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日发(作者:)
点击新媒体
SHENG
传媒
e
时代
PING
SHIJIE
社交平台上的自我呈现与隐私管
要要
阴
刘星语
以微博
理
要尧
微信为例
摘要
院
社交平台不但给现代人的自我披露与呈现创造了条件
袁
更创造了与线下现实生活中人们见面交往不同的线上社交环
境
袁
人们得以在线上的社交平台中以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虚拟角色来进行线上自我披露和表演
遥
这种线上的自我披露会使得个
人隐私泄露的可能性变得更为巨大
遥
文章主要以国内当下年轻群体在
野
在微信装死
袁
在微博蹦迪
冶
的不同社交平台使用现象的差
异为重点进行探讨
袁
旨在为社交媒体跨平台使用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遥
关键词
院
社交媒体自我披露隐私管理
朋友圈功能”或“完全不发朋友圈”等微信使用行为
,分别对应
研究背景与意义
着“倦怠”“斋戒”或“中辍”这几个状态。而当人们大范围在微
社交平台不但以全新的技术给当下人们的自我披露与呈
信上产生“社交媒体倦怠”时,微博似乎重新迎来了它的时
现提供了支持,
还创造了与线下受众见面交往不同的线上社
代———“在朋友圈装死,在微博上蹦迪”是如今中国年轻人进
交环境,不论是谁只要拥有一台能够上网的设备
,就能在网上
行线上社交的常态
。
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
“账号”,以之与现实中的自己区别开来,
用网上虚拟的身份进行自我披露
,进行“数据化表演”,这已经
微信
尧
微博间个人隐私跨平台管理
成为当下大众特别是年轻人普遍的网络生存状态
。
根据调查显示,人
们在使用微信和微博时对自己的个人
但线上的自我披露所带来的是更为巨大的个人信息泄露联络信息、个人定位信息
(是否开启定位授权)以及个人行为
的风险。在如今这个大数据的环境中
,社交媒体在技术上和可
数据管理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例如对于个人手机号码这点上,
操作性上的便捷与优势
,使得获得、拷贝、使用以及公布他人
每个人都会将自己的手机号和微信
、微博绑定,并一般不会再
的私人数据成为可能。
而当一个人的隐私被暴露了,很可能会
修改自己的联系方式
。这一点体现了人们在虚拟的线上社交
波及到这个人现实中的生活状态
,对个人造成不好的影响,人
平台与在现实中个人数据信息的一种切实的关联
。
身攻击
、
ID被盗、财务损失等各种风险可能也会随之而来。
因
而不论是在微信还是微博,人
们对个人位置数据的收集
此,这一情况可以解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们更注重个人线与使用的管理行为都显得比较消极
:当平台询问是否对个人
上社交平台的信息的保护并对此感到担忧
,信息的分享与隐
位置给予授权的时候,
大多数用户会选择同意授权,平台也就
私保护行为的影响也早已成为当下的研究与讨论的热点
。
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大量的用户的私密信息。这反映了无论在
人们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是具有主动性的,可以选择不同哪个平台上,当下人们对个人行为数据的保护意识和防范意
的社交平台来使用,哪一平台在他们看来更安全
、更保险,他
识都还不够高,往往不会过多或真正了解平台个性化服务所
们可能就会更多的在那个平台上进行自我分享与披露
。如今,
涉及的个人信息采集以及相关的隐私设置服务
。
人们跨平台使用社交媒体现象已成为常态。皮尤研究中心在但在个人资料页信息管理以及个人位置数据管理这两方
2015年的统计结果显示,至少使用两个社交平台的成人达到面上,用户在微博、微信两个平台的管理行为有比较大的不
52%。社交媒体跨平台使用的现象在中国也早已存在,
虽然微
同。在“个人资料页信息管理”中,不论是在微信还是微博,
“真
信仍然是国内使用人数最多的社交APP,但CNNIC发布的第实姓名”这一信息的披露程度都很低而且是最低的。
而对于
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
,截至
2018“真实性别”这方面,在微信平台上的披露程度相对微博高很
年12月,微信用户使用朋友圈这一功能的使用率是83.4%,多,在微博上用户更可能会隐瞒或隐藏自己的真实性别
。而对
和2017年底相比减少了3.9%,微信朋友圈用户使用率降低于“真实地理位置”的披露,用户在使用微信时公开自己所处
这一现象被腾讯研究院称作“小众退潮”,例如
“不再经常性地
的真实的地理位置的程度明显要比使用微博的时候要高
。而
上传私人的影像和分享自己的日常等原创性发表
“”直接关闭
在“教育信息”和“职业信息”这两点上,人们在使用微博的时
声屏世界
2021/11
上
107
.. All Rights Reserved.
