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31日发(作者:)
清华管理评论 Tsinghua Business Review 2019年 第6期
打开社交媒体“拿得起放不下”的秘籍
59
打开社交媒体
“拿得起放不下”的秘籍
——从技术走向文化
王玮 苏倩倩 沈敏 | 文
社交媒体打破了人与人之间基于阶层、趣味、身份的界限,重构了等级秩序,
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心声。社交媒体构建的“超大话语场”使得“人人都
是麦克风”成为可能。
社
交媒体使得人人互联,迅速编织
成一张虚拟的人际大网,深入渗
透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在
这个充斥着形形色色内容的信息海洋
里,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出者,社交
媒体仿佛是流动着的数不清的水分
子,因为它们,让信息走出孤岛,
逐渐形成了联系在一起的、充满
活力的海洋生态圈。社交媒体的
威力如此之大,从年轻一代的“数
字原住民”到年长一族的“数字移
民”,所到之处悉数网罗。借助社交
媒体的魔力,人们开始从现实世界步
入虚拟空间。
中国社交媒体的发展历程
社交媒体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人类
沟通方式的进化史。它记录着人们从效率低
王玮: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苏倩倩:暨南大学管理学院ME硕士生
沈敏: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硕士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60专题研究 Feature
下、存在时滞的信件到可以瞬间收发的电子
邮件(e-mail),从可以和多人灌水聊天的
虚拟社区到基于熟人关系的社交网络,进一
步发展到可实时沟通的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最终向面对面交谈(face-
to-face)的沟通模式靠近。细细想来,社交
媒体的每一次“扬弃”都是在做一种努力,那
就是帮助人们缩短空间距离、打破时间界限,
从而试图达到面对面沟通的效率和效果。因
此,本文以此为线索梳理中国社交媒体的发展
历程(图1)。
从虚拟社区到社交网络
在中国社交媒介连上互联网之前,我们
依靠一纸信笺来传递信息、加强联系,不仅费
时费力、交通不便,而且时滞严重、效率低
下。接着,电报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信息的时效
性,受制于高昂的传递费用,不得不以内容大
幅减少为代价,导致一直处于“内容与速度不
可兼得”的尴尬境地。随着互联网的出现,
e-mail瞬间收发与大容量的优势很好地解决
了这个问题,极度依赖人工的邮递服务被技术
的创新狠狠甩在身后。但是,开放程度差、信
息较为例行化的e-mail真能满足人们扩大朋
友圈的社交需求吗?
答案显然是不能,于是就有了人们对虚拟
社区的探索。1994年,中国大陆第一个互联
网BBS“曙光站”诞生;1996年,求伯君在
珠海搭建了西线BBS;接着,利方在线成立,
并开辟“谈天说地”和“体育沙龙”两个版
块。一时间,各路大牛凭借着敏锐直觉纷纷聚
集到互联网行业,兵分几路,共同开启了中国
社交媒体最初的混沌时代。而中国论坛的真正
爆发还要归因于1997年足球迷老榕在四通利
方体育沙龙上发表的一篇《大连金州不相信眼
泪》。那一年,国足再一次止步世界杯预赛十
强,这篇帖子瞬间引爆全网,让体育界甚至全
中国认识到网络论坛的传播威力。
自此,BBS开始强势发力,呈现一片
欣欣向荣之态。之后三年,“猫扑大杂烩”
(猫扑的雏形)建立,“西祠胡同”诞生,
社交媒体的每一次“扬弃”都是在做一种努力,那就是帮助人们缩短空间距
离、打破时间界限,从而试图达到面对面沟通的效率和效果。
图1 中国社交媒体的发展历程
一对一
内容
丰富
时滞
性高
内容
不丰富
时滞性
降低
内容
丰富
时滞性
降低
内容
丰富化
一对一 / 一对多 / 多对多
即时性
提高
社交网络发
展达到巅峰
博客
BBS(天涯
论坛等)
信件电报电子
邮件
虚拟
社区
人人网
进阶
微博
高级
微信
初级
社交
网络
即时
通讯
