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8日发(作者:)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伟人事迹5篇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伟人事迹篇1

屠呦呦5日晚上接受钱江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她是5日当天看电视时才知

道得奖的。谈及获奖感觉,“没有特别的感觉,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

“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大家一起研究了

几十年,能够获奖不意外。”

屠哟哟获诺奖对中国意味啥?屠哟哟的诺奖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这是“中国

制造”的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

中国科学界与诺贝尔奖之间纠缠了几十年,曾有*写到“中国科学家诺奖之

路:曾无限接近 又渐行渐远”。曾经最有希望的是生于江苏的华罗庚,但因诺

奖中并无数学家,最终愿景落空。

20世纪中期以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共计5人,物理学家李政道、

杨振宁、丁肇中、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以及药学家屠哟哟。

这5人中,前三位为美国华裔,李远哲生长于台湾,只有此次获奖屠哟哟是

土生土长的中国内地本土科学家。

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的一个书香门第,她是家里5个孩子中惟一

的女孩,名字典出“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意为鹿鸣之声。名字是父亲起的,

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伟人事迹篇2

初闻屠呦呦的人,都会被她的名字所吸引。

屠呦呦的名字缘起《诗经·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鸣,意为鹿鸣之声。而更让

人津津乐道的是,呦呦鹿鸣的后半句食野之苹,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

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屠呦呦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

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在我的

童年,我亲眼目睹了民间中医配方救人治病的场景。然而,我从没有想到我的一

生会和这些神奇的草药关系如此紧密。

1930年年底,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作为家中5个孩子中唯一一个

女孩,屠呦呦一直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她的高中同学陈效中回忆说,屠呦呦在班

上不声不响,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

尽管成绩并不突出,但屠呦呦还是在1951年考入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

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一直工作至今。

屠呦呦十分低调,即使是获奖后,她都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在普通人看来,

她有些神秘,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但在朋友眼中,屠呦呦是个十足的马大哈。屠

呦呦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一次,她的身份

证找不到了,让我帮忙找找,我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

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么停当。同学们见了后都笑话她。她家务事不灵光,成家

后,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先生做。陈效中回忆道。

虽然,生活中的屠呦呦不拘小节。但碰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她会表现出异于

常人的坚毅。

在青蒿素研究上,屠呦呦花费了很多精力。接到523项目的时候,她已接近

不惑之年,而她的女儿才3岁,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老母亲抚养。由

于当时长期做实验,过劳的屠呦呦染得一身的病。

而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看来,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药的

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伟人事迹篇3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和治疗疟疾上的卓越研究,

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死亡率,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

贡献。诺奖既是对这一成就的褒奖,更是对科学家们智慧与心血的回报。而实验

室里千回百转后柳暗花明那一刻的惊喜和满足,或许也会比不曾奢求的荣誉更恒

久。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真正了结了多

年以来国人的“诺奖情结”。回头再看,这一情结的熨平,还有更多值得咀嚼的

地方。

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选择了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

愿,可以说是中国本土科研体系所培养的获诺贝尔科学奖第一人。她的获奖,无

疑能增强我们这个时代科学家们的自信心。40多年前,科研人员与外面的世界

交流不多,可供查找的文献很少,在相对简陋的条件下,还能作出如此重要的原

创突破;40多年来,中国科研人才的积累厚度、科研条件的优越程度、全球合作

的深度广度,不断水涨船高,许多领域已经赶上甚至领先国际水平,有理由相信

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屠呦呦”。

屠呦呦也让人看到,无论是诺贝尔奖还是SCI论文,或是《科学》《自然》

等国际刊物,都只是一种评价手段。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坚持学术方向、

坚定学术追求、坚守学术信仰,没必要妄自菲薄,更没必要被牵着鼻子走。有些

人还在怀疑“诺贝尔奖有没有照顾中国人”,这种缺乏信心的表现已经不合时宜

——科学大奖不会照顾任何人,只要有了足够的资格,自然就会被关注到。

另一方面,屠呦呦代表中国大陆科学家“破冰”诺贝尔奖,也是对那些希望

毕其功于一役的速成论者的提醒。科学有自己的规律,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它

无法严格地用投入去预测产出,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就能创造出新事物,也很难

按部就班达到预定目标。科学的通途有很多走法,无论头衔和身份,无论领域和

方法,“科学家”才是唯一的、纯粹的标签。有人描述得很形象,真正钟情于科

学的人出发点并非想去拿奖,也许一辈子不会有惊艳的成果,有人可能用毕生精

力,也只是在科学的某个关口书写了四个大字:“此路不通”。

对这些科学家来说,更灵活、更多元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在日

本,很多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来自民间机构或是企业;在美国,像微软这样的大公

司,集聚了一批有才华的科学家从事基础研究。我国对于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认

识,也在不断创新。最近出台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就明确,“研

究制定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办法,……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评价重点从研究

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类似导向和举措,无疑能让有

志于献身科学的整个世界都在感谢青蒿素和科学。中国科学家也要感谢屠呦呦,

有没有能力、是不是拿到诺贝尔奖,已不再是一个心结,正可迈开步子、自信前

行。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伟人事迹篇4

她默默无闻地在研究室里潜心钻研,被世界文化理事授于"爱因斯坦世界科

学奖",她发现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她还撰写了《青蒿及青蒿素类药

物》。 她就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中国药学家。1930年12月30 日生于浙江宁波,父亲在一本《诗

经》中根据"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他的女儿取名为"屠呦呦",从此屠呦呦与

青蒿素结下了不解之缘。

儿时的屠呦呦在家乡亲眼目睹了疟疾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从小就对中药感兴

趣的她下决心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的屠呦呦接受抗疟疾药物研究并担任组长。她查阅了大

量文献,借鉴古代用药的经验,她与工作团的成员们沉迷于实验研究中不能自拔,

有时工作地忘了吃饭,还有时过夜不睡觉地钻研,虽然长出黑眼圈,但丝毫没有

影响她工作的兴致。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地过去了,她与工作团的成

员们进行了380次实验,得出了190多个样品, 2000多张卡片。功夫不负有心

人,终于在? 1971年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疾有效提取物,她们用汗水浇灌出了

丰硕的果实,这一次的发现让屠呦呦坚信一定能发明出抗疟药物。

1972年,屠呦呦与同事们进一步了解青蒿,并从中提取了一种分子,命名

为青嵩素,他们进一步发明钻研合成了双氢青蒿素。在团队们的不断合作和团结

下他们针对疟疾根治,在实验室里不断奋斗,并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出了双

氢青蒿素,这一药物的发现挽救了数百万在生死线上垂死挣扎的人,对世界作出

了难以想象的负献。

面对"诺贝尔奖"这一巨大荣誉,屠呦呦总是说是属于科研集体团队的每一个

人和国家科学集体的。她还坚信这一奖项会激励更多的人。

屠呦呦奶奶,您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您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可您

却那么谦虚,您是那么的默默无闻,我要向您学习这种执着坚持的伟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