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3日发(作者:)

25

卷第

6

2010

6

文章编号

:1000

2

8055

(

2010

)

06

2

1310

2

06

航空动力学报

JournalofAerospacePower

Vol.25No.6

Jun.2010

变循环发动机性能数值模拟

刘增文

1

,

王占学

1

,

黄红超

1,2

,

蔡元虎

1

(

1.

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

,

西安

710072;

2.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

,

成都

610500

)

摘   要

:

在常规双轴涡扇发动机性能模拟程序的基础上

,

添加了模式选择阀门、前可调面积涵道引射

器、后可调面积涵道引射器、核心涵道等部件模块

,

并加入了低压涡轮导向器面积、高压压气机转子叶片角

度、风扇转子叶片角度、核心驱动风扇级转子叶片角度等调节变量

,

编写了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性能数值模

拟程序

,

模拟了一种带核心风扇级的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的高度、速度和节流特性

.

计算表明

:

与单外涵模式

相比

,

双外涵模式的单位推力和耗油率低

,

受飞行条件影响的主要为前涵道比

.

随着低压转子转速的降低

,

外涵模式的总涵道比呈增大的趋势

,

发动机的耗油率大幅降低

.

此外

,

变循环发动机在几何调节参数不变的

情况下

,

对工作条件较敏感

,

必须特别注意各调节参数与发动机工作条件的匹配

.

关 键 词

:

变循环发动机

;

双外涵

;

核心风扇级

;

数值模拟

;

性能特性

中图分类号

:V231

     文献标识码

:A

Numericalsimulationonperformanceofvariablecycleengines

LIUZeng

2

wen

1

,WANGZhan

2

xue

1

,HUANGHong

2

chao

1,2

,CAIYuan

2

hu

1

(

1

1

SchoolofPowerandEnergy,

NorthwesternPolytechnicalUniversity,Xi

π

an710072,China;

2

1

ChinaGasTurbineEstablishment,

AviationIndustryCorporationofChina,Chengdu610500,China

)

Abstract:Basedonageneralgasturbineperformancesimulationsoftware,adoubleby

2

passVCE

(

variablecycleengine

)

performancesimulationsoftwarewasdevelopedwithintro

2

ductionofselectorvalve,forwardVABI

(

variableareabypassinjector

)

andrearVABIand

leoperatingparametersofVCEweregiven,suchaslow

pressureturbinenozzlearea,compressorinletguidevaneangle,faninletguidevaneangle

andcore

2

ebypassVCEcharacteristicswere

caedwith

singlebypassmode,thespecificthrustandspecificfuelconsumption

(

SFC

)

ofdoublebypass

albypassratioincreasedandtheSFCdecreasedwiththedeclineof

complicatedcondition,itisnecessarytomatchtheenginewithappro

2

priatevariableparameters.

Keywords:variablecycleengines;doublebypass;core

2

drivenfanstage;

numericalsimulation;performance

  近年来

,

战斗机正朝多用途、宽包线方向发

,

对于超声速、格斗和机动飞行

,

需要高单位推

收稿日期

:

2009

2

05

2

11;

修订日期

:

2009

2

12

2

14

力的涡喷循环

,

对于亚声速巡航、待机和空中巡

,

需要低耗油率的涡扇循环

.

这一发展趋势

,

作者简介

:

刘增文

(

1983-

)

,

,

山东泰安人

,

博士生

,

主要从事航空发动机总体设计方面研究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第

6

期刘增文等

:

变循环发动机性能数值模拟

1311

使研究者提出变循环发动机

(

variablecycleen

2

gine,

简称

VCE

)

的概念

,

将两者的优势合二为

.

变循环发动机通过改变发动机部件的几何形

状、尺寸或者位置来调节其热力循环参数

,

如增压

比、涡轮前温度、空气流量和涵道比等

,

使得发动

机在各种工作条件下都具有最佳的热力循环

,

而对飞行速度和高度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

由于变

循环发动机内在的性能优势

,

受到了各航空强国

的重视

,

是目前主流的研究方向

.

