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2日发(作者:)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是建筑师路易斯·I·康走向设计巅峰的代表作品,也是
研究他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论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了康早年的求学和实践经历,概述了20世纪60
年代之前康在设计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萨尔克生物研究所从设
计到实施的全过程;第三部分联系了康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主要建筑作
品,从时间的纬度中来解读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剖析该作品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并
理解它在康的职业生涯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论文最后指出,康在设计上的矛盾性
导致了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复杂性;最终,康在这里展示了一种永恒的形象并成功
地实现了“静谧”与“光明”的交汇。
全文约56,000字,图131幅,附录1篇。
关键词:路易斯·I·康、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房问建筑、纪念性
SalkInstito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is
unquestionablv
LouisI.Kahn’s
magnumopus
inthe
prime
ofhis
life,as
well
asa
critical
po缸for
investigating
his
realm
ofarchitecture.
Thethesis
mainly
consists
ofthrce
parts.Chapter
One
briefly
inuoduces
Kalan’s
The
earlyexperience
as
a
modem
architect,and
th朋summm'iz髂his
achievementbefore
1960s.Chapter
Twofocusesthe
design
process
and
ordering
ideas
ofthe
Salk
Institute
through
theinitial
step
to
the
realization
ofthe
building.
educationand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main
primaryproposkionshying
out
inthe
design
and
to
Doutout
the
significance
ofthe
project
across
thewholevocation
ofKahn,Chapter
Threereviewshismain
projects
from1950s
to
1970s.as
a
reinterpretation
ofthis
workinthe
sight
ofhis
ideas’development.
In
summary,itpoints
out
thatthere
are
ambigu“iesexisting
inKahn’s
operation
whichlead
to
the
complexities
intheSaIk
Institute.Finally.in
the
projecL
Kahn
showed
an
imageofeternity
and
the‘Light’.
thethesis.
and
successfully
achieved
an
amalgam
ofthe‘Silence’
There
are
about56.000
Chinesewordswith131
illustrations
and
1appandixe
in
Words:Louis
I.Kahn,the
room-building,monumental时
Key
SalkInstitute
for
BiologicaI
Studies,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
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竖塞曼
日
期:丛:6.穸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
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
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办理。
研究生签名:
基量曼
导师签名:么丛墅出
期:丛亟!罗
知识水坝为您整理
路易斯·1·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前言
对于康在历史中所担任的角色已经不可能存在任何疑阿了。他是伟大场所——学院、教堂、犹太会所.博物
馆—一的建筑师。他的建筑将特有的形式赋予那些在今天渐趋消失或是不再占有特定形式的建筑类型:一种
关于信仰、体验和文化的建筑……对过去的怀念改定了康的语言.这种砍定论与现代建筑传统相决裂的澈烈
程度一点都不亚于将现代建筑禁闭在博物馆中韵企图.康的建筑猛烈抨击建筑的简化,将之贬低到徽不足道
的地位.
『11
——曼弗雷多·塔夫里/弗朗切斯科·达尔科‘。
就历史而言,麋的作品已被证明是一个转折点:无论是与康保持亲密关系的罗伯特·文丘里(RolkmVenOml
还是阿尔多·罗西(AldoROSSl)等欧洲建筑师在很大程度上都受惠于他.依覆看来.他们带来了二十世纪下半
叶建筑学中虽为重要的发展,揶就是建筑学中古典与乡土传统的复兴.以及它们与现代建筑主流的融合.
r21
——文森特·斯卡利’。
康在晚年发现了如何把古罗马的废墟转变成现代建筑。这种关系表面上看似完全不可能,但是康在萨尔克研究
所之后的所有建筑中.成功地实现了选种转变.
