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1日发(作者:)
数字化生态视域下影视作品文化素材语料库
的建设探索
摘要:信息化时代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数字转型的新要求。本文依据谢弗的文
化理论,探讨影视作品文化素材语料库的素材发掘、框架设计及社会功用等内容,
为外语学科的数字化改革做出新尝试,为课程思政提供新资源。
关键词:语料库;数字化;影视作品;文化素材
2017年麦肯锡公司在其报告中第一次提出 “数字化转型”的概念。这一理念
随即被教育领域接受并获得广泛推广。建设高性能的数字教育生态体系,提高数
字技能和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体系发展的共识。为顺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
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要求,我国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快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的
政策文件。2019年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一文中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
的教育变革。[1]2020年版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也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需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2]在这些纲领性文件的指
引下,外语学科随即在各个层面展开数字化教学改革,语料库建设便是改革进程
中的一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国间优秀影视作品的交流变得愈
发频繁。这些作品作为不同社会文化的集中缩影,不仅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也
成为外语教学领域关注的焦点。对这些影视作品进行提炼和加工,发掘其蕴含的
语言文化价值,构建内涵丰富、使用便捷、功能强大的文化素材语料库,为外语
教学注入新鲜活力,是当前外语教学数字化转型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理论依据
语料库建设先要明确的是采集对象及标准。影视作品文化素材语料库的采集
目标是具有文化标记的视频资料。文化属性便是语料库建设的基本标准。因此,
在探索语料库的构建方法之前,需要先明确文化的内涵。
第一部专门对文化概念进行诠释的著作 《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
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在此书中被提及的文化概念就已多达160余种。之后,
随着各学科领域对文化研究的深入,对文化内涵的界定更是众说纷纭。加拿大文
化学者保罗·谢弗在对不同文化定义的主题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将众多版本减至
八种,即哲学概念、艺术概念、教育学概念、心理学概念、历史概念、人类学概
念、生态学概念和生物学概念。接着,他又从宇宙学视角提出更为全面的新定义
——“与人们看待和解释世界、把自己组织起来、处理自身的事务、提高和丰富
生活以及与在世界上定位自身等有关的有机的和动态的整体”。在这一定义中,
谢弗特别强调了文化的价值性、有序整体性、统一性和动态性,从而使文化获得
了更广泛的解释权。
谢弗的文化定义涉及七种关系: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物或被造物、人与
自文化、人与他文化、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超自然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人与自
身的关系涉及人的内部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人与人的关系指的是个体、组织、
种族、国家、大陆间的可見或不可见的纽带;人与物或被造物的关系涉及人生活
的技术环境和物质环境以及支配人生活的各种政策;人与自文化的关系是指人对
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从属感和疏远感;人与他文化的关系涉及人与其他文化的融
合和交流;人与自然的关系涉及人与所有形式的动植物和矿物的生态联系;而人
与超自然的关系则主要指人与宗教、神学及神话的联系。[3]谢弗的文化观不仅
为文化素材语料库的构建标准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语料库的设计与搭建提供了
思路指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