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3日发(作者:)
新浪微博的现状和未来运营模式探析
付昊苏;黄艺
【摘 要】中国从最早的饭否、叽歪到今天的新浪、腾讯、搜孤,微博网站也有了3年
多的发展.这个过程中,有些运行很早却已经黯然关闭,实力强大的新浪微博却异军突起.新浪
微博为什么能在中国这个市场独占鳌头?展望明天,新浪微博的前景又是如何?困扰众人的
盈利问题又该如何解决?都是这篇文章将要探讨并试图解答的问题.
【期刊名称】《新闻传播》
【年(卷),期】2011(000)005
【总页数】1页(P51)
【关键词】新浪微博;营销;受众;广告
【作 者】付昊苏;黄艺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 文
国内微博发展回顾
2007年5月饭否正式上线,是中国第一家引入美国微博概念的网站。嘀咕网、叽歪
网、做啥、忙否等专业微博网站纷纷出现。2009年,中国的微博客网站开始呈现多样化
的趋势。2010年,各门户网站纷纷推出自己的微博产品。与此同时,媒体网站也相继推
出自己的微博客产品,人民网微博2月1日起开始公测,凤凰网微博4月6日开始内测。
新浪微博自2009年8月14日开始内测,8月28日开始对外公测,11月2日,用
户达100万;截至2010年10月底,新浪微博用户数已达5000万,新浪微博用户平均
每天发布超过2500万条微博内容。
2010年9月9日,《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的数据显示,新浪微博月覆盖人数
约为4400万。新浪微博每天产生的微博数超过300万,平均每秒有近40条微博产生。
新浪微博的优势
在制度和技术方面,新兴的微博较之其他媒介,拥有先天的优势。而新浪微博又为什
么能够从他们当中脱颖而出呢?
随意和严肃相结合的表达与互动
1.个人表达的随意性
微博的内容不超过140个字,相当于两条短信的长度,照片只能附加一张。相比博
客的用户通的思考与积淀之后的表达,微博用户往往不需要过多的深思熟虑,可以仅仅表
达心情,或者是即时的记录现场。这种随意感更符合这个相对浮躁的社会中人们的思维习
惯,满足了用户的即时性表达的需求。
2.发挥至极的互动性
新浪微博用户可以很容易地看到自己关注的人的新鲜事;可以轻松转发;可以通过
“Tag标签”轻易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通过“@”跟特定的人交流。同时,可以
通过简单的操作,把文章或视频从人人网、优酷网、开心网等等其他网站转发过来。这些
设计大大地方便了微博的使用,让互动性发挥到了极致。
3.公众人物的吸引力
新浪微博实行公众人物实名认证的模式,它拉近了普通人与名人的距离。对于名人生
活的好奇吸引了众多的网友加入。
4.传统媒体的介入
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8月,共有466家主流新闻机构开通了新浪微博,其中包
括118家报纸、243家杂志、36家电视台和69家电台。这些传统媒体的介入,解决了
网络虚拟严肃性和真实性缺失的问题。
5.商家的纷至沓来
新浪微博的广泛覆盖和充分鼓励互动的特性产生长尾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家把
这块阵地当做广告发布的平台。在这样一个广告覆盖的世界里,如此一片肥沃而免费的土
壤对企业的吸引力可想而知。
新浪微博的未来经营模式探究
相较Twitter在流行话题推广、实时搜索等领域的不懈努力,新浪微博尚未出现新颖
的商业模式。笔者试图探索几个可能的盈利模式。
一、与运营商分成
目前新浪微博有35%的内容来自手机发布,微博可以采用与运营商分成的方式增加
盈利。既然项目做得好,电信和移动有可能将利润的一部分给微博。
二、用应用收费
新浪微博的“应用”界面中有一些第三方开发者上传的小工具,比如一个“查粉丝”
的小工具声称可以通过新浪微博培养自己的虚拟明星。预计随着用户花费在微博上的时间
增长,不断有新的应用出现。借鉴苹果的经验,新浪微博可以向下载者收费并与开发者分
成。
三、向广告主收费
如此巨大的广告平台,这么多商家发布广告,如果向这些推广活动收费也是一个可以
考虑的盈利模式。新浪微博专门开设了品牌馆,这么多品牌先入为主地享受了这种免费广
告的好处,如果有一天开始收取费用,想必他们如果觉得价格公道的话也完全可以接受。
四、直接向用户收费
如果新浪微博的规模逐渐扩大,用户数量不断增多,向会员收取一些费用也可以是一
种途径。只是这个盈利模式还是谨慎为妙。
综上所述的种种盈利模式只是目前可以想到的,也许并不能实现,也许会有更新奇的
方式出现。新浪微博目前所能够做的,仍然只是努力地完善自己的技术和设计,发展更多
的用户,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的网络战争中立稳脚跟,才能够
放长线钓大鱼。
[参考文献]
[1]吴琼.浅谈微博客价值发掘面临的困境——以“新浪微博”为例 [J].新闻世界,2010
(11).
[2]周政华.新浪押宝微博[J].中国新闻周刊,2010(43).
[3]白麟.从“新浪微博”看微博客的传播力[J].青年文学家,2010(14).
[4]王馨语.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从内容看Twitter和新浪微博的不同路线[J].新知
客,2010(10).
[5]范玉明.“微博”传播的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J].新闻爱好者,2010(22).
[6]马晓敏.浅谈手机微博及其发展[J].新闻爱好者,2010(20).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