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3日发(作者:)

三清宫(观、殿)为道教标志性庙宇,供奉道貌岸然的道教三祖;玉清

(原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太上道德天尊)。是一兴起于民

间的宗教,在兴起之初,就揉合了包括巫术、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儒

学和阴阳五行等学说,以及古代医学和体育卫生等知识,因此其思想渊源颇

为复杂。由于道教兴起于民间,在初期的组成份子是缺乏知识的群众,因此

当时就鲜少有道教经书的产生。一直到亲近皇室政权之上层阶级的神仙道教

兴起,这时道教的经典就大量开始产生了。道教经典的是从何而来呢?其实

对道教徒而言,他们认为道教的经典也是启示而来。只是道教的经典到底有

多少经卷,事实上没有人能知道,因为有许多经典,都是仅有少数人持有,

并且不轻易让外人看到。当然,这些经典的神秘性质,是让人难以考察其来

源。不仅如此,他们认为这些经典是“虚无气化”而成文,所以在这些经典里

面,是看不到作者名字的。

道教里的“道”,是直接承袭自道家的“道”。不同的是,原来道家的“道”所呈现的是

一种哲理性的思想;但在道教里却将其神秘化、宗教化了。在道教各类道经中,对“道”

的解释,有时解释“道”为天地之本源,有时解释“道”是生生灭灭之规律,有时解释“道”就

是阴阳的交互作用,甚而有时解释“道”就是指道教的至高神太上老君。道教是多神教的

宗教,它的神祉颇为复杂,包含了自然崇拜的天神地只;以人为神的英雄崇拜、仙人崇

拜;各类精灵崇拜,例如石头公、树头公;各类亡灵崇拜等。此外,道教在面对佛教的

竞争之时,也经常将佛教的菩萨、尊者等,在重新赋予一新的身分之后,就将其纳入在

道教的神谱系之中,并以此来吸纳信众。道教的神祗,主要分为天、地、水三界,并且

各自依封建体制建构出他们的神谱系。在道教里的的至高神是太上老君,有的人认为老

子就是此太上老君;若再加上另有老子“一化三清”的说法,因此也有的人认定三清神(玉

清、太清、上清)就是道教的至高神。至于统管天、地、水三界的玉皇大帝,在道教里

并非是至高神,甚至玉皇大帝也如人间皇帝一般,也是有任期限制的。

道教的主要学说之一,并且也一直是影响道教徒修炼的一项主要教义,就是道教

「神仙学说」的发展。这种神仙学说的中心意旨是:“我命在我不在天”。在实践上,练

气和炼丹就成了道教修炼神仙的重要方法。然而要注意的是,由于气与人的灵具有关连

性,练气时若是不能注意到其中灵的作用的话,有时则会走火入魔;至于道教史上的炼

丹,由于丹药之中经常会加入金属,通常是加入水银,因此服食丹药而中毒身亡者,则

比比皆是。在历史上的宋元时期,由于炼丹失败的例子不断增加,有些道教人士就想进

行改革。这时兴起的一些道教派别都明显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例如高倡忠孝节义的

净明忠孝道,与讲究修养心性的全真道、真大道等就是如此。

道教的“三清”之称始于六朝,开始仅指“三清境”。“三清”之作为道教尊神,是伴随

着道教三洞经书说逐步形成的。《道教义枢》卷二云:“但知洞真法天宝君住玉清境,

洞玄法灵宝君住上清境,洞神法神宝君住太清境。故《太上苍元上录经》云:三清者,

玉清、上清、太清也。”《九天生神章经》称:“天宝君者则大洞之尊神。”《云笈七签》

卷六:《三洞并序》云:“三清者,言三清净土无诸染秽,其中宫主,万绪千端,结气

凝云,因机化现,不可穷也。”据此,“三清”既指天神所居之三处胜境,即玉清圣境(在

清微天)、上清真境(在禹余天)、太清仙境(在大赤天),合称三清境;又指分别居

住在上述三清境的三位至高神,即元始天尊(也称玉清大帝)、灵宝天尊(也称太上大

道君、上清大帝等)、道德天尊(也称太上老君、混元老君、降生大帝、太清大帝等)

【道教神祗——玉清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居“三清尊神”之首,在宫观“三清殿”里居中。其名最早为元始天王,晋葛

洪《枕中书》云:“昔二仪未分,溟涬鸿濛,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

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虽然道书中有将元始天王与元始

天尊当作两位尊神,但正如宋代道士宁全真所说,元始天尊者“故称云元始天王者是也”

。《云笈七签》卷一百一,撰列诸尊神传纪,亦首列《元始天王纪》,可见宋时已当作

一位尊神了。南朝梁陶弘景撰《真灵位业图》,共分七个神阶,元始天尊列为第一神阶

的中位,《隋书·经籍志》也载:“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

,冲虚凝远,莫知其极。”道书认为:“玉清元始天尊也,本玄一之气,凝结至高曰天,

上有主宰谓之帝,道居帝之先,故为元始。”唐末道士杜光庭于广明二年(881年)进《

三界混元图》于朝,其中叙曰“天尊者极道之宗元,挺生自然,消则为气,息则为形,

不无不有,非色非空,不终不始,永存绵绵。居上境为万天之元,居中境为万化之根,

居下境为万化之尊,无名可宗,强名曰天尊,盖世人尊之如天,仰之则弥高,攀之则无

阶,杳杳冥冥……生万物而不为主宰,御万化而不为言,至尊、至极,故曰天尊也。”

《云笈七

签》卷一百一《元始天王纪》云:“元始天王禀天自然之胤,结形未沌之霞,托体虚生

之胎,生乎空洞之际。时玄景未分,天光冥远,浩漫太虚,积七千余劫,天朗气清,二

晖缰络,玄云紫盖映其首,六气之电翼其真……进登金阙,受号玉清紫虚高上元皇太上

大道君……元皇位在玉清,掌括上皇高帝之真。”总之,从两晋到南北朝时,元始天尊

已逐步驾临于太上老君之上,成为道教第一位至高神。

【道教神祗——上清灵宝天尊】

灵宝天尊居“三清尊神”第二位。南北朝时《上清》《灵宝》经相继出现太上玉晨大

道君、太上大道君。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列第二神阶中位,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

玄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云笈七签》卷一百一的《太上道君纪》《上清高圣太上玉

晨大道君纪》所记略同,但又稍有差异。据《灵宝略纪》称:“太上大道君以开皇元年

托胎于西方绿那玉国,寄孕于洪氏之胞,凝神琼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诞于其国郁察山

浮罗之岳丹玄之阿侧,名曰器度字上开元,及其长乃启悟道真,期心高道,坐于枯桑之

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灵宝大乘之法十部妙经。……元始乃与道君游

履十方,宣布法缘,既毕,然后以法委付道君,则赐道君太上之号,道君即为广宣经箓

,传乎万世。”又据《洞渊集》称:“玉晨道君者,乃大道之化身也。言其有不可以随迎

,谓其无复存乎恍惚,所以不有而有,不无而无,视之无象,听之无声,于妙有妙无之

间大道存焉。道君即审道之本,洞道之元,为道之气,即师事元始天尊,称受道弟子焉

。犹是老君禀而师之矣!居上清真境禹余天中,降金科宝箓、三洞仙经,付经师郁罗翘

真人,传教于万国焉!”上清、灵宝派新造作的太上道君,依然以“道”为根,体现了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