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4日发(作者:)
微信朋友圈“三天可见”功能用户使用报告:社交媒体消极使用的应对与效果
媒体与社会
微信朋友圈“三天可见”功能用户使用
报告:社交媒体消极使用的应对与效果
周丽玲 代义佳
∗
摘 要: 本文针对一项有代表性的社交媒体消极使用行为应对举措
———微信朋友圈“三天可见”,进行用户使用状况与效果的
探索性研究。通过对27位微信朋友圈用户的深度访谈,本研
究发现,“三天可见”功能之所以能让朋友圈变得更加为人
所接受,主要原因在于这种可见设置能阻止不当窥探,保护
隐私,让个人在印象管理方面更有社交主动权,以及将数字
记忆从共享收归私有,从而有效地破除朋友圈使用过程中的
一些心理顾虑和使用障碍。本文同时对“三天可见”功能的
创新意义和局限进行了探讨。
∗
周丽玲,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广告与数字营销、媒介生产与
媒介效果;代义佳,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告传播。
057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总第18辑)
关键词: 微信朋友圈 “三天可见” 社交媒体消极使用 个性化
一 研究背景
作为中国大陆应用最为广泛、渗透最为深入的社交媒体,微信正在成
为大多数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微信朋友圈(下文简称“朋友
圈”)展示、分享信息已成为人们普遍的社会交往方式。微信社交最初被称
为“熟人社交”,但在发展应用过程中,其范畴却逐渐泛化。过载的信息和
过多的社交,使得用户分享的快乐体验与过度曝光的烦恼相伴而生。
①
因
此,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由主动、积极地分享、转发、互动交流的积极使
用逐渐转向被动浏览、只看不发、强制沟通、转移平台等消极使用行为。
②
“逃离朋友圈”“微博蹦迪”“朋友圈装死”等网络流行语的热烈讨论也折
射出这些消极使用行为背后的集体焦虑。
面对用户的消极使用和集体焦虑,微信平台希望通过优化“可见范围”
的设置来实现用户信息公开和隐私保护的动态平衡,
③
进而避免用户流失。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在2019年1月的公开演讲中表示:“我们鼓励用户去设置
三天可见,希望这样子使得他更加勇敢地去发朋友圈。他不用认为说我发
的每一个都是可以被别的朋友很久以后来翻看。”同时,他还透露目前有超
过一亿用户在使用“三天可见”的功能。
④
换言之,作为微信平台方推出的
用户体验改进举措,“三天可见”的功能正在被大量用户所采纳、接受。然
而,这一新的改进设置的效果如何?用户究竟是出于何种动机选择使用
①
②
③
④
刘鲁川、李旭、张冰倩:《基于扎根理论的社交媒体用户倦怠与消极使用研究》,《情报理
论与实践》2017年第12期。
刘鲁川、李旭、张冰倩:《社交媒体用户的负面情绪与消极使用行为研究评述》,《情报杂
志》2018年第1期。
黄莹:《语境消解、隐私边界与“不联网的权利”:对朋友圈“流失的使用者”的质性研
《官方最完整版:张小龙微信公开课超时演讲,总结微信8年》,2019年1月10日,https://
mp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