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5日发(作者:)

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微信朋

友圈路径优化

作者:杨玲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13期

[摘 要] 当下的年轻人已成为“圈一代”,微信朋友圈是他们互动交流的主要方式,也逐渐衍

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新媒体背景下,运用微信朋友圈对青年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教育,应客观分析微信朋友圈的影响因素,探寻朋友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基

础,从话语表达引导、媒介素养提升、教育模块开发与建设、丰富传播内容与形式、建立多元

互动机制等方面,为优化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时代方向和路径选择。

[关 键 词] 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信朋友圈;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3-0001-03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新媒体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9年

版)》显示,2019年是移动新媒体元年,移动互联凭借其虚拟与现实交融、历史与当下互

动、思维与情感共振,成为新时代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大挑战。微信朋友圈

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引发了社会极大反响,不仅拓展了社交工具,同时还逐渐

衍变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对新媒体原住民的青年一代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当前形

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守正与创新应因时因势,借助微信朋友圈这一新媒体平台,

结合青年学生特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有温度、情怀和感召力,帮助青年学生在成

长的关键时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取向,这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

一、微信朋友圈对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双重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在满足青年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中提升传播能力

青年是微信朋友圈最活跃的用户,他们个性张扬、情感强烈、渴望自由、思维活跃,因

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在微信朋友圈获得了充分的尊重、充足的空间和充沛的素材。无论

是真实身份表征,还是理想化的“表演”,再或是维护关系的互助,微信朋友圈都能为他们提供

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满足他们强烈的认可意愿,使他们进一步认识自我、呈现自我、获得自

我。在自我传播和印象管理中,青年学生完成了信息的传递、情感的倾诉、价值观念的表达,

又在认知趋同中寻找“志同道合者”,进而形成心理、思想和行为上的共鸣。教育工作者通过调

整微信朋友圈的表达控制,在碎片化的呈现中拉近与青年学生的距离,进一步提升了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能力。

2.在拓展青年学生人际“网”交能力中增强传播效果

作为社交媒体时代最主要的即时通讯平台,微信以其简洁、快速、半私密、多元等特点

赢得了广大用户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喜爱。与微信好友“点对点”和微信群“点对线”社交方式不

同的是,微信朋友圈的社交方式是“点对面”的,社交对象是“看不见”的朋友或陌生人。通过微

信朋友圈的内容创作、信息转发等,青年朋友得以传递观点、表达态度、分享体验、自我反

思。这种“点对面”的人际“网”交方式,打破了公众表达的公私界限,实现了个人最大限度的信

息传播,使其具备较强的渗透力和作用力。教育工作者运用文本符号、视觉符号等,与青年学

生在微信朋友圈交流情感、有效沟通、及时疏导,在促进身份认同、消解圈群隔离中增强了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

3.在激发青年学生创新性表达中丰富传播形态

微信朋友圈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既有文字、图片、视频等传统呈现方式,又有符号和

表情包等情感性表达。尤其是符号和表情包,作为青年亚文化的表征具象,展现了青年学生独

特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形态,创造了青年的精神空间,丰富了朋友圈的信息传播形态。如2019

年国庆期间,青年学生通过微信国旗头像在朋友圈的集体传递,进行爱国主义的个性化表白。

这些新型的表达方式,不仅传递了信息和情感,还具有“仪式”的价值。教育工作者在参与创新

性表达的处理和创作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和价值取向融入其中,在日常化和生活

化中提高了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

(二)消极影响

1.“空心化”导致娱乐化倾向明显

微信朋友圈的信息是以“印象管理”为核心内容的自我呈现,不论是精雕细琢,还是原汁原

味,每一个用户都期待在朋友圈获得认知赞同,进而强化行为趋同。因此,传播主体往往有意

识地对呈现内容进行滤化选择,以迎合朋友圈好友的价值偏好和审美情趣。一个独特的现象

是,朋友圈中晒美景、美食、旅行、心情的信息获得的点赞数普遍较高,甚至一些无厘头的生

活牢骚也不乏互动与交流,而那些稍“正”的信息却往往“无人问津”。利用微信朋友圈放松消

遣、消磨时间、围观好友生活,俨然已经成为不少青年学生的生活常态。

2.“异化”强化了社交焦虑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微信朋友圈给青年学生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逐渐削弱着他