——文森特·斯卡利…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路易斯·I·康(LouisI.Kahn)是20世纪建筑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实践
者和思想家。他出生于爱沙尼亚的一座小岛上,并于1906年移民美国。他早
年接受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扎教育体系的训练,并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迎
来了自己事业的转折点。50年代初,康通过对古罗马建筑的体量和结构的重
新发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方法:他开始转向砖和混凝土的运用,以体量
和结构来创造空间。自此,康的设计生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涌现出耶
鲁大学美术馆扩建(Yalc
Art
Gallary,1951-1953)、理查德医学楼(础chard
Medical
Research
Building.1957.1965)、罗安达美国领事馆(u.S.Consulate
ChancelleryandResidenceLuanda,1959.1961
1等一大批优秀的设计作品,60
年代初,康以萨尔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of
Biology
Research,1959-1965)
为转折点,进入设计的巅峰状态,并相继完成了印度经济管理学院(Indian
Instituteof
Management.1962—1974)、孟加拉国首都政府建筑(Sher-E-
Banglanagar-National
CapitaI.Dacea,Bangladesh,1962·1974)、得克萨斯州福特
沃恩金贝尔艺术博物馆(Kimbell
Art
Museum,FortWorth,Texas,1966·1972)gl耶
鲁大学英国艺术和研究中,0(Yale
Canter
forBritish
Art
and
Studies,New
Haven,
1969.1974)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同时叉以“形式和秩序”、“静谧与光明”等
深透复杂的思想而被人们誉为“建筑诗哲”。他浸淫于古典的传统之中,同
时又热衷于预制混凝土、悬索、薄壳,悬臂等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在过去
的营垒与今日的营垒之间,在传统与创新之中,在古希腊与古罗马遗迹的感
召力下,实践并展示着自己对建筑艺术的理解。他完整地涵盖了整个西方文
明构架的主要组成部分:希腊神话,宗教精神以及工业科学“。。
康建筑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把设计当作一种回归:向人类心灵起源、
向居住的基本意义、向人类活动的原初形态的回归,从起源的精神中探究并
把握建筑的本质,始终坚持“建筑应存在于平凡的气息里,在信仰中””1,
并抨击工具理性泯灭人类的精神价值。立足于这一点,关照中国现状,20世
纪90年代后,中国的建筑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但是同时,也伴随着
[1][意]曼弗雷多·塔夫里/弗朗切斯科·达尔科著,刘先觉等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p381
Princ.日on
University
Press,20030298.
‘现代建筑’,北京:
[2]NdlLevine(edited),VincentScully,ModelnArchirecture
andOtherEssays,NewJersey:
[3]DavidBBrownlee,DayidG.DeLong,LouisI.Kabn:IntheRealmofA馆hi船咖嘴.New
York:Rizzoli,1991.
[4]周云,写在路易斯·康逝世2l周年之际,时代建筑,1997/I,
[5]TheodoreRobinson,w11ham%ltOn,C
van
Bobon,“The
Notebooksand
Drawings
of
LouisI.Kahn”.TheFalconPress.Copvright
December
1972.转引至周云,t写在路易
斯·康逝世21周年之际》,时代建筑,1997/I.
知识水坝为您整理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前言
一种不容忽视的倾向:建筑设计~昧追求形式的新奇而忽视人们现实生活的需
要与精神的诉求,在利益的驱动下,建筑设计以生产的方式进行,建筑已经
成为各种形式杂糅之后的人工饰物,建筑与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越来越
疏远。对于康来说,建筑始终是一项精神活动。相比较而言,我们是否应该
静下心来思考建筑如何从居住的遮蔽体转化成诗意的栖居地并满足人们的精
神诉求。
此外,康的建筑实现了现代建筑与历史传统的融合。古典建筑恢弘的尺
度、严谨的结构、奇妙的空间以及在阳光下表现出来的雄伟无不体现着一种
精神的力量,而康抓住了这种力量,将它植入自己的建筑作品中,从而唤起
历史的永恒感。由于他的影响,“回过头去寻找未来”“1已经成为响亮的口
号,比起后生们对传统符号油滑和轻薄的挪用与拼贴,康的历史连贯性更是
从深层上回应人的心理。这一点也为中国当代建筑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如何在中国特殊的语境中继承和发扬传统特色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历史符号
简单地拼贴挪用已经被证实是无力的。或许康对历史感的把握,他的已成为
“废墟”的建筑遗产为我们提供了明镜。
二研究的对象
作为研究策略,与其大而粗略地把握建筑师的思想与设计手法,不如从
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入手,以此作为突破口,进行有的放矢的研习与把
握,以小见大,以期对设计者建筑思想的某些方面获得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众所周知,对一名杰出的建筑师来讲,其代表作品的产生并不是突发奇想或
者是灵感涌现的结果,它必然是建筑师多年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也是他本
人对设计中的各个问题长期思考的结果。在很多情况下,这样的作品又为他以
后的创作埋下附笔。因此,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在时间维度上有两个层面的
意义:它所蕴含的设计方法以及处理问题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建筑师
以往的实践经验;同时,该作品在某些方面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并预示了建筑
师未来的创作。
在康的设计生涯中,屈灵顿犹太人社区中心的更衣室设计(Jewish
Community
CenterBathhouse.Trenton
Mercer
County.】954.1959)是个重要起
点。在这个项目中,他的整个手法都发生了变化“1,并体会到了“服伺”与
“被服伺”的空间意义。另一个起点则是他对于古代世界尤其是罗马废墟的
新发现”1,这使他的作品奠定了“纪念性”的特质,这一点已在康的挚友文森
特·斯卡利(VincentScully)对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评析里表明:“这是第一个
真正意义上的完整提案(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它在三维尺度上与康所看到
的罗马遗迹相似……1962年,那时我正在写一本有关康的书,我看到了康为
这个项目所绘制的图纸,这是我见到过的现代建筑中最为伟大的设计图纸。
它表达了罗马的精神,罗马的庄严,罗马的伟大——布朗称之为罗马的权
威。”Ⅲ
无疑,对于康来说,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是他建筑创作的转型之作,以此
为标志,他进入为期十年左右的创作全盛时期。该作品预示了自20世纪60
年代起康的建筑方案形成了某种明显的特点:建筑主体部分具有明确的轴线
构图;空间组合上重现历史上已有的空间等级序列;在建筑形体,大小、开
[1]李大夏,
联书店,2004
p270.