面对面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清华管理评论 Tsinghua Business Review 2019年 第6期
打开社交媒体“拿得起放不下”的秘籍
61
“天涯”问世,直接催生了大量网络写手与
新兴词汇(如灌水、潜水、菜鸟等)。这三
大中文论坛也成为了中国初代网民的社交集
中地。显然,BBS超越了电子邮件的定向通讯
功能,允许多用户就各种主题自由发帖。正
如一个公共的包含多个议题的社区会议,参
与者可以浏览感兴趣的主题帖并随时进行讨
论,这极大扩展了用户的社交半径,提升了
信息传播的频率与深度。
跨入新世纪,中国互联网经历了难熬的资
本寒冬之后,又重新爆发出“不死不休”的顽
强生命力。乘此东风,Blog也从西方传入中
国,为自媒体的发酵培育了土壤。2002年,
专栏作家方兴东和王俊秀一起发表了《中国博
客宣言》,首次将Blog翻译成“博客”,期
待着“博客文化能引领中国向知识社会转型,
博客关怀能开启一个负责的时代”。让人唏嘘
的是,方兴东的预言未能成真,初期博客的开
放性差使得网民并不买账。直到2005年,新
浪重拳出击,推出Blog2.0公测版,利用名人
效应赢得大量忠诚用户,率先占领博客市场。
腾讯、搜狐、网易紧跟其后,各类门户博客的
全面爆发也带动网络文学和自媒体文化不断向
前发展。
不同于论坛的多用户不定向发帖,博客
以博主为话题发起人,其他用户选择浏览或评
论。这就好比大型会议中主题既定的分论坛,
博主就是分论坛的主持人,在这里参与讨论的
都是对主题兴趣浓厚且相对专业的人员。可
见,博客创立了“一主多辅”的新型交流模
式,用户可以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博主,针对性
更强,沟通效率也更高。
彼时的中国已经全面进入以用户生成内
容为主导的Web2.0时代。一时间,在网上发
布信息的门槛越来越低,同时缺乏合理的筛
选与分流机制,使得互联网这条高速公路越
来越拥堵,用户社交网络的在线运用与渗透
面临阻滞。这就导致当时在西方发展一片光
明的社交网络服务(SNS)无法在中国找到一
条合适的发展道路,直到留美归来的王兴带
来了一线希望。
回国创业的王兴从第一次失败中吸取经
验,发现“多多网”的用户一般会每周登陆一
次给朋友留言私信。这让他恍然明白“熟人关
系”对一个平台的价值,于是迅速调整团队,
在2005年底推出了模仿Facebook的校内网。
虽然初期发展并不一帆风顺,但是显然方向
对了。一时间,校内网出现了许多竞争者,
如北大的底片网、陈一舟的5Q网,SNS模式
终于爆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最终,与5Q网合
并的校内网一步步占领了校园市场,用户高
达7000万。2009年,校内网正式更名为人人
网,标志着中国社交网络的发展走上巅峰。
从社交网络到即时通讯
在社交网络领域,人人网并非没有敌手,
诞生于1999年的QQ就是它的最大威胁。进入
新世纪后,QQ发展势头良好,积累了一定数
量的活跃用户,为与“人人”一战奠定了基
础。2009年1月,QQ校友上线,向SNS迈出
了试探性的一步,买下域名,开
启QQ空间由个人主页向社交网站的转型。然
而,这场让世人瞩目的SNS大战未敲响锣鼓就
已悄然结束。QQ校友、QQ农场等空间应用
似乎带着社交的天然基因,凭借QQ的庞大关
系网迅速击败人人网,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内第
一社交网站。至此,QQ走上神坛,腾讯也奠
定了社交帝国的统治地位。
然而,谁也不能忽视市场的变化,瞬息的
迟疑与误判就会错失良机、落后于人,即使是
屹立不倒的腾讯帝国也不能幸免。而这一次,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62专题研究 Feature
腾讯与胜利失之交臂。
2007年,为了满足用户随时随地进行记
录和分享的需求,王兴借鉴Twitter轻便的模
式创建了“饭否网”,一出现便吸引了大量用
户,由此社会舆论平台初现雏形。然而,由于
言论过于开放,导致大量敏感词汇充斥网络,
饭否网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临时关停。虽然其
昌盛时代已经过去,但是短平快的信息发布方
式已深入人心。有了前车之鉴,新浪把握时
机,推出了国民现象级产品——微博,重新定
义了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
技术的发展,微博凭借其天然的移动属性迅速
步入鼎盛时期。李开复在《微博,改变一切》
中直言,“因为有微博,网络传播的社会化时
代已经到来!”