们的主体特征与批判意识。有的青年学生长时间沉浸于微信朋友圈,对朋友圈动态变化异常敏

感,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刷圈;有的一味追逐“点赞”,在迎合与伪装中逐渐失去自我;有的沉溺

在虚拟的人际交往中,抵制甚至拒绝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互动,“线上”侃侃而谈,“对坐”面面相

觑;有的对朋友圈信息进行精心加工,信息与现实严重背离,圈里圈外“两个人”。在这些频繁

刷圈、追逐点赞、宅家交际、字斟句酌背后的,是日益严重的紧张、不安、忧虑甚至回避,是

虚拟社交反射出的现实生活的焦虑。

3.信息“泛化”混淆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

全民发布时代,每个人都是“麦克风”,都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微信朋友圈信息来源

多元、内容多维、形式多样,励志与颓废并存,高雅与低俗同在,在日常化、碎片化的信息中

不乏消极思想、庸俗文化等负面信息,如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言论,甚至一些不

良社会思潮也蜂拥而至,如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思想、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这些形形色

色的价值观念、文化意识、生活方式和社会思潮,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

二、青年学生微信朋友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基础

(一)基于“亚文化”的身份建构

青年学生的文化是一种“亚文化”,首先体现出对主流文化的强烈反抗,“它所反映的是成

人世界与青春世界,父辈一代与子辈一代之间那种永恒的矛盾和张力关系。”他们热衷于标新

立异,对任何新鲜、新奇的事物抱有极大的兴趣却不能持久,对主流文化抱着不以为然却莫名

敬畏的微妙态度,恶搞、碎片化、娱乐化,是他们对待主流文化常用的解读方式。在一定的背

景之下,他们也会以自己的方式,融入主流文化的构建之中,展现出青年一代积极进取、开放

包容的精神面貌。如青年学生微信国旗头像在微信朋友圈的集体狂欢以及《我和我的祖国》在

朋友圈的热议,则传递了青年人爱国的情怀、奋斗的力量。青年学生通过这种亚文化的形式表

现主流文化的内容,寻找和确认彼此间共享的观念和价值,开展分享与互动,建立起具有共同

取向和行为特征的圈群。

(二)基于“自我呈现”的人际关系建构

微信朋友圈是人们在网络虚拟世界展现自我的重要舞台。由于青年学生的角色限定,他

们都会根据自己的独特性在朋友圈进行自我呈现,塑造形象,寻找认同与归属,满足自我期

待。大多数青年学生微信朋友圈的信息推送,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表演”色彩,或精雕细琢词

句用语,或反复处理图像、视频。内容多集中于生活展示、阅读、点赞和评论转发,如美景、

美食、自拍、吐槽、音乐等,形式涵盖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图文链接或Html5轻应用

等。他们还会熟练使用各类网络流行语、表情包,用夸张的、极具个性的符号渲染和彰显自

己。同时,由于青年学生的求知欲望比较强烈,“知识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会有意地

在朋友圈中进行知识化的“包装”,如学习打卡、分享读书体会、发表时事评论等,不断生成和

强化自我满足,引发好友“围观”。无论哪种方法和思路,青年学生都会通过朋友圈这个“T型

台”的展示,促进人际关系由弱联系转化为强联系,实现“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从而为自己

赢得人际关系的先机。

(三)基于“心理解压”的话语体系建构

大学之前,青年学生忙于学习,大多处于一种“被领导”“被管理”“被代表”的地位,个性被

压制。进入象牙塔后,不少人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开始用张扬代替谨慎,用放松代替焦

虑,用对话代替服从。腾讯发布的报告显示,超过八成微信用户是朋友圈的高粘性使用者,

61.4%的用户每次打开微信必刷朋友圈,而朋友圈发布的原创内容,“95后”占比达73%。他们

在微信朋友圈宣泄情感、释放压力、寻找“同类”,也通过朋友圈的个性表达来宣示话语主动

权。他们通过“准入”原则,接纳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微信好友,朋友圈里的点赞、评论等互

