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4日发(作者:)

北陛石 (图片由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提供)

记者 钱欢青发自曲阜

曲阜历代碑刻多达6000余块,是中国三大碑林之一,为了保护其中的精品,同时将原散

落于孔庙、孔林等处的部分重要碑刻进行集中保存和展示,1998年,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建

成。

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汇集了曲阜碑刻的精华,现存碑刻131块,石雕6尊,历西汉、东汉

至明、清、民国,贯穿整个中国碑刻史。其中有西汉碑刻6 块,东汉碑18块,汉碑数量居全

国之首。在这些碑刻中,五凤刻石是我国著名的西汉石刻之一,乙瑛碑、礼器碑、孔宙碑、

史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碑,张猛龙碑 则代表了魏体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这些举世罕见

的石碑是研究历代政治、思想、文化、汉字书体演变的珍贵资料,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其中,尤为珍贵的是我国迄今发现的非常稀有的西汉早期刻石———北陛石。北陛石不

仅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全国罕见,它在抗战时期被日本人盗挖又被爱国人士截获的

曲折故事,更是充满传奇。

屈辱现身———1942年,被日本侵略者盗挖出土

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课题研究组组长孟继新告诉记者,日本侵略者占领曲阜之

后,知道曲阜历史悠久、文物丰富,在进行一番考察之后,关野雄 等人组成的所谓“考古队”

于1942年对曲阜城东周公庙的东侧高地进行“考古发掘”,当时发掘的这一区域便是西汉初年

鲁国灵光殿的遗址,“当时日本人在灵 光殿遗址开了探沟,正儿八经进行以掠夺为目的的考

古发掘,结果就在灵光殿遗址中发现了北陛石。”

所谓北陛石,就是灵光殿北侧台阶的石头。孟继新说,“日本人知道这是中国的珍贵文

物,于是就想把它运回日本。他们想先将北陛石从兖州通过火车运 到北京,然后再运往日

本,结果这一消息被国内众多爱国人士和文化名流得知,他们联合起来,想尽办法,将北陛

石给截了下来。后来,北陛石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 书馆,改革开放之后,才又重新回到了

它的故乡曲阜。可惜的是,由于战乱,当年北陛石究竟是如何被爱国人士截获的,这一过程

中有哪些感人细节等问题现在都无 法一一考证了。”

关野雄对灵光殿遗址的盗挖持续到1943年,而早在1941年,他就曾盗掘齐国临淄故城和

滕州的滕国、薛国故城。

其实日本人盗掘中国文物由来已久,倪方六在新近出版的《民国盗墓史》中记述,从清

末开始,日本人就有计划地在中国境内进行盗掘活动,成批有双重 身份的日本考古专家、

历史学者进入中国,在学术研究的旗号下,对中国境内,特别是东北境内的古墓、古遗址进

行盗掘。倪方六这样写道:1937年“卢沟桥事 变”之后,中国所有被占领区都能见到日本盗

墓贼的身影,中国成为日本盗墓贼的天堂,他们在行盗时,手段和名义很多:或以“探险”

为名,如大谷中国探险队; 或以“学术考察”为名,如鸟居龙藏在中国境内的活动;或以中

日“联合考察”为名,如1927年滨田耕作等人在中国旅顺大连地区的盗掘活动……其中,更多

的 是直接以“考古”的名义进行公开的盗掘活动。如1935年,南满医科大学教授黑田源次、

竹岛卓一以日满文化学会的名义“调查”辽庆陵;1938年,“奉天 国立中央博物馆”馆长三宅

悦宗、斋藤武一带领考古队盗掘抚顺辽金时代土城遗址……

地位重要———已经“2161岁”,是中国现存稀有的西汉早期刻石

在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记者一睹了这块珍贵的北陛石的真容。

北陛石呈长方形,长95厘米,宽42厘米,高19.5厘米,石灰石质。正面刻浅浮雕璧纹,

侧刻几何纹。文刻于一端,写的是“鲁六年九月所造北陛”。

那么“鲁六年”究竟是哪一年呢?