这一次,腾讯整整落后8个月,紧紧追赶
新浪的同时又身陷著名的3Q大战。为了应对
微博的种种功能,QQ丰富了在功能机上的一
切应用,于2010年上线全新皮肤引擎、QQ大
视频、多问题验证等人机交互功能,视觉设计
上更简洁明快。同年10月份,QQ同时在线人
数创历史新高,达1.2亿人。然而,3Q大战让
QQ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为PC时代染上了一丝
凄怆的色彩。
在辽阔的互联网时代,事物的更新换代
总是出人意料。2010年,一款名为“kik”的
社交App迅速蹿红。雷军和张小龙都很看好
它的发展前景,认为这是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
的天赐良机,于是分别开发了“米聊”和“微
信”,展开了一场你追我赶的生死之战。经过
初期短时间的落后,张小龙的微信团队开始奋
起直追,接连推出了“摇一摇”、“附近的
人”等功能,最终借助强大的基础性能,赢得
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作为即时通讯社交媒体中的佼佼者,QQ
和微信不拘泥于文字表达,听觉和视觉双管齐
下,让人们既能文字寄情,又能语说心意,更
能目视彼此,缩短心灵的距离,助力社交模式
的变革,其丰富多维的功能让用户的沟通方式
不断向面对面交流靠近,为用户打造极致的社
会临场感(Social Presence)。2019年1月15
日,微信迎来一次“围剿”,挑战者分别是今
日头条张一鸣的社交产品“多闪”,快播创始
人王欣的“马桶MT”,以及来自锤子罗永浩
发布的产品“聊天宝”。但是在微信这一社交
霸主面前,其它的社交媒体也只能如夜空中的
流星般一闪而逝。
指尖上的中国——微信
从2011年“微信”(Wechat)问世至
今,共经历了5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即时通讯
阶段——语音对讲阶段——全民聊天阶段——
视频聊天阶段——功能丰富化阶段。截至目前
为止,其全球用户数量已突破10亿,成长之迅
猛令其它社交媒体只能望其项背。而微信真正
的魔力更是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它强大的功能
上,具体包括沟通、支付、交通、媒体、虚拟
商品、电子商务等方面,渗透在大众生活的方
方面面,实现了人们社交方式的再一次变革。
然而这一现象在美国则显得不可思议,
据调查,近六成美国人每天使用1-5个应用软
件,而几乎三分之一的美国人每天要使用10个
沟通工具。而在中国,近10亿用户只用一个微
信就够了。微信就好比中国家庭厨房里的一把
菜刀,用这把刀可以完成所有的中餐配菜;而
Whatsapp私信工具、Instagram图片查看工
具、Airbnb住宿预订、Uber打车等工具就好
比功能各异的西式餐刀,西式厨房的西餐就是
由这一整套刀具来完成的。
2017年,微信驱动的信息消费总额达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清华管理评论 Tsinghua Business Review 2019年 第6期
打开社交媒体“拿得起放不下”的秘籍
63
2097亿人民币,带动了包括出行、餐饮、购物
等3339亿人民币的传统消费。微信凭借自身完
美的商业闭环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使用粘性,深
深植入到大众生活之中,牢牢锁定用户群。截
至2018年7月12日,微信支付可在全球四十多
个国家/地区合规接入,跨境支付结算币种已
包含13种货币。受惠于小程序及微信支付越来
越普及,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微信月活
跃账户达10.8亿,同比增长10.5%,日登录量
超过10亿,每日有450亿信息发送,4.1亿次音
视频呼叫。微信以其优质的用户评价和极高的
使用率让其它社交媒体望尘莫及,大大弱化了
人与人的时空概念,营造了新型的文化氛围,
改变了人们工作生活的方式。
微信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每天的生活中,
以下的场景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图2):早上
