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7日发(作者:)

星空闪烁

Star

——漫谈卫星天线(五):深空探测器的“大锅”及其测控网(下)

+

袁东

看天线,识卫星

深空探测器,一旦踏上漫漫星际征途,就一去不返,渐行渐远,飞得最远的旅

行者1号探测器距离地球已经有144个地日距离(AU,1个地日距离约1.5亿公

里)。然而依靠特殊的天线技术,地球至今仍能够和这些无畏的使者保持联系。

请看本期——深空探测器的“大锅”及其测控网(下)。

三、赢在起跑线,却未能笑到终点的苏联深

空探测辛酸史

拿到了撞月、探月的多个第一,也深刻认

识到测控网的重要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

器,苏联下定决心克服地球测控站的短板。

在科罗廖夫和克尔德什的提议下,1959

年作为金星探测计划的一部分,代号为“冥王

星”的深空测控网项目启动,在不到一年的时

间里,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叶夫帕托里亚建成了

一座深空通信中心。

“冥王星”深空测控网由三个ADU-1000

天线组成。每个天线有8个直径16米的铝制卡

塞格伦天线,由退役柴电潜艇的原型耐压壳体

作为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的旋转基座安装在铁

路桥桁架上,而为了承受天线和基座1500吨的

巨大重量,天线的旋转底座甚至采用了重型巡

洋舰三联装305毫米主炮塔的炮塔座圈,带有

浓浓的北极熊后现代粗旷风格。不过这些七拼

八凑,其实是在和时间赛跑!(参见图15)

在北场,建造了两个接收天线,用液氮

054

《卫星与网络》2019年8月

冷却的低噪声参数MASER放大器接收信号,

灵敏度提高了六倍,最高数据接收能力达到

4Mbps/秒;距离北站8.5公里处的南站建造了

一个发射机,最大发射功率80kW。“冥王

星”深空测控网支持了所有苏联太空计划,

直到1978年Yevpatoria RT-70射电望远镜建

成后才转为备用系统。他是1966年美国金石

图15 8个直径16米天线组阵,达到更大的天线孔径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Frontier Research

前沿探索

(Goldstone)64米深空站之前世界上最大的

深空通信系统。说实话,三体迷最担心的

事情,其实他早干了!1962年11月19日和24

日,它朝天秤座星座HD131336的方向发送了

“MIR”、“LENIN”和“CCCP”!这些信

息(分别为和平、列宁、苏联)是人类历史

上第一个向地外文明的无线电广播,而令人

感慨的是,如今,发这些信息的政体已经不

复存在……(参见图16)

为了弥补陆基测控站的不足,苏联自1967

年开始改装和建造航天测量船,数量达到十

多艘。其中“尤里·加加林”(Kosmonaut Yuri

Gagarin)级(1909型)是世界上最著名、也是吨

位最大的航天测控船,满载排水量53500吨。另

外还建造了核动力的“泰坦”(Titan)级(1941

型)核动力大型情报/指挥/测控船(北约代号

“白菜”)。(参见图17)

有了深空探测的装备,苏联马不停蹄地

进行了金星、火星探测……

(一)实为地狱——残酷而痛苦的金星探测

金星半径为6051公里,和地球的6378公

里非常接近,这意味着在金星地面上的重力

加速度可能和地球差不多(8.87m/s

2

),行

走跑步体感舒适,属于星际移民加分项;其

明亮的云层反射了70%的辐射,厚厚的云层

通常被解释为金星是一个潮湿的热带世界的

标志,使得金星可能具有适宜居住的气候

(尽管对金星地表水的光谱检测产生了相

互矛盾的结果)。金星比地球离太阳更近,

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

Harold Urey计算出金星的表面温度为53°C

(127°F)。但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通过

观察到一个不寻常的无线电频谱,表明金星

同时存在高温和低温两种情况。科学家提出

各种理论进行假设,但专业意见各不相同。

看来,只有探测器降落金星实测,才能揭开

厚厚云层下的真实面目!

