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6日发(作者:)
61
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进展、困境及破解对策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 Progress,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摘 要 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创新型的环境管理方式,在企业供应链绿色化水平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美、日、
欧发达国家和地区绿色供应链实践日趋成熟的同时,作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的中国,同样认识到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通过制度建设和试点示范等工作,为全球绿色供应链实践贡献了中国力量。但由于存在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认识不足、开
展此项工作的内在动力不够、相关信息公开不充分等问题,当前主动打造绿色供应链的企业少之又少,通过积极营造氛围、
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加强信息公开等工作,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关键词 绿色供应链;绿色采购;信息公开;绿色生产;绿色消费
■文/毛涛
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创新型
的环境管理方式,在传统供应链管理
中融入了全生命周期、生产者责任延
伸等理念,依托上下游企业间的供应
关系,以核心企业为支点,主要通过
绿色供应商管理、绿色采购等工作,
持续推动链上企业提升环境绩效
[1]
。
得注意的是,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供
给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对立关系
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在以批量化
为特点的历史时期,市场环境相对稳
定,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优势显著。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
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消费者需求日
趋多样化和个性化,市场不确定性增
加,纵向一体化模式存在的缺陷逐渐
显露。由此,不少企业开始反思既有
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随之出现。
从管理模式变革来看,企业经历了从
独立到联合再到独立的发展过程。
但以供应链管理为特征的独立经营,
与最初的独立经营存在着明显差别:
一是从关注个别独立的供应关系转变
到关注产品全生命周期,供应链管理
涉及产品设计、生产、流通、销售、
回收、再利用、处理等多个环节,进
而影响到设计商、供货商、生产者、
物流商、经销商和消费者等多个市场
主体的经济利益,在管理的过程中也
伴随着物质、资金、信息、价值的流
动,形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网络
[3]
;
二是从以供给为导向的经营模式转变
为以需求为导向的经营模式,企业开
始以需求组织生产;三是从独立经营
转向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供应链上
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加强,抗风险能
力明显增强。
在很长一段时期,企业在对供
应链进行管理时,主要关注成本、
质量、安全等问题,并未充分考虑
整个产业链条的资源环境影响。面对
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挑战,在绿色发
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的大背景下,各
国在加严环境监管的同时,也在积极
创新环境管理方式,特别是企业层面
的管理模式,以减少经济社会发展所
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在此过程中,
绿色供应链应运而生。1990年,肖
特(Schot)在研究化工企业的环境
表现时,分析了企业绿色采购的动
机
[4]
。1994年,韦伯(Webb)在对一
些产品进行环境影响研究后,建议按
照环境准则选择原材料以及加强资源
再生利用,并强调了绿色采购的重要
性
[5]
。1996年,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
研究协会研究“环境负责制造”项
目时,首次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
念
[6]
。在传统的供应链中,利益最大
化是绝大多数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在
符合法律强制要求的情况下,基于私
益,企业往往会努力降低成本,不会
主动关注采购产品的绿色属性,也不
会积极开展供应商的绿色管理。与之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ol.
49
No.02
2021
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进展
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缘起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环
境的变化,企业管理模式主要经历了
独立经营、纵向一体化管理和供应链
管理等变化
[2]
。在全球生产力水平普
遍较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社会
所需要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种类较
少、科技含量不高,社会分工相对简
单,某个手工作坊或企业都可以独立
提供,生产者与消费者主要是对立或
者竞争关系。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
