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4日发(作者:)

龙源期刊网

隐私管理视角下透析微信朋友圈“三天可见”

现象

作者:孙海淦 许梦瑶

来源:《传媒论坛》2020年第04期

摘 要:微信朋友圈推出“仅三天可见”权限设置,能否看对方朋友圈权限,逐渐影响着社交

平台网络人际关系。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朋友圈“仅三天可见”,其背后的原因值得人们去思考。

新媒体作为一种虚拟社交工具,给我们生活不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使生活变得更有生命

力,相对应的我们所付出的代价就是生活中隐私不断地被曝光。本文对朋友圈“三天可见”的现

象进行分析,探索用户使用该功能的心理因素以及折射出来更深层次的原因。

关键词:朋友圈;隐私管理;三天可见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4-0-03

一、引言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

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用户在使用

时间上的增加,互联网社交软件特别是微信朋友圈的功能不断地在完善。当人们越来越喜欢在

朋友圈“晒”照片和各种信息时,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也在加剧。2017年微信首次公布了朋友圈

“三天可见”的功能,有1亿的人选择了朋友圈“三天可见”。根据微信官方发布的数据,截止到

2018年,微信月活跃用户数已超9亿。也就是说,我们微信好友,大约每9个人就有1个将朋

友圈设置成了“仅三天可见”,可想而知,人们对于隐私管理的重视程度在加强。随着微信使用

活跃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朋友圈“仅三天可见”功能给予了更多的思考。

二、“仅三天可见”用户小调查

笔者随机在好友列表里选取了200名调查对象,对这200名调查对象进行了归类分析:20

岁以下的36名,20——30岁的112名,30岁以上的52名。通过对其200名朋友圈的查看我

发现:有87位好友设置了三天可见。其中女生53人,男生34人;20岁以下的有12名,20—

—30岁的有51名,30岁以上的有24名,我总结出了以下信息。

(一)90后人群占主体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90后的年轻人是把微信朋友圈设置成“三天可见”的主要群体。因为现

在大部分90后的大学生使用最多的社交软件是QQ,他们大部分人虽然都开通了微信朋友

龙源期刊网

圈,可是因为好友人数少,熟悉的人都不在微信里,所以他们更多的选择在QQ上分享自己的

生活状态,微信上不开放给陌生人或者不熟悉的人看。而对于已经走进工作岗位的90后,由

于工作性质的需要,使用微信明显增多,但是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过去,更不愿意让

别人用曾经的自己来判断如今的我。这些也从侧面反映出现在的90后,怕被窥探,怕被定

义,怕被评价。

(二)女性比男性多

在我调查的人数中,女性人数超过了6成。我询问其中几个异性朋友,她们说道:“我每

次发张自拍前期工作都要做好久,P图软件都要好几个,配个文案也要想半天,好不容易自己

满意了,发出去了,过几天自己重新看又觉得自己又丑又矫情,于是就不给其他人看了。”还

有人会说:“微信朋友圈就和新闻只有7天的时效性一样,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你发的朋友

圈过了三天也就没人看了”等等。最后,关于女性用户我总结出以下特征:①她们发朋友圈“即

时性”,只想分享当下的心情。②想要保护自己的隐私,不想把自己过多的信息透露给陌生

人。③过去只想留给自己。④從众心理强,看别人设置,自己也跟风,具有神秘感。

(三)体制内的人占据比例高

我有个朋友去年才考上公务员,我问他为什么最近朋友圈没什么动态,他对我倾诉说:

“我刚到一个新的环境去工作,加了不少人,不方便屏蔽他们,又不想陌生人把我以前的生活

看透;有时候想吐槽一下身边人,但是又不敢发,虽然可以屏蔽他们,但是万一朋友圈有间接

认识的人,在背面贬低我,那就更惨了,所以直接少发或者三天可见,方便多了”。

三、朋友圈的弊端——隐私保护的不足

(一)微信用户隐私曝光事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大数据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虚拟网络中分享自己的生

活状态,随之而来的便是在网络空间中留下大量的隐私痕迹,有可能你随手发出去的朋友圈内

容就有可能被其他人所利用。偶然的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新闻说,以前上大学的一个室

友,他因为喜欢足球,特别是德国队,世界杯期间顺手买了3注彩票一共花了三百块钱,都是

德国队的比赛。分别买了一个2比1、3比1、4比1。当有一场是2比1的时候他整个人都不

敢相信,于是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中奖的彩票。第二天,他去彩票站去兑奖,却出现意外,彩