1960年代起,苏联发射了大量的金

星探测器!其中有16艘航天器被命名为

Venera(Venera是俄语中金星的意思,

Венера),以及许多未被起名的失败

图18 博物馆展出的Venera-1模型,2米直径的可折叠伞

状抛物面天线无奈的耷拉着

图17 “加加林”号装有最大25米直径的天线,能同时跟踪2个航天器

图16 RT-70项目中P-2500天线,直径70米,发射功率200kW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055

Satellite

& Network

星空闪烁

Star

任务(主要是苏联喜欢报喜不报忧),为了

拿第一,苏联硬着头皮,失败了再发射,这

些造型千奇百怪的探测器前赴后继,从开始

发射直到第一次成功的探测经历了6年和11次

发射!(参见图18)

Venera-1金星探测器重643.5千克,携带

三组天线与地球通信。2.4米长的全向天线在

近地轨道作为TT&C天线;在离开地球附近

之后安装在太阳能电池板上的T形天线以每

秒1.6比特的数据速率在分米无线电波段上传

输TT&C信号;配置了一个2米直径的可折叠

伞状抛物面天线,用于在922.8 MHz的频率从

金星向地球发送科学数据,这是同类天线的

第三次出场和第一次成功使用(前两次是苏

联的Mars-1960A/B,不过两次都没能顺利上

天)!Venera-1于1961年2月发射,同年5月19

日飞越金星。然而,在距离金星10万公里左

右,地面与探测器的无线电失联,导致她没

有传回任何数据,出师未捷身先死!不幸的

事件后续接二连三出现,这里简要列出苏联

金星探测的几个里程碑:

1、Venera-4终于进入金星大气层:1967

年6月12日发射后,同年10月18日着陆舱终于

进入金星大气层,展开降落伞后徐徐降落,

过程中将金星大气成分数据传回地球,但设

计极限压强为25个大气压的舱体在下降到距离

金星表面为24.96公里处受不了了被压瘪,信

号停止发射!Venera-5号命运类似。Venera-6

号着陆舱下降到距离金星表面10~12公里。

2、Venera-7终于在金星表面着陆:

Venera-7于1970年8月17日发射,同年12月15

日到达金星,这次战斗民族发了点狠,着陆

舱能承受180个大气压,没有在下降过程中夭

折,但降落伞受损,以每秒17米的速度撞击地

面并翻倒,幸免于难后虽工作了23分钟,但偏

离预定着陆区域且天线未对准,探测效果大

打折扣,艰难地回传了大气温度。

3、Venera-8在金星表面首次成功登陆,工

作了50多分钟,发回了关于压力、温度等数据,

证实了金星地狱般的恶劣大气条件。(参见图

19)

4、Venera-9发回金星表面的第一张图

片:1975年,Venera-9的摄像机拍摄的照片

056

《卫星与网络》2019年8月

图19 Venera-8着陆舱顶部是一个锥形螺旋天线

图20 Venera-9发回金星表面的第一张图片

图21 Venera-13发回的金星地表第一张彩色全景图

图22 螺旋角的大小确定辐射图案,会产生两种不同应用场景的天线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Frontier Research

前沿探索

被成功发回地球,坚持工作53分钟后香消玉

殒。(参见图20)

5、Venera-13发回金星地表第一张彩色图

像:Venera-13于1981年抵达金星地表,并坚

持工作了127分钟。(参见图21)

不能把苏联金星探测史当成励志故事,

作为探测器天线的专题,终于要回归本期主

题了。其实苏联探测器中可以学到很多螺旋

天线的知识。螺旋天线除了在《看天线,识

卫星——漫谈卫星天线(二)》中讲到组阵

作为L波段定相天线外,其变种,锥形螺旋天

线(Conical Spiral Antennas)由于圆极化、频

带宽、增益相对较高、天线尺寸小等优点,

被广泛地用作TT&C天线,并可以通过改型满

足不同场景的需要。(参见图22)

锥形螺旋天线可以产生各种辐射方向

图,螺旋的切线与圆锥母线间的夹角称螺旋

角,螺旋角的大小在确定天线方位角上起到

主要作用(另一个因素是锥体的锥角),螺

旋角的角度越小,即绕线越陡,波束宽度越

宽,其范围从沿着轴发射的梨形波束到以较

宽角度辐射的漏斗形波束。

通常在苏联的一些卫星和探测器上能看

到2~3个不同形状的锥形天线,飞行途中通过

调用不同天线波束特性的锥形螺旋天线发射

和接收信号,保持和地球的联系,确保测控

正常。(参见图23)

