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30日发(作者:)
DBSCAN聚类算法原理及其实现
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最早由 Martin Ester、Hans-
Peter Kriegel、Jörg Sander 和 Xiaowei Xu 在1996年提出。与传统的
聚类算法(如K-means)相比,DBSCAN不需要预先指定聚类的数量,能够
自动识别出任意形状的聚类。
1. 密度:对于给定的半径$varepsilon$,在该半径内的点称为相容
点,如果一个点的半径内密度达到或超过密度阈值$mu$,则称该点为核
心点。核心点周围的相容点都属于同一个聚类。
2. 直接密度可达性:如果一个点达到了核心点的密度阈值$mu$,则
称该点直接密度可达。
1.初始化:选择一个未访问的点,判断其是否为核心点。如果是核心
点,则创建一个新的聚类,并将该点标记为已访问。如果不是核心点,选
择下一个未访问点。
2. 寻找可达点:对于一个核心点,找到其$varepsilon$半径内的所
有相容点,并将它们添加到同一个聚类中。将这些点标记为已访问。
3.拓展聚类:对于新添加到聚类的每一个点,递归地寻找它的相容点,
将它们添加到同一个聚类中。将这些点标记为已访问。
4.迭代:重复步骤1-3,直到所有点都被访问。此时,每个聚类包含
一组密度达到密度阈值的点。
下面是DBSCAN的Python实现: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ors import NearestNeighbors
def dbscan(data, epsilon, min_pts):
n = [0]
cluster_id = 1 # 聚类ID
def region_query(p):
return _neighbors([data[p]], epsilon,
return_distance=False)[0]
def expand_cluster(p, neighbors):
labels[p] = cluster_id
i=0
while i < len(neighbors):
q = neighbors[i]
if labels[q] == 0:
labels[q] = cluster_id
q_neighbors = region_query(q)
if len(q_neighbors) >= min_pts:
neighbors += list(set(q_neighbors) - set(neighbors))
i+=1
nbrs = NearestNeighbors(n_neighbors=min_pts).fit(data)
for p in range(n):
if labels[p] == 0:
neighbors = region_query(p)
if len(neighbors) < min_pts:
labels[p] = -1 # 噪声点
else:
expand_cluster(p, neighbors)
cluster_id += 1
return labels
```
在使用DBSCAN时,需要根据具体数据的特点调整参数,如
$varepsilon$半径和最小点数。请注意,DBSCAN对于数据的分布和参数
的选择非常敏感,因此需要进行一些实验和调整来获得最佳的聚类结果。
总结:DBSCAN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能够自动识别任意形状
的聚类。它通过判断点的密度是否达到密度阈值来进行聚类,能够识别噪
声点。DBSCAN的实现相对简单,但需要根据具体数据进行参数调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