[3]NeilLevine(edited),VincentSeully,ModemArehitectme
andOtherEssays,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0300.
[2][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著,张钦楠等译,‘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北京:三
[4]Nei
J
Levine(edited).VincentSculiy.Modem
Architecture
《路易·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p25.
andOther
Essays,New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
p312.弗兰克·E·布朗(FrankE.Brown),美国杰出的考古学
家。
路易斯·1·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阖、明暗等方面展现了许多古典传统的特征;最为重要的是,康在这里成功
实现了古典的复兴并与现代建筑主流的融合。
因此,本论文以萨尔克生物研究所为研究对象,联系了康20世纪50年
代至70年代的主要建筑作品,试图从时间的纬度中来研究案例,探讨其中的
建筑现象。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论文分为三大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康早年
求学和实践的经历,以及20世纪60年代之前康在设计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萨尔克生物研究所从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以康多轮
的方案及实际建成作品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展示了设计过程中的细节。
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该项目所涉及的几个重要命题:交叠的结构同时在平
面和剖面上形成“服伺与被服伺”的空间形态;独立的“房间一建筑”拥有自
身的几何形态和结构,在平面内形成特殊的空间聚落;遮阳的墙体围绕着建筑
主体,形成“废墟包裹在建筑周围”的表达;严格的几何秩序将建筑的各个部
分协调地组织起来,表达了数学般的精确性;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对体制的颂
扬、历史的怀旧以及对材料、结构和建造的深刻理解,康赋予建筑“纪念性”
的特殊品质。
论文最后指出,康在设计上的矛盾性导致了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特殊的复杂
性;最终,康在这里实现了“不可量度”与“可量度”的交汇,展示了一种永
恒的形象。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方法是:
l、以文本阅读的方式,对有关介绍路易斯·康生平,著作和建筑理论的
各类著作进行研究,明确前人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从而较为准确地把握萨尔
克生物研究所所具有地设计内涵。
2、以案例比较的方式,对康的作品资料进行仔细的整理、归纳,在相关层
面上,将萨尔克生物研究所与康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梳理并清晰康部
分建筑思想的发展轨迹。
3、以图解的方式进行分析与模拟,更为直观地展示设计中所具有的特殊品
质。
囝11挺染图
图1.2商业中心
图1.3加德满都家庭计划中心
路易斯·l·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一章路易斯·I·康早年的建筑师经历
第一章路斯易·I.康早年的建筑师历程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充分反应了康对文化、形式、功能、材料,几
何、自然的各种认识,这个项目所取得的成就并不仅仅依赖于康自身的先天
禀赋或者是倏忽一现的“灵感”,它是康在建筑领域三十多年不懈思索的结
晶,也是康在高强度的设计劳作中持续深化的结果。时间的长河向我们展现
了这位“建筑诗哲”不断探索的艰难历程。从某个角度来讲,正是这样的经
历以及康在期间所设计的众多启人心智的方案成就了晚年的康、成就了萨尔
克生物研究所。因此,首先有必要对康早年的职业生涯进行一番回顾。
一、布扎教育训练
康的建筑生涯开始于宾夕法尼亚大学。1920年至1924年,康在宾大建
筑系学习,期间正值欧洲先锋派和俄国构成主义运动的兴起。他入学的前一
年,格罗皮乌斯在德国创建包豪斯,而那时也是柯布西耶所创办的杂志——
《新精神》影响最大的时候。然而,康在这时几乎没有机会接触这些思潮。
他和宾大的其他学生一道,在法国建筑师保罗·克瑞特(PaulCret)的领导下,
接受布扎(Ecole
des
Beaux-Arts)体系严格的古典美学和造型训练。康掌握了被
称之为“简化的古典主义”或者是“现代古典主义”的技巧。他谙熟哥特拱
券结构;各种古典构图原则;正方、圆、三角形等基本几何形的造型:敦厚
的纪念性体量和光影的水彩渲染……通过这种熏陶,康关注于建筑的体量和
整体性,光线的变化和材料的丰富质感。所有的这些都在三十年后重新影响
了康(圈11)。
克瑞特还向学生们介绍了源自于19世纪法国理性主义的两个建筑理论。
