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5日发(作者:)
“秒拨”动态IP的危害及解决策略
发布时间:2022-09-14T05:53:43.536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第2月第4期 作者: 赵囿淳
[导读] 近年来,为保障我国互联网健康有序的发展,我国持续推进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完善网络安
赵囿淳
牡丹江市公安局 网络安全保卫支队
摘要:近年来,为保障我国互联网健康有序的发展,我国持续推进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完善网络安全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加
强互联网网络安全监测和治理,构建互联网发展安全基础,构筑网民安全上网环境。这些举措使得我国互联网安全形势总体向好。但是,
由于互联网产品不断创新。使得一些新型的网络产品因网络安全监管的滞后、相关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原因而处于了监管盲区。“秒
拨”产品正是这样一种新产品,它的出现让传统的?IP地址和域名是互相映射的关系、家庭宽帐号与身份证之间的对应关系、IP与MAC的相
对关系变得不再清晰,让传统IP追踪策略完全失效。本文中就“秒拨”产品应用过程中产生的网络安全监管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研究了当前
互联网环境背景下,“秒拨”产品的网络安全监管和“秒拨”类犯罪打击的应对发展路径。
关键词:网络信息帮助犯;动态IP;秒拨;IP代理
一、“秒拨”动态IP技术概述
“秒拨”动态IP,也叫动态IP切换软件,是一种新型互联网产品,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指定的软件,实现上网IP不断变化,以达到隐藏真实
IP的效果。“秒拨”动态IP是对VPN和代理服务器技术在综合应用,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整合大量的互联网IP资源用于Internet上网,从而实现用
户上网IP的不断变化。
“秒拨”软件使用的IP资源池通常是由各地的电信运营商的本地宽带帐号内的IP资源池构成。利用家庭宽带每次拨号都会更换IP的工作机
制,通过不断重复拨号达到切换IP的目的。当“秒拨”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大量租用宽带帐号后,可实现全国范围内的IP地址“秒变”。
二、利用“秒拨”动态IP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案例
案例1:2017年9月,腾讯守护者计划安全团队协助湖南郴州警方,在湖南、安徽、广西三地统一收网,成功抓获以陈某某、曹某为首
的非法架设提供“秒拨”动态IP黑产服务的团伙成员26人,打掉3个非法提供“秒拨”动态IP及VPN服务的工作室。经查,该团伙租用控制服务
器线路3000余条,租用ADSL宽带线路5000余条,发展下级代理商69个,注册使用者过万人,年获利上千万。
案例2:2020年9月,云南省网安与楚雄州公安局配合,侦破一起利用“秒拨”动态IP资源,为境外不法分子提供动态IP代理、动态VPS服
务非法牟利的网络黑产案件。捣毁24个非法数据机房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及行业“内鬼”共34人,查获涉案网络设备400余台,查缴、冻结
涉案资金450万元。
三、使用“秒拨”动态IP实施犯罪的违法行为特征
通过对已破“秒拨”案件分析,犯罪份子使用秒拨动态IP技术多用于绕过IP识别判定策略从而实施特征明显的等恶意行为。笔者将这些行
为归纳为四类:
(一)、使用“秒拨”软件进行论坛灌水、低俗产品营销、色情网站推广、涉枪涉爆网站推广、网络赌博推广等活动。
IP是网络空间最基础的身份标识,各大网站论坛管理员通常会通过IP是否相同,判定是否为同一用户。黑灰产从业者利用“秒拨”软件可
自由切换主机IP,规避网站规则。大量注册帐号、更换发贴帐号,从而实现网络水军灌水、低俗产品营销、色情网站推广、涉枪涉爆网站
推广、网络赌博推广等操作。
(二)、利用“秒拨”软件实施撞库,盗取用户名密码
阿里、腾讯等主流网站通常用IP是否一致作为判定登陆行为是否安全依据。当同一IP地址大量使用不同帐户,登陆某网站时,网站服
务器会禁用此IP。黑灰产从业者利用“秒拨”软件,可不断切换本机IP,绕过IP限制进行撞库操作,收集用户名、密码等公民隐私,进而获取
公民身份、住址、财产状况等个人敏感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就会出售给境外诈骗份子,用于实施各种类型的电信诈骗。