醒来,刷刷朋友圈,浏览昨晚的好友动态,查
看早间新闻;出门后,扫微信乘车码上公交地
铁,接着打开公众号,阅读几篇优秀的公众推
文;下车后,用微信支付购买早餐,上午在公
司处理群消息,中午微信联系同事一起用餐并
发起群收款;傍晚下班后,路过超市,领取商
家红包后用微信支付购买晚餐,晚餐后跟远在
家乡的父母微信视频聊天。以上的场景是如此
的熟悉,又是如此的温馨!微信已经完全渗透
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悄悄地把工作和生活
联系起来。
就像人离不开空气,鱼离不开水一样,社
交媒体正逐渐变成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必需品,
仿佛罂粟般让我们深陷其中,欲罢不能。我们
渴望近一点、再近一点地接触它、拥抱它;同
时,我们又恐惧社交媒体带来的零距离。社交
媒体这把双刃剑该如何使用,已经成为摆在我
们面前亟需思考的社会问题。而作为社交媒体
中的佼佼者,微信仿佛一个巨大的磁场,全方
位地将用户吸附其中,逐渐成为“国民级”社
交软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每个角
落,打造了“全民微信”的认知体验。
微信的“魔力”:技术跨界扩张,文化深
耕细作
微信的成功得益于它将技术与文化完美
的结合,从技术悄悄过渡到文化,借此实现从
沟通工具的使用到圈子文化的打造。现实生活
中,我们时常观察到以下四种现象:虚拟世界
热火朝天,真实世界孤独更深;利用微信管理
“圈子”,寻求归属与认同;人际边界逐渐消
失,社会角色开始模糊;过度依赖微信,生活
被微信“绑架”。以下将从这四个现象入手,
分析微信各种功能背后蕴藏的文化现象。
图2 “微信用户”平凡的一天
7:00
早上醒来
刷朋友圈
浏览早间新闻
8:30
公司楼下
微信支付
购买早餐
10:00
忙里偷闲
刷朋友圈
了解好友动态
12:45
准备午休
跟微信好友聊天、
群内互动
18:30
下班回家
收取商家微信
红包
支付晚餐费用
22:00
准备睡觉
睡前聊天,
互道晚安
7:45
出门上班
路上利用零散
时间推文玩游戏
9:00
开始工作
回复群消息
联系工作伙伴
12:00
共进午餐
群收款
支付餐费
18:00
准备下班
刷朋友圈
与好友互动
20:00
看电视&上网
读文章、与朋友家
人微信视频聊天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64专题研究 Feature
图3 差序格局中个人社会关系的演变
社会
家族
家庭
个
人
社会
单位
家庭
个
人
社会
社区
家庭
个
人
社会
家
族
单
位
个人
微信的成功得益于它将技术与文化完美的结合,从技术悄悄过渡到文化,借此
实现从沟通工具的使用到圈子文化的打造。
熟悉的画面,孤独的内心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热热闹闹的除夕夜,
一家人欢聚一堂,小圆桌上摆着满满当当的一
桌美味佳肴,大家围坐一起,年味十足。气氛
本该热烈,可大家都在低头忙碌,盯着手机时
而微笑时而发呆,从同学群跑到工作群,马不
停蹄地给各方好友送去群发的新年祝福,餐桌
旁只剩下年迈的父母与孤独为伍。
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想必你也一定经历
过。常常听到有人疑惑:为什么最“亲”的人
就在身边却说不了几句贴心话,和千里之外的
好友却能聊得火热?偶尔也听到好友感慨:在
微信上聊天就像“赶场子”,这场还没结束,
下场已经开始,奔波于各种微信群中,只觉自
己像个时刻化好妆的“戏子”,越来越孤独。
无疑,微信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让我们认
识更多的朋友,扩展了我们的社交圈,可内心
世界的孤独却在肆无忌惮地叫嚣。追本溯源,
该现象可能存在两个原因:一是基于差序格局
理论,“亲疏有别”早已深深刻在中国人的
心里,而高度互联的社交模式已然扭转了我们
对“亲”、“疏”的定义;二是由于微信本身
“有限度”和“碎片化”的交流模式。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社会关系就
