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7日发(作者:)

社交软件“阅后即焚”引发安全担忧

与好友分享一张图片,但这张图片会在对方接收到后的10秒钟甚至更短时间内自动

删除,对方手机上并不会留存相关的记录。这就是“阅后即焚”。它改变了我们对于传统

聊天方式和社交软件的认识,让一些不愿被他人保存但仍希望与他人分享的照片,有了新

的沟通渠道……

与好友分享一张图片,但这张图片会在对方接收到后的10秒钟甚至更短时间内自动

删除,对方手机上并不会留存相关的记录。

这就是 阅后即焚 。它改变了我们对于传统聊天方式和社交软件的认识,让一些不愿

被他人保存但仍希望与他人分享的照片,有了新的沟通渠道。

这项技术兴起于美国,国外典型的相关软件有SnapChat、Secret等。这股新型社交

之风也席卷了国内,包括手机QQ、来往、微米、陌陌、米聊等在内的社交软件也先后推

出了类似功能。

但这项技术在开创一种新的聊天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法律问题上的质疑。

收到信息不留痕迹

为了更加了解 阅后即焚 的相关特性,法治周末记者也挑选了一款具有 阅后即焚 功

能的软件 来往,进行实际使用。

法治周末记者发现,在来往中与好友聊天时,可以在发送照片时选择 阅后即焚 的相

/

关标记。

选择 阅后即焚 发送后,对方在收到该图片时,消息提示中会显示好友发来一条 悄悄

话 。

从接收信息一方的手机上可以看到,在 来往 与好友聊天对话的界面中,带有 阅后即

焚 标记的图片消息并不会像普通图片消息一样显示出图片的缩略图,而是一张带有火焰图

标的背景图,并写着 长按查看 的文字。

点击该 阅后即焚 图片后,该图片也不会像普通图片消息一样立即打开、下载,而是

需要长按图片之后,才开始下载图片。而在图片下载完成后,也必须保持长按该消息,才

能一直显示图片,否则就会返回聊天对话的界面。

而一旦 阅后即焚 图片被打开后,该图片的保留时间便开始倒计时,共有10秒的阅

览时间。10秒之后,该图片消息便从双方的对话聊天中消失,如同从未出现过一样。

但在发送信息一方的手机上, 阅后即焚 图片的消息一直存在,并没有消失。而打开

的方式,与在接收信息的手机上一样,需要长按该消息才会显示。

法治周末记者尝试在接收和发送图片的手机上进行截图操作,均没有成功:进行截图

时,手机会显示 无法截屏。DRM保护图像 的字样。

而在接收信息一方的软件文件夹中,也找不到与图片有关的内容。

可以说,收到 阅后即焚 图片后,除了长按信息打开的10秒之外,没有其他方式可

以直接从手机上看到图片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