区,地下4层、地上45层,总高度220 m.主楼为超高层建筑,采用钢管混凝土框架一筒体结构体系,主要的抗侧力构件由钢

筋混凝土核心筒、钢框架、避难层横向伸臂钢桁架组成.文中对该项目的结构设计作了简单总结.

5.期刊论文

田淑明.尚志海.TIAN Zhi-hai

对《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规程》(CECS 230:2008)中几个问题

的探讨

-建筑钢结构进展2010,12(4)

<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规程>(CECS 230:2008)的颁布对我国高层混合结构的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使目前的设计工作可以有章可循.本文参考此规程完成了一钢管混

凝土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设计工作,并在设计过程中与以往的其它规程进行了比较,发现外框剪力调整方法、偏心率、钢管混凝土柱的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承载力抗震调整

系数、结构阻尼比等均存在商榷之处,在此提出,希望能够为这本规程的应用起到推动作用.

6.期刊论文

田金成.曹新飞.董明.Tian Ming

内爬式塔吊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施工技术2009,38(10)

北京雪莲大厦二期工程为方钢管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高154m.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采用K50/70外爬式塔吊和ZSC800内爬式塔吊进行吊装施工.详细介绍了内爬式

塔吊布设原则、安装、爬升的程序及注意事项,结果表明超高层建筑选用内爬式塔吊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7.期刊论文

潘东辉.尧国皇.黄用军

某超高层钢管混凝土柱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抗震设计

-钢结构2010,25(1)

通过一超高层钢管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抗震设计,给出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结果及薄弱环节的加强措施.抗震设计除采用常见的小震分析方法和指标外,还研究

中震下构件抗力与地震作用的关系,并与大震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的损伤情况进行比较.通过抗震设计发现,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变化率反映弯曲型变形结构的竖向刚度变化,刚度急剧

变化处的剪力墙在大震下易出现损伤;构件抗震富余承载力与地震效应之比揭示了结构的薄弱环节,钢管混凝土柱具有较高的富余抗力,而核心筒底部在拉弯内力下该比值偏低,大震

下核心筒出现明显受拉损伤.

8.会议论文

徐斌.阚敦莉.王雪生.罗超英.郑宣鹏

雪莲大厦高层混合结构设计

2008

北京雪莲大厦是一高层写字楼,地上部分36层,建筑总高度146.30m,采用由矩形钢管混凝土框架一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组成的混合结构体系.本文主要介绍该工程的结构设计特点

、计算分析和构造措施,可为类似工程参考.

9.学位论文

孙冬菊

考虑竖向变形差的高层混合结构内力分析及研究

2008

近年来,国内外建设的大量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混合结构体系,它是一种能够充分发挥不同材料特性和不同结构性能的结构体系。但是,混合结构的一个突出问

题是结构竖向构件间的竖向变形差。对于超静定结构,这种竖向变形差会引起结构的内力重分布,对结构的受力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规范对这方面的计算尚没有明确的规定

,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以钢管混凝土框架一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体系为研究对象,推导了一次加载、近似模拟施工加载、标准模拟施工加载三种方法下结构竖向变形的计算公式,并对比分析了三种

施工计算方法下的竖向变形差值以及结构内力。结果分析表明,三种方法算出的结构变形差及内力有明显差异。论证了标准模拟施工方法符合工程实际情况,是高层建筑结构考虑竖

向变形差时内力分析的首选方案;一次加载方式不适合用于高层混合结构内力分析;近似模拟施工方法可有条件地用于结构竖向变形和内力的计算,对于层数较高的混合结构应复

核连接柱筒之间的框架梁近墙端的抗剪承载力和跨中的抗弯承载力。

此外,论文研究了混凝土的徐变、收缩、建筑物室内外温差等因素对结构竖向变形的影响。针对现有研究都未考虑水平荷载的现状,首次将水平荷载与竖向荷载组合,利用有限

元分析软件SAP2000,在精确模拟施工计算方法下,计算了考虑以上因素的结构竖向变形量、竖向变形差以及框架梁的附加内力,计算结果表明,弹性压缩、徐变收缩及结构温度差对

结构的竖向变形、变形差和附加内力均有各自的影响特点:

(1)考虑弹性压缩以及混凝土收缩徐变时,结构竖向变形、变形差、附加内力都随楼层增加先增后减;考虑变形差后,框架梁近柱端剪力和弯矩减小了,近墙端剪力和跨中弯矩增

大了。

(2)考虑温度因素后,结构的竖向变形差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引起梁附加内力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对框架梁内力的调整作用更加明显。

(3)考虑水平荷载组合后,结构竖向变形差变化很小,附加内力对框架梁内力的调整作用仍然较大,尤其是对近墙端剪力和跨中弯矩的影响较大。

本文在对结构变形差及附加内力分析的基础上,从材料、结构设计和施工三方面着手,对竖向变形差的控制措施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

本文链接:/Conference_

授权使用:中南大学(zndx),授权号:caf2fc05-de98-4bc5-aa3c-9e8b0117fb61

下载时间:2011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