孟继新说,西汉之初,曲阜一地曾两度置鲁国。《汉书》载:“惠帝七年初置鲁国”,“高

后元年四月王张偃始”。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太后 吕雉临朝称制,封其长女鲁元公主

之子张偃为鲁王,立鲁国,属徐州郡,辖鲁、卞、汶阳、蕃、驺、薛6县。后因张偃获罪废

为侯,鲁国亦废除。

根据《曲阜县志·通编》记载,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改封皇子、淮阳

王刘余为鲁恭王,复置鲁国,仍然下辖鲁、卞、汶阳、蕃、驺、薛6县。

孟继新分析,“鲁北陛刻石”应是刘余封鲁时的遗物,而非张偃之时。因为张偃立国时,

尚在年少,且立国较短,当时战乱初息,民穷财匮,似无力兴建 宫殿。而刘余时则国力恢

复更兼好治宫室,而且史载刘余“好治宫室苑囿狗马”,他喜欢建造宫殿。因此,“鲁六年”,

即刘余封鲁后的第6年,也就是汉景帝中元 元年(公元前149年)。刘余在赴鲁就国后,在鲁

南宫泮水以北、周鲁故宫废址上,陆续兴建了规模庞大、雄伟壮丽的鲁王宫建筑群。

著名的灵光殿,应该是刘余王宫的主体建筑。刻石中的“北”,是指方位。“陛”是指宫殿

的台阶。所以“鲁六年九月所造北陛”中的“北陛”指的就是灵光殿北面的台阶。

从公元前149年算起,这块北陛石,2161年前被用来砌成灵光殿的台阶,2161年之后依

然在橱窗里静静躺卧,见证曲阜悠久的历史,它是曲阜最早的刻石,是“中国现存的稀有的

西汉早期刻石”,同时也是《石鼓文》、《泰山石刻》之外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

价值很高———研究我国汉字书体变化的重要资料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以小篆推行全国,与此同时产生了在小

篆基础上化曲笔为直笔、更简易快捷的隶书,隶书的发展日渐成 熟,在东汉之际定型。西

汉初年的北陛石正好处在由篆变隶这一古今文字大转折中,北陛石上的刻字,虽有隶书,但

仍带有篆字,这些石刻字,是秦篆过渡到汉篆、 汉隶的重大发展,是研究我国汉字书体的

重要实物材料,其书法艺术成就也相当之高。

历代以来,曲阜的汉碑吸引了无数书法家前往曲阜临习,同时也受到了文人学者的极大

重视,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金石学家赵明诚都曾亲临曲阜探访研究汉碑,并将这些汉碑

收入自己的著作。

身世荣耀———西汉最著名的三大宫殿群之一

孟继新介绍,灵光殿是西汉时期最著名的三大宫殿建筑群之一,规模庞大,气势恢宏,

与当时国都长安的皇家宫苑未央、建章二宫齐名,享誉我国建筑史,史籍中多有记载。

古文献中对于灵光殿的描述,以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的叙述最早和最为真实。作

为东汉辞赋家的王延寿有一次游至曲阜,亲见灵光殿之壮丽,为其 气势所感,发诗人之兴,

而作赋记之。词句华丽,相当精彩:“连阁承宫,驰道周环,阳榭外望,高楼飞观,长途升

降,轩槛曼延。渐台临池,层曲九成,屹然特 立,的尔殊形。高径华盖,仰看天庭,飞陛

揭孽,缘云上征。中坐垂景,仰视流星,千门相似,万户如一,岩出洞出,逶迤诘屈,周行

数里,仰不见日。”

从这些华丽的辞藻中,我们不难看出灵光殿内亭台楼阁、轩榭花池的华丽,也不难看出

其建设规模的宏大。《鲁灵光殿赋》还记录了大殿里精美的壁画, 壁画内容有太古时期的山

神海灵、神话人物,衣裳冠冕的黄帝、尧、舜及夏、商、周三代的兴亡,历史上的忠臣、孝

子、烈士、贞女的事迹等等,这些壁画都色彩鲜 明,形态生动,可以想象,灵光殿在这些

精美绝伦的壁画衬托下,是多么富丽堂皇。

存世400年左右———灵光殿魏晋时期即已被毁

《鲁灵光殿赋》在开头写道:“鲁灵光殿者,盖景帝程姬之子恭王余之所立也。初,恭

王始都下国,好治宫室,遂因鲁僖基兆而营焉。”《论衡·正说》记载:“至孝景帝时,鲁恭

王坏孔子教授堂以为殿,得百篇《尚书》于墙壁中。”

这些史料都是鲁恭王建造灵光殿起始时间的记述。东汉时的王延寿所看到的灵光殿,距

始建已过300年左右,保存完好。王延寿赋中写道:“遭汉中微,盗贼奔突,自西京未央、建

章之殿皆见隳坏,而灵光岿然独存。”这说明至少到东汉中期,灵光殿完好无损,且规模宏

大。

孟继新说,根据史料推测,灵光殿应被毁于魏晋时期,即公元220年—317年,灵光殿存

世时间应该在40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