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日发(作者:)

-----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

计算机病毒的分析与防范

1. 计算机病毒的引入

1983 年 11 月 3 日,弗雷德·科恩 (Fred Cohen) 博士研制出一种在运行过程中可

以复制自身的破坏性程序(该程序能够导致UNIX系统死机)

伦·艾德勒曼 (Len Adleman) 将它命名为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es),并在每周一

次的计算机安全讨论会上正式提出。

2. 计算机病毒发展史

1987年 世界各地的计算机用户几乎同时发现了形形色色的计算机病毒,如大麻、

IBM圣诞树、黑色星期五等等 。

1989年 全世界的计算机病毒攻击十分猖獗,其中“米开朗基罗”病毒给许多计算机

用户造成极大损失。

1991年 在“海湾战争”中,美军第一次将计算机病毒用于实战。

1992年 出现针对杀毒软件的“幽灵”病毒,如One-half。

1997年 1997年被公认为计算机反病毒界的“宏病毒”年。

1998年 出现针对Windows95/98系统的病毒,如CIH(1998年被公认为计算机反

病毒界的CIH病毒年)。

1999年 Happy99等完全通过Internet传播的病毒的出现标志着Internet病毒 将成

为病毒新的增长点。

2000年出现了拒绝服务(Denial of Service)和恋爱邮件(Love Letter)

这次拒绝服务袭击规模巨大,致使雅虎,亚马逊书店等主要网站服务瘫痪。

2002年多变的混合式病毒求职信(Klez)及FunLove病毒席卷全球。

2003年,冲击波(Blaster)病毒于8月开始爆发。

2004年,MyDoom、网络天空(NetSky)及震荡波(Sasser)病毒出现。

3. 基础知识——计算机病毒的本质

计算机病毒一词是从生物医学病毒概念中引申而来的。在生物界,病毒(Virus)

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只有由蛋白质的外壳和被包裹着的一小段遗传物质两部分组成

的比细菌还要小的病原体生物,如大肠杆菌、口蹄疫、狂犬病毒、天花病毒、肺结核

病毒、禽流感病毒等。绝大多数的病毒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而且不能独立生存,

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里才能生存。由于病毒利用寄主细胞的营养生长和繁殖

--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

后代,因此给寄主生物造成极大的危害。计算机病毒之所以被称为病毒,是因为它们

与生物医学上的病毒也有着很多的相同点。例如,它们都具有寄生性、传染性和破坏

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第二十八条中将计算机病毒定

义为:“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

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病毒传播载体:网络、电磁性介质和光学介质。

病毒传染的基本条件:计算机系统的运行、读写介质(磁盘)上的数据和程序。

病毒的传播步骤:驻留内存、寻找传染的机会、进行传染。

病毒传染方式:引导扇区(包括硬盘的主引导扇区)传染类、文件型病毒

4. 基础知识——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1)传染性:自我复制。

2)破坏性:干扰系统、破坏数据、占用资源。

3)潜伏性:定期发作。

4)隐蔽性:计算机病毒式一种短小精悍的可执行程序,一般只有几百字节或几千

字节,而且隐藏在不同的位置上。

5)寄生性

6)针对性

7)可触发性:控制条件,日期、时间、标识、计数器。

5. 基础知识——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5.1按破坏性分类

良性病毒:是指那些只是为了表现自己而并不破坏系统数据,只占用系统CPU资

源或干扰系统工作的一类计算机病毒。

恶性病毒:是指病毒制造者在主观上故意要对被感染的计算机实施破坏,这类病

毒一旦发作就破坏系统的数据、删除文件、加密磁盘或格式化操作系统盘,使系统处

于瘫痪状态。

5.2按照计算机病毒的寄生部位或传染对象分

磁盘引导区传染的计算机病毒

操作系统传染的计算机病毒

可执行程序传染的计算机病毒

--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