一派是以维奥列一勒一杜克“。(Viollet-le.Duc)和包杜…(DeBaudot)为代表的结构
理性主义,他们推崇哥特式建筑,突出结构在启发和确定设计形式语言中的
重要作用:另一派是以迪朗(J.N.L.Durand)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迪朗认为设计
应该采取近乎科学的精确性”1,通过对建筑基本空间元素的组织来适应功能
上的无限变化。学者罗伯特·麦卡特(RobertMccater)认为,无论是勒一杜克所
强调的对结构的清晰表达还是迪朗所推崇的对建筑各个元素进行组合的方
式,都对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后来的作品中都试图寻求两者的统一。
此外,巴黎美术学院所强调的“直觉的草图”(instinctiveesquissa)与康
的一个重要观点——建筑师必须在所谓的“形式”被实用思想污染之前洞悉
它的实质——有着密切关系。正如他所说的:
在开始设计题目之前,典型的巴黎美术擘院的训练是提供给学生一份没有,f-}4q教师评
论的书面的任务书.他有几个小时的时闻来研究这个题目,然后在没有参考的情况下,在
小屋里画一张草图.这张草图将作为最后设计的基础.最后的成图不能违背最初草图的本
质……美术学院这种特殊的训练方法是颇具争议的,因为在编制任务书的人和完成这个任
务的建筑师之问没有交流.所有草图完全取决于我们的直觉.但是直觉也许是我们最准确
的感觉.草图就建立在我们对‘恪当’的直觉认识上.”。
康在晚年承认,克瑞特指导下的布扎教育对他建筑设计产生了重要影
响。事实上,康晚期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作品。他于
1924年设计的商业中心(a
shopping
center)(囤1.2)与后来的加德满都家庭计
划中,C,(Family
Planning
Center,Khatmandu,Nepal,1971—1974)(图1.3)有着惊人
的相似之处。
[1]维奥列一勒一杜克(Viollct-le-Duc,1814—1897),法国建筑师与理论家,法国哥特复兴建
筑(GothicRevival)的中心人物,以修复中世纪的教堂而闻名。
[2]包杜(Anmole
de
Baudot,1834.1915)是勒一杜克的学生,强调哥特复兴原则,设计了第
一座完全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教堂。
[3]Robert
McCarter,Louis
Kahn,London:Phaidon,2005
plg.
[4]DavidBBrownlee、DavidODcLong,LouisLKahn:IntheRealm
ofArchitecture,New
York:Rizzoli,1991p22.
图1
4阿西尼教掌
图15斯废莱托
图l
6a疆尼派克联排住宅
盥1.6b卡弗吲联排住宅
辟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一章路易斯·I·康早年的建筑师经历
文森特·斯卡利早在1962年就指出,布扎教育“强调了砖石建筑显著的
体量与重量,在建筑内部,明确限定而有序的空间由结构实体本身所形成并
被赋予特征。”…同时,斯卡利还敏锐地觉察到,在康学生时期的作品中,
“建筑的表皮成为极具特征、难以处理的地方,这部分构件对于康来说既不
是结构也不是空间。””1这也预示了日后康对建筑边界的探讨。更为重要的
是,布扎教育鼓励康“把过去的建筑当作自己的朋友””’。显而易见,这一点
已经深深地根植于康的内心深处。多少年后,他在‘静谧与光》的论文中这
样写道:
夺天,虽然我们生活在现代建筑的固地中,与今日的建筑相比,我感到与这些奇迹般
的往昔的建筑艺术有更密切的关联.这经常是我脑海中的一个参考系.我对建筑艺术说,
‘我干得怎样,哥特建筑?我千得怎样,希腊建筑?’”。
毕业之后,康在克瑞特和其他建筑师的事务所里工作了五年,实践着他
在宾大所学的那套设计手法。期间,他花了一年的时间游历欧洲。在他第一
次造访那些古代遗迹的时候,康画了很多有关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
铅笔画(凰】.4)和水彩画(图1.5),这些在二十年以后对他设计中的形式和图
式语言起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作为一名现代主义建筑师
1929年,康从欧洲回来。他发现10月股市崩盘之后赞城的建筑业极度
萧条,自己也很快失业了。同年,密斯完成了他的巴赛罗纳德国馆,柯布西
耶开始设计萨伏伊别墅,作为时尚而流传的“国际风格”风靡一时。
1932年,由建筑评论家和历史学家H·R·希契柯克(H
R
Hitchcock)和菲
利浦·约翰逊(PhilipJohnson)以“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为标题,在纽约现代
艺术博物馆举办《国际建筑艺术》展览。抽象的几何形平面及新型的工业化材
料使包括康在内的一大批美国建筑师感到惊讶。康以及绝大多数失业的建筑
师开始转向现代主义。他们在设计中开始运用自由的平面、轻薄的围合以及
抽象的几何形体,在方盒子、钢和玻璃的建筑中寻觅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随后的十多年里,康一直沿着这条道路前行。他先后与乔治·豪
(GeorgeHowe)、奥斯卡·斯东诺洛夫(OscarStonorov)等合作开设事务所,期
间正值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出资建设大量福利工程和公共基金住宅。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康早年的职业生涯主要从事公共住宅的设计(图1.6)。针