SHENG
PING
SHIJIE
点击新媒体
传媒
e
时代
候也几乎不会公开自己这两方面的信息,也几乎不会将自己
的微信与微博名起作自己现实中的真正的名字
。
因此不难看出,在对于自己跨平台的个人信息及隐私管
理方面,与微博相比,人们通常更愿意在微信平台上传自己的
真实信息,微信中人们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更接近真实中的
自我。
总结与讨论
“语境消解”
现如今很多学者的观点是人们在微信上面临
人们逃离微信的
的问题,是微信使用活跃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
行为并不代表以后就完全不使用微信了,
也不代表着日后不
再使用社交平台或是说完全摒弃线上社交这一种社交方式
。
在广阔的社交媒体环境中,微信和微博只是其中的两个不同
且较为典型的代表,从微信中“暂时撤退”并不意味着这个个
体在整个线上社交圈中的撤离,而更有可能只是一种阵地的
转移,例如转移到他认为进行“自我披露”这一行为更有安全
感的平台———微博。
主
总而言之,年轻人群在微信、微博上所呈现出的差异
,
因此
要原因是为了规避“他人”尤其是“熟人”对自己的窥视
,
选择转移披露阵地。和微博相比人们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内容
可能一直还
的频次确实减少了许多,但理想化的“前台自我
”
则从微信转移
存在,而生活化的“前台自我”以及“后台自我
”
到了微博,在这片空间里人们能找回部分消失已久的自由
。
渊
作者单位
院
西安外国语大学
冤
参考文献
院
[1]
彭兰
.野
连接
冶
的演进
要要要
互联网进化的基本逻辑
[J].
国
际新闻界
,2013,35(12):6-19.
[2]
申琦
.
自我表露与社交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研究
要要要
以
上海市大学生的微信移动社交应用
(APP)
为例
[J].
新闻与传播
研究
,2015,22(04):5-17+126.
[3]
董晨宇
,
丁依然
.
当戈夫曼遇到互联网
要要要
社交媒体中
的自我呈现与表演
[J].
新闻与写作
,2018,(01):56-62.
[4]
皇甫铮
.
模糊的边界
:
微信隐私与社交媒体倦怠
[J].
出版
广角
,2018,(07):75-77.
[5]
黄莹
.
语境消解
尧
隐私边界与
野
不联网的权利
冶:
对朋友
圈
野
流失的使用者
冶
的质性研究
[J].
新闻界
,2018,(04):72-79.
[6]
李凌霄
.
隐私悖论
院
万物互联与赛博人的隐私边界
[J].
传
媒
,2019,(19):88-90.
[7]
李鑫磊
,
李雯
.
规训权力之下媒介与受众之间的博弈
[J].
科技传播
,2019,11(08):32-33.
[8]
谭天
,
苏一洲
.
论社交媒体的关系转换
[J].
现代传播
(
中国
传媒大学学报
),2013,35(11):108-113.
[9]
王昕
,
邓国基
.
互联网中的日常
野
隐私
冶
实践
要要要
基于青
年群体的质性研究
[J].
中国青年研究
,2018,(12):51-56+80.
[10]
微博也开通
野
半年可见
冶
功能
袁
但依旧是朋友圈精致
,
微博蹦迪
[EB/OL].
艾瑞网
,://rch.
cn/content/201904/.
微信
尧
微博间差异化的内容管理
调查显示在内容管理方面,大部分人在微博上发的内容
在发布数量上,
和在微信上发的内容有着极大的不同与关联。
笔者访谈了身边
大多数人在微博上发很多,在微信上很少发。
的一些朋友和同学,有人表示“越来越觉得发朋友圈不自由
,
逐渐
都是认识的人在看,想说什么不太敢说,就跑到微博说
,
除了发
ins就不在微信上说了”,还有人说“我去了国外念书
,
。
就是发微博,而且很喜欢发微博,微信朋友圈几乎不发了
”
在内容类型上,自我披露内容主要可以被区分为以下四
种类型,分别是描述型、评价型、正向型以及负向型自我表露
,
在对比微信与微博两个平台后,主要有以下的差异
:
负向
在微信上人们的自我披露大多是正向的、描述型的,
..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法或不
的、评价型的比较少,特别是很少表达自己的想法
、
工作中
好的情绪和状态。人们大多在微信上分享自己生活中
、
或是学习中发生和遇到的一些积极的事情,或是一些值得纪
念的事情等,也会分享自己遇到的一些趣事、展示自己的一些
优点或是转发一些他们觉得重要或有意义的讯息。人们之所
以会发布这些内容是想通过自我展示获得关系的发展,或是
实现自我的满足,人们想在朋友圈呈现出一个理想中完美的
自己,而这一社交形象往往是经过修饰与塑造出来的。
而在微博上人们的自我披露大多是负向的、评价型的,微
博仿佛成为人们宣泄真实自我的树洞
。人们在生活中遇到不
微博上
顺心的事情、产生不好的情绪大多会选择发在微博上
,
分享的内容大多为一些繁琐的小事和经历
,以及对一些事情
的评价和看法和个人情绪的抒发还有就是对自己所感兴趣的
是因为人们觉得通过微博,
内容的转发和记录
。之所以如此,
能达到他们记录表达真实的自我的目的,微博这
一平台给予
了他们一个释放情绪的途径
,并且微博可以过滤掉过多的闲
杂人等,只留下那些最为亲近的朋友给了他们交流的空间
。
对比之下可以总结出
,在微信朋友圈人们更多试图展现
一个更为理想的个人形象
,希望自己所呈现的形象能更符合
社会身份,并通过此种方式达到累积更多的社交资本的目的。
“树洞”,在微信上不方便表达的情绪和
而微博更像是人们的
观点通过微博找到了宣泄口
,同时微博也给人们与亲朋好友
互动与趣缘群体交友提供了广大的平台
。
108
声屏世界
2021/11
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