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日发(作者:)
不合格品率的p图
p图用来测量在一批检验项目中不合格品(不符合或所谓的缺陷)项目的百
分数。可举一个例子,一个由75个零件组成的样本,每天抽样两次,是以每小
时或每天为基础分组的产品的某一百分率,或是及时交货的比率等。这可以是评
价一个特性值(是否安装了一个特殊的零件)或是许多特性值(在电气系统检查
台中是否发现某些不正常之处)。重要的是:
• 把被检查的每一个元件,零件或项目记录成合格或不合格(即使一个项目
有几处不合格,也仅记录为一个不合格项);
• 把这些检验的结果按一个有意义的基础条件分组,并且把不合格的项目用
占子组的大小的十分之几来表示。
在使用p图以前,必须采取以下几个预备步骤:
• 建立一个适于行动的环境。除非管理者提供一个相应的环境,否则任何统
计方法都会失败;
• 定义过程。必须根据它与其他操作/使用乾的关系,影响过程每个阶段的过
程/要素(人、设备、材料、方法和环境)来理解过程。象因果分析图之类的技
术可以帮助使这些关系可视化;
• 确定要管理的特性。将精力集中在对过程改进最有积极作用的那些特性上
(排列图原理的应用);
应适当考虑以下因素:
——顾客的需求。包括使用产品或服务作为输入的任何后续过程,以及使用
最终产品的顾客;
——当前以及潜在的问题区域。考虑现在的浪费或性能不好的证据(如废品、
返工、过度超时、与目标值不符等)以及存在风险的区域(如:对产品设计或服
务,或过程中任意要素即进行变化)。
——特性的相互关系。充分利用特性间的关系是有效的现实研究方法,如果
一个项目的几个不同的特性变化趋向于合并,对其只描绘一个特性就够了。(,
参见26页)
• 定义测量系统。必须可操作地定义其特性,以便把发现的问题可以用今天
与昨天相同意义的方式通知到所有有关人员。包括应确定在哪、如何以及在什么
条件下收集什么信息。当涉及到个人的判断时,要建立可操作的定义可能会很困
难——但也特别重要。特性的定义将影响所使用的控制图的类型——计数型控制
图,如p图或计量型数据图,如第II节所述;
• 使不必要的变差最小。在研究开始之前应消除不必要的外部变差原因。目
的是确定甚至不使用控制图时就能且应纠正的明显问题。在所有情况下,应坚持
在过程登记表记录所有相关事件,例如:规程改变,使用新的原材料批次等。这
将有助于后续问题的分析。
图32 不合格率p图——数据收集(略)
A.收集数据
A.1 选择子组的容量,频率及数量(见图32)
1
a. 子组容量——用于计数型数据的控制图一般要求较大的子组容量(例如
50到200或更多)以便检验出性能的一般变化。对于显示可分析的图形的控制
图,子组容量应足够大,大到每个组内包括几个不合格品。(例如np>5)。但是
应注意如果每个子组代表很长的一段时间的过程操作,大的子组容量会有不利之
处。如果子组容量是恒定的或它们变化不超过±25%是最方便的,但不一定是这
样。如果子组容量相对p来说足够大也是很有好处的,这样能获得下控制限,从
而也可以发现由于改进造成的可查明的原因。
b. 分组频率——应根据产品的周期确定分组的频率以便帮助分析和纠正
发现的问题。时间间隔则反馈快,但也许与大的子组容量的要求矛盾。
c. 子组的数据——收集数据的时间就在足够长,使得能找到所有可能的影
响过程的变差源。一般情况下,也应包括25或更多的子组,以便很好地检验过
程的稳定性,并且如果过程稳定,对过程性能也可产生可靠的估计。
A.2 计算每个子组内的不合格品率(p)(见图32)
记录每个子组内的下列值:
被检项目的数量——n
发现的不合格项目的数量——np
通过这些数据计算不合格品率:
np
n
n=
这些数据应记录在数据表中作为初步研究的基础。当最近的过程数据适用时,
它们可以用来加速这一阶段的研究。
A.3 选择控制图的坐标刻度(见图32)
描绘数据点用的图应将不合格品率作为纵坐标,子组识别(小时、天等)作
为横坐标。纵坐标的刻度应从0到初步研究数据读数中最大的不合格率值的1.5
到2倍的值。
A.4 将不合格品率描绘在控制图上(见图32)
描绘每个子组的p值,将这些点联成线通常有助于发现异常图形和趋势。
当点描完后,粗览一遍看看它们是否合理。如果任意一点比另的高出或低出
许多,检查计算是否正确。
记录过程的变化或者可能影响过程的异常情况,当这些情况被发现时,将它
们记录在控制图“备注”部分。
图33 不合格品率p图——计算控制限—表1(略)
B.计算控制限
B.1 计算过程平均不合格品率(p)(见图33第一页)
2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