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5日发(作者:)

基于ANSYS程序的嵌岩桩数值模拟

1 . 嵌岩桩结构分析模型的建立

现以某设计中采用的嵌岩桩方案为例,桩身总长10米,嵌岩深度为1米,嵌岩层为中等风

化千枚岩,桩材料采用C30混凝土。软件采用ANSYS程序10.0版本。硬件采用

AMD3000+CPU,512M内存等。

2. 结构类型选择

根据勘查报告和结构体系的特点,结构分析模型选取三维实体模型solid65。利用ANSYS

程序中单元类型,建立桩和岩石体两个类别的三维实体模型。

在本文里钢筋混凝土采用有限元整体式模型。所谓整体式模型是假设钢筋分布于整个单元

中,并把单元视为连续均匀材料,采用混凝土-钢筋复合的本构关系,把混凝土、钢筋二者

的贡献组合起来,一次求得综合的单元刚度矩阵。程序中有专门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

Solid65单元及Concrete材料,它们可以考虑反映混凝土压溃和开裂。Solid65单元为八节点

六面体单元,通过定义三个方向的配筋率考虑三个方向的钢筋情况。混凝土材料还可通过

选取非线性模型考虑塑性变形和徐变。Concrete材料模型的基本参数有开裂截面和裂缝闭合

截面的剪切传递参数,单轴和多轴的抗拉、抗压强度等。这种模型比较容易得到收敛的解。

3. 材料类型选择

ANSYS软件中提供了许多材料模型材料属性有:线性材料和非线性材料;同性、正交各向

异性和非弹性材料;温度相关和温度无关材料等。但大多数为基于经典材料力学理论的均

质材料模型,与混凝土的本构关系有很大区别,这些材料模型包括经典双线性随动强化模

型(Bilinear Kinematic, BKIN)、多线随动强化模型(Multilinear Kinematic, MKIN)、双线等向

强化模型(Bilinear Isotropic, BISO)、多线等向强化模型(Multi Linear Isotropic, MISO)等,这

些材料模型均符合VonMise屈服准则。钢筋混凝土作为一种混合材料,其本构关系非常复

杂。ANSYS中多线性随动强化模型(MKIN)合理的选取参数后可以比较接近混凝土模型。该

模型可以描述下降段,反映混凝土的软化。也可以通过合理采用σ1、σ2、σ3的值调整本构

模型曲线,模拟材料的“包兴格效应”。但是,该模型还不足以反映混凝土材料特性,如该模

型无法反映混凝土压溃和开裂后退出工作的特性,而混凝土不开裂则钢筋不能发挥作用从

而未能发挥钢筋混凝土的优势。因此,该模型可以在线弹性阶段或混凝土单调加载进入非

线性阶段范围内描述混凝土的特性,该模型还不能够完整地描述混凝土特性。根据弹塑性

力学理论,本文选取多线性随动强化模型(MKIN)。σ1、σ3选取25MPa,σ2选取30MPa。

4. 材料属性选择

桩:弹性模量:2.4E+10Pa;泊松比:0.20;C30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fcu=30N/mm2;C30

混凝土单轴抗压强度:fˋc=25N/mm2;C30混凝土单轴抗拉强度:f=3.1125N/mm2。

千枚岩:弹性模量:4E+10Pa;泊松比:0.30

5. 建立模型

在计算结构时,为了使得地基对结构应力的影响反映出来,必须把那和结构相连的一部分

地基区为弹性体,和结构一起作为计算对象。按照弹性力学中关于接触应力的理论,所取

地基范围的大小,应视结构底部的宽度如何而定(与结构的高度无关)。在早期的文献中,

一般都建议在结构的两边和下方把地基范围L取为大致等于结构底部的宽度B。但后来的

一些文献中,大都把所取的范围扩大为 L =2B。在个别的文献中还把它扩大为 L=4B。在本

文中,桩直径采用1.5米,考虑地基范围为3米,深度为6米。

6. 网格划分

采用自由网格划分,网格最小尺寸为0.5米。网格划分结果见图1。

7. 施加约束和荷载

在桩顶施加14MPa压应力。在岩体各面施加固定约束。

8.求解

9.后处理及结果分析

图1

网格划分图

图2

应力云图

图3

应力等值线图

从图1的应力云图可以得知:桩的应力达到最大即达到14MPa时,桩底受力区域在桩宽两

倍的范围内比较明显,桩底及岩层表面受力达7.97MPa。

从图2的应力等值线图可得知:岩体在表面及桩体附近受力比较均匀,呈环状分布。

[

本帖最后由

kadeli

2007-6-12 09:40

编辑

]

(176.96 KB)

(154.18 KB)

(165.72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