(

advancedaffordableturbineengine

)

计划、

FATE

(

futureaffordableturbineengine

)

计划、

HEETE

(

highlyefficientembeddedturbineen

2

gine

)

计划、

INVENT

(

integratedvehicleenergy

technology

)

计划、

FVAR

(

futurevehicleaircraft

research

(

N+3desings

)

计划等

.

其中

,ADVENT

计划特别指出

,

重点开展变循环技术的研究和发

,

实现飞机灵活机动特性、长航时低油耗特性、

超声速巡航特性的完美结合

,

并计划在

2009

年中

期进行核心机验证试验

[6]

.

1

 变循环发动机发展背景

  从广义上说

,

带加力的涡喷发动机也可称为

VCE.

这样

,VCE

的研究就可以上溯到

1940

年代

J47

发动机

.

狭义的

VCE

是指融合了涡喷、涡扇循环特

征的发动机

.

1960

年代开始

,

各国研究了大量

VCE

概念发动机

,

variablepumpingcom

2

pressor

(

1960

)

,flexcycle

(

1960

)

,turboaugmen

2

tedQcleengine

(

1970

)

,modulatinqbypassCE

(

1973

)

,flowmatchingconcepts

(

1974

)

[1]

.

1971

,NASA

开始实施超声速巡航研究

(

SCR

)

计划

,

计划实施后

,

通用

(

GE

)

和普惠

(

PW

)

2

 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设计方案

  本文采用的双外涵

VCE

的设计

.

该方案发

动机能同时以单、双涵模式工作

[7

2

8]

,

其结构如图

1

所示

,

主要部件包括

:2+1

结构的风扇

,

前两级

风扇静子可调

,

由低压涡轮驱动

.

后一级风扇由高

压转子驱动

,

称为核心机驱动风扇级

(

CDFS

)

,

静子叶片可以进行大角度调节

,

前风扇后有部分

气流通过选择阀门进入前外涵

.

CDFS

和高压压气机之间有一个涵道

(

称为核心涵道

)

,

该涵道后有可变面积涵道引射器

(

VABI

)

,

前外涵和核心涵道的气流在此掺混后

通过后涵道流向后

VABI.

再通过后

VABI

与低

压涡轮后的核心气流掺混

,

进入加力燃烧室

.

导向器可调的低压涡轮

,

可以调节高、低压涡

轮之间的功分配以使发动机在两种模式下工作时

都能得到最佳的转速匹配

.

VABI

可以用于调节发动机总涵道比和给

风扇降负荷

.

公司分别提出了不同的

VCE

概念

,

即双涵道发

动机

(

DBE

)

和变流路控制发动机

(

VSCE

)

.1976

NASA

制定了单独的超声速推进技术研究计

划———

VCE

计划

.

到计划结束时

,

相对

1971

年的

GE4

发动机

,VCE

的超声速巡航耗油率下降

10%,

亚声速的耗油率下降

24%,

质量降至

GE4

75%

[2]

.1985

年后

,

由美国航空航天局

(

NASA

)

的高速推进研究计划

(

HSPR

)

,DBE

VSCE

两种方案继续发展

.

以这些计划为基础

,

20

世纪末美国推出了双外涵带核心机驱动风扇

(

CDFS

)

F120

发动机

.

进入

21

世纪以来

,

国更是在

F120

发动机的基础上开始研制第四代

变循环发动机———可控压比发动机

COPE.

在同期

,

英国罗・罗

(

RR

)

公司提出了串列风

扇式变循环发动机概念和可选择放气变循环发动

机概念

[3]

.

法国

SNECMA

公司提出了中间风扇

MCV99VCE

方案

[4]

.1989

,

日本开始了为

10

年的

HYPR

(

hypersonictransportpropul

2

sionsystemresearchproject

)

计划

,

专门研制了代

号为

HYPR

2

T

VCE

发动机

[5]

.

