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5日发(作者:)

学术探讨

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刷屏现象探析

——以微信国旗头像事件为例

刘波洋

郑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摘 要:2019年建国70周年庆典前夕,“请给我一面国旗@微信官方”突然在朋友圈刷屏。微信

国旗头像的火爆在于踩准了国庆的时间节点,搭配具有交互性和趣味性的头像符号,得以在短时间内

博取大量网民关注。在国旗符号应用于头像广泛传播和刷屏的背后,是传播仪式感构建起的民族文化

认同,从而掀起了网络狂欢式的刷屏浪潮。本文从朋友圈刷屏现象入手,以符号互动论为理论支撑,进

而对微信国旗头像事件进行探析。

关键词:符号互动论;朋友圈;国旗头像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3-0102-02

一、微信国旗头像刷屏事件概述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前夕,微信朋友圈突然

被“请给我一面五星红旗@微信官方”的消息刷屏。

据称,只要发送这样一条朋友圈就可以为你的头像加

上一面五星红旗。随着众多网民的模仿传播,微信国

旗头像作为热点话题强势占领新浪热搜头榜。

随着用户参与度的提升,后续很多网民发现@微

信官方并没有作用。事后查明该活动是由腾讯新闻

极速版的社群运营团队开发的一款小程序,只有登录

H5页面上传头像才可获得相应头像。

随着刷屏进展得愈演愈烈,用户的内容请求已经

不满足于加上国旗符号那样简单。刷屏事件向更丰富

的样态发展,部分用户会发送更为特殊的请求,如“请

给我个男票@微信官方”“请给我卡里打点钱@微信

官方”等,除了这样变异了的恶搞之外,还出现了朋友

圈空间互动。

二、符号互动论:一种社会互动的视角

符号互动论是社会互动领域的代表性理论,米德

作为奠基人,从“自我”“心灵”“社会”3个维度阐释

社会互动,他的学生布鲁默则在《符号互动主义:观点

和方法》一书中对米德的符号互动论进行了进一步丰

[1]

富和总结。

布鲁默认为,符号互动论存在3个前提:人类行动

所指向的事物是因为那些事物有意义;这种意义来自

人们与自己同类的社会互动;意义可以通过解释过程

加以修正。因此,符号互动论的3个基本原理可以被归

纳为:我们依据我们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而对其采取

行动;我们所赋予事物的意义源于社会互动;在任何情

况下,我们为了赋予某种情境以意义,并决定怎样采

取行动,我们都要经历一个内在的阐释过程——我们

“与我们自己交谈”。

三、微信国旗头像的“符号互动”探究

(一)爱国情感的网络空间延伸

国旗象征着一个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是代表国家

的旗帜符号。中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红色象征中国

革命历史,五星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

基础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通过阅兵仪式和

各种活动形式来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生日祝福。以微信

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广泛运用,在节日庆祝中为网民提

供了新的表达渠道。微信国旗头像事件是网民爱国情

102

感在网络空间下的延伸。国旗作为爱国的符号象征,

将国旗标示在微信头像上即是爱国的体现。在此次事

件中,网友只需通过微信小程序上传头像,即可生成带

有国旗标示的头像,借此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

微信朋友圈具有交互性、裂变性等传播特征,在国

庆70周年强大的议程设置能力驱动下,国旗头像得以

借势实现了广泛传播,无数网友的爱国热情被点燃,在

微信社交平台掀起了一股国旗头像的风潮。由此形成

的社会热点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网民对国旗头像的

持续讨论,在一段时间内使网络空间充斥着红色爱国

的网络景象。

(二)符号景观的爱国仪式构建

符号互动论认为,心灵、自我与社会是紧密联系

的,三者间的互动过程就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在

符号互动的过程中,用户带有特定的需求和动机,并且

这种需求与动机都想要被满足。根据腾讯小程序的设

定,网友只需在小程序上传自己的微信头像,便可获得

带有70周年的金色“70”字样、喜庆的“国庆快乐!”

横幅和圆形五星红旗logo的3款不同的微信头像,从而

选择专属的微信国旗头像来表达爱国之情。

米德认为,互动是个体通过语言符号进行具有社

会性意义的沟通,从而实现个体自身的意义认同和沟

通,并在这种自我沟通过程中,通过发展自我意识的形

式逐步完成自身的社会化。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

“拟剧理论”认为,人际传播的过程就是人们表演“自

我”的过程。表演者十分在意自己如何在观众面前塑

[2]

