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5日发(作者:)

浅谈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摘要:历史教学地图是一种专门性的为适应教学需要而编制的

特殊图种,它以简明、特定的地图符号和语言,再现了历史事件和

进程,其载负的图形信息能够反映文字表达难以实现的直观效果。

培养初中生的读图识史能力是历史教学中有效性教学的重要任务

之一。

关键词:历史地图 历史教学 有效利用

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随着历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产生了历史地图。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利用最多是课

本中的历史地图。如果教材中没有相关的历史地图,并且专业教师

对历史地图又不够重视的话,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历史地图的利

用。地图教学在历史学科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长期以来,中学生识

图能力较弱始终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一、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历史地图与抽象、枯燥的文字相比较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

是对历史现象的动态反映,与课本内容紧密配合是取得历史最优教

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

几点:

(一)历史地图能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空间观念和历史概念

在课堂中,如果教师仅用语言和文字来讲述历史,给学生留下

的印象也仅是一个个历史事件或者是一个个历史人物等历史要素。

同样在自习过程中,学生如果不习惯利用历史地图,那也只能依据

教材文字的描述形成简单的历史时空观念。这种简单的点和线历史

教学方式,很难全面、科学地再现历史发展的客观脉络和轨迹。历

史地图可以利用它的直观性、形象性和动态性等特点,把难以用文

字表述的历史时空感表示出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时空观念。如

在讲解世界大战时,只依据教材的语言文字描述性介绍,不仅会使

学生感觉枯燥无味,也会让讲解教师感觉到繁杂无序。如果能利用

历史地理教学地图中的相关地图,教师就可以生动形象地向学生讲

解历史事件的进程。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枯燥的文字

与无力的语言了,而是形象化、立体化的历史画卷,从而使学生树

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和空间感。

(二)历史地图可以解决用语言文字难以描述的历史问题,以

此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经常使用的是语言文字描述性的教

材,其缺点也非常明显,如抽象、枯燥、动态性不强。特别是对于

一些直观性、形象性和动态性较强的历史现象与历史过程用语言文

字来描述就显得苍白无力。历史地图的优势就是运用地图符号,形

象直观而又简洁生动地反映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位置

及动态。历史地图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内容的理解。

(三)历史地图可以补充教材中的历史知识,丰富教学内容

历史地图是用地图语言表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空间状态的特

殊形式。在教学中,历史地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教材中的

古地名对照标出今地,但是这样不仅能具体而形象地向学生展现确

切的地理位置,也能表现古今地名之间联系。

认识了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那我们如何在历史课上

使用好历史地图呢?如何让看起来枯燥无味的历史变得鲜更容易

让学生接受呢?如何培养学生认识和运用教材中历史地图的能力,

谈谈我的想法。

二、如何在教学中利用历史地图

首先要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的兴趣。人们都说兴趣是

最好的老师,因此,老师如果想引起学生对历史地图的重视,就应

该从一开始起就培养他们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的兴趣,并贯彻始

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积极引导。(一)

问题引导阅读。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目的去阅读,以此既可以

训练学生的阅读,也可以检验阅读效果。老师也可以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读书,改变学生只听的习惯。(二)比较阅读对比的方式,

可以让学生思考而发现问题。可以相关内容对比,也可以一课内的

前后对比。第二,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重要的、

比较复杂而不易理解和记忆的地图,就得调动主观能动性。例如:

大运河地图。隋朝的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全程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水系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课后自

己动手参照示意图,绘制出一幅大运河图,再把有关的重要地点、

名称、水系等写下来。这无疑会大大地调动并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

性,结果既加深了对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也学会了一些绘

制地图的知识和技巧,并激发了学习和运用历史地图的兴趣。

历史地图,它是在空间的维度上直观地展示人类历史活动及其

所处环境,其基本要素与普通地图大致相同,只是更多地被赋予了

历史特征。像《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示意图》等,通过它,

可以了解战争经过和所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区别,来了解列强侵略中

国的步骤。

再次养成习惯,夯实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加,在学生逐步养成读图的习惯后,就要进一步

引导学生由感性识图上升到理性分析高度,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

求插图和课文的有机结合,勇于提出问题,并且在图中分析问题和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图在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要加强对学生观察、分析历史插图的能力培养,不仅使他们找到

插图与课文的呼应之处,而且要让学生把握该图的所属的典型特

征,同时引导学生辨识该图所包含的隐性知识,把内容和其他的知

识点贯穿起来,形成以点带面的局面,这样使得学生在感性的图的

引导下把知识有条理化,以避免单纯的讲、背的机械化,达到以图

述史的目的。二是渐渐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多图比较、分析的方法,

这样便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知识之间进行穿插比较,能力上有一个

质的提高,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一个比较扎实的基础。(作者单

位:四川省甘孜州新龙县中学)

参考文献:

[1]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石忠献.教初中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中学历史教学

参考,2002.5

[3]陆贵湘,何成刚.历史从插图中走出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