像一块石头抛入水中所荡漾开来的一圈一圈的
涟漪(如图3),中心势力的变化影响了圈子
的大小和层级。而个人就处于圈子的中心。从
古至今,中国人尤其看重亲疏关系,而家庭一
直是社会关系中最亲密的圈层。随着年龄的增
长,每个人的社交圈就会从最初的家族为次亲
密群体变为家族、单位和社区三者分庭抗礼,
逐步扩大个体的社交范围。
但是,今天的互联网技术使得人人互
联,差序格局中的亲疏关系又有了新的解释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社
区
清华管理评论 Tsinghua Business Review 2019年 第6期
打开社交媒体“拿得起放不下”的秘籍
65
图4 移动互联时代“亲疏”关系新解
圈子的归属感,身份的认同感
“圈子”这个词并不新鲜,“娱乐圈”、
“记者圈”等都属于“圈子”。我们每个人都
因为工作、兴趣、经历、性格等各种原因而身
信息
基石
处不同的“圈子”,用我们自己的标准界定圈
亲
区分
疏
内人和圈外人,从“圈子”里获取圈内人的
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也就构成了带着个人
DNA的社交网络。
正如心理学家海德(F. Heider)提
出的改变态度的“平衡理论”,也被称为
“P-O-X理论”,P代表认知主体,O为与
P发生联系的其他个体,X则为P与O发生联
系的一个任意对象。而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
下,“P-O-X”模型向立体化演变,学者们
赋予X新的涵义,即对信息持有的态度(如图
5)。该理论讲的是一个人会在自己的认知架
构内,组合彼此之间对一些事物的态度,形成
不同的各类群体(即我们所说的“圈子”),
并且常常受他人对该对象态度的影响,达到再
次平衡,人们会不断向与自己态度一致性较高
的群体靠近。
微信作为使用频率最高的社交媒体,毫无
疑问为我们建立圈子、走进圈子提供了坚实的
技术保障。我们可以利用“朋友圈分组”功能
将列表好友划分为不同的“圈子”,如有一起
考研的研友,有一起运动的健身爱好者,有工
图5 互联网技术下“P-O-X理论”示意图
个体间的兴趣、爱好、信仰、价值观等的相似性
(如图4)。以互联网传递的信息为基石,根
据不同个体间的兴趣、爱好、信仰、价值观等
方面的相似性,将匹配度高或者交流比较频繁
的个体或群体归类于“亲”的范围,这显然与
我们传统意义上将家人直接划分为“亲”的关
系大不相同。相应地,在频率和话题选择上,
对于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人或事,我们会保持极
大的热情以及较高的聊天频率,这些人可能是
志趣相投的同学或好友。而基于血缘的强关
系,由于彼此过于了解,往往容易被我们忽
视,慢慢演变成“一个星期都说不了两句话”
的弱关系。
此外,由于微信“有限度”和“碎片化”
的交流模式,人们在表达上往往显得“意犹未
尽”,因此也产生了许多“孤独症患者”。线
上的多窗口对话和群聊拓宽了社交圈,人们在
同一时间可能面对的是许多不同的个体或群
体,往往一个对话结束后需要快速切换角色进
入到下一个平行的聊天界面,这就导致无法深
入聊天,出现应付式的潦草回应。遗憾的是,
我们打开了一个朋友圈子,却没有打开一个心
灵世界,在热火朝天的交谈、忙碌的在线交流
之后,回归现实世界,发现留给我们的是更深
的孤独感。
自己(P)
与自己产生联系的其他个体(O)
对信息持有的态度(X)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66专题研究 Feature
作学习中的前辈,也有青梅竹马和闺中密友。
如果说“朋友圈分组”还属于个体基于主观意
愿的自我管理行为,“微信群”功能则天然带
有“排他”属性,无论主动还是被动,个体已
然被强行划分为“圈内”或“圈外”,基于共
同的目标、相似的爱好经历而获得归属感。
此外,在微信这个庞大的社交网络中,我
们常常需要从不同“圈子”的朋友那里获得认
同,因此我们会以适度或者过度曝光自己为代
价,以换取他人的欣赏、赞同与认可。最常见
的就是朋友圈的日常动态,一旦发布,我们就
会期待得到好友的“点赞”与“评论”,点赞
与评论越多,越能满足我们渴望被关注以及期
待获得他人认可的心理需求。那么,为什么我
们需要“圈子”,需要从不同的“圈子”中获
得身份的认可与归属呢?
