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日发(作者:)

“后浪”一词的历时演变

作者:季 鸣

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18期

季 鸣

“后浪”一词成为时下的流行语,是由于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

(下文简称B站)推出的一部献给新一代青年的演讲视频《后浪》于网络上的爆火,随后央视

新闻转载这则视频,光明日报、新京报、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等媒体联合推介此视频,继而

被媒体网站、微博、朋友圈等高频次转发,点赞,评论,使其成为时下脍炙人口的词汇。

作为当下的常用词语,它的含义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发展。但即使是有着千

余年的发展,“后浪”当今的网络含义也并未与传统字典解释产生十分显著的差别,但时代丰

富和扩展了其内涵,并衍生了新义项。

基于这一情况,本文将从语料库的语料入手并结合传统词典释义,分析后浪一词的形成

与发展。随后利用各大搜索引擎,结合当下时事,尝试归纳 “后浪”一词在网络环境中最新、

最常见的用法。尝试给出区分古今“后浪”含义的具体界定,以期为传统词典的修订提供参考

意见。

一.古代汉语时期的“后浪”

“后浪”一词最早见于宋人刘斧的《青琐高议》;“我闻古人之诗曰:‘长江后浪推前

浪,浮事新人换旧人。’”[1]这里是一个比喻句,将“后浪”比作“新一代”,“前浪”比作

“旧一代”,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江面上后排的浪推着前排的浪,新一代将取代旧一代。”

由此可见,“后浪”一词最初诞生之际,反倒是其延伸意最为人所知。古汉语中,“后浪”一

词的使用离不开这句诗,句子中一旦出现这句诗,“后浪”在这个句子当中的意思便是新一代。

由于“后浪”经常随着原句“长江后浪推前浪”出现在这种积极性的语言环境中,其隐含义便

随之逐渐形成。这种隐含义在历史进程中反复出现,从而语言使用者不需要靠语言环境就可以

直接理解其含义,如果被听者顺利理解并且接受,这种隐含义就会逐渐固化凝结,最终就被语

言使用者自觉规约化为语言的常规义。“后浪”不仅通过语境吸收用于表示新生事物,而且还

吸收了原有语言环境的感情色彩。“长江后浪推前浪”句式中,“后浪”不仅是新一代,而且

是一定会战胜并取代前一代人或事物的、一直前行的力量。所以“后浪”还吸收了原句式中老

一代对新一代的情感寄托与不断进取的精神。

当然在其他的少数情况下,“后浪”也可指本义浪花。元杂剧《刘晨阮肇误入桃源》中

有;“水呵抵多少长江后浪推前浪,花呵早则一片西飞一片东,岁月匆匆。” 这里用长江后浪

推前浪比喻时间像滚滚而去的长江水,一去不回。这里的“后浪”便是“长江水”的意思。但

此处的“后浪”仍未脱离“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句式,依旧是处于一种连带使用地位。

而“后浪”一词单独出现在句中,已经是清朝的事情了。《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选辑》

中;“夏、秋数月,风涌尤猛;前波后浪,低昂一、二丈许,喷薄如雷。”[2]这里“后浪”的

意思便是其“浪花”本义。但是这种使用现象很少,一是“后浪”一词的隐含义深入人心;二

是脱离原句“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情况少见;三是“后浪”一词作为“浪花”意思出现在句中

的情况也极为少见。

二.现代汉语时期的“后浪”

到了现代,“后浪”一词大多数情况下依旧是随原句被化用;比如毛泽东的《七律·洪

都》中写到;“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1]1965年12月24日,毛泽东在73岁

诞辰的前两天,由杭州来到南昌,下榻在赣江边上的一座宾馆里。南昌市有著名的滕王阁,南

昌又是革命的发祥地。结合时代背景,这里的“后浪”指的是 “新生革命力量”。

而2020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后浪”一词在B站《后浪》这一视频的助推之下,在微博、

知乎、微信等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又因网络上对《后浪》这一视频的争议颇多,所以“后浪”

一词也因为这一视频而被网友争论不休,进而成为2020年网络十大热词之一。

在视频播出之前,提到“后浪”,人们脑海中出现最多的还是与“长江后浪推前浪”这

一诗句有关的内容,或是指江面上普普通通的浪花。但随着这则视频以《后浪》为标题,想要

以“后浪”代表青年群体,“后浪”是否能代表青年群体引起万众瞩目,众多营销号也纷纷在

此基础上讨论“后浪”一词是否能代表青年群体,由此激起全民探讨“后浪”的热潮。

想要探究“后浪”一词在新时代的含义,需要追本溯源。B站将《后浪》这则视频称为

“献给新一代青年的宣言片”,视频由演员何冰以极富有感情的演讲方式,强调了“新生代、

年轻人、青年、年青一代”都属于“后浪”的组成部分。视频以演讲为旁白,同时穿插了大量

混剪画面,这些画面由B站 UP主拍摄或提供,是当代青年流行文化的剪影。B站的用户主要集

中于15到30岁这个区间,这就代表着B站视频的受众主要集中于00后与90后,加上B站有

意将视频放在五四青年节前夕推送,B站明显的将“后浪”这一词指向了当代青年。

截止2020年12月13日,《后浪》这一视频在B站的播放量高达3048.6万,弹幕数达

到27.6万。笔者“按热度”抓取了5月3日人民日报微博平台《后浪》视频用户评论前1000

条评论,在1000条评论中出现了150个高频词汇,分析发现,网友们的态度既有对未来的乐观

积极,也有对现实的焦虑和失望,其中表达积极情绪如“眼里有光”“感动”“梦想”“加

油”“激励”“拥抱”等词语出现的总次数为374次,表达负面情绪如“韭菜”“黑暗”“压

力”“黑暗”“嘲讽”“抱怨”“失望”等词语出现的总次数为353次,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两

