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日发(作者:)
认识过程举个例子
虽然就现阶段来说,对人类是如何实现对某事物认知的全部过程的介绍还未完成,但
现阶段不妨通过一个例子来对以上就目前来说介绍的完成认知要经历的步骤做一个简单的
概括和总结。比如,就本人来说,我平时爱听音乐。而可以听音乐的网站有挺多,如腾讯
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等。我听音乐有个习惯,我会把爱听的音乐放到自己创建的歌单里,
循环反复地听,直到听厌为止。
由于我对于音乐有种喜新厌旧的脾气,所以过不了多久我就会更换歌单里的歌曲,或
创建新的歌单去收录新乐曲。这就需要我再去网站提供的乐库里去寻找和发现新的旋律。
曲库里的音乐多得数不过来,但要碰到入耳的且适合自己心情的,尤其是免费的,有
时并不容易。我没有多数人一首一首地听的耐心,而是有时靠猜,有时凭直觉随心所欲地
挑选想听的曲目。
但即便这样偶尔也难逃好运气的眷顾,我就是这样发掘到宝藏的。像就在这几天,我
把歌单里的三首电视剧歌曲,分别是“我还是很喜欢你”,“不完美又怎样”,“月夜”
都听得乏味,平淡,令我一时难以再激动起来了。这时,我突然想到最近看了个片子的开
头,叫“蜗牛与黄鹂鸟”,拍得不错,不如搜一下它的主题曲听听。
于是我在网页里查找“蜗牛与黄鹂鸟的电视剧原声带”,得到了网易云音乐给出的八
个曲目。我就这么跳着听。第一首很平淡,没什么感觉;第三首的旋律不怎么好听,有点
怪怪的感觉;第五首怎么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第六首又像是在念经。直到听到第
七首歌名为“更好的自己”时,我一下子被它悠扬的,极富层次感的,像畅谈一般倾诉式
的,又像在取得辉煌胜利后极具自信般地宣告式的旋律打动了。我于是把它加入歌单,开
始还是与歌单里的其他曲目轮流听。后来感觉不过瘾,觉得其它歌和它比起来都黯然失色
了。
所以干脆开启单曲循环模式,反复地只听这一首,直到目前现在还未听厌。由于我不
是搞音乐创作的,所以对音乐只有浅薄的喜欢和不喜欢之分。对喜欢的音乐也只是多听而
已,不会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我对这首歌的认知也就止步于此了。
那么,纵观全过程,我对歌曲“更好的自己”的认知是如何实现的呢?其中最关键的
一步就是我将其同其它曲目作了“一分为二”的区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之前提到“我
觉得其它歌和它比起来都黯然失色了”,言下之意,对当下的我而言,这首歌的旋律胜过
了我听过的其它一切旋律。于是可以说我将“这首歌”从“其它一切旋律”中分离了出来。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胜过”指的是超出,也就是与众不同加上更好的意思;而“其它
一切旋律”是组成“其它”,即除“这首歌”之外的其它旋律的所有组成部分。
当这首歌不同于其它旋律中的任何一首时,我们就没有理由将这首歌同其它旋律归为
同一类了。这和前面段落里例举的“一分为二”是把整体的一个感受区分成截然不同的两
种感受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需要注意一下的是前面之所以强调“截然不同”,是因为只
有截然不同,处处不同,才不会因一处相同而被归为一类。于是,我们就这样将这首歌同
其它旋律分成不同类别,即分开了。这就印证了之前提到要实现对事物认知的第三步是要
将该事物同其它事物作“一分为二”的区分的道理。与此同时,我们有没有实现对电视剧
“蜗牛和黄鹂鸟”原声带里其它歌曲的认知呢?虽然我听过这些歌曲,知道它们和之前听
过的歌曲是不同的。
但由于我将这些曲调归类为同之前反复听过的直至听厌的歌曲一起,都是属于不能吸
引我的旋律。我没有再想去听它们的动力,而且我对它们也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所以实
践证明我没有实现对它们中任何一首的认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