究其根本,这是由中国人融于骨血中的
“集体主义”思想所致。我们的传统文化告诉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家国的一份子,谁都不
能离开集体而独立生存;我们需要和他人合
作,完成难度系数较高的工作;我们也需要得
到他人的认可,古时是父母君主,现在是领导
朋友。因此,我们很难离群索居地当个“独行
侠”,我们需要“圈子”给我们安全感和归属
感,以此不断加强自己不同角色的身份认同
感。于是,当我们要完成一项工作时,我们会
建立一个工作群,将所有进展与问题都展示在
这个“圈子”里,每向前跨进一步都会有人认
可,每遇到拦路虎都有伙伴一起面对;当我们
想要排解心情得到安慰时,报喜不报忧的我们
通常会将动态展示给最懂我们的三两挚友,这
个小小的“圈子”会陪伴我们走过人生的寒冬
与低谷,无论何时都是我们温暖的归宿。这就
是“圈子”带给我们的归属感,让我们时时刻
刻能感受到作为“圈内人”的身份认可感。
消失的边界,模糊的身份
社交媒体打破了人与人之间基于阶层、趣
味、身份的界限,重构了等级秩序,人们可以
自由表达自己的心声。社交媒体构建的“超大
话语场”使得“人人都是麦克风”成为可能。
如图6所示,不同个体间的距离可能天南地
北,但是通过共同的兴趣和话题,利用社交媒
体语音通话、视频通话、位置共享等功能,从
时间和空间上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文化
也就悄然嵌入,慢慢成为人们潜移默化、约定
俗成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的体现。各个圈子
之间因为文化的不断相融,边界就显得愈来愈
不明显,主要体现在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融
合化、真实在场与虚拟在场的模糊化、生活角
色与工作角色的灵活化三个方面。
私人领域&公共领域
信息的传播领域有“公共”与“私人”
之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发展,原本泾渭
分明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边界开始呈现出交
互性和模糊化的特点。微信作为一种即时通讯
工具,打造了用户间相互联系、信息共享、社
交互动的平台,极大满足了人们表达自我的愿
望,“在朋友圈发布自己的信息”逐渐成为一
种习惯,而由于转发功能的极大便利性和低成
图6 社交边界模糊化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清华管理评论 Tsinghua Business Review 2019年 第6期
打开社交媒体“拿得起放不下”的秘籍
67
本,人们之间的信息达到了高度共享。
但是伴随着这种信息共享,微信社交出现
了一种矛盾:即微信群圈层内的信息传播与信
息进入朋友圈传播的矛盾。例如,个体发布在
朋友圈上仅对部分好友可见的信息,经过好友
的转发,这部分具有隐秘性的信息就被更多人
得知,进而影响个体对于隐私的保护,边界由
此被打破。人们在私人领域发布的动态在社交
媒体的作用下,影响范围不断扩大,进而延伸
到公共领域,也就无所谓私人和公共了。
真实在场&虚拟在场
现实社交,比如聚会、谈心、互访等,重
在实际接触,要求双方身体在场,往往需要双
方投入一定的时间和情感。微信所提倡的圈子
文化与现实生活中的圈子有一定的耦合,它打
破了“在场”的边界,每个人在微信中都有自
己的数字身份,可以被视作是一串由11个数字
组成的手机号码,人们将信息以约定好的规则
进行编码解读,交流内容达成一致,效率达到
最优,因此是否真实在场也就显得不重要了。
例如,“红包”凝聚的是中国人自古有
之的习俗,是传统社会中个体所在圈子维系的
润滑剂与利益换取的手段。每个个体所在的圈
子不同,其认知水平和内在文化也不尽相同,
但可以从赠送红包的大小和时间上间接体现。
“微信红包”的出现正是为了适应中国传统社
交文化,将互惠、娱乐等元素进行完美融合,
为那些由于工作原因,难以在节假日与亲朋好
友相聚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情感维
系方法。微信红包一出现,立即受到人们的追
捧,“抢红包”成为网络热潮,让身体不在场
的遗憾通过互联网技术得以弥补。
生活角色&工作角色
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在不断模糊化,试问,
在下班时间收到同事的工作微信,你该如何处
理呢?微信中的好友组成不仅有生活中的,还
有生意伙伴、上司、同事,因此,微信在扩大
人们交际圈的同时,也延伸了工作的边界。朝
九晚五不再是工作与生活的分界点,八小时也
不再是一天工作的有效期,人们越来越成为工
作和生活的创可贴,哪里需要贴哪里。
人们对于好友的分类也逐渐模糊化,工作
中高高在上的领导,在微信朋友圈里可能变成
了一起运动的跑团跑友。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借
助于微信被打通了,一个人的多种角色充分展
