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日发(作者:)

SHENG

PING

SHIJIE

纪录片之旅

文艺直通车

我国新媒体纪录片的创新路径

付雪琛赖黎捷

摘要

在新媒体时代

媒介环境发生巨大变革

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赋能

促使纪录片向

VR

纪录片

交互纪录

微纪录片等新领域积极探索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

纪录片紧抓媒介融合趋势

积极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

不断转型突破

展现

出更加多元的创新路径和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媒介融合新媒体纪录片智能交互微纪录片

我国纪录片早期市场主要以中央电视台及省级以上电

视媒体制作播出为主,购买海外版权为辅。国产早期纪录片

因拍摄技术不够成熟、制作成本高昂、传播渠道狭窄等原因,

发展较为缓慢。相比电影和电视剧,虽同是影视艺术,但纪录

片的纪实性和真实性让其早期常围绕政治宣传、历史纪念、

自然景观、科普教化等方面叙事,题材宏大,内容单一,叙事

平淡,风格沉闷严肃,缺乏看点,受众也被动限制在高学历人

群,虽表意深远却成为影视艺术界曲高和寡的尴尬存在。冷

门又缺乏市场的早期纪录片,疏离感和陌生感是人们形成的

主要印象。然而,随着时代的变革,纪录片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发生了巨大变化,历经十余年的探索和创新发展,如今我国

纪录片终于实现了从“电视—网红—网生—新媒体”的阶段

性变革,从小众走向大众,从国内走向国外。

场的刚性需求。各平台为了建立品牌优势,吸引更多年轻受

众,已不再局限于搬运电视视频,而是更加积极创作各类原

创视频节目,网络自制纪录片也随即蓬勃发展,自2015年优

酷打造首档网生纪录剧集《遇见你》后,各平台网生纪录片开

始持续发力。2018年,腾讯视频、优酷视频、B站、爱奇艺四家

互联网平台对纪录片的投入约11亿元,同比增长83%,成为

仅次于电视台的第二大纪录片出品阵地,标志着网生纪录片

真正形成影响力。

[3]

网生纪录片指以网络媒体或移动媒体为驱动,面向互联

网用户进行制作,在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的纪录片。这类纪

录片立足于互联网日益庞大的年轻用户群体,从制作、传播

到运营都带有鲜明的移动互联网特征。

[4]

网生纪录片具有体

量小、题材垂直细分、内容多元、节奏快等新特征,具体表现

为:其一,题材年轻化。《人生一串》《我们的浪潮》《此食此客》

等均注重年轻态的情感价值诉求,吸引了规模庞大的90后

和00后受众。其二,叙事碎片化。《无饭不起早》《风味人间》

等均由几个独立的小故事表达同一个大主题,每集时长缩短

至十几分钟,剪辑节奏加快,更加符合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

播规律。其三,视听狂欢化。《水果传》以微观、水下、延时拍摄

打造充满色彩张力的视觉盛宴,而《历史那些事》以充满氛围

感的画面,融入穿越剧情和“网感”十足的解说,满足了流量

为王竞争下受众追求“快感”“美感”的“眼球效应”。其四,运

营IP化。“风味”“川味”“讲究”系列网生纪录片,以持续性的

内容挖掘与开发构建长线产业链运作,建立品牌效应,形成

了受众黏性强、转化率高的商业衍生模式。

新媒体化阶段

新媒体时代,在影视艺术的技术、形态与

美学都在不断发展变革,纪录片也要以全新的形态适应数字

媒体变革的需要,而并非是像国内某些所谓的“新媒体纪录

片”那样,只是将纪录片直接转化为数据文件后整体挂在网

站上。

[5]

近年来,5G、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传媒技

新媒体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网生化阶段。从2008年至2018年这十年间,中国互联

网领域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从PC互联网时代发展到移动互

联网时代。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1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3549万,

互联网普及率达75.6%,较2021年12月提升2.6个百分点;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65亿,较2021年12月增长3636

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8%。

[2]