动,只有彼此以及共同好友才能看到,以此搭建一个自由分享观点、表达情绪的“安全空间”。

通过好友分组,他们有意隐藏或屏蔽一些不想示人的朋友圈信息,或者有选择地将某些信息呈

现给特定个人。他们大多数人将朋友圈视为个人领域,用来记录个人生活,发表评论观点,发

状态“晒”心情,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双向交流互动中表达主体意志和利益诉求。

三、运用微信朋友圈优化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抢占微信朋友圈教育高地,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进行话语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

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微信朋友圈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平台。

教育工作者应准确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脉搏,敏锐洞察青年学生的思想发展特点,积极抢占微

信朋友圈,将其作为运用新媒体引导和服务新青年的有效手段。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

新時代媒体平台信息传播的新方式,借助微信朋友圈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便捷性以及互动性,结

合青年学生的年龄特征,综合运用多种信息媒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挖掘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元素,开展典型案例推广,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具体

化、形象化和生活化,增强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认真总结青年学生

在朋友圈中的信息阅览情况,深入分析他们的阅读习惯、情感趋向、行为特点,对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推送内容的选择、呈现的方式、时间的设定等进行合理设置与安排,激发他们的参与

热情,引导青年学生利用微信朋友圈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二)提升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辨识和判断能力

我国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给人们的交往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推动着人

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进入一个充满生机、彰显个性、自由表达的时代,微信朋友圈日益成为青

年学生生活的新空间、信息的新渠道、文化的新平台。多元冗杂的信息影响着青年学生对信息

的选择、质疑、理解和评估能力,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是,青少年极易受到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普遍存在娱乐化取向明显、法律意识淡薄、媒介理

性参与不足等认知偏差、行为失范等问题。因此,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应齐抓共管,构建

“四位一体”的媒介素养共育体系,提升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政府应加强网络监管,健全网络

立法,净化网络空间;社会应积极传播正确的网络知识,定期举办公益讲座及实践活动,提供

多样化实践渠道;学校应从课堂、实践、校园文化等方面入手,让课堂生动,让案例鲜活,让

实践精彩,让形式喜闻乐见,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在接收、处理、整合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冷静

思考、正确辨识,增强他们获取和解读媒介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批判与反思、解构与参与、

创造与实现的能力;父母应以身作则,与孩子多沟通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

全民发布时代,每个人都是“麦克风”,都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微信朋友圈信息来源

多元、内容多维、形式多样,励志与颓废并存,高雅与低俗同在,在日常化、碎片化的信息中

不乏消极思想、庸俗文化等负面信息,如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言论,甚至一些不

良社会思潮也蜂拥而至,如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思想、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这些形形色

色的价值观念、文化意识、生活方式和社会思潮,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

二、青年学生微信朋友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基础

(一)基于“亚文化”的身份建构

青年学生的文化是一种“亚文化”,首先体现出对主流文化的强烈反抗,“它所反映的是成

人世界与青春世界,父辈一代与子辈一代之间那种永恒的矛盾和张力关系。”他们热衷于标新

立异,对任何新鲜、新奇的事物抱有极大的兴趣却不能持久,对主流文化抱着不以为然却莫名

敬畏的微妙态度,恶搞、碎片化、娱乐化,是他们对待主流文化常用的解读方式。在一定的背

景之下,他们也会以自己的方式,融入主流文化的构建之中,展现出青年一代积极进取、开放

包容的精神面貌。如青年学生微信国旗头像在微信朋友圈的集体狂欢以及《我和我的祖国》在

朋友圈的热议,则传递了青年人爱国的情怀、奋斗的力量。青年学生通过这种亚文化的形式表

现主流文化的内容,寻找和确认彼此间共享的观念和价值,开展分享与互动,建立起具有共同

取向和行为特征的圈群。

(二)基于“自我呈现”的人际关系建构

微信朋友圈是人们在网络虚拟世界展现自我的重要舞台。由于青年学生的角色限定,他

們都会根据自己的独特性在朋友圈进行自我呈现,塑造形象,寻找认同与归属,满足自我期

待。大多数青年学生微信朋友圈的信息推送,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表演”色彩,或精雕细琢词