现在朋友们的面前。人们在不同的社交状态下
也展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在虚拟环境中可以
随意展示不同的自我。在现实世界里一个不苟
言笑、不善言辞的人,在虚拟社交网络上展现
出的可能是他幽默风趣、妙语连珠的另一面。
在社交媒体搭建的“戏台”上,每一个人都是
表演者,将变脸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虚幻的世界,过度的依赖
著名思想家麦克卢汉说:“新媒介不仅
是机械性小玩意,为我们创造了幻觉世界;它
们还是新的语言,具有崭新而独特的表现力
量”。语言是融入在我们血液中的文化,缺少
了它,生活将难以维系。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
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社交媒体依赖
症”。社交媒体依赖症,是一种新的心理疾
病,指的是为了获得生理和心理的满足感和愉
悦感,用户往往会在社交媒体上耗费大量的时
间和精力,在未接触社交媒体时心理上焦躁、
空虚及生理上出现接触欲求,在接触之后即会
达到满足、踏实和愉悦状态的一种对社交媒体
使用的瘾癖。
何秋红等在《社交媒体依赖的心理成因
探析》一文中将社交媒体依赖归纳为以下八
种表现:(1)在任何时候总是想要打开社交
媒体;(2)容易中断思考、工作等任务而去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68专题研究 Feature
使用社交媒体;(3)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和
时间大大超过了预期值;(4)持续不断地看
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期望收到消息提醒、@、
评论等;(5)时感无聊而使用社交媒体,得
不到满足但却放不下社交媒体;(6)常常因
社交媒体延误了正常的工作、学习或其它更重
要的事;(7)尝试不用社交媒体但未取得明
显的效果;(8)不用社交媒体时常常感到空
虚、焦虑、不知所措。满足以上三条者,就有
社交媒体依赖倾向;满足以上五条者,就表明
患有社交媒体依赖症了。
随着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快速渗透,
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微信。微信
成瘾所映射的其实就是社交成瘾,人们加入
微信群,是为了建立某种关系,而社群所营
造的文化如同粘合剂般把原本独立的个体紧
紧联系在一起。这些由社会关系所构成的微
信群让人们内心感到满足且充实,进而发展
到难以割舍的地步。微信之于人,从最初猎
奇尝试到如今形影不离,与其说得益于微信
巨大的社交粘性,不如说是微信重构了我们
的生活方式。
“早上不起床,起床就微信,微信到天
黑,天黑又微信”,这反映了人们对微信的极
度依赖,由于担心漏掉任何与自己相关的信
息,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联系,都会使人们抱
着“宁可阅读一千,不可漏掉一个”的想法不
断刷新动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空虚的
心理。如今,社会上涌现出一大批宅男宅女,
长期足不出户、很少与人面对面交往、流连于
网络、渴望在虚拟世界自我实现。宅男宅女们
对于建立在虚拟世界的人际关系非常依赖,而
微信的摇一摇、附近的人等功能恰好为他们打
开了聊天的窗口。据统计,94%的微信用户是
活跃用户,61%的用户每天要打开微信10次以
上,超过1/3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30次以上。
由此可见,越微信,越依赖。
社交媒体从早期提升人们沟通交流的
工具,到今天渗透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角
落,潜藏着人与社交媒体二者间的“异化”
关系。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做过一
项测试,连续两个星期内观察一群年轻人使
用Facebook的情况。结果显示,使用频率高
的人,对生活的不满情绪也高,并且使用时
间越长,越觉得自己活得失败。人之于社交
媒体,是使用、掌握、控制、支配的关系;
但是,广受诟病的微博控、微信控已将二者
关系颠倒,人从主宰到受控,从主动到被
动,逐步被微博、微信所控制、支配甚至是
驱使。人创造的微博、微信从原来的为人所
用、服务于人,变成了支配性力量,人实则
被社交媒体所绑架。
本文责任编辑:周扬
*********************.
微信之于人,从最初猎奇尝试到如今形影不
离,与其说得益于微信巨大的社交粘性,不如
说是微信重构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