得益于移动互联网

信息传播更高速、节目收看更便捷、社群分类更精准、互动模

式更多元等特点,早期在电视平台播出后反响平平的纪录片

却在移动互联网平台迅猛发展,并引领了新一轮热潮。自

2013年起,《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

说话》等电视纪录片经历了从电视平台到移动互联网平台的

二次传播,成为现象级“网红”纪录片,彰显出纪录片与移动

互联网融合后的巨大潜力。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优质内容已成为纪录片市

58

声屏世界

2023/5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纪录片之旅

文艺直通车

SHENG

PING

SHIJIE

术的运用极大地改变了纪录片的发展样态,纪录片逐渐步入

以内容融合、渠道融合、平台融合及文化融合为方向,以跨领

[6]

域创作、全媒体传播为格局的立体式融合阶段。新媒体的数

外,观众还可以做出“滑动屏幕打开棺盖”“长按屏幕,排出棺

椁中的棺液”“长按屏享”进行X光扫描等操作,这些操作都

会触发出相应的剧情。从沉浸体验到双向互动,观众开始真

正掌握自主权和选择权,由观看者成为纪录片真实纪录过程

的参与者、实践者,主体性得到显著提高。

穿戴特殊设备观看的VR纪录片是目前对沉浸交互体

验的另一种创新探索。VR(VirtualReality)是指一种能创建虚

拟现实环境的计算机技术,它能对用户的视觉、听觉、触觉等

感官进行模拟,使用户沉浸在所创建的虚拟环境当中,获得

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VR纪录片通过360度全景镜头拍摄,

营造出还原现实的叙事空间,借助以光成像技术、自然交互

传感等技术为核心的穿戴设备进行视听呈现,打造沉浸式虚

拟空间的交互体验,开创了用户“进入”到纪录片中去的互动

新格局。

2015年,我国首部VR纪录片《山村里的幼儿园》问世,

虽然不尽完美,但其中对VR影像传达、虚拟空间建设、视听

技术运用所作出的探索性尝试,为VR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

宝贵的经验。2020年,我国另一部VR纪录片《我生命中的

60秒》入围第7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VR竞赛单元”,成为

全球首部入围国际A类电影节的疫情题材VR纪录片。疫情

之下,该片利用VR摄像机360度全景纪录当下,通过网络

共享技术“云平台”进行数据收集制作,完整捕捉到了全国疫

情中最真实的人物事件和社会样态。该技术让纪录片的创作

过程变成全国人民都可以参与的社会事件,强化了参与感和

真实性。该片充分利用互联网云技术,形成5G与VR、影视的

创新融合,为纪录片创作开辟出新路径。

近年来,动画纪录片的“合法性”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关

于如何理解动画影像虚构带来的真实性表达,完全虚构的动

画和完全真实的纪录片能否进行杂糅等问题,实验影像艺术

家雷磊在其“ImageReality”想象现实课程中提出关于如何去

做一个动画纪录片或者思考记忆和图像关系的议题,引起了

广泛讨论。在当下的媒介环境中,图像为信息开放了更广阔

的表达空间,但图像的解释权利是交给观众的。

[8]