(三)、利用“秒拨”软件优化违法网站搜索引擎排名、维护违法网站营运
搜索引擎优化(SEO),是网站运营者经常使用的一种网站推广手段。通过有针对性的优化网站,提高网站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以
吸引客户,提高访问量。?黑灰产从业者利用“秒拨”软件隐藏真实IP进行SEO操作、违法网站的管理员也通过“秒拨”软件进行日常维护、查
看网站收益、查看会员参赌情况,以此逃避网络安全监管机构及公安机关的打击。
四、“秒拨”动态IP服务行业对策研究
可以看出,“秒拨”动态IP技术一直被实施电信诈骗、开设网络赌场、网络卖淫等犯罪行为的犯罪份子用于逃避公安机关打击。究其根
源,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部分电信运营商对IP资源的管理存在漏洞,使犯罪份子有机可乘;二是司法惩处力度存在不足,违法成本较
低;三是有关部门在互联网安全监管及涉网犯罪打击方面没有与时俱进,要积极在技术层面寻求“破解之道”;
首先,有关部门要加强电信运营商的监管,2021年10月26日?公布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第一章第五条提出,“地方各级人民政
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负责”,“金融、通信、互联网等行业主管部门依照职责负责本行业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承担行业
监管主体责任”;第四章第十九条提出,“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对监测识别的异常帐号应当采取重新核验、限制功能、暂停服务等处置措施”;
在“秒拨”动态IP犯罪中,电信运营商作为IP资源池的服务提供者,不能“独善其身”,相关部门要依法依规的倒逼其履行主体责任,从根源上
斩断“秒拨”类违法犯罪滋生的IP土壤。
其次,要在完善“帮信”罪立法方面持续发力。在公安机关实际工作中发现,公民隐私往往都是通过这些黑灰产从业者利用“秒拨”软件
辗转收集后卖给了境外诈骗份子。境外诈骗份子再根据这些公民隐私信息编写剧本实施诈骗。据内部统计,被撞库的QQ与腾讯公司涉嫌黑
灰产QQ记录大量重合,部分QQ因从事黑灰产违法行为被腾讯关停。但是,如此影响恶劣,危害巨大的犯罪类型,在实际量刑过程中,不
但存在犯罪认定难问题,同时还存在涉及的罪名的刑期均在“三年以下”的问题。这就让不法份子在面对巨大经济利益时选择了铤而走险。
可以考虑将无法举例说明产品有何正面作用作为认定其“明知”的一种情形,并根据犯罪行为的影响范围、受害群体规模、涉案金额大小的
因素提高处罚上限,有效震慑相关犯罪。
此外,有关部门要在互联网安全监管及涉网犯罪打击方面持续发力。一是要通过大数据深入开展家庭上网帐号排查,找到使用同一身
份证大量注册的异常帐号、不存在实体业务的公司异常帐号,适时进行行政处理并追究相关人员刑事责任;二是要对已破案件进行汇总分
析,找到“秒拨”类犯罪的网上行为特征。实现精准识别具有“秒拨”特征和黑灰产特征的IP资源,并通过IP地址锁定目标,进而理清犯罪群体
的组织架构,搜集犯罪证据,适时进行打击。将案件打击工作从事后打击模式转变为主动发现,主动干预,从根本上改变跟在违法犯罪后
面追赶的被动局面。
总结:
在新信息时代,互联网安全面临巨大威胁,,如果在纷杂凌乱的互联网世界中有效甄别,找寻各类违法犯罪的滋生土壤并加以铲除是
新一代监管部门和执法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毕竟,切实维护网络空间以及网络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网络违法犯罪
行径,不断巩固国家网络安全屏障,才能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参考文献:
[1]劳娃.中国检察官.为犯罪提供动态IP服务行为的刑法定性研究——兼及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适用[J],中国检察官,2018,(03):
[2]吕晓华,黄海.为犯罪提供技术帮助的行为分析——“秒拨”动态IP服务为视角[J],中国检察官,2018,(03):
[3]韩永恺.动态IP的自动点击及对搜索引擎排名影响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2015,(03)
[4]吕迪波.Internet代理服务器功能设置及应用[J].知网,2005,(01)
[5]门美子.提供动态IP服务的行为定性[J].中国检察,2018,(06)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