分工趋于细化。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的种类越来越多、科技含量逐步提
高,产业链分工更加细化。为了获取
竞争优势,部分企业开始通过参股、
控股等方式,主动整合产业链上下游
企业,实现从产品设计、生产到销售
的全覆盖,提高了抗风险能力。但值
62观察
不同,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生产者责任
延伸制度的重要体现,企业需要立足
社会公益,通过核心企业的“采购力
量”,影响供应链相关企业的行为,
特别是带动上游企业改进生产工艺、
购置先进的节能环保装备等,以此提
升绿色产品的供给水平。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域外实践
绿色供应链概念提出后,在相关
研究深入推进的同时,不少企业进行
了先行先试。美国企业率先进行了有
益探索。在制造业领域,1998年通用
电气开始在全球开展供应商合规管理
工作,2004年推出绿色供应链目标,
并于2014年协同安永会计师事务所、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组
织实施了绿色供应商创新项目。2000
年美国环保局的环境设计项目资助
了土星公司(Saturn)、田纳西大学
与美国环保局共同组成的合作伙伴项
目,以探索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改善
环境绩效的方法
[7]
。基于此项行动,
2001年美国环保局与通用汽车联合开
展了一个试点项目,主要为预防通用
汽车供应链污染风险提供多方位的技
术支持
[7]
。2004年,惠普、戴尔和国
际商业机器(IBM)等公司联合发表
《电子产业行为准则》(EICC),目
的是在全球电子行业供应链中建立标
准化的社会责任感行为规范,包括社
会、环境责任和道德规范等一系列内
容
[8]
。苹果公司于2012年主动公布主
要供应商和生产合作伙伴名单,并进
行多次更新,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同
时,积极推动上游供应商绿色发展,
苹果公司《2020年环境进展报告》显
示,超过70家供应商承诺使用100%可
再生电力制造苹果产品。在零售业领
域,2007年,沃尔玛公司在全球启动
“环保360计划”,要求在沃尔玛公
司销售的产品必须是100%使用可再生
能源、制造零消耗,并且只销售和环
境能源相协调的产品;从2008年开
始,沃尔玛公司通过全球采购系统要
求与其合作的供应商、进口商等都必
须在合同中明确其生产符合沃尔玛提
出的环境保护要求
[9]
。
除美国之外,日本、欧洲等国
家和地区也在积极开展绿色供应链
管理实践。欧盟率先在电子电气领
域出台相关规定,指导企业打造绿
色供应链。2003年1月,欧盟公布了
《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
2002/96/EC)和《关于在电子电气设
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
(RoHS,2002/95/EC),从2006年7
月起,欧盟市场禁止销售含有铅、
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及多溴二
苯醚6种有害物质的电子电气设备。
这些指令出台后,不少国家和地区都
将其转化为法律,推动了电子电气行
业绿色供应链体系的构建。此外,
欧盟能源总司,欧盟内部市场、工
业、创业和中小企业总司,欧盟环境
总司推动开展的生态设计和能源标识
工作,营造了生产和消费绿色产品的
氛围,有力推动了家电、日化等领域
的核心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2019年
欧盟实施的绿色新政,通过上调欧盟
2030年和2050年减排目标,在推动节
能减排方面给供应链核心企业提供了
新的指引。法国电信、欧莱雅、施耐
德、家乐福、宜家等富有社会责任感
的跨国企业积极参与了绿色供应链创
新实践。
从2003年开始,越来越多的日本
企业开始关注社会责任问题。2003年
10月,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专门成立
了社会责任分科委员会,负责推进企
业社会责任工作。截至2006年年底,
日本400家大型企业中有73家提出了
环境方针政策
[10]
,包括佳能、松下、
三洋等在内的一些行业龙头企业,
在打造绿色供应链方面进行了先行先
试
[11]
。此外,随着绿色采购制度的完
善、生态标识认证的深入推进,日本
已经涌现出一大批绿色供应链创新应
用企业。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中国实践
进入21世纪,绿色供应链建设步
伐明显加快,在发达国家绿色供应链
实践日趋成熟的同时,作为全球第一
制造大国的中国加快推进相关制度建
设及试点示范工作,形成了很多好的
做法,为绿色供应链制度及实践创新
贡献了中国力量
[12]
。
从国家层面看,2014年以来,
我国对绿色供应链的关注程度越来越
高,政策制定步伐明显加快,相继出
台了《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
2020年)》《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2016—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
导意见》《“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
作方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
要》等一系列引导企业打造绿色供应
链的相关政策。同时,在政府的引导
和推动下,绿色供应链标准的出台步
伐明显加快,除了2017年实施的《绿
色制造 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 导
则》(GB/T 33635—2017)外,国
家、行业、团体层面的绿色供应链标
准也陆续推出
,以下两项工作发挥着
重要作用:一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
的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研究项目在
2017—2020年立项支持了约30项绿色
供应链标准的制定;二是2016—2018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开展绿
色制造系统集成工作,对于立项支持
的30多个绿色供应链系统建设项目,
也都提出了制定相关标准的要求,其
中不乏大量与绿色供应链相关的标
准。随着国家、行业、团体和企业等
层面绿色供应链标准建设工作的稳步
推进,机械、电子电器、纺织服装、