造出优质形象。微信朋友圈作为用户展示自我的

“社交窗口”,用户可以在朋友圈内发布文字、图片和视

频编辑等各种方式的内容,建构自我在他人心中的社

交印象,使用户不仅能够直观、清晰地表达自己,还能

让朋友圈的好友形成对自己的直观印象。

当朋友圈内国旗头像形成刷屏之势,网友的爱国

情感开始变得符号化,从国旗头像的生成到用户分享

的过程中,即形成了个性化定制的传播内容,也在不经

意间完成了爱国仪式的自我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

了用户庆祝建国70周年的情感表达。

(三)交互体验的情感价值认同

在符号互动论的一项基本观点认为,当人与人交

往时,实际上会在互动过程中产生具有表征意义的符

号,人们会用这种符号来进行互动并发展自我。在国

旗头像刷屏事件中,国旗符号成了国庆期间庆典的

第11卷第3期

2020年02月

Vol.11 No.3

February 2020

“能指”,“所指”的即是用户心中的爱国情怀。

用户将生成的国旗头像发布在朋友圈,与圈内好

友互相点赞和评论,在互动中的情绪感染可以促进群

体成员的感情互动,感受到自我与他者在感情上的共

振,从而获得良好的交互体验。国旗头像事件踩准了

建国70周年的时间节点,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用户为

了保持朋友圈内的“队形”,也相继在头像上贴上了国

旗,这无疑继续渲染了朋友圈内的情绪狂欢。

带有国旗符号的微信头像在朋友圈广泛传播,在

于符号景观背后折射出用户对国庆的情感表达。以为

祖国母亲庆生的共鸣性话题在国庆期间获取了社交媒

体的注意力,满足了自身的需求,并引发身边好友关

注。换过头像的用户之间相互确认对方身份,在互动

关系中建立情感认同,共同构筑了“想象的共同体”。

四、微信国旗头像刷屏事件带来的影响

(一)头像存在违法传播风险

我国国旗法对国旗的使用有明确规定,国旗或者

是与国旗相近的图案,被用作广告商标,在公共场合以

各种方式做出侮辱国旗等行为即构成违法,用户需承

[3]

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一般情况下,使用国旗或者将

国旗表示在微信头像上并不违法,微信国旗头像使用

户在信息呈现上表达更加丰富多元的同时,还能表达

出自己对祖国的热忱之心。因此,在使用国旗头像的

过程中,用户需注意自己的账号和头像是否具备侮辱

性,在使用头像前要仔细斟酌,避免涉嫌违法传播。

(二)同质信息消解用户热情

当朋友圈出现大量同质化头像,会在一定程度上

使用户体验大打折扣。微信国旗头像在朋友圈较短时

期内形成刷屏浪潮,在初期能够成功引发用户的好奇

心与参与热情,即便每张国旗头像都带有用户的个人

标签,却无法摆脱统一的格式和文本。当在短时间内

(上接第101页)

评价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有不可替代的

[3]

出现密集量的头像刷屏时,微信用户的审美疲劳和视

觉疲劳便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还会逐渐磨灭用户

参与活动的热情。信息过载在不同程度上会消解人们

的注意力,长期处于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现代人对某一

活动的参与变得更具随机性。

五、结语

精神分析大师拉康·雅克曾表示:“人类世界本

质上是一个符号世界,所有的日常物品都被变成符

[4]

号。”国旗凝聚了国人充沛的爱国热情,也是国家最

好的情感符号载体。网友通过刷屏为自己头像上添加

国旗,是在表达他们心中对祖国的真挚祝福和美好祝

愿。腾讯极速版团队策划的此次国庆活动,以趣味性

和交互性的产品设计,让用户在休闲轻松之余,深入感

受到国庆的欢乐气氛,激发出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家国

情怀。但同样应当注意的是,任何产品的创意设计到

投入市场都要有法律层面的考量与权衡,尽量排除意

外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 乔治·赫伯特·米德(美).心灵、自我和社会[M].霍

桂桓,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64.

[2] 欧文·戈夫曼(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黄

爱华,冯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4.

[3] 国旗作头像可能违法?听听律师怎么说[EB/OL].人民

网,http:///n4/2019/0927/c204836-13238986.

html,2019-09-27.

[4] 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M].上海:复

旦大学出版社,2003:110.

作者简介:刘波洋(1996—),男,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

生,研究方向:新媒体与社会发展。

各自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作用。

四、结语

此外,还要建立一系列的配套机制,如回避制度、人文学科的复杂性、发散性决定了其评价体系的

申诉制度等保障被评议人的权益。代表作制度部分高多元、多样。不同领域、不同学科间的交流、激励、融合

校已经开始实施。在考核学者学术水平或认定职称、会不断增强我国的科研总体实力,而良好的学术评价

晋升职位时不再以论文发表的数量和发表的期刊等级体系在营造学术氛围、提升学术成果质量、增强学术创

为标准,而是要求学者提供2~3个代表性文章或著作新能力中显得尤为重要。

或其他学术成果载体。这种方式可集中展现学者的研

究水平和社会影响,也能从侧面激励人文学科学者专

参考文献:

[1] 高健,何美菊.学术评价、学术创新与学术期刊的现状

注于质,刻苦研究,而不是急功近利,只追求量。

与思考——学术评价与学术创新高层论坛综述[J].

(三)借鉴国外优秀经验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4(06):

外国有关学术评价体系的机制和模式可以给我们

190-192.

提供借鉴与思考,如英国的REF(Research Excellence

解雯.构建和完善以代表作为核心的人文学科学术评

Framework)体系。REF体系又叫卓越性研究框架,是

[2]

价体系[J].高教论坛,2015(05):96-98+106.

一个在英国高等教育院校中实施的评估学术研究质量

吴凡洁,张海娜.国外学术评价体系浅析及启示[J].

的一整套系统。它按照不同学科分组,采用不同的评

[3]

科技传播,2018,10(16):171-172.

价标准、形式,且注重科学研究对学术外领域的影响,

4

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医疗、公共环境、生活影响。[]

[4] 吴朝彦,黄磊.框架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创业者媒介形象

澳大利亚主要采用的是“定性+定量”的科研评价

研究——以“新浪网”新闻报道为例[J].重庆理工

体系。首先规定“范围适用”体系,要求两种方法机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32(10):85-92.

制将不同评价类型与目标进行划分,互有侧重,互不干

涉。然后依据不同学术成果和产出启用不同的评价机

作者简介:崔书洋(1995—),男,内蒙古包头人,硕士,研究

制和方式。针对文章、论文、著作、书籍等采用科学的

方向:数字出版与传播。

计量法,而与学者相关的学术活动、授课记录、社会贡

 郭安琪(1995—),女,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方向:数

献等则用同行评议的方法。两种机制各有适用的情况,

字出版版权。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