GE

公司最新的发动机研制计划

eCore

划中

,

包括了

LEAP

2

X

计划、

ADVENT

(

ADap

2

tiveversatileenginetechnology

)

计划、

AATE

1

 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结构

Fig.1

 

ConfigurationofdoublebypassVCE

双外涵

VCE

的工作机理为

:

在单外涵工作模式下

,

选择阀门关闭

,

前风扇

出口的所有气体都经过

CDFS,CDFS

后气体绝大

部分通过核心机

,

小部分气体通过核心涵道绕过

核心机

,

流经后

VABI

与核心气流混合

.

前风扇和

高压压气机的进口导流叶片角度根据各自的折合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1312

航 空 动 力 学 报第

25

转速来调节

,CDFS

的导向器打开以保证足够的

流通能力

,CDFS

所需的功增大

.

低压涡轮导向器

(

VATN

)

开到最大

,

保证核心机满足

CDFS

增加

功的需求

.

VABI

开大

,

VABI

和喷管喉道面

积被设置为适当的大小来保持所需的涵道比和背

,

以给加速或超声巡航状态提供高的单位推力

.

双外涵模式

:

在这种工作模式下

,

选择阀门打

,CDFS

的导向器关小来减小核心机空气流量

,

增大总涵道比

.

VABI

被调节到适当的位置来

保证内外涵道的静压平衡

.

低压涡轮导向器

(

VATN

)

关小来减轻核心机的负荷

,

增大低压转

子的负荷

.

VABI

和喷管喉道面积被设置为适

当的大小来保持所需的涵道比和风扇背压

,

以给

亚声巡航状态提供较小的耗油率

.

3

 变循环发动机性能模拟方法

  在常规双轴涡扇发动机性能模拟程序的基础

[9]

,

添加了模式选择阀门、前可调面积涵道引射

器、后可调面积涵道引射器、核心涵道等部件模

,

加入了低压涡轮导向器面积、高压压气机转子

叶片角度

,

风扇转子叶片角度

,

核心驱动风扇级转

子叶片角度等工作调节变量

,

并修正平衡方程

,

立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的性能模拟方法

,

编写了

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性能数值模拟程序

.

2

表示了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性能数值模

拟流程

.

如图

2

所示

,

本文中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

模拟程序共需求解

7

个平衡方程

:

高压涡轮功率

=

压气机

+CDFS

功率

;

低压涡轮功率

=

风扇功率

;

低压涡轮与风扇流量平衡

;

高压涡轮与高压压气机流量平衡

;

加力燃烧室出口与尾喷管的流量平衡

;

选择阀门与核心涵道静压平衡

;

内涵静压与外涵静压平衡

.

程序中

,

对发动机设有转速限制

,

压气机出口

压力、温度限制

,

涡轮进口温度限制和稳定、堵塞

边界限制

.

共确定了

7

个工作调节变量

,

选择阀门通道

面积

,

前可变涵道引射器出口面积

,

后可变涵道引

射器出口面积

,

低压涡轮导向器面积

,

风扇进口导

流叶片角度

,

核心驱动风扇级进口导流叶片角度

,

压气机进口导流叶片角度

.

2

 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性能数值模拟流程图

Fig.2

 

Flowchartofnumericalsimulationfor

doublebypassVCE

CDFS

特性参考文献

[10

2

12]

给出的数据

,

其他参

数基于经验给出

.

设计点为单外涵模式

,

1

为双外涵变循环

发动机设计点参数

,

2

为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工

作调节参数

.

控制规律为低压转子转速等于常数

.

通过数值模拟

,

可以得到变循环发动机的高

度、速度特性

.

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推力、耗油率

(

SFC

)

高度、速度的变化如图

3

和图

4

所示

.

采用双外涵模式工作时

,

变循环发动机的涵

道比较单外涵模式时要高

,

如图

5

所示

,

所以双外

涵模式的单位推力和耗油率比单外涵模式都要

,

由于发动机控制低压折合转速为常数

,

在相同

飞行条件下

,

发动机流量将保持不变

.

所以

,

采用

双外涵模式工作

,

会降低变循环发动机的总推力

.