石油化工、汽车、建材等分行业的绿
色供应链标准正在逐步出台。通过绿
色制造示范、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
示范等国家层面的项目试点,带动了
部分行业龙头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
仅前五批绿色制造示范项目就遴选出
189家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在行业
中形成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从地方层面看,天津、上海、
深圳、东莞等城市也在绿色供应链应
用与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013
年,天津市发布《天津市绿色供应链
管理试点实施方案》,开始围绕绿色
采购、绿色建筑、绿色住宅、绿色钢
铁等开展试点工作。随后,推出《绿
色供应链管理体系 要求》(DB 12/
T 632—2016)、《绿色供应链管理
体系 实施指南》(DB 12/T 662—
2016)、《绿色供应链标准化工作指
南》(DB 12/T 669—2016)等地方
标准。2013年,上海市启动绿色供应
链示范项目,重点引导汽车及零售企
业打造绿色供应链。2014年,华为技
术有限公司与深圳人居环境委员会联
合发起“深圳市绿色供应链”试点项
目。2016年,东莞市发布绿色供应链
“东莞指数”,并实施《东莞市绿色
供应链环境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确
定在家具、制鞋、电子和机械等制造
行业以及零售服务业开展试点工作。
这些地方实践通常立足当地产业发展
实际及绿色转型需求,从一些企业集
聚的行业入手,往往与国家层面的政
策实践交叉进行,互为支撑、相互
促进。
此外,一些第三方机构同样是
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和
推动者。2007年,公众环境研究中心
联合相关机构共同发出“绿色选择
倡议”,并于2014年联合美国自然资
源保护协会(NRDC)合作开发了评价
品牌企业在华供应链环境管理表现的
指标体系
—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
2008年,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开始实施
绿色供应链项目
—负责任采购计
划(RSI),后更名为“清洁始于设
计”。2016年,阿拉善SEE公益组织
联合相关企业共同发起“中国房地产
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推动钢铁、
水泥、铝合金、木材等行业供应商改
善环境表现。此外,分别于2017年和
2018年成立的绿色消费与绿色供应链
联盟、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凝聚了
一大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
机构及行业协会资源,通过开展会员
服务、政策宣贯、调研座谈、企业辅
导、政府决策支撑等工作,调动大批
行业企业的关注,纷纷开始打造绿色
供应链。
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起步
相对较晚,但是步伐较快,得益于国
家政策的驱动以及一些行业龙头企业
的积极探索,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
绿色供应链企业,目前华为、金风等
制造企业,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
台,朗诗、万科等房地产企业率先开
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并已经形成了
行业典范,为全球绿色供应链发展贡
献了中国力量。
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面临的困境
企业认识不足
综观全球,打造绿色供应链的企
业主要集中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
和地区,且多为跨国企业。从总体上
看,关注并打造绿色供应链的企业较
少,绝大多数企业尚不知什么是绿色
供应链管理,更不知从何入手,部分
企业虽有所了解,但往往存在认知偏
差,主要表现如下。
63
一些企业认为,只有大企业才
适合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此观
点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从理论上
讲,某个企业除非从产品设计到原材
料、零部件、生产设备供给,再到产
品生产都独立完成,没有进行外部采
购,在“采购力量”对供应链相关企
业无法产生影响时,确实没有必要去
打造绿色供应链,但实际情况是,不
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通常都
会或多或少地与其他企业存在着供应
关系,当通过企业自身或者与同行共
同形成的“采购力量”足以影响到供
应链上相关企业的决策时,都是可以
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的。不同企
业开展此项工作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行
业影响力、带动性以及打造绿色供应
链所产生的溢出效应上,往往大企业
的供应商较多,行业影响力大、带动
性强,打造绿色供应链取得的溢出效
应较大。但同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中
小企业,也可以通过自身的“采购力
量”,或者与同行共同进行联合采
购,推动上游供应商提升环境绩效。
一些企业认为,绿色采购就是绿
色供应链管理。此种观点混淆了绿色
采购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系。绿色
采购和绿色供应链管理既有联系,又
有着明显的区别,不能简单等同。
从
实施主体看,绿色采购的主体既可能
是供应链上任何一级的下游企业,也
可能是不计其数的终端个人消费者,
还有可能是政府机构或企事业单位;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体相对单一,主
要是处于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以及
集中销售终端产品的电商平台或者大
ENVIRONMENTAL
型卖场等,而个人消费者、政府机构
及企事业单位很难在绿色供应链管
PROTECTION
理工作中直接发挥作用。从影响对象
Vol.