对这一时期的建筑实践,文森特·斯卡利是这样评价的:“康在三十至五十
岁期间,尽其所能中断了现代古典样式,并从事具有大片玻璃和拉莱柱(Lally
column)的新异而轻巧的建筑,但康无法从根本上与这种建筑式样产生共
鸣。”u·并指出,“他在这方面并不算差,也并不算出色。假如他继续沿着
这条道路的话,他将不会成为我们现在所认识的康。他只是没有觉察到这一
点而己。”…
随后发生的一件事预示了康即将迎来他事业的转折点。1944年,康发表
了一篇题为《纪念性》的文章。从事住宅设计多年的康,此时已经开始思
考,战前在住宅上取得巨大成就的现代建筑如何才能体现公共或者是社会制
度的价值和现代的民主政治。在文章里,康将建筑中的纪念性定义为一种精
[1]VincentScuUy,Louisl.Kahn,Newyork:GBraziller,1962.p10-11.转引至RobertMcCaxter。
Louis
Kahn.London:Phaidoa,2005.口23.
[2]VincentScully,LouisLKahn,NewYorlcG研aEilk‘1962.plodl.转引至RobertMcCarter,
Louis
Kahnt
London:Phaidon,2005.p24.
[3]同[2]
[4]李大夏,<路易·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p148.
[5]NeilLeviae(edited),VincentScully,ModemArchhecture
andOtherEssays,New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
p302.
[6]Vincent
Scully,“LouisI.KahnandtheRuinsofRome,"Engineering
andSciEnce(Pasadena,
Calif..InstituteofTechnology).winterl993,p5转引至KentLarson.LouisLKahm
Unbuilt·
Masterwork¥.NcwYork:Monacelli
Press.2000.p23.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一章路易斯·I·康早年的建筑师经历
神的特质,它传达了对不朽、永恒和持久完美的理解,并且指出,过去的伟
大的作品仍然体现了这种品质,尽管不可能完全照样复制,但所有新的建筑
都应该以此来衡量。
学者肯特·拉尔森(KentLarson)认为,当康在他的建筑设计中寻找“纪念
性”恰当表达的时候,他并没有完全回到布扎教育所倡导的古典主义建筑上
来;同时,他也没有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将他的思考带入他的作品中。…
1947年,康到耶鲁大学任教。斯卡利后来对这时期的康进行了~番描
述:“显然,他那时是一个失去秩序(order)并且正在到处寻找的人。这个秩
序是什么,没人知道,他自己也不清楚,但是康不断地谈论它……”…
三、在罗马的美国学院
1950年,乔治·豪设法为康争取了一个名额,他可以作为罗马美国学院
的常驻建筑师再次前往欧洲。从1950年年末到1951年年初的四个月里,康
一直呆在那里并度过了五十岁的生日。于绝大多数的建筑师而言,五十岁的
年龄意味着职业道路发展的方向早已确立,但是对于康来说,一切都似乎是
刚刚开始——到了罗马之后,他开始质疑起二十年来自己所信奉的现代主
义。他在给费城事务所的同事写信的时候,表达了将他的工作与他在意大利
的发现结合起来的愿望:
我深刻地意识到意大利的建筑将永远是未来建筑创作的灵感源泉.不这么想的人真的
应该再来看一看.我们的东西艰它比起来是那么的脆弱,在这里所有的纯粹的形式都进行
了不同的尝试……诠释意大利的建筑是非常越要的,因为它与我们对建筑的认识和需要直
接相关.我并不关心古典的再现……但是,他们以建筑作为创造空间的出发点,从中我看
到了伟太的个人魅力……f3】
康成熟时期很多作品的设计要素都可以追溯到这四个月——也在罗马美
国学院的不寻常经历。勿庸置疑,他在这里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转变。多少年
后,康跟迈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Grayes)谈起他在罗马的这段时光,对
此,格雷夫斯回忆道:
他后悔花费了那么多的时问试图成为一名现代主义建筑师.他说:‘迈克尔,我一直
都在努力尝试着将墙体变得越来越薄.’直到他回到罗马….他才认识到墙体所具有的力
度,建筑的明暗所具有的力量、光线的趣味以厦什么样的建筑最终吸=II他.他说他最后感
到他与这些建筑在一起似乎回到了家乡.C4]
事实上,康在罗马的废墟中找到了他一直在寻找的秩序,作为对此的回
应,他重新认识了古代的建筑。康在杰出的考古学家弗兰克·E·布朗(Frank
E.Brown)的指导下研究罗马的古迹,他经常参加由布朗组织的两周一次的古
迹考察,范围涉及罗马,奥斯提亚(Ostia)和庞贝(Pompeii),并利用大量的机
会体验这些古代建筑。在那里,脱落了装饰的罗马建筑显示了完美的结构;
强有力的墙体和混凝拱券构成了纯粹的几何体量;一种远古的光线穿越结构
上深遽的开口,留下浓烈的阴影……在那里,康最终明白了如何将古代的废
墟以恰当的方式融入进自己的作品——他开始探索材料的本性,结构的表
达,结构与空间、结构与光线的关系,空间的等级,空间的划分与组合,空
间与人的活动,并思考人类所处的状况、建筑应起的作用……显然,康通过
对建筑根源的追问而发现的秩序远不止中轴对称的几何秩序如此简单。因
此,在肯特·拉尔森看来,康所理解的秩序与爱德华·丢勒·斯东(Edward
[1]KenlLarson,LouisI.Kahn:UnbuiltMasterworks,NtwYork:MonacelliPress,2000.p26.