由此可以看出

,

在起飞、加速等需要大推力的时

4

 变循环发动机性能数值模拟

  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设计点部分参数以及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第

6

期刘增文等

:

变循环发动机性能数值模拟

1313

1

 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设计点参数

Table1

 

DesignparametersofdoublebypassVCE

设计点参数

高度

/m

马赫数

总增压比

涵道比

涡轮前温度

/K

空气流量

/kg

设计点推力

/daN

设计点耗油率

/

(

kg/

(

daN

h

))

风扇增压比

风扇效率

CDFS

增压比

CDFS

效率

数值

0

0

26.668

0.22

1725

125

10595.5

0.8039

3.200

0.830

1.370

0.840

6.083

0.850

0.990

0.900

0.890

0

0.0516

0.0417

1.0

0

0

0

高压压气机增压比

高压压气机效率

燃烧效率

高压涡轮效率

低压涡轮效率

选择阀门通道面积

/m

2

前可变涵道引射器出口面积

/m

2

后可变涵道引射器出口面积

/m

2

低压涡轮导向器面积比

)

风扇进口导流叶片角度

/

(

°

)

核心驱动风扇级进口导流叶片角度

/

(

°

)

压气机进口导流叶片角度

/

(

°

3

 高度、马赫数对推力的影响

Fig.3

 

AffectofthrustbyaltitudeandMachnumber

2

 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工作调节参数

Table2

 

ControlparametersofdoublebypassVCE

工作调节参数

选择阀门通道面积

/m

2

前可变涵道引射器出口面积

/m

2

后可变涵道引射器出口面积

/m

2

低压涡轮导向器面积比

)

风扇进口导流叶片角度

/

(

°

)

核心驱动风扇级进口导流叶片角度

/

(

°

)

压气机进口导流叶片角度

/

(

°

单外涵双外涵

00.0903

0.05160.0335

0.04170.0613

1.0

0

0

0

0.925

0

15.0

0

4

 高度、马赫数对耗油率

s

fc

的影响

Fig.4

 

AffectofSFCbyaltitudeandMachnumber

,

变循环发动机应当采用单外涵的工作模式

.

在巡航等不需要大推力的情况下

,

可以选择双外

涵工作模式以降低发动机的耗油率

.

此外

,

由变循环发动机的速度特性可以看出

,

在低马赫数时

,

受各截面参数的限制

,

尤其是两个

混合器静压参数的限制

,

双外涵模式的涵道比会

向单外涵模式靠拢

,

对性能的影响尤其显著的反

映在耗油率上

,

也就是说

,

在低速条件下

,

采用双

外涵模式在耗油率方面并没有太大的效益

,

其主

要发挥作用的范围应在马赫数

0

1

8

以上

.

5

 高度、马赫数对涵道比的影响

Fig.5

 

Affectofbypassratiobyaltitude

andMachnumber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1314

航 空 动 力 学 报第

25

由变循环发动机的高度特性可以看出

,

在各

调节参数不变的情况下

,

变循环发动机受高度的

影响很大

,

随着高度的增加

,

其工作能力迅速降

.

所以

,

在实际的工作中

,

必须特别注意各调节

参数与发动机工作条件的匹配

.

6

~图

7

为发动机前、后两个涵道比随高

度、速度的变化

.

可以看出

,

双外涵工作模式下受

飞行条件影响的主要为前涵道比

,

后涵道比基本

保持不变

,

这一点与单外涵工作模式截然不同

.

8

 低压转速对发动机涵道比的影响

Fig.8

 

AffectofbypassratiobyLProtatespeed

6

 高度、马赫数对前涵道比的影响

Fig.6

 

Affectoffrontbypassratiobyaltitudeand

Machnumber

9

 低压转速对发动机推力的影响

Fig.9

 

AffectofthrustbyLProtatespeed

7

 高度、马赫数对后涵道比的影响

Fig.7

 

Affectofafterbypassratiobyaltitudeand

Machnumber

从图

8

~图

10

给出的变循环发动机的节流

特性可以看出

,

在各调节参数不变的情况下

,

随着

低压

(

LP

)

转子转速

n

f

的降低

,

涵道比呈增大的

趋势

,

发动机的耗油率大幅降低

.

这意味着采用巡

航转速会比最大转速更具有优势

.