因此,当纪

录片的题材无法现实再现、无法进行记录,甚至也没有历史

影像档案留存时,动画作为一种对现实空间的虚拟映射,能

更好地唤起观众对真实的想象和联系,能更好地表现真实。

2020年,陕西数字新媒体艺术有限公司制作的《大唐帝

陵》动画历史纪录片在央视、优酷、爱奇艺、腾讯等平台上线

后获得了网民的高度评价和破亿的全网点击率。该片运用三

维动画技术、动画捕捉技术、数字动画技术,建立了动画剧情

与实景结合的全景式创新表达,展现出难以通过传统视听语

言传达的环境氛围、精神、观念和情感魅力,为历史的表现增

字化、个性化、互动化、智能化等特征,为纪录片视听审美、叙

事表达、传播路径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微纪录片、交互纪录

片、VR纪录片、动画纪录片等新纪录片形态逐渐出现在大众

视野。与传统纪录片相比,这些纪录片打破了原本单一的叙

事模式和单向传播模式,重构了创作者、媒介、受众之间的关

系,加深了三者之间的多维互动,促进了纪录片与智能技术

的融合创新探索,实现了对作品叙事空间的拓展和对观众感

知层次的突破,为新媒体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新媒体纪录片的创新路径

新技术赋能

纪录片展现交互新样态。媒介技术日新月

异,AI、VR、AR、4K、8K等技术不断发展成熟,打破了传统纪

录片的固有模式和思维表达,让新媒体纪录片有了更多的机

会和条件将先进的视听技术、科技元素、智能交互运用到创

作当中,为纪实表达注入了更多活力,为真实表现提供了更

多可能。互动纪录片、VR纪录片、动画纪录片的出现是新媒

体时代新技术赋能纪录片的主要表现,这类纪录片促使受众

由接受者转变为参与者、创作者甚至传播者,促使纪录片实

践成为一场行动主义的社会活动。

[7]

互动纪录片是新媒体技术下对实现沉浸式交互体验的

积极探索。1975年,美国著名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

米哈(MihalyCsikszentmihalyi)首次提出“沉浸理论”,认为大

众在进行活动时,如果完全投入情境当中,注意力专注,并且

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就会进入沉浸体验,会给予参与

活动的个体极大的愉悦感。互动纪录片是指利用交互技术打

破传统纪录片的线性叙事模式,让受众主动将分散的信息进

行重组整合,形成与纪录片实时互动、双向互动的关系,在某

种程度上实现了纪录片所倡导的“客观真实”的理念。

2020年4月28日,优酷上线了互动纪录片《古墓派:地

下惊情》,将交互技术融入纪实影像与真实历史事件之中,对

于纪录片内容与形态进行了一次大胆的突破性尝试。作为中

国第一部互动纪录片,《古墓派:地下惊情》将古墓的考古解

密过程加入到互动中,观众可以通过手机端以“沉浸式参与”

的方式自主把控故事时间线的推进。该纪录片为观众设置了

丰富的选项,打破了纪录片与观众之间的单向交流模式。如

在第一集《迷案调查》中,从如何处理棺椁到为何棺椁超重、

为何尸体不腐的判断,每一次的“选择”都会触发出不同的解

释与拓展资料。当观众选择正确,屏幕会出现“考虑周全”“心

明眼亮”等文字表示认可。除了可以点击屏幕进行选项选择

声屏世界

2023/5

59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SHENG

PING

SHIJIE

纪录片之旅

文艺直通车

添了趣味性,丰富了纪录片的创作表达。

转型

纪录片彰显主流价值新表达

媒介技术在

不断发展,媒介环境也在悄然发生变革。抖音、快手等短视频

平台的兴起,让碎片化的微影像逐渐改变大众的信息接收习

惯,微时长、小体量、低成本且更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微纪

录片应运而生,成为当下新媒体纪录片的发展趋势之一。在

手机高清拍摄与一键剪辑智能技术的运用成为常态,微纪录

片制作门槛大幅降低,引发UGC创作热潮,传统主流媒体也

积极顺应媒介环境的变化,开始涉足微纪录片的创作。与传

统主旋律长纪录片相比,微纪录片平均时长为5-8分钟,在

表现形式、传播手段、视听艺术呈现等方面都能更好地满足

当下新媒体环境和受众需求。新华社《国家相册》《十个春天

的故事》、央视新闻《血色潇湘》《红色档案》、江苏省无锡市文

物保护三年行动成果展微纪录片《建筑是首凝固的诗》以及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官方客户端21财经、澳门中联办北京