那么对于金星着陆任务来说,一个新

问题出现了,如何把着陆器收集到的科学数

据和照片回传地球?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

发,将遥测信号直接发射到地球。这种方案

看似简单,但需要着陆器的半定向天线对准

地球,卯足了劲发射信号!另一种是转发,

以金星探测器轨道舱作为中继,将着陆舱的

信号转发回地球,这个方案看上去更靠谱,

但如何让着陆舱的天线瞄准不停绕圈的轨道

舱是个难题。苏联科学家并没有采用会摇头

跟踪的定向天线锅,而是对锥形螺旋天线挖

潜,充分使用其嬗变的特性,简化着陆舱天

线设计,提高可靠性(美国在后续的火星车

上,采用了两轴旋转的定向天线)。另外考

虑到着陆舱在金星也就工作几十分钟,但金

星到地球双向需要几十分钟左右的时延,着

图25 Vega金星/哈雷彗星探测器头顶着陆舱,伸出两个“弹簧手”

图24 Venera-7~9三个金星着陆舱配置了三种不同的锥形螺旋天线

图23 Venera-4两种不同的锥形螺旋天线,同时也可以看到其伞状可折叠抛物面天线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057

Satellite

& Network

星空闪烁

Star

陆舱干脆就只发送,不接收了!战斗民族就

是这么实在!(参见图24)

Venera-7金星着陆舱采用了直发的方

案,天线(下图左)的锥形螺旋天线被设计

用于产生梨形天线方向图。她本计划降落在

金星的背阳面中间,头顶地球传送信号。不

幸的是,Venera-7以大约17米/秒的速度硬着

陆在金星侧面,导致信号降至正常强度的3%

左右,仅发送了温度信息,就马上被高温和

高压吞噬了。

Venera-8金星着陆舱也采用了直发的方

案,由于降落地点是在金星新月形区域,

探测器从金星看地球,地球是在高出地平

线30°左右的侧面。因此她的双线螺旋天线

(上图中)被设计成产生漏斗形辐射方向

图,这次成功了!Venera-8的着陆舱在分米波

频带上以1比特/秒的速度,成功传回了关于温

度和气压的科学数据。

Venera-9的着陆舱(上图右)的天线设计

采用了转发模式,其天线为四臂螺旋天线,

通过调节四个相隔90°的发射单元的相位偏

移,控制天线辐射方位图,生成可变的波束

跟踪仍在绕金星飞行的探测器轨道舱,并将

图像和科学数据在两个频段上传。

作为中继的轨道舱的接收天线,苏联也

喜欢使用朴实无华、简简单单的螺旋天线。

比如Vega金星/哈雷彗星探测器,“Vega”是

俄语金星Venera和俄语哈雷彗星Gallei的字母

组合,她的太阳能电池板的背面可以看到大

型米波段螺旋天线,是用于轨道舱和着陆舱

之间的工作在186 MHz频点上的数据链路天

线。(参见图25)

直到今天,Venera/Vega系列探测器的着

陆舱仍是绝无仅有的能够触及金星表面的航

天器!但对金星的探测可以说是赴汤蹈火却

一场空,因为最终发现金星表面的气体主要

是二氧化碳(96.5%)和氮气,根本无法呼

吸,气压超过90个大气压,表面温度更是平

均超过了400摄氏度。

金星可以说是太阳系内行星中最神圣的地

方,每次都在2小时内干掉了触碰到其表面的

苏联探测器。金星成为了苏联探测器的地狱!

(参见图26)

058

《卫星与网络》2019年8月

图26 金星,苏联探测器的地狱(效果

图)

图27 Mars 1M与Venera-1设计几乎完全

相同(像不像I am your father!)

图28 找到直径为2.80米的高增益抛物面天线和两个低

增益圆锥螺旋天线了吗?

