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0日发(作者:)

《控制工程基础》期中课程试卷

20 ―― 20 学年第 学期

题 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 分

阅卷人

得 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

1 对控制系统性能的要求有三个方面,分别是稳定;准确和快

速。

2.分析稳态误差时,将系统分为0型系统、I型系统、II型系统,

这是按系统开环传递函数所含_积分_环节的数目来分类的。

3 在闭环控制系统中,通过检测元件将输出量转变成与给定信

号进行比较的信号,这个信号称为反馈信号 。

4.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G(s)

30

0.5s1



0.04s2

,试

求出系统在单位阶跃输入下的稳态误差

1

16

5. 若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S)=K/S,则其对数幅频特性L()在

零分贝点处的频率数值为______ K 。

图中对数相频特性图上的-180

o

线对应于奈奎斯特图中

的负实轴。

7.自动控制系统对输入信号的响应,一般都包含两个分量,即一

个是瞬时分量,另一个是稳态分量。

8 函数f(t)=

3e

6t

的拉氏变换式是

1

s6

9 在斜坡函数的输入作用下, Ⅱ 型系统的稳态误差为零。

10 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G(S)=1/(5s+1) ,它的幅频特性的数

学式是

1

25

2

1

,它的相频特性的数学式是

arctan5

11 开环对数频率特性的低频段﹑中频段﹑ 高频段分别表征了系

统的 稳态精度 ﹑ 稳定性 ﹑ 抗干扰性 。

12 设系统开环不稳定根的个数P=4,当ω由0→∞变化时,开环幅

相特性G(jω)曲线顺时针方向包围(-1,j0)点 2 次,

则系统闭环稳定。

13.当且仅当闭环控制系统特征方程的所有根的实部都是正数_时,

系统是稳定的。

14.方块图中环节的基本连接方式有串联连接、并联连接和反馈连

接。

15.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时,系统输出信

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的比。

16.线性定常系统在正弦信号输入时,稳态输出与输入的相位移随

频率而变化的函数关系称为频率特性_。

17.单位斜坡函数t的拉氏变换为 。_

1

s

2

18 函数

F(s)

s3

的拉式反变换是 。

2e

t

e

2t

s1



s2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设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

10

s(s1)(s2)

,该系统为

( B )

A.0型系统 B.I型系统

C.II型系统 D.III型系统

2.采用负反馈连接时,如向前通道的传递函数为G(s),反馈通道

的传递函数为H(s),则其闭环传递函数为 ( C )

A.

G(s)

1G(s)

B.

1

1G(s)H(s)

C.

G(s)

1G(s)H(s)

D.

G(s)

1G(s)H(s)

3.若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s)=

K

Ts1

,则其实频特性R(ω)为

( B )

A.

K

1

2

T

2

B.-

K

1

2

T

2

C.

K

1T

D.-

K

1T

4、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10(2s1)

s

2

(s

2

6s100)

,当输

入信号是

r(t)22tt

2

时,系统的稳态误差是( D )

A、0; B、∞; C、10 ; D、20

5.设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s)=

25

s

2

5s25

,则系统的阻尼比为( C )

A.

25

B.

5

C.

1

2

D. 1

6.正弦函数sin

t

的拉氏变换为 ( B )

A.

1

s

B.

s

2



2

C.

s1

s

2



2

D.

s

2



2

7.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0

s(5s2)

,则它的开环增益为( C )

A.1 B.2 C.5 D.10

8、已知某些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属于最小相位系统的是

( B )

A、

K(2s)K(s

s(s1)

B 、

1)

s(s5)

C 、

K

K(1

s(s

2

-s1)

D、

s)

s(2s)

三、计算题(共60分)

1、下图所示为一个质量-弹簧-阻尼系统,输入为

F

i

t

,输出为

y

0

t

,设初始条件为零。试建立该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

数的形式表示。(5分)

解: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写方程

dY

o

(t)dY

o

(t)

2

F

i

(t)(K

1

K

2

)Y

o

(t)D

dt

m

dt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