票店老板说已经被人兑换走了。彩票店老板对他说,兑走彩票的人应该是朋友圈里的好友,因

为只有在朋友圈好友才能看到你的彩票信息。从彩票老板那里得知,一般在一定的金额下机器

是可以直接兑,不管谁来都能兑,都不需要票。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隐私泄露问题,比如说聊

天记录的截图,自拍照被一些商家拿去当产品宣传照等等,这些已经可以说明微信朋友圈的隐

私曝光问题越来越严重。

龙源期刊网

我一个朋友和我说过她的自拍照泄露问题。她发现自己的照片出现在一款社交软件中,可

是自己以前没用过这款软件。她的照片出现在用户名为“莉莉”的头像上,点进去资料显示,今

年23岁,大学刚毕业,在一家医药保健公司上班。进行了简单的沟通,她会主动地发来一个

微信号,并且说自己会提供非常有疗效的保健品。也就是说,她自己曾经发朋友圈的一张自拍

照,被朋友圈的不法分子盗取用来进行违法犯罪的活动中去。其实,这类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

边,只是我们忙于社交,对自我隐私保护的忽视,导致这类事件频繁发生。

以上的案例都只是显性的隐私泄露问题,现在你如果想认识一个人,最快的方式不是面对

面的相互交谈,而只是需要加上他的微信,把他的朋友圈翻一遍便可以了解到个人信息,如家

庭状况,工作单位,兴趣爱好,甚至最近和谁去过哪些地方都可以一览无余。在大数据时代

下,网络技术不断进步,也相对应的带给我们隐性的隐私泄露问题。比如说你下载一款APP,

会出现是否允许访问手机里的照片,媒体内容和文件,是否允许定位手机位置信息,如果你不

同意的话,就无法拥有该APP的使用权。当你全部都允许后,第三方的软件便会下载你的个

人信息,随着不断地积累,你的个人信息不断完善,完全暴露在网上,就会影响甚至伤害到

你。这些都是随着时代与技术不断地进步,方便生活的同时也给我们用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互联网针对隐私问题做出的改变

Facebook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社交网络公司,此前就因频繁曝出侵犯个人隐私的丑闻而形象

大跌。之后Facebook成立一个隐私保护委员会,要求Facebook对第三方应用进行严格管控,

避免第三方应用将获得的电话号码用于广告,同时要求Facebook对新产品进行隐私权审查,

并定期提交隐私权认证和评估。而就在全美社交媒体陷入颓废之时,Snapchat用户却在一年之

内激增10%。本文认为Snapchat之所以可以反向增长,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用户的隐私得到了

最大的保护——“阅后即焚”功能。简单的来说它的原理是:在内容编辑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

的想法为该内容设置一个1秒到10秒的生命期,在对方选择接收后,该内容只会显示那几秒

的时间,如果超过设置的时间内容便会自动删除。若接收方在此期间试图进行截图,内容制作

方也将收到通知,用户的隐私问题得到了充分的保护。

而在我国,微信也在2017年第一季度发布了“三天可见”功能。很多人认为朋友圈仅三天

可见会让微信朋友圈的氛围受到打击,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朋友圈活跃用户数的降低。但是,我

们可以发现“三天可见”正是微信隐私设置下的功能,由此可见,这一功能的推出最直接的目的

就是用来保护用户的隐私安全。腾讯副总裁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透露“从朋友圈这个功能

(朋友圈仅三天可见)发布至今,每天进朋友圈的人数一直在增长,并且没有下降趋势”。所

以,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微信朋友圈设置“仅三天可见”,但是并没有对朋友圈的氛围、打开率产

生实质的影响。

四、“三天可见”的优势

(一)分清“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

龙源期刊网

“隐私边界”(Privacy Boundary)一词来自于皮特洛尼奥2002年出版的《隐私的边界》一

书。书中“边界”是指愿意将自己的个人信息与情感分享给对方与不愿意分享自己生活之间的

“边界”。所有的“边界”都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而随意打开或关闭的,打开边界是指愿意将个

人信息分享至“公共领域”,关闭边界即是将某些信息彻底封闭在“私人领域”之中不其与他人分

享,这会带来更高的安全性,减少因隐私泄露而带来的伤害。该理论不仅为保护用户的隐私提

出了建议,也为本文提供了新的视角,解释人们如何寻求一种个人隐私和开放社交的平衡。

戈夫曼的拟剧论中,社会就比作一个自我展现的舞台,不同的人在里面扮演着不同的角

色,根据自己的状态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而这个舞台又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是指表演者完全

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地方,后台是表演者私人的地方,不想让观众看到的。但是微信朋友圈把前