随着马赫数的

10

 低压转速对发动机耗油率的影响

Fig.10

 

AffectofSFCbyLProtatespeed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第

6

期刘增文等

:

变循环发动机性能数值模拟

1315

提高

,

高转速条件下的工作环境得到改善

,

涵道比

增长迅速

.

本发动机设计方案中

,

在其他调节参数

不变的情况下

,

高转速的耗油率会在马赫数

0.9

左右超过低转速

.

11

~图

12

为发动机前、后两个涵道比随

低压转子转速的变化

.

可以看出

,

双外涵工作模式

下受飞行条件影响的主要为前涵道比

,

后涵道比

基本保持不变

.

经过分析计算结果可得

,

比起单外涵模式

,

外涵模式的单位推力和耗油率低

,

其受飞行条件

影响的主要为前涵道比

.

随着低压转子转速的降

,

双外涵模式的总涵道比呈增大的趋势

,

发动机

的耗油率大幅降低

.

这意味着采用巡航转速会比

最大转速更具有优势

.

此外

,

变循环发动机在几何

调节参数不变的情况下

,

对马赫数、飞行高度等工

作条件较敏感

,

在实际的工作中

,

必须特别注意各

调节参数与发动机工作条件的匹配

.

参考文献

:

[1]

 

lecycleengines

thenextstepinpro

2

pulsionevolution[J].AIAA1976

2

758,1976.

[2]

 

lelectriccompanyvariablecycleengine

technologydemonstratorprogram[J].AIAA1979

2

1311,1979.

[3]

 

ectivebleedvariablecycleen

2

gine[D].Cranfield:CranfieldUniversity,1992.

[4]

 

iable

2

cycleengine

asolutiontothe

economicalandenvironmentalchallengeofthefuturesu

2

personictransport[C]//EuropeanSymposiumontheFu

2

2

bourg,France:[s.n.],1990:211

2

218.

11

 低压转速对发动机前涵道比的影响

Fig.11

 

AffectoffrontbypassratiobyLProtatespeed

[5]

 

MiyagiH,KimuraH,KishiK,edcycleengine

researchinJapaneseHYPRprogram[R].AIAA1998

2

3278,1998.

[6]

 

AA

-Adaptiveversatileenginetech

2

nology

(

ADVENT

)

,broadagencyannouncementnumber

07

2

01

2

PRK,Call01[R].Wright

2

PattersonAFB,OH:Air

ForceResearchLaboratory,PropulsionDirectorate,2007.

[7]

 

anenginewithacoredrivensuper

2

chargedbypassductandfixedgeometrynozzle:US,

5806303[P].1998

2

09

2

15.

[8]

 

GiffinRG

,JohnsonJE,CrallDW,anen

2

ginewithacoredrivensuperchargedbypassduct:US,

5809772[P].1998

2

09

2

22.

[9]

 

SellersJF,:aprogramforcalculat

2

ingsteady

2

stateandtransientperformanceofturbojetand

turbofanengines[R].NASATND

2

7901,1975.

[10]

 

SullivanTJ,studyandperformancea

2

nalysisofahigh

2

speedmultistagevariable

2

geometryfan

foravariablecycleengine[R].NASACR

2

159545,1979.

[11]

 

AllanRD,edsupersonicpropulsionstudy:

phases

and

Ⅳ—

Finalreport[R].NASACR

2

135236,

1975.

[12]

 唐海龙

.

面向对象的航空发动机性能仿真系统及其应用

[D].

北京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0.

2

orientedaeroengineperformance

simulationsystemanditsapplication[D].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2000.

(

inChi

2

nese

)

12

 低压转速对发动机后涵道比的影响

Fig.12

 

AffectofafterbypassratiobyLProtatespeed

5

 结 论

  采用求解非线性方程的方法确立的双外涵变

循环发动机的数学模型和性能数值模拟程序可以

有效模拟该发动机的工作过程

.

变循环发动机的

调节变量多

,

工作状态复杂

,

与常规涡喷涡扇发动

机区别较大

,

需着重注意各个部件之间的耦合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