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7日发(作者:)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Ⅰ)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 续表(Ⅰ)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Ⅱ)

宇 界 系

统 (世)

(宙) (代) (纪)

阶 (期) Ma

第四系

(纪)

全新统(世)

未 建

Qh

Q

萨拉乌苏阶(期)

[马兰阶(期)]Q

P

更新统(世)

Qp

周口店阶(期)

[离石阶(期)]Q

P

泥河湾阶(期)

[午城阶(期)]Q

上新统(世)

麻则沟阶(期)N

2

高庄阶(期)N

2

保德阶(期)N

1

通古尔阶(期)N

1

山旺阶(期)N

1

谢家阶(期)N

1

渐新统(世)

E

3

塔本布鲁克阶(期)E

3

1

2

1

2

3

4

1

2

1

P

2

3

(代)

C

Z

(宙)

PH

32

新近系

N

2

(纪)

中新统(世)

N

N

1

乌兰布拉格阶(期)E

3

65

蔡家冲阶(期)E

2

垣曲阶(期)E

2

卢氏阶(期)E

2

岭茶阶(期)E

2

1

2

3

4

古近系

(纪)

始新统(世)

E

2

E

古新统(世)

E

1

中 白垩系 上(晚)白垩统(世)

生 (纪) K

2

96

137

池江阶(期)E

1

上湖阶(期)E

1

富饶阶(期)K

2

明水阶(期)K

2

5

6

1

2

(代)

Mz

K

四方台阶(期)K

2

嫩江阶(期)K

2

姚家阶(期)K

2

青山口阶(期)K

2

泉头阶(期)K

1

孙家湾阶(期)K

1

下(早)白垩统(世)

K

1

阜新阶(期)K

1

沙海阶(期)K

1

九佛堂阶(期)K

1

义县阶(期)K

1

1

2

3

4

5

6

1

2

3

4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续表(Ⅱ)

(宙)

(代)

J

3

(纪)

J

2

下(早)侏罗统(世)

J

1

三 上(晚)三叠统(世)

西山窑阶(期)J

2

三工河阶(期)J

八道湾阶(期)J

1

瓦窑堡阶(期)T

3

3

1

2

1

1

统 (世)

(纪)

大北沟阶(期)J

3

上(晚)侏罗统(世)

待 建

土城子阶(期)J

3

中侏罗统(世)

头屯河阶(期)J

2

2

1

3

阶 (期) Ma

137

205

(代)

(J)

(宙)

Mz

PH

(纪)

(T)

T

3

永坪阶(期)T

3

胡家村阶(期)T

3

1

3

227

241

250

295

中三叠统(世)

T

2

下(早)三叠统(世)

T

1

铜川阶(期)T

2

二马营阶(期)T

2

和尚沟阶(期)T

1

大龙口阶(期)T

孙家沟阶(期)

待 建(期)

下石盒子阶(期)

待 建(期)

太原阶(期)

晋祠阶(期)C

2

4

1

1

2

1

2

(代)

Pz

(纪)

C

(纪)

P

上(晚)二叠统(世)P

3

中(晚)二叠统(世P

2

下(晚)二叠统(世) P

1

320

354

上(晚)石炭统(世)

C

3

本溪阶(期)C

2

羊虎沟阶(期)C

2

红土坳阶(期)C

2

榆树梁阶(期)C

1

3

1

2

3

下(早)石炭统(世)

臭牛沟阶(期)C

1

C

1

前黑山沟阶(期)C

1

1

2

注:2000-05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通过

表1-3 国际地层表

(选自2000年第三十一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公布的版本)

亚系统

宇 界 系

(亚纪) 阶 (期)

(宙) (代) (纪)

(世)

(G.S.Odin)

阶 统 系

年 龄 代 号

Ma

+/

(世)

第四系

全新统

·

(纪)

更新统(世)

·

格拉斯阶(期) n

9

·

上新统(世) 皮亚琴察阶(期) n

8

·

赞克尔阶(期) n

7

·

墨西拿阶(期) n

6

显 新

近 托尔托纳阶(期) n

5

·

生 生

塞拉瓦勒阶(期)

n

4

·

(纪)

中新统宇 界 (世)

兰海阶(期) n

3

布尔迪加尔阶n

2

(宙) (纪)

1

28

(期)

PH C

Z

阿基坦阶(期) n

1

1/

·

普利亚阶(期)

始新统(世) 巴顿阶(期)

(纪)

路特阶(期) e

5

53

夏特阶(期)

