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3日发(作者:)
季羡林曾说泰山市《中华文化史》的局部缩影
泰山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位热爱泰山文化的人都有自己的独特
感悟和见解。《泰山文化象征意义漫谈》一文以浓重的家国情怀为基
调,从多个层面对泰山文化及其象征意义作了深刻阐述和分析,有
其独到的价值和启迪意义。本文共分十个部分,均以随笔漫谈的形
式写成,每一部分也可单独成篇。
泰山作为中国的名山、圣山和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其人
文历史已有数千年。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泰山发生、渗透和接
纳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从而使泰山具有了突出的普遍意义的珍
贵历史文化价值、风格独特的美学价值和世界意义的地质科学价
值。从历史文化价值来看,由原始崇拜发展而来帝王封禅祭祀文
化,是泰山文化的历史主题。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几乎都与泰山发
生过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后的儒家文化、佛道文化等主流文化以及
民间文化汇聚泰山,形成了外延广博、内涵深厚的泰山文化体系。
从治国理政的政治文化到个人修为的人生哲学都能在泰山找到影
踪。大者分类如礼制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小
的分类如诗词歌赋、书画创作、杂剧小说等,中国传统文化中几乎
所有的形态、类别都在泰山留下了印迹。泰山文化的久远性、连续
性、包容性、丰富性和代表性,在国内外山岳文化中,未见与之相
匹者。
毫无疑问,泰山所有的文化都是人赋予的,泰山文化源于上古
时期泰山崇拜,沿着这一主脉,泰山文化不断发展、累积而形成了
泰山文化的核心所在—泰山信仰。无论是帝王祭祀还是民间拜祭,
无论是儒家渗透还是佛道汇集,无一不是围绕着泰山信仰而来。因
此,泰山信仰是探究泰山文化丰富内涵的锁钥。
从物态文化层面来看,主要表现为两大类:一是古建筑,一是
历代石刻。我们的先人在对泰山进行人文布局时,是根据泰山的自
然景观、自然山势和封禅、朝山、观赏、宗教等活动的需要而设计
的。主体是拔地通天的自然山体,主题是封禅、登天以祈福,从祭
地的社首山、蒿里山,经过人间闹市,沿着十公里的登山盘道直至
岱顶天境,把泰山作为一个完整系统的自然空间进行宏大的整体构
思。泰山上的古建筑、摩崖刻石、碑碣刻石乃至登山盘路都是这一
宏大构思的杰作。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南天门的选址与营造:人工天
门“有意”,自然天门“有境”,人工借自然之“势”,自然凭人
工之“力”,最后达到“意”“境”融合、相得益彰,从而成就了
中国建筑史上这一不朽的杰作。几乎所有泰山的建筑都围绕着祈福
登天的“人意”而为,从而创造出了泰山浓重的登天意境和虔诚信
仰的氛围。
沿登山盘路的岱庙、关帝庙、红门宫、万仙楼、斗母宫、三官
庙、壶天阁、未了轩、碧霞祠、孔子庙、青帝宫、玉皇庙等诸多的
建筑大都与泰山信仰有关。同样,盘路、桥涵及石坊也是为朝山的
目的所建。泰山上有名的石刻也大都与祭祀信仰相关,如中国最早
的刻石——秦代封禅纪功刻石《秦刻石》,中国最大的佛教摩崖石刻
——经石峪《金刚经》,中国最大的帝王摩崖刻石——唐玄宗李隆基
的《纪泰山铭》等等。庙宇中的碑刻和登山沿途的摩崖题记也有很
大部分与信仰关联。不管是建筑、盘路还是刻石、牌坊等,都是泰
山信仰文化物态化的实证。
从行为文化层面来看,帝王的封禅祭祀、士大夫阶层的泰山朝
圣、平民大众的祈福还愿、年复一年的东岳庙会以及佛道两家的诵
经唱道等都是泰山信仰文化的现实反映和存在。
从制度文化层面来看,封禅即是远古以来成为定制的国之大
典,除《史记》留有正史《封禅书》外,还有《古封禅群祀》、《封
禅议对》、《封禅方说》等近百篇,显示了早期泰山信仰的文化成
果。据信孔子屡次登临泰山或到泰山之侧,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
寻访查对封禅礼仪。其它如泰山古建筑群就反映了对传统礼制文化
的严格遵循,表现为院落空间的等级次序排列、垂直布局中台基和
屋顶展现的建筑等级,这些都反映了泰山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
征——尊礼重制。因此,泰山文化的许多方面都是有据可循,这一
传统影响至今。
从心态文化层面来看,自孔子临终前的“泰山其颓乎!梁木其
坏乎!哲人其萎乎!”的悲戚感叹,到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
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判断,再到毛泽东“为人民利益而
死,就比泰山还重”的思想升华,这些都是泰山文化在人们心理层
面的重要反映。从帝王到百姓,每一个阶层的人都能在泰山找到他
心灵的寄托和归属。泰山以他的神圣、庄严、刚毅、厚重,受到古
往今来人们的景仰尊崇,泰山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
中。
郭沫若先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确认:“泰山应该说是中国文
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季羡林先生明确提出:“欲弘扬中国文
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大师所做的结论,泰山当之无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