[2]Vinc,entScully,LouisIKall玑NewYork:GBraziller,1962.p10-ll嚣引至RobertMcCarter,
Louis
Kahn,London:Phaidom
2005
p23
[3]Louis
LKahn,letter
writ把n
fromtheAmerican
Academy
in
Rome,Kahn
Colicetloil,Uhirers畸
ofPennsylvania,reprinted
in
Eugene
J.Johnsonand
MichaelJ.Lewis,Dawrl
fromtIleSource:The
1hvel
SketchesofLouis
I.Kahn,Cambridge.Mass:M1T
Press.1996.p72-73.转引至Kent
La/son.
LouisI.Kalan:Unbuih
Masterworks
New
York:Monacelli
press.2000.p29.
[4jLouis
I
Kahn,interview
by
MiehaeI
Graves.originallypublished
inA+U:Architeetureand
Urbanism,1983,10;reprimed
iilJohn50lland
Lewis,Draw
fromthe
Souree,p73.转引至Kent
Larson.LouisIKahn:UIlbuiltMasterworks.New
York:Monaeelli
Press.2000.p29.
图1.7a卡纳克神庙室内
图1.7b吉萨金字塔
尉I
8四面体空I司结构
图1.9福勒的空闻构架
图l,lO屈灵顿犹太社区中心
更衣室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一章路易斯·I·康早年的建筑师经历
Durell
Stone)和山崎实(MinoruYamasald)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所理解并实践的秩
序完全不同…。
1951年1月,康开始了埃及和希腊的旅行。这时期,他对建筑的看法已
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可以在康前后两次访问欧洲(1928年与1951年)
所作的绘画中看出来。虽然康在第一次访问欧洲期间成功地使用了水彩(图
1.5),但是在后来的郡次旅行中,他选择色彩饱和度极高的蜡笔进行绘画,
贯穿始终的是对体量、光线和基本的形体的描写(图1.7)。肯特·拉尔森认
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绘画在布扎的古典主义与更为抽象的现代主义
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1。
显然,这是一次发现之旅。当康执著于对建筑形式起源研究的时候,他
发现,“更本就没有像现代这样的东西,因为属于建筑的所有东西都存在于
建筑中,并且有它自己的力量。””1但是,他随后花费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
将这些他所关注的东西结合起来,以一种独创的语言重塑了现代建筑。
四、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创作
1950年,在乔治·豪和菲利浦·约翰逊的推荐下,康接受委托,设计了
职业生涯中第一件重要作品——耶鲁大学美术馆。康在这个项目中努力寻求
~种现代的表现方式,以此来对他在意大利、希腊和埃及所学到的历史传统
进行表达。
美术馆在平面布局和面向庭院的立面设计上采用了密斯式的语言:可移
动的隔墙按照需要限定空间;外部的黑色金属骨架精心刻画出建筑的轮廓。
从这一点来看,耶鲁美术馆继承了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的
传统,但是它同时明确而又试探性地背离了这个传统;结构不再作为框架来
表露,而把表面成为最终手段来调度“1——美术馆的沿街面采用了一个完全
封闭的砖墙立面,并利用水平向突出在外部的淡色条状混凝土带暗示楼层的
划分,这充分显示了康渴望寻求对实体和体量的表达:在室内,现代主义所
强调的轻盈、中性的楼板被完全抛弃,取而代之的是精心处理的混凝土四面
体空间结构(图1.8)。这种结构使人想到了吉萨的金字塔,或者是巴克明斯
特·福勒(BuckminsterFuller)的空间构架(图1.9),它以类似于罗马拱顶方式
来暗示底下的空间变化,并与裸露的混凝土支撑体系一道,表现了同罗马遗
迹一样的力度感和重量感。
20世纪50年代,康“日益关注于使过去的一些形式系统重新活跃起
来”*1。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耶鲁大学美术馆是一个折衷的作品,但“肯定地
说,康的整个手法在1954年屈灵顿犹太社区中心的设计中发生了变化””1。
这是自1951年以来康首次能够设计这样的方案,在其中,每部分功能都
被容纳在独立的空间体量中,其形式确定而纯粹。尽管这是一个造价便宜的
由混凝土砌体和木头建造的小建筑,但是它清晰地表现了康对一系列建筑问
题的处理,包括建筑的进入方式、内部流线的安排、“服伺与被服伺”的区
分、结构与空问的匹配,严格的比例控制等等。在学术意义上,游泳池更衣
室(图1lo)成为康自成一派的转折点…。但是,真正能让康为世人所认识的
【1]Kelit
Larson.Louis1.Kahn:Unbuilt
Mastcrworks.NewYork:Monacelli
Press.2000.p3I.