句用语,或反复处理图像、视频。内容多集中于生活展示、阅读、点赞和评论转发,如美景、

美食、自拍、吐槽、音乐等,形式涵盖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图文链接或Html5轻应用

等。他们还会熟练使用各类网络流行语、表情包,用夸张的、极具个性的符号渲染和彰显自

己。同时,由于青年学生的求知欲望比较强烈,“知识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会有意地

在朋友圈中进行知识化的“包装”,如学习打卡、分享读书体会、发表时事评论等,不断生成和

强化自我满足,引发好友“围观”。无论哪种方法和思路,青年学生都会通过朋友圈这个“T型

台”的展示,促进人际关系由弱联系转化为强联系,实现“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从而为自己

赢得人际关系的先机。

(三)基于“心理解压”的话语体系建构

大学之前,青年学生忙于学习,大多处于一种“被领导”“被管理”“被代表”的地位,个性被

压制。进入象牙塔后,不少人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开始用张扬代替谨慎,用放松代替焦

虑,用对话代替服从。腾讯发布的报告显示,超过八成微信用户是朋友圈的高粘性使用者,

61.4%的用户每次打开微信必刷朋友圈,而朋友圈发布的原创内容,“95后”占比达73%。他们

在微信朋友圈宣泄情感、释放压力、寻找“同类”,也通过朋友圈的个性表达来宣示话语主动

权。他们通过“准入”原则,接纳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微信好友,朋友圈里的点赞、评论等互

动,只有彼此以及共同好友才能看到,以此搭建一个自由分享观点、表达情绪的“安全空间”。

通过好友分组,他们有意隐藏或屏蔽一些不想示人的朋友圈信息,或者有选择地将某些信息呈

现给特定个人。他们大多数人将朋友圈视为个人领域,用来记录个人生活,发表评论观点,发

状态“晒”心情,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双向交流互动中表达主体意志和利益诉求。

三、运用微信朋友圈优化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抢占微信朋友圈教育高地,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进行话语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

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微信朋友圈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平台。

教育工作者应准确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脉搏,敏锐洞察青年学生的思想发展特点,积极抢占微

信朋友圈,将其作为运用新媒体引导和服务新青年的有效手段。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

新时代媒体平台信息传播的新方式,借助微信朋友圈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便捷性以及互动性,结

合青年学生的年龄特征,综合运用多种信息媒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挖掘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元素,开展典型案例推广,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具体

化、形象化和生活化,增强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认真总结青年学生

在朋友圈中的信息阅览情况,深入分析他们的阅读习惯、情感趋向、行为特点,对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推送内容的选择、呈现的方式、时间的设定等进行合理设置与安排,激发他们的参与

热情,引导青年学生利用微信朋友圈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二)提升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辨识和判断能力

我国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给人们的交往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推动着人

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进入一个充满生机、彰显个性、自由表达的时代,微信朋友圈日益成为青

年学生生活的新空间、信息的新渠道、文化的新平台。多元冗杂的信息影响着青年学生对信息

的选择、质疑、理解和评估能力,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是,青少年极易受到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普遍存在娱乐化取向明显、法律意识淡薄、媒介理

性参与不足等认知偏差、行为失范等问题。因此,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应齐抓共管,构建

“四位一体”的媒介素养共育体系,提升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政府应加强网络监管,健全网络

立法,净化网络空间;社会应积极传播正确的网络知识,定期举办公益讲座及实践活动,提供

多样化实践渠道;学校应从课堂、实践、校园文化等方面入手,让课堂生动,让案例鲜活,让

实践精彩,让形式喜闻乐见,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在接收、处理、整合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冷静

思考、正确辨识,增强他们获取和解读媒介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批判与反思、解构与参与、

创造与实现的能力;父母应以身作则,与孩子多沟通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