级分化现象。

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有很多点,比如《后浪》这则视频中穿插的画面尝试呈现出新一代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视频中展示了青年使用VR、Cosplay、利用ipad学习、组装高达模型、

看电影、旅游、摄影、参加电子竞技比赛、进行极限运动、身穿汉服跳舞、演绎民族乐器等画

面。视频的初衷在于展示多种形态的青年流行文化,但这也是引起两极分化的关键之处。

就拿极限运动来说,极限运动文化门槛高、消费高、风险高,玩家较少。所以说这些活

动是无法将当代青年这一群体完全概括的。首先,B站的受众群体集中于00后与90后,这部

分群体大多数还是学生身份,并无经济来源。所有的文化生活活动需要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其

次,上文所叙述的活动,并非所有学生都可以获得的,甚至可以去进行这些文化活动的群体也

只是小部分。

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513元。[3]=由麦可思发布的

《2019大学生消费理财观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在校大学生月均花销达到1197元;其中,形

象消费所占比重最高(62%)。[4]由此可见,至少有百分之五十甚至更多的人是无法拥有如此丰

富的文化娱乐生活的。

而在视频播出之后,在网络时代的助推之下,“后浪”一词在短时间内产生了极高频次

的使用,这种网络途径加速了“后浪”词义的凝固,使其由原来的定中结构的短语迅速发展成

为现在的用来指称“年青一代”的词语。[5]同时,也脱离了初始语境的束缚。

笔者在各大社交平台搜索“后浪”并结合时代特征,尝试归纳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

网络中具体的崭新含义。总结各大平台词条后,本人认为“后浪”在这个阶段摆脱了原有的句

式束缚,可以单独使用,用来指代新生事物、新一代群体。在句法上具有体词性句法特征。在

句中可做主语、宾语,定语及定语中心语等成分。[6]由短语到词语的句法特征的变化,也是

“后浪”成词的一个关键依据。产生了两个新义项:一是年青一代符号象征;二是略带调侃语

气的文化娱乐生活丰富的年青一代。

1.年青一代符号象征

自B站《后浪》视频播出,“后浪”一词更多的被用于自家的长辈或行业上的前辈对后

辈充满希冀的话中。比如人民日报于2020年5月13日发的微博中就提到了;“奔涌吧,后

浪!”这里的“后浪”无疑是指朝气蓬勃的年青一代,也就是指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课堂上老

师也用“后浪”来形容学生,希望学生有如“后浪”一般冲劲十足,充满无限可能与机会。这

里的“后浪”承载着“前浪”们的情感寄托与期待,代表着新一代的学生,且一定会创造出前

所未有的美好。

2.指文化娱乐生活丰富的年青一代(略带调侃语气)

由于《后浪》视频中展现出“使用VR、Cosplay、利用ipad学习、组装高达模型、旅游、

摄影、参加电竞比赛、进行极限运动、身穿古装跳舞、演绎民族乐器”等成本较高的娱乐文化

活动。所以现实生活中,也常把那些常常在网络平台炫耀自己丰富娱乐生活的年轻人称为“后

浪”。又由于这种语境下的“后浪”更容易被年轻一代所用到,所这种略带调侃语气的“后浪”

更容易被年轻大众所接受。

“后浪”有使用至今的历史含义,也有当今时代赋予的现代含义。该词的字面意思指的

就是江面上的浪花,而后被写进诗句中,随着隐含义的凝结,“后浪”在表达效果中自然就带

有了生动形象性,天然自带拟人手法,使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指代着新生力量。随着时代的发

展,此词的含义不断得到扩充。“后浪”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情感表达需求和语言的经济性要求,

还具有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在人们的认知世界里,浪花总是前行的,甚至是波涛汹涌的。革

命年代,“后浪”代表着燎原的星星之火;信息化时代,人们在寻求新的表达方式时,“后浪”

刚好满足人们这样的语用心理。“后浪”渐渐成了后辈口中对晚辈的寄托,也常常用于朋友之

间的调侃,符合人们的情感表达。

参考文献

[1]语料库在线网站[EB/OL]。

[2]BCC语料库网站[EB/OL]/hc。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网 [EB/OL]。

[4]麦可思在线网站[EB/OL]。

[5]樊梦吟.“后浪”流行文化的时代特征与引导策略[J],青少年学刊2020.5。

[6]李晓鑫.话说“后浪”[J],语言文字周报2020.11.16。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