49
看,绿色采购关注的重点是产品或零
No.02
部件本身,即产品或零部件是否具有
2021
64观察
绿色属性;绿色供应链管理关注的重
点是供应商,即供应商是否按照要求
持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从操作难度
看,绿色采购相对容易,企业出台相
关制度后,由采购部门执行即可;绿
色供应链管理则较为复杂,涉及公司
战略、管理制度、绿色采购、供应商
管理以及信息平台建设等方方面面的
内容,通常会跨越生产、采购、环保
及销售等多个部门,协调及组织难度
较大。
一些企业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
的成效体现在企业环保合规。此种观
点值得商榷。环保合规是所有企业应
尽的法律义务,不能将其作为判断绿
色供应链管理成效的唯一标准。企业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成效至少应从两个
方面判断:一方面,绿色要求是否全
面。核心企业打造的绿色供应链应关
注最广义的绿色,在要求供应链上的
相关企业环保合规的同时,还应关注
供应商用能、用水、用材、用地、资
源综合利用等一方面、多方面或者全
部的生态环境保护指标,也有必要关
注供应商产品的良品率、耐久性、易
回收拆解等与生态环境保护间接相关
的要求,确保上游产品的能源和资源
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
可再生率最大化。另一方面,绿色绩
效是否持续提升。核心企业在对供应
商提出绿色要求后,还应当做好动态
管理,率先管好核心供应商,并逐步
拓宽供应商管理范围,最好能做到全
覆盖;在及时纠正供应商环境违法行
为的同时,还要结合经济社会现状及
技术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管理要求,
积极创新管理模式,推动供应商持续
提升环境绩效,带动整个供应链绿色
化水平持续提升
[15]
。
内在动力不足
在传统供应链管理中,利益最
大化几乎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终极目
标。绿色供应链将生态环境保护要
求融入供应链管理工作中,丰富了其
内涵,并转变了其定位,是一种可持
续的供应链。然而现实是,很多企业
打造绿色供应链的意愿并不强。究其
原因,当核心企业提出绿色要求后,
供应商需要通过工艺优化、处理设施
升级等方式去提升节能环保水平,以
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化水平提升,
但同时却增加了企业的运行成本,这
些额外投入将会沿着供应链向下游企
业逐级传递,最终体现在终端产品价
格的提高上。从全生命周期看,通过
打造绿色供应链,终端产品的生态环
境影响降低了,但是生产成本却提高
了。在尚未形成绿色消费氛围的现状
下,绝大多数绿色产品很难获取竞争
优势。当然,部分企业的绿色供应链
管理实践,已经反映出企业发展思路
的转变,不再把利益最大化作为首要
目标,开始主动延伸社会责任,关注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实现了从“经济
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但是,在
绿色生产正向激励机制不健全,且绿
色消费未成为社会主流消费理念的情
况下,大多数企业缺乏打造绿色供应
链的内在动力。
信息公开不足
信息公开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
重要保障。“毒苹果”事件是我国绿
色供应链管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此
事件推动苹果公司进行了更加广泛的
环境信息公开。2012年苹果公司发布
的《2011年供应商责任进展报告》,
首次公布了156家主要供应商和生产
合作伙伴名单,开始广泛接受社会监
督,并进行持续更新。截至2018年
年底,苹果公司连续5年在公众环境
研究中心发布的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
榜单上排名第一,并于2019年成为绿
色供应链CITI卓异品牌企业。苹果公
司之所以能够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
取得如此大的成绩,与信息公开密不
可分。虽然《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
行)》《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
办法》等相关法律政策都对环境信息
公开提出了要求,但是由于缺乏与之
配套的惩罚性措施,信息公开效果并
不理想
[16]
。当前,除上市公司需要强
制公开环境信息外,其他企业特别是
中小企业很少会主动公开。在国内,
由于主动公开环境信息的企业少之又
少,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推进困难:
一方面,核心企业很难从公开渠道获
取充足的环境信息,在判断上游企业
是否达到“绿色”要求方面存在难
度;另一方面,即使一些核心企业打
造的绿色供应链已经带动上游企业的
环境信息公开,但公开范围多停留在
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在缺乏必要
社会监督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数据
造假、信息错误等问题,很有可能出
现虚假的绿色供应链。
完善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建议
为引导更多的企业参与绿色供应
链管理工作,结合国内外绿色供应链
实践,以及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所面
临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积极营造氛围
氛围营造是一个系统工程。为
引导更多的企业参与绿色供应链管理
工作,建议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
作:一是完善法律政策体系。绿色供
应链管理并不是供应链某个环节的管
理,而是全供应链管理,需要平衡好
整体与局部以及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
的关系。因此,建议出台一部专门针
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的综合性立法
或者高位阶政策,对相关政府部门职
责、参与企业的权利及义务、标准制
定、保障机制及处罚措施等进行系统
规定,以此规范和指导绿色供应链管
理工作。据此,对其他法律政策中的
相关规定进行必要的修订和完善,与
综合性法律或政策相配套。此外,还
应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形成法
律政策相协调,标准与之相配套的制
度体系。二是加强政策宣贯和企业辅
导。组织行业专家和优秀企业代表深
入地方和企业,开展政策宣贯和经验
分享工作,持续营造氛围,激发企业
参与打造绿色供应链的热情。三是发
挥第三方机构作用。加强对行业协
会、产业联盟等第三方机构的指导和