图29 苏联的火星探测中了“失败”的魔咒,直至俄罗

斯也怎么样都甩不掉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Frontier Research

前沿探索

(二)火星——苏联深空探测科学家的梦魇

火星是自然环境最接近地球的行星,被

认为是最适合人类移民的星球,是世界各国

组织实施深空探测活动的重点。1957年第一

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后3年,苏联率先起

征火星,1960年10月10日和14日发射的Mars-

1960A/B均为Mars 1M型号,与Venera-1探测器

一样,均为科罗廖夫的OKB-1设计局设计,结

构几乎完全相同。(参见图27)

Mars 1M在天线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采用直

径为2.80米的高增益抛物面天线,由7平方米

的两个太阳能电池供电;两个低增益圆锥螺

旋天线用作TT&C。(参见图28)

上节讲到苏联金星探测计划跌跌撞撞的

历程,统计从1961年到1984年超过23年的时间

里、23个Venera/Vega探测器的结果,其中有

15次成功地从金星大气层传输数据,而仅有11

个探测器幸存到达金星地面并发回信息(数

据可能由于不同的源头和口径有偏差),成

功率不高。但苏联/俄罗斯的火星探测更糟

糕!下表中罗列了全部20次发射任务,完全

成功仅2次,部分成功2次。你可以体会到苏

联/俄罗斯火星探测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苦闷!

(参见图29)

火星探测有一个窗口期,此时路程最

短,一旦错过这个窗口,就必须等待下一

个,而这一等就将是漫长的26个月。(参见图

30)

为了提高探测的成功率,苏联采取了

双保险的方案,每次发射一对,甚至把月神

计划中的撞击大法也拿出来,试图提高成功

率!到了后期,1973年那个窗口,简直是梭

哈,一个批次发射四个,两个环绕,两个着

陆,终于有了寥寥几个成功,然而探测器着

陆之后也是相当短命,4个“成功”和“部分

成功”的含金量太低!和同时期美国的大获

全胜形成鲜明的对比,苏联不仅仅输掉了载

人登月,也在深空探测上完全败下阵来。甚

至在1996年和2011年,改朝换代之后的俄罗斯

也再次犯下低级错误,由于火箭的故障,火

星探测又遭遇两连败。

匪夷所思的是,俄罗斯于2003年6月2日

在拜科努尔发射场用联盟号/ Fregat运载火箭替

图32 距地球3万公里,波束即可以实现无缝覆盖

图31 金石金石,石破天惊!

图30 火星探测路程最短的窗口,每26个月才有一次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059

Satellite

& Network

星空闪烁

Star

欧空局发射其第一个火星快车探测器,居然

一次成功!而且到目前为止,火星快车依旧

工作正常。似乎火星真的不欢迎北极熊!

所有失败的火星任务中,剔除明确的8

次运载器、上面级故障,另有异常失联8次,

这当中固然有战斗民族作风胆大粗糙,技术

基础不扎实,以及在太空竞赛中巨大的政

治压力下赶进度、动作变形的缘故,也有相

当证据表明俄罗斯深空测控网不给力,比如

Phobos-2在进入环绕火星轨道后失联前最后发

出的消息其实是美国人收到的。

不管怎么说,要感谢苏联这位值得尊敬

的参赛选手,因为他着实引领了一个时代,

并让竞争对手美国在深空探测上卯足了劲地

追逐、赶超并取得全人类引以自豪的成就!