联络部和澳门中联办广东联络部联合重磅推出的《湾区青年

建设者丨奋斗湾区·不负青春》等作品,均是精致微型体量,

紧跟时政热点,聚焦社会问题,对国家形象进行了多元展示。

此外,此类微纪录片借助符合新媒体语态的解说和叙事策

略,感性解读,理性纪实,以微视角阐述大主题,在弘扬主旋

律、传播正能量、彰显时代精神方面,实现了主流媒体对社会

舆论的导向作用,为我国微纪录片的创作树立了标杆,引领

着我国新媒体纪录片不断向新维度和高质量方向发展。

媒介融合

纪录片展现全媒体传播新格局

在新媒体时

代,过去传统媒体、新媒体、民营公司等各自为营的割裂局势

正在被跨媒体融合、全媒体运作的新趋势所替代,以全程媒

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为主要特征的“四全”媒体

新格局,推动了媒介融合向纵深发展。目前,纪录片产业已经

构建起传统媒体、新媒体和线下活动相结合的立体传播网,

覆盖大屏、小屏、院线和移动端等众多终端。互联网已经成为

立体传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传播平台,成为纪录片的新主

场。《中国》是湖南卫视、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2020年联

[9]

新媒体纪录片的未来展望

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

曾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当VR、

AR、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的运用逐渐变成常态,数字媒体语

境下媒介不仅实现了对人的感官的突破,还进一步带来了人

的思维和人际交往关系的突破和变革,但是当新媒体的实时

性、交互性、个性化带给社会与人类巨大便捷的同时,也带来

了不利的影响。首先,新媒体纪录片创作过度依赖VR、AR、

AI等新技术,忽略了受众对专业观影设备的持有率和对观影

成本增加的接受度,同时虚拟成像技术的应用也仍待改进和

升级,目前影像呈现所带来的视觉眩晕、感官不良反应等情

况仍较普遍,用户体验感不佳。其次,在新媒体平台政策更加

宽松、拍摄剪辑更加智能、传播模式也呈现去中心化的背景

下,微纪录片创作门槛越来越低,UGC创作热潮下人人都能

成为创作者,不可避免地出现缺乏专业性的“粗制”和盲目跟

风的“滥造”乱象,这类纪录片的涌现易存在意象停留表面、

内容缺乏深意、价值表达脱离社会等问题。最后,新媒体纪录

片在推进全媒体融合发展的传播过程中也有诸多痛点,如传

统媒体缺乏数字化的技术支撑和专业人才的助力,在与新媒

体的融合转型上还存在思路传统化、形式单一化、进程缓慢

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延缓了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融合发展的进

程,甚至会对传统媒体的发展造成更大的冲击。

目前,我国新媒体纪录片的发展应顺应当下的媒介环境

和发展态势,积极构建数字思维,重视内容的数字化、智能

化、互动化,强调制作的品质化、专业化、国际化;创作者也要

构建市场思维,合理运用好新媒体算法、大数据分析等技术

优势,精准定位,精确投放,建立长线IP的产业链运营;传播

层面还要构建好融合思维,积极引进人才、合理规划,充分促

进纪录片在主流媒体平台与自媒体平台、传统媒体平台与新

媒体平台传播的融合互通,以全媒体融合之力,进行资源整

合,优势互补,全面推进新媒体纪录片的发展。

[10]

合出品的人文历史纪录片,除了在电视端———湖南卫视和网

络端———芒果TV播出实现台网联动之外,该纪录片在手机

微信、微博客户端账号持续跟发宣传,开设话题引导舆论,并

在抖音、快手发布精彩短片持续联动,实现“大屏+小屏”的

共振发力。此外,该纪录片还在线下通过上海、杭州、长沙等

城市进行灯光秀,利用城市商业中心的滚动屏、高铁座椅、公

交站台、地铁通道等进行海报广告,实现强势霸屏,广泛宣

传,达到了“线上+线下”的联动传播,有效扩大了纪录片的

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了我国新媒体纪录片的跨媒介融

合,构建了全媒体融合传播格局。

结语

当下,互联网发展异常迅速,纪录片创作顺应新媒体时

代变革已是必然趋势。近年来,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新媒体纪

录片发展势头正旺,以多元化的创新路径展现出广阔的未来

前景,相信在数字技术不断完善升级、全媒体融合持续发力

和创作者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纪录片发展会迎来更加美好

的明天。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4]

梁桂军

.