支持,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
凝聚力量,加强政、产、学、研、用
协同,将此项工作推向深入。四是进
行重点引导。采用“抓大放小、逐步
推进”的工作思路,率先引导行业龙
头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并为其提供
技术、资金、能力建设等支持,全面
提升其对产品设计、生产、流通、销
售、回收、再利用、处理等环节的管
理能力,进而推动设计商、供货商、
生产者、物流商、经销商、消费者等
主体行为转变,形成“以点带线、以
线带面”的发展格局,降低产品全生
命周期的生态环境影响。
建立长效机制
打通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堵
点,建立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长效机
制,以此调动更多的企业打造绿色供
应链。在绿色生产方面,要持续加强
与绿色发展相关的立法,并通过强有
力的执法和司法,推动相关规定落地
落实,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大
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让企业不敢
违法、不能违法、不想违法,彻底扭
转“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营造更
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此外,完善基于
市场的正向激励机制,给予绿色供应
链管理企业相应的资金奖励、税收减
免等优惠,降低绿色信贷、基金支持
等审批门槛,通过外部激励补偿其相
应的绿色发展投入,最好能使企业从
绿色发展工作中受益,以此引导更多
的企业去关注并打造绿色供应链。在
绿色消费方面,应积极营造绿色消费
氛围,同时围绕现有法律政策体系中
关于绿色采购的相关要求,出台配套
的方案和实施细则,使绿色采购目标
具体化、标准统一化、目录明确化、
程序规范化、过程公开化,推动现有
政策落地,为绿色产品生产企业提供
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加大信息公开
建议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为绿
色供应链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撑。
关于信息公开的主体,应通过完善法
律规定,逐步扩大主体范围,由大企
业扩大至涵盖不同规模企业,由重点
排污或用能单位拓宽至一般单位,
并最终实现全覆盖;在法律规定之
外,核心企业也有必要发挥其在绿色
供应链管理机制中的作用,要求纳入
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的供应商主动公
开环境信息。关于信息公开的内容,
供应商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污染物
排放、能耗、物耗、水耗、废物处理
及回收利用情况等信息都应公开,而
且应通过互联网、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等方式向社会充分公开,在让核心企
业看到相关信息的同时,也应当让社
会公众容易获取信息。与此同时,加
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环境信息公
开方面的应用,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提高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的数字化
水平。
参 考 文 献
[1]毛涛.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创新构建绿
色供应链[N]. 中国环境报, 2020-06-
65
01(03).
[2]董安邦, 廖志英. 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综
述[J]. 工业工程, 2002, 5(5): 16-20.
[3]马士华, 林勇. 供应链管理[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4]SCHOT J. Care for the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chemical
firms[M]. The Hague: Organization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1990.
[5]WEBB L. Green purchasing: forging
a new link in the supply chain[J].
Resource, 1994, 1(6): 14-18.
[6]HANDFIELD R B. Green supply chain:
best practices from the furniture
industry[C]. Annual Meeting of
the Decision Sciences Institute
Proceedings, USA, 1996: 1295-1297.
[7]DARNALL N, JOLLEY G J, HANDFIELD 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
and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omplements for sustainability?[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10, 17(1): 30-45.
[8]RBA Foundation. The founding
members of the Responsible Business
Alliance saw an opportunity to
drive positive change and increase
efficiency[EB/OL]. [2020-07-03].
/
about/history/.
[9]丁立. 沃尔玛的绿色供应链[J]. 世界环
境, 2008(3): 30-31.
[10]钟宏武. 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08(9): 153.
[11]王玉, 张颖川. 日本成功打造绿色供应
链的秘诀:访北京物资学院教授、物流
学院副院长日本物流研究中心常务副主
任姜旭[J]. 物流技术与应用, 2015(8):
111.
[12]毛涛. 我国绿色供应链呈三大发展趋势
[N]. 中国工业报, 2019-12-20(01).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ol.
49
No.02
心能源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
2021
(作者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