渐新统(世)

吕珀尔阶(期)

e

9

40

1

e

8

1/

1

e

7

e

6

Q

2

Q

Q

1

N

2

N

1

E

3

E

E

2

伊普尔阶(期)

塔内特阶(期)

古新统(世) 塞兰特阶(期)

丹尼阶(期)

马斯特里赫特阶(期)

坎潘阶(期)

上白垩统

桑顿阶(期)

(晚白垩

科尼亚克阶(期)

世)

土伦阶(期)

塞诺曼阶(期)

阿尔必阶(期)

阿普特阶(期)

下白垩统

(早白垩

世)

(宙) (代)

PH Mz

凡兰吟阶(期)

贝里阿斯阶(期)

上侏罗统

提塘阶(期)

中侏罗统

(纪)

(世)

巴柔阶(期)

巴通阶(期)

(晚侏罗基默奇阶(期)

世)

牛津阶(期)

卡洛维阶(期)

131

135

141

146

154

2

160

2

164

4/3

170

4

5/5

/5

5

巴列姆阶(期)

欧特里沃阶(期)

83

87

88

92

96

·

108

·

113

117

123

1

1

1

2

2

3/1

3

5/2

6/2

e

4

e

3

e

2

e

1

k

6

k

5

k

4

K

2

k

3

k

2

k

1

b

6

b

5

b

4

K

1

b

3

b

2

b

1

j

7

j

6

j

5

J

j

4

j

3

j

2

J

2

J

3

K

K

E

1

(纪)

阿伦阶(期)

图阿尔阶(期)

下侏罗统

普林斯巴赫阶(期)

(早侏罗

西涅缪尔阶(期)

世)

赫唐阶(期)

175

184

191

3

3

4/7

j

1

I

4

I

3

J

1

I

2

I

1

200

203

续表

亚 系 统

(宙)

(代)

(纪)

(亚纪)

(期)

(世)

瑞替阶(期)

上三叠统

(宙)

PH

(代)

(纪)

Pz

乌拉尔统空谷阶(期) p

4

P

1

(世)

罗德阶(期) p

5

(代)

Mz

年 龄

(G.S.Odin)

阶 统 系

220

230

Ma +/-

6

5

5

代 号

t

7

t

6

T

3

t

5

t

4

T

2

t

3

t

2

T

1

t

1

p

9

P

3

p

8

p

7

P

p

6

P

2

T

诺利阶(期)

(晚三叠世)

卡尼阶(期)

·

233

中三叠统

拉丁阶(期)

240

(世)

安尼阶(期)

(纪)

250

下三叠统

奥列尼克阶(期)

(早三叠世)

印度阶(期)

长兴阶(期)

乐平统(世)

吴家坪阶(期)

295

卡匹敦阶(期)

瓜德鲁普统

沃德阶(期)

3

5

(世) 亚丁斯克阶(期)

萨克马尔阶(期)

阿瑟尔阶(期)

p

3

p

2

p

1

325

345

5

355

5

370

375

380

390

5

5

5

8/5

5

6

d

2

6/4

d

1

s

8

s

7

S

3

s

6

s

5

S

2

s

4

S

S

4

D

1

5

c

7

c

6

C

2

c

5

c

4

c

3

c

2

c

1

d

7

D

3

d

6

d

5

D

2

d

4

d

3

D

C

1

C

格舍尔阶(期)

宾夕法尼亚亚

卡西莫夫阶(期)

莫斯科阶(期)

石炭系

(亚纪)

·

巴什基尔阶(期)

(纪)

·

(期)

密西西比亚

谢尔普霍夫阶

·

维宪阶(期)

·

(亚纪)

杜内阶(期)

·

上泥盆统

法门阶(期)

·

(晚泥盆世)

弗拉斯阶(期)

中泥盆统

吉维阶(期)

泥盆系

(世)

艾费尔阶(期)

400

·

·

410

(宙)

(代)

(纪)

PH

Pz

·

415

埃姆斯阶(期)

·

下泥盆统

425

布拉格阶(期)

·

(早泥盆世)

洛赫科夫阶(期)

·

430

普里多利统(世)

·

拉德洛统

卢德福德阶(期)

·

435

志留系

(世)

(纪)

文洛克统

侯默阶(期)

(世)

申伍德阶(期)

戈斯特阶(期)

·

特列奇阶(期)

兰多弗里统

埃隆阶(期)

(世)

鲁丹阶(期)

上奥陶统

(晚奥陶世)