图33 水手1/2号是美版金星探测器

四、全球布局打好深空测控网基础,美国9

大行星探测大满贯

在深空探测竞赛中,苏联在起跑阶段的

领先着实刺痛了美国!美国决定兵分两路,

在准备阿波罗登月项目的同时,拿出一部分

人力和财力进行深空探测。1962年7月22日,

NASA发射了第一颗金星探测器——水手1号

(Mariner-1),未成功。1964年11月,NASA

发射了第一颗火星探测器——水手3号,仍未

成功,但紧急进行整流罩改造后,同月成功

发射了水手4号,并于次年7月14日抵达距离火

星表面不到9800千米的地方,拍摄了21张火星

照片,同时探测到火星大气压还不到地球的

1%,终结了所有“火星人”的科幻情节。

水手4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但当

时美国的深空测控网还比较简陋,数据传输

限制在8.33比特/秒,这意味着来自水手4号的

256×256像素的火星图像需要数周才能传输

完。美国下定决心要建设一张更扎实的深空

测控网,作为深空探测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美国深空测控通信网简称深空网,即

DSN(Deep Space Network)。由于地球的自转,

单个测控站的连续跟踪能力有限(8h~10.5h),

在一个国家或组织的地域内难以做到不间

断连续跟踪测量。美国财大气粗,霸气侧

漏,从1966年到1972年在美国加州的金石

(Goldstone)、西班牙的马德里和澳大利亚的堪

060

《卫星与网络》2019年8月

图34 水手1/2号的天线和科学仪器结构图

图35 在洁净室测试的水手3号探测器上可以看到顶部的全向天线、定向天线有改动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Frontier Research

前沿探索

培拉分别建造了64米天线,比原有26米天线灵

敏度提高了六倍以上,跟踪范围增加了一倍

多。1966年3月,金石站新装备的64米DSS-14

天线重新建立了与水手4的联系,把上次没传

送的16和17两张照片成功断点下传,创造奇

迹!(参见图31)

它们以接近120°的经度间隔均匀地分布

在地球上,通过这三个深空联合体的交互配

合,可以将无覆盖区域压制到南大西洋等个

别区域。(参见图32)

(一)水手系列探测器小试牛刀初露锋芒

水手任务是1960年代和70年代的太空计

划,其目的是访问内太阳系和地球以外的三

个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参见图33)

水手1号因为运载器问题发射失败,作为

其备用星,水手2号在1962年8月27日发射升

空,当年12月成功飞掠金星,用红外线和微波

辐射仪,证实了金星表面被厚厚的二氧化碳

云层覆盖及其高温地表,反驳了之前认为金

星上存在海洋的理论。(参见图34)

水手1/2号的天线系统很大程度上是从突

击者(Ranger)探测器继承而来,采用四个天

线来满足各种飞行中的通信要求。

1、指令天线系统由安装在太阳能电池板

背面的旋转场天线和安装在太阳能电池板前

侧的偶极天线组成,用作入轨前后的通信,

工作频段890MHz。

2、探测器在中途机动之前,由位于探测

器顶端的全向天线负责和地面站进行通信,

工作频段960MHz。

3、在中途机动后并且在航天器的姿态得

到纠正之后,位于探测器六角形结构底部的

1.2米直径抛物面高增益定向天线开始工作,

由金属丝网作为反射面,整个天线重量控制

在5公斤以下;和Ranger 6/7一样,采用旋转场

天线馈源发射960 MHz右旋圆极化波。

在有了初步探测结果之后,美国并没有

像苏联一样死磕价值不大的金星,而是迅速

研发了水手3/4号转战火星探测任务,抢夺另

一个“第一”。

由于火星的距离比金星远了近一倍,水

手3/4号的天线较上一代探测器有两个方面的

图38 远看一口锅,近看是S/X双频大锅顶了个S频段的小天线。

图37 带了双摄像头的水手10古灵精怪,为了防止被太阳烤焦,穿了厚厚隔热衣

图36 水手3/4号的低增益天线在进行测试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061

Satellite

& Network

星空闪烁

Star

改动,一是高增益定向天线出现了一张新面

孔,反射器是一个椭圆形抛物面,长轴为1.17

米,短轴为0.53米,馈源由两个旋转场天线

构成,由玻璃纤维支撑桁架进行固定,发射

右旋圆极化,但频段提升到S波段提高增益。

(参见图35)

二是启用S波段低增益天线替代之前的全

向L波段天线,该天线为长2.1米、直径0.10米

的铝制圆波导棍,在末端是一个带反射器的

十字形波导缝隙右旋极化波发射天线。(参

见图36)