[23同[1].
[3]KaIlIl,’'AddressbyLouisl.K且}m,April5,1966,"BostonSocietyofArchi妣tsJournal,rio.1
0967}:5—20.转引自David
B.Brownlee,DavidG.De
L埘培Louis
LKallIl:IntheRealmof
Architecture,NewYork:Rizzoli,1991.p50.
[4][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著,张钦楠等译,‘现代建筑——部批判的历史》,北京:
三联书店,2004.p2fi9.
[5][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著,张钦楠等译,‘现代建筑——部批判的历史》.北京·
三联书店,2004.p270
[6]同[5]
[7]李大夏,《路易·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p50.
幽1
11理查德医学实验楼
图112圣·基米亚诺
尉1.13论坛剧顾报印删所
图1.14第一唯一神教派教堂
与日主学校
图1.15罗安达美国领事馆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一章路易斯·I·康早年的建筑师经历
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理查德医学实验楼(图1.t1)。如菲利浦·约翰逊所言,
康因它而得以堂堂踏入历史上永垂不朽的建筑师之行列…。
在这栋建筑中,厚重的砖砌塔楼(包括废气捧放塔楼和新风进气塔楼)
像圣·基米亚诺(SanGimignano)的中世纪塔楼一样(图1.12),围绕在实验室
和研究室周围。“服伺”与“被服伺”的空间关系达到相当的理性高度“’。精
美的预制构件通过后张法紧紧扣接,每一道清晰的接缝似乎都在向你述说着
建造的过程。
在接下来的一系列重要项目中,康从设计的各个方面取得了突破:在论
坛回顾报印刷所(Tribune
Review
PublishingCompanyBuilding,Greensburg
Pennsylvania,1958-196l,圈1.13)的设计中,结构和光之间的关系得到清晰地
表达;在第一唯一神教派教堂与日主学校(First
Unitarian
Church
and
Sch001.
Rochester
New
York,1959-1969,图114)的设计中,折叠的墙体获得了一定的
“厚度”,它们把建筑包裹起来,显示了康对中世纪城堡的迷恋;而在罗安
达美国领事馆的设计中(图1.15),气候以及地域元素被引入到现代建筑中,
康首次提出“废墟”的概念并成功地解决了眩光的问题……事实上,通过三
十多年的努力,康对材料、结构、构造、功能、空间、光线等一系列建筑的
基本问题有了全面的把握,并通过对古罗马建筑的重新发现,形成了自己独
特的建筑语言和思想。它的表现来源于现代的技术,它的精神根植于古代的
遗迹。康已经不用再盯着别的建筑师以获得启发”’,所有的一切发生了变
化,他已经完成了蜕变,等待着命运之神的惠顾。而正是乔纳森·萨尔克
Oonas
Salk)这位不同寻常的顾主为康提供了这样一次机会——萨尔克生物研
究所的设计与建造将康的事业推向巅峰。
[1]桢文彦,赖芳英译,受胎的建筑,世界建筑NO.5,台北;胡氏图书出版社,1983.8.
[2]李大夏.《路易·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p54
[3]HeinzRonncr,Sharad
Jhaveri,LouisI.Kahm
CompleteWorkl935-74,Boston:
BirkNluser,1987.p83.