达瑞威尔阶

中奥陶统

奥陶系

(世)

(纪)

下奥陶统

特里马道克阶

(早奥陶世)

(期)

上寒武统

(晚寒武世)

寒武系

中寒武统

(纪)

(世)

下寒武统

(早寒武纪)

540

5

(期)

·

465

·

500

5

5

S

3

s

2

s

1

S

1

O

3

O

2

O

O

1

ε

3

ε

2

ε

ε

1

续表

界(代)

(宙)

系(纪)

·

年龄 代 号

(分会)

系 界

Ma

NP

3

前寒

元 新元古界新元古Ⅲ系(纪)(末元古系)

武系

古 (代)

成冰系(纪)

拉伸系(纪)

狭带系(纪)

延展系(纪)

盖层系(纪)

固结系(纪)

540

NP

2

NP

1

(宙)

中元古界

PR

(代)

650

85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50

2300

2500

2800

未再分系

3200

3600

PA

EA

MA

MP

3

MP

2

MP

1

PP

4

PP

3

PP

2

PP

1

古元古界

(代)

造山系(纪)

层侵系(纪)

成铁系(纪)

新太古界

(代)

中太古界

(代)

古太古界

(代)

始太古界

(代)

NA

按时代早晚顺序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年龄值的

表格。计算地质年龄的方法有两种:①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岩石形

成顺序,将地壳历史划分为对应生物发展的一些自然阶段,即相

对地质年代。它可以表示地质事件发生的顺序、地质历史的自然

分期和地壳发展的阶段;②根据岩层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产物的

含量,测定出地层形成和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即绝对地质年代。

据此可以编制出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

代、新生代。

古生代又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

二叠纪。

中生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新生代又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解析:地理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训练要求”指出:“学会阅

读地质年代表,记住代、纪的名称和序列。”同学们感到不好记,

特别是感到“纪”的名称不好记。

研究地壳历史时,仿用了人类历史研究中划分社会发展阶段

的方法,把地史划分为5个代,代以下再分纪、世等;与地质时

代单位相应的地层单位称界、系、统等。

地层单位分国际性地层单位、全国性或大区域性地层单位和

地方性地层单位。

国际性地层单位适用于全世界,是根据生物演化阶段划分

的。因为生物门类(纲、目、科)的演化阶段,全世界是一致的。

所以据此划分的地层单位必然适用于世界,称国际性地层单位,

包括宇、界、系、统。

界——国际性通用的最大的地层单位,包括一个代的时间内

所形成的地层。

系——界的一部分,是国际地层表中的第二级单位,代表一

个纪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系一般是根据首次研究的典型地区

的古地名、古民族名或岩性特征等命名的,如寒武系、奥陶系、

石炭系、白垩系等。

统——系的一部分,是国际地层表中的第三级单位,代表一

个世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

全国性或大区域性地层单位有阶、时带,地方性地层单位有

群、组、段、层。

地质年代单位有宙、代、纪、世。

宙——寒武纪 570之前的都是隐生宙(宇),之后的则是显

生宙(宇)。

代——地质时代的最大单位,在代的时间内形成界的地层。

代的名称和界的名称相符合,如,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

生代和新生代。

纪——代的一部分,代表形成一个系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纪

的名称和系的名称符合,如寒武纪、奥陶纪等。

地层单位分国际性地层单位、全国性或大区域性地层单位和

地方性地层单位。

国际性地层单位适用于全世界,是根据生物演化阶段划分

的。因为生物门类(纲、目、科)的演化阶段,全世界是一致的。

所以据此划分的地层单位必然适用于世界,称国际性地层单位,

包括宇、界、系、统。

界——国际性通用的最大的地层单位,包括一个代的时间内

所形成的地层。

系——界的一部分,是国际地层表中的第二级单位,代表一

个纪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系一般是根据首次研究的典型地区

的古地名、古民族名或岩性特征等命名的,如寒武系、奥陶系、

石炭系、白垩系等。

统——系的一部分,是国际地层表中的第三级单位,代表一

个世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

全国性或大区域性地层单位有阶、时带,地方性地层单位有

群、组、段、层。

地质年代单位有宙、代、纪、世。

宙——寒武纪 570之前的都是隐生宙(宇),之后的则是显

生宙(宇)。

代——地质时代的最大单位,在代的时间内形成界的地层。

代的名称和界的名称相符合,如,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

生代和新生代。

纪——代的一部分,代表形成一个系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纪

的名称和系的名称符合,如寒武纪、奥陶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