水手3号的太阳能帆板因整流罩缘故未能

打开,导致探测器失效,NASA在3周内对该问

题作了紧急处理,水手4号作为其姐妹探测器

于1964年11月28日成功发射,到达火星后第一

次拍摄了火星写真。

搞定火星之后,NASA腾出手用水手探

测器再次造访了金星(水手5)、火星(水手

6/7/8/9),赋予其更多的科学探测任务。

要完成内行星探测大满贯,只剩下最难

啃的水星,由于减速需要巨大的ΔV,做了大

量隔热改造的水手10号第一次使用一颗行星

(金星)引力辅助减速到达另一颗行星(水

星),顺便又观测了一次金星,成为第一个

探测两颗行星的探测器。同时她也是第一个

使用太阳风作用在太阳能电池板上,积少成

多辅助航向修正的航天器。(参见图37)

排除掉中间个别小问题,如水手7号电池

气体泄漏导致的短暂遥测信号丢失、水手10

号掉油漆导致姿态失稳、水手10号星载计算

机偶尔无故重启之外,项目整体如果和苏联

比起来,可以说是顺风顺水,拿下多个“第

一”。没有比较,真没有伤害。

(二)旅行者号的外行星探测历程

美国人下一步的雄心是把木星、土星、

天王星、海王星这4颗外行星一网打尽,恰好

在这个时候遇到了176年一遇的机会,这4颗

行星的几何排列会帮助深空探测器一路“化

缘”借天体引力加速,完成不可能在这么短

时间内完成的探测任务。NASA设计了旅行者

号两姐妹:姐姐旅行者1号定位为“快”,主

要探测木星及土星,因此比她的妹妹还要晚

062

《卫星与网络》2019年8月

发射,利用更快速的轨道到达木星及土星;

妹妹旅行者2号,求“稳”,被设计可以利

用一个不寻常的路线来探测4颗外行星,完

成史诗般的“行星之旅计划(Planetary Grand

Tour,它是NASA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所发

展的计划)”。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超远距

离的深空测控和通信,这个距离比内行星要

大一个数量级以上。

铺垫工作其实在之前提到的水手10号上

已经启动,1973年的水手10号进行了X波段试

验。采用8GHz的X波段,同样的收、发天线尺

寸和S波段相比可以增加11.32dB的增益,换句

话讲可以让10米直径的天线发挥出36.8米的效

果,优势显著。

水手10号探测器采用X波段与普通S波段

相干下行链路把测距误差下降了80%,同时

还利用X波段进行更高精度的空间科学探测试

验,证明了X波段链路的可行性。因此旅行者

号的主天线采用了S/X双频天线,而且是大锅

顶小锅,一个顶三个。(参见图38)

旅行者号的抛物面主天线直径3.66米,

引入了一个频率选择副反射面(A frequency

selective subreflector,FSS),这个副反射面

反射高频段X频段信号,但对低频段S波段畅

图39 旅行者号的抛物面主天线的结构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Frontier Research

前沿探索

通无阻,因此是同时作为X波段的卡塞格伦

天线和S波段的正馈抛物面天线,S波段的馈

源安装在副反射面后。其中X波段的主天线增

益为47dB,兼有12和22瓦两档功率的发射模

式。另外设计者又巧妙的在副反射面上装上

了一个S波段的低增益天线,一举三得。低增

益天线直接向地球发射圆极化波,波束宽度90

度,在初始飞行阶段不需要精确对准,降低

探测器姿态控制要求。(参见图39)

神奇的频率选择副反射面是Nomex蜂窝

芯夹层为结构,两面包覆Kevlar材料,铝制偶

极子无源谐振单元整齐排列,镶嵌在内外表

面,形成对X频段电波的反射,原理就像你家

微波炉的面板,网孔形状就能把2.4G的微波予

以反射隔绝。测量数据显示,旅行者号的这

款FSS在S波段透射损耗<0.1 dB,在X波段反射

损耗在0.1和0.2 dB之间。(参见图40)

随着旅途不断的延伸,NASA的科学家使

出了各种招数,旅行者号和地面的DSN不断

接受硬件和软件的改造以适应渐行渐远的距

离,保持通信并高速下载获取的照片和科学

数据:

1、采用天线组阵技术:

1974年9月,金石使用两个26米天线和64

米天线进行组阵接收水手10号的信号,达到了

117 kbps的速度,验证了天线组阵技术的可行

性,为旅行者号的地面信号接收能力拓展做

好了技术储备。

1980年8月中旬,64米和34米的天线组阵

应用于旅行者1号,阵列增益与单独的64米天

线相比增加了0.62dB(约15%);当旅行者2

号于1981年8月到达土星时,阵列增益与单独

的64米天线相比增加了0.8dB(约20%),这

是双天线组阵迄今为止最好的工作成绩。

2、天线改造:

在1982年~1988年期间,DSN将64米天线的

直径扩展为70米,而且同时支持X波段以及S波

段来作为上行和下行传输的载波,大大增加了

探测能力,从而可以支持旅行者2号与海王星

相遇活动中的跟踪与控制任务。(参见图41)

3、采用压缩技术:

为了更高效的传送数据,1986年“旅行

者”号探测器遭遇天王星时,NASA首次将数

图43 “麦哲伦”号金星探测器。直径为3.7米的主天线一物两用

图42 位于新墨西哥州国家射电天文台豪华的天线阵列

图40 频率选择副反射面的表面贴满十图41 DSN金石64米站改造成为70米

字形的阵子反射X频段电波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063

Satellite

& Network

星空闪烁

Star

据压缩技术用于深空应用中,压缩率为2.5:1。

4、启用新的编码技术:

旅行者2号在探测天王星时,启用(7,1/2)卷

积码和(275,223)RS码级连,信噪比门限下降至

2.53dB,比无编码的PSK调制改善增益7.97 dB。

5、采用异地天线组阵技术:

旅行者2号在抵近海王星时,位于美国

加州金石的70米天线及2个34米天线,与相

距1000多公里、位于新墨西哥州国家射电天

文台(National Radio Astronomy Observatory,

NRAO)的27个直径25米超大规模阵列天线

实现组阵,完成了高质量的信号接收任务。

(参见图42)

观察到了苏梅克-列维九号彗星罕见的撞击木

星现象,这是人们首次直接观测太阳系的天

体撞击事件。另外传回的数据表明,在木卫

二的表层下可能有海洋。“木卫二上有水”

的猜想期待着进一步的探索!(参见图44)

受到伽利略号成功的鼓舞,美国和欧洲

等17国进一步合作,又研制了一个飞向土星的

太空探测器,并且为了纪念法国天文学家多

米尼克·卡西尼当年发现土星光环的环缝,

就把这颗太空探测器取名为“卡西尼号”。

“卡西尼号”还携带了一个专门用于探测土

星最大卫星土卫六的探测器,取名为“惠更

斯号”。S波段演进到X波段通信的效果是非

常显著的,科学家从1980年开始研究和开发

启用更高的Ka波段(32 GHz),可以较S波段

提升22.9dB增益,卡西尼号是这个研究的受益

者,她的高增益主天线可以在S/X/Ku/Ka四个

五、后旅行者号的深空探测器时代

水手系列、先驱者系列、海盗1/2号的

火星登陆以及旅行者号在冷战的太空竞赛中

拿下了无数第一,完成了对太阳及各大行星

的“泛读”,求得了深空探测的极限,随后

发达国家独立或者合作开启了对各大行星的

“精读”模式,不过美国依然是领头羊。

1989年5月5日美国发射“麦哲伦”号金星

探测器。拥有直径为3.66米的主天线,是旅行

者者项目3/4号取消遗留下来的,不过在此次

任务中既用做深空通信用天线,也当成雷达,

而且是合成孔径雷达的天线,以不低于300米

的分辨率测绘金星,这样高的精度是以往探测

金星的航天器所未曾达到的。(参见图43)

1989年发射的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是美

国和联邦德国合作的项目,也采用了旅行者

号同样的三合一天线设计,只不过抛物面改

为了可展开的伞面,直径达到了惊人的4.8

米,由2台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偶发电,可提供

0~480瓦的电力。不过,阴差阳错,这个伞

在太空因为润滑剂干燥没有正常打开,只能

靠顶部的低增益天线临时替补,传输功率仅

为高增益天线的万分之一。怎么办?项目团

队依靠DSN的天线组阵技术,临时启用更强

自纠错能力的卷积码和R-S码级联降低信噪比

门限,以整数余弦变换(ICT)压缩算法实现

高达20:1的图像压缩比(有损,也是无奈之

举),挽救了整个探测任务。

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在1994年7月近距离

064

《卫星与网络》2019年8月

图44 伽利略号借鉴了旅行者号的三合一天线设计,抛物面天线改为了可展开的伞面

(实际未展开)