网红

网生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纪

60

声屏世界

2023/5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纪录片之旅

文艺直通车

SHENG

PING

SHIJIE

纪录片《跟着丁真探乡村》的文化价值

查虹梅范永红

摘要

院叶

跟着丁真探乡村

作为一部记录四川甘孜的乡村纪录片

借助丁真这个红遍全网的藏族牧民小伙的独特视觉

用他

的眼睛展示甘孜微观世界的美好和精彩

从历史到现实

从人文到地理

激发受众对乡村文化的保护

以及对乡村文化前进的探

关键词

旅行纪录片乡村文化建设

纪录片《跟着丁真探乡村》于2023年2月13日在中央电

视台农业农村频道播出,一共九集,每集15分钟,通过丁真的

视觉展现了中国当下农村的民俗、民风和民景。这部纪录片的

推出,让观众“目光所及,皆是传奇”。总导演何小磊谈到,将自

然和人文融合,不仅能看到一帧帧如壁画般的美景,更能探访

到地理奇观背后的人文故事,全景呈现当地农村的原生态风

光、人文历史以及农牧生活。观众可以跟着丁真的视觉,感受

甘孜的壮丽辽阔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以及原汁原味的农

牧生活,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1]

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它关注农村改革,也关注土地和农民问

题,一方面唤醒人们对失落乡村的原始记忆,另一方面也重新

开始构建农村文化的自信和辉煌。《跟着丁真探乡村》很好地

诠释了这一愿景。

《跟着丁真探乡村》纪录片的横空出世,与丁真本人的热

度和当地政府强力推动有着莫大的关联,这是《跟着丁真探乡

村》最直接的社会背景。作为四川省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大使,

丁真纯真阳光,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纤尘不染清纯阳光的少

年,就像一块未经打磨的璞玉。虽然他不能用流利的汉语交

流,他的文化水平也不高,他就那样在自然中粗狂地生长,像

极了人类发展史中的初级阶段,保留着人类最初的腼腆、单

纯、阳光、善良,一边好奇一边好学习和探索未知的世界。

在流量时代,无论是丁真的家乡,还是其他的少数民族地

区,都有着无数个“丁真”的身影,但是丁真走红只是个特殊的

案例。丁真在2020年11月首次出现在网络,出现即顶流,短

短半个多月里获得百亿级曝光量。他的走红不仅是一个偶然

事件,其实也有必然性。丁真家乡理塘美丽、原生态的自然风

光,有着独特性和差异化,再加上丁真的颜值,以及助力家乡

脱贫的正能量形象、干净纯真的心灵,成为网红中的一股“清

流”,也是人们追寻自然返璞归真的初衷。丁真在成为家乡旅

跟着丁真探乡村

创作的社会背景和契机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

农村的优先发展,进而缩小城乡差距。这个战略的提出,使乡

村建设得到了大发展,也重新定位乡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乡

村振兴,文化先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

也要铸魂。”乡村文化建设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热点和焦点。

怎样展示乡村文化,随着互联网和5G技术的广泛应用,融媒

体时代的到来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其中,乡村纪录片的创

作和展现,出现了井喷式发展。乡村纪录片是以乡村为核心,

展示农村、农业以及农民生活的真实性,具有强烈的可看性、

录片转型与发展

[J].

电影评介

,2019(20):50-54.

[2]

51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发布

[EB/

OL].

人民网

,2023-03-03,/n2/2023/

0303/.

[3]

张同道

.2019

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

[J].

现代传播

(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42(07):109-113+119.

[5]

董浩珉

.

从控制到交互

要要要

关于纪录片新媒体化的思

[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5(07):89-91.

[6]

牛光夏

,

成亚生

.

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融合范式与转型

路径

[J].

电影艺术

,2020(03):120-125.

[7]

孙红云

.

数字时代纪录片形态及美学嬗变分析

[J].

北京

电影学院学报

,2016(03):46-51.

[8]

动画纪录片

:

一种影像创作潮流

[EB/OL].

腾讯网

.

:///rain/a/20220109A08XZ200.

[9]

樊启鹏

,

李瑞华

,

任伯杰

.2018

年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

研究报告

[J].

电影艺术

,2019(03):118-122.

[10]

李云

.

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痛点及对策探析

[J].

中国经贸导刊

,2022(02):74-77.

声屏世界

2023/5

61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