台和后台的距离不断地在缩短,使后台的内容一点一点地暴露在观众面前,久而久之用户产生

了一种“信息裸奔”的危机感。例如,一个认识不到三天的同事在拥有了你的微信后,将在短短

一个下午通过你的朋友圈了解到你的“过去”。但是这其中存在着一个“隐私悖论”:人们一方面

害怕自己的后台被不断曝光,一方面又乐于分享自己个人的生活,为了缓解“隐私悖论”所带来

的烦恼,人们选择了朋友圈三天可见来适当推盖自己的后台,试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隐私悖

论”带来的困扰。

(二)让自己的生活更简单一点

“朋友圈”虽然有很多朋友,但实际上,范围却很模糊,家人、同事、朋友、甚至一面之交

的朋友都在里面,哪些事情是你想分享给家人看的,哪些事情你只想给你的朋友看,这就存在

一个边界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家人有自己的生活圈,朋友也有自己的社交圈,每个人都有自

己的圈子,但朋友圈把这些不同的圈子混为一谈,所以,加以限制是理所应当的。面对越来越

“社会化”的朋友圈以及越来越界限模糊的网络私人领域和公众领域,选择三天可见,既给了别

人关注自己的机会,又不想被完全看透。也有人一时兴起发完朋友圈后,过了几天再看就开始

费解自己当时为什么会发这样的朋友圈?心情的转变,可能会让人觉得过去的朋友圈变得别扭

而羞耻,不好意思完全开放公之于众,要及时设置“私人可见”,或干脆删除。与开放绝大部分

朋友圈相比,“三天可见”省去了频繁回顾处理过去已发朋友圈的麻烦,更加省时方便,反而让

人更加开放表达、畅所欲言。

(三)让自己身边的人远离危险

复杂的人际关系会给人带来社会压力,压力值增加,自然会引发自我保护机制,大多数人

会选择隐藏自己的个人信息,不愿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处境,这是出于社会安全感的考虑。这其

实无可厚非,因为社会安全的基础是人际距离,如果朋友圈全面开放社交,会缩短人际距离,

从而引起一定的心理不安全感。有时候,很多不法分子都是在朋友圈中获得自己想要知道的信

息,继而给朋友圈的用户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国外的研究显示,一些有恋童癖的惯犯是会在孩

子家长的朋友圈中获取受害者信息的,当惯犯知道孩子的基本信息后,就会冒充是父母的朋友

龙源期刊网

在校园门口接走小孩,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如果单从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在合适的时机

选择“朋友圈只显示三天”,其实是一种保护隐私安全的朋友圈管理。

五、结语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微信用户接受并使用这个功能,就证明它确实满足了当今社会年轻人

社交的需求。朋友圈“三天可见”其实是寻求一种在社交过程中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既不希望个

人隐私被侵犯,又觉得完全关闭会产生朋友间的矛盾。因此“三天可见”可以看作是微信不断的

尝试去满足不同群體的需求而产生的功能,并且“三天可见”也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希望可以达

到一种用户个人隐私和开放社交的平衡,让我们可以在更安全的环境下去表露自己的情感或发

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从而获得社会支持和认可。也许将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有可能解

决这个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它。尽管设置“三天可见”可能造成两种

伤害,但朋友的误解可以消除的,如果隐私被侵犯了,则很难不受到影响。也许这就是越来越

多的人选择“三天可见”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1]崔保峰.微信朋友圈“三天可见”人际传播心理归因[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08):

52+54.

[2]王昌怡.从传播学角度看朋友圈“三天可见”[J].传播力研究,2019, 3(17):83-84.

[3]黄笑,刘宏.社交信息限期传播的矛盾与焦虑[J].青年记者,2019(25): 42-43.

[4]殷俊,冯夏楠.论微信朋友圈中的传播隐私管理[J].新闻界,2015.

[5]江梦蝶.间歇归隐:自我呈现视角下的微信朋友圈仅三天可见之研究[J].视听新媒体聚

焦,2018.

[6]徐爽,刘丽丽.微信朋友圈隐私问题的探究——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范围设置功能合理

性分析[J].新闻传播,2018.

[7]王周霖欣.活跃在三天可见的朋友圈:隐私边界管理与自我表露[J].视听e聚焦,2019.

[8]任艺菲.“阅后自焚”理念的传播机制分析.[J].理论视野,2018.

[9]唐义诚.何以让你的朋友圈三天可见.[J].心理与健康,2019.

[10]Petronio,S.(2012).Boundaries of privacy: Dialectics Of disclosure. Suny Press.

龙源期刊网

[11]Barns S B.A privacy paradox: Social networking in the United States[J].First Monday,

2006(9).

其他作者简介:

许梦瑶,女,汉族,安徽六安人。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作者简介:孙海淦,男,汉族,安徽芜湖人。研究方向: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