图45 卡西尼号的主天线可以在S/X/Ku/Ka四个无线电频段进行信号收发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Frontier Research

前沿探索

无线电频段进行信号收发。卡西尼号同样是

核能驱动,2017年,任务结束之后进入土星大

气成为一颗亮丽的流星!(参见图45)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天线下方的主馈源

边上,还有一些小喇叭,这其实是卡西尼号

携带的Ku波段合成孔径雷达的馈源,一共分

为4组20个小喇叭,专门用来探测不少人提出

的“最合适人类移居的星球”——“泰坦”

(土卫六),确认了泰坦有一个由纯液态甲

烷组成的巨大“海洋”。(参见图46)

惠更斯号探测仪原本通过卡西尼号做中

继,向地球回传信息,但欧洲工程师犯下低

级错误,卡西尼和惠更斯号探测器之间出现

通讯障碍,这次又是深空测控网救场,做了

调整直接捕捉惠更斯号发出的微弱信号,获

得了50%的照片,再一次挽救了任务。

NASA另外于2006年1月19日发射了“新视

野”号探测器,其主要任务是探测冥王星及其

最大的卫星“卡戎”(冥卫一)和探测位于柯伊

柏带的小行星群。但该探测器还在赶路时,国

际天文学联合会就开除了冥王星的“行星”资

格,此次探测任务的意义无形中也被“降级”。

“新视野”重478.4公斤,整个外形有点

像三角钢琴顶了一口大锅。此次去冥王星的

路途非常遥远,天线设计也颇为讲究。高增

益天线抛物面盘的直径为2.1米,高增益波束

仅0.3度宽,即便在遥远的36倍日地距离下也

可以达到600bit / s的回传速率,但要求航天器

准确地指向地球,这对于姿态调整来说是件

辛苦的工作,要不断地跟踪、指令控制和指

令引导,而且往往要消耗宝贵的推进剂。因

此“新视野”号带了中增益和低增益天线分

别在不同阶段使用。其中低增益全向天线在

大约1倍日地距离下工作,为初始任务阶段调

试提供通信;30厘米碟形天线的中增益天线波

束宽度4度,只要探测器粗粗指向地球都能满

足通信需求,简化了任务。(参见图47、48)

展到将样品带回地球,这方面美国、日本、

欧洲暂时领先。

飞向深空的探测器取得令全人类自豪的

成绩,但不能忘了在地面默默无闻工作的深

空测控网,可以说深空测控网能看到多远、

听的多清、算到多准,决定了深空探测器能

够走到多远!唯有他给力的测控,搭建起与

探测器天线之间可靠的信息桥梁,才能让我

们获知更多地外的奥秘!

视线转到中国,我国的深空探测起步较

晚,投入不多,也尝到过俄罗斯火箭不靠谱

的痛苦,但还是步履扎实往前走。新增了上

海65米射电望远镜和佳木斯66米、喀什35米、

阿根廷35米三个深空测控站。其中最大的佳木

斯深空站波束宽度为0.04度,其深空探测作用

距离达到4亿公里,为嫦娥1~3号探月任务保

驾护航,协助攻克了“绕、落、回”前两个

难关!(参见图49)

据悉嫦娥四号将在2018年12月8日凌晨发

射,此次任务将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登

陆,任务相关的“鹊桥”中继星也已发射成

功。衷心祝愿此次任务成功,让我国在深空

探测上能够越走越远!(全文完)

SATNET

图48 目前新视野号正在奔往柯伊柏带小

行星群

图49 佳木斯深空站的工作人员(来源 |

科学大院)

图46 卡西尼号的“多用途”天线图47 新视野号的结构图

结束语

本节在介绍深空探测器天线的同时,顺

道对人类深空探测史进行了简要介绍。事实

上,目前的深空探测已经由行星延伸到小行

星,科学任务由着陆、地表漫游取样分析拓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065

Satellite

& 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