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5日发(作者:)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电子教材
控制图又称管理图,最早是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休哈特在1924年正式发表
的,故又称休哈特控制图。它是进行工序控制的主要统计手段,也是唯一实行“动
态控制”的方法,它使质量控制从原来的事后检验发展到事先预防,对质量管理
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控制图是对过程质量特性值进行测定、记录、评估和监察过程是否处于统计
控制状态的一种用统计方法设计的图。控制图的基本形式是一直角坐标图,纵坐
标是特性值,横坐标为时间和组号。图上有用实线绘制的中心线(CL)、用虚线
绘制的上控制限(UCL)和下控制限(LCL),图中有按时间顺序抽取的样本统
计量数值的描点序列,各点之间用直线段相连,以便看出点子的变化趋势,UCL、
CL与LCL统称为控制线,它们是互相平行的(如图2-15)。
图2-15 控制图的基本形式
1. 控制图的作用
理解要点:
控制图的作用是及时告警,它可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当过程发生异常质量波动时及时显示出来时,提醒操作人员要立即采取
措施消除异常因素的作用,使过程恢复正常。
(2)直观地判断有无异常点。
2.控制图的原理
理解要点:
当生产条件正常、生产过程比较稳定、且仅有随机因素在起作用的情况下,
其产品总体的质量特性分布为正太分布。由正太分布的性质可以知道,产品的质
量特性值分布在u±3σ的控制界限外的概率仅为0.27%,即如果测试一千个产品
的特性值,则可能有697个产品的特性值出现在平均值正负三倍标准差的区域内。
而在这个区域之外的产品加起来可能不超过3个,这是一件发生概率仅3‰的小
概率事件。如果一旦从工序中抽取的质量特性值出现在界外,造成这一事件的原
因无非是系统原因与随机原因这两种。但要分辨并判断究竟何种原因却是很困难
μ+3σ
μ
μ-3σ
UCL
CL
LCL
时间
(样本号)
的。不过,根据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实际上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原理,我们可
以推断有随机原因使特性值出现在界外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无法分辨的情况
下,我们就武断地认为这是由于不正常的系统原因造成的,从而据此推断工序中
存在着造成异常波动的系统原因,即生产过程处于失控状态。这就是控制图的原
理,即所谓千分之三原理。
3.控制图的种类
理解要点:
(1)按统计计量分类:即按测量定值性质的不同,控制图大致可分为计量值
控制图和计数值控制图2类。
(2)按用途分类:可分为分析用控制图和控制(管理)用控制图。
①分析用控制图:用全数连续取样的方法获得数据,进而分析、判断工序是
否处于稳定状态。利用控制图发现异常,通过分层等方法找出不稳定的因素,采
取措施加以解决。
②控制(管理)用控制图:按程序规定的取样方法取得数据,通过打点观察,
控制异常原因的出现。当点子分布出现异常,说明工序质量不稳定,找出原因,
及时消除异常影响因素,使工序恢复到正常的控制状态。
4.控制图的判异原则
理解要点: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根据控制图的控制界限所作的判断也可能发生错误,
这种可能的错误有两类:一是错误的将正常状态判断为异常状态,有称“冒失错
误”、“虚发警报”。也就是工序本来处于正常状态,只是由于随机原因引起数据
过大的波动,超出控制界限而虚发警报。虽然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但
不是绝对不可能发生。1000次出现3次是可能的,但我们却把它判断为异常,
所以我们就会犯千分之三的错误。两类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一般把控制范围定在
μ±3σ。
控制图对过程异常的判断以小概率事件原理为理论依据,其判断准则有两类:
一是点子出界就判异;二是界内点子排列不随机就判异。按照GB/T4091—2001,
常规控制图有八种判异准则(如图2-16)。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