路易新·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与建造过程
第二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与建造过程
一、缘起
1955年4月,萨尔克宣布针对d,JL麻痹症的一种新疫苗的试验取得成
功。在他的协助下,由神父巴兹尔·奥康纳(BasilO’Coon00领导的小儿麻痹
症国家基金会(the
National
Foundation
forInfantile
Paralysis)于1956年基本上
实现了根除急性骨髓灰白质炎的目标。萨尔克和奥康纳有感于生物研究的重
要性,于20世纪50年代末,他们开始讨论设立一个生物研究中心,以探讨
细胞生物现象、胚胎发育、神经科学等基础生命原理。萨尔克希望,科学家
在合作的环境中彼此鼓励并将研究成果造福人类,以强调生物科学应担负起
的社会责任。
1959年,由于得到d,JL麻痹症国家基金会和其他方面的支持,资金得到
保证,这使得萨尔克有关建造研究中心的想法更加坚定,他开始挑选用地。
圣地亚哥市(san
Diego
city)为了配合加州大学在拉·霍亚(LaJolla)的郊区建设
新的分校,在获得市民同意的情况下,向萨尔克提供了一块占地约27英亩、
能俯瞰太平洋的用地,并极力邀请萨尔克于该地建立研究中心。萨尔克于
1959年9月参观了场地(图2.1)。最初,他一直在怀疑建设一个“严肃的研
脚2.1萨尔克在场地上
究中心”是否合适,但是,一旦来到现场,他就被这里迷人的风景打动了一
一“不同于其他任何一块地或者不能仅仅是以好坏来评价,它具有拉·霍亚
所留下来的最为美丽的沿海悬崖”…。在多个候选的城市中,他于1960年决
定在滨临太平洋海岸的拉·霍亚实践他的梦想。
:、科学与人文的结合
开始之初,萨尔克和奥康纳为接下来的实践设定了四条基本原则:
1、通过科学研究,对知识的获取在本质上是一项具有建设性的人类活
动。
2、维持并促进人类健康以及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最为有效的手段将来源于
生命科学中所取得的根本性的进展。
3、由于人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影响,人们对自身的了解以及控制自身和环
境的可能性将随着人类对细胞以及组成它们的分子的深入了解产生一个根本
性的转变。
4、为了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人类的安康,科学家必须关心人类,不仅仅是
生物生理上的有机体,更应该关注独特的个体和社会的群体“1。
萨尔克和奥康纳的使命感使他们坚决抵制了任何科学上的投机行为,并
反对“为了科学而科学”——除了纯粹的定量结果,只关注于定性的成果一
一忽视科学在社会和文化中的定位。这四条原则确定了日后建成的生物研究
中心和它所处的环境以及在其中进行的生物医学研究将在整体上成为一个社
会、文化与科学交织的产物。在其中,科学研究的定位与它所要取得的成果
同样重要。对萨尔克来说,处于生物科学前沿的工作有必要对人类的未来、
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类的本性进行思考”1。除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
很多作家和人文主义者都支持他们的倡导。
萨尔克深信,研究中心将成为一个跨越现代生活中科学和人文——两种
文化之问鸿沟的地方,它将成为一个即可以支持科学研究又可以促进科学家
[1]David
B.Brownlee、DavidG.De
Long,Louis
I.Kahn.*IntheRealm
ofArchitecture,New
York:Rizzoli,1991.p330,
[2]Thomas
【3J间[1].
Leslie,Louis
I.Kalm:buildingart,building
science,New
York:George
Braziller,2005.p132.
路易斯·I·靡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二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与建造过程
和其他文化领头人之间的思想交流的场所“1;在那里,艺术家和人文学者能
够引导和启发那些工作在研究前沿的科学家。为此,萨尔克选择了数学家兼
人文主义学者雅各布·布罗诺夫斯基(JacobBronowski)li§士…作为研究中心最
初的九个主要成员之一。
三、选择建筑师
1959年lO月,萨尔克的一位朋友在卡内基·梅隆技术学院(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l昕了康的演讲,在该次演讲中,康展示了当时还在建造中的
理查德医学楼”’。这位人士建议萨尔克可以向康请教如何为未来的研究所选
择合适的建筑师。1959年12月,萨尔克在去纽约的途中顺道拜访了康在费
城的事务所。在康的带领下,萨尔克参观了理查德医学楼并向康询问了这栋
建筑的面积。他提到,医学楼同所要建的生物研究所在面积上基本一致,
10000平方英尺的面积准备划分给十个研究小组。
萨尔克回忆时说道,当初他并没有对理查德医学楼留下深刻的印象,但
是他为康的个人魅力所深深打动。与此同时,康在萨尔克身上发现了“所有
客户中最使人难忘的智慧”“1并为他的观点所迷住——科学和艺术完全可以
结合。在那次的讨论中,萨尔克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双关语描述了他的目标:
他想让实验楼成为一个“毕加索也能来的地方””1。萨尔克的观点引起了康
的共鸣。“不可量度的量度”一直就是康的个人追求,康认为“科学作为可
量度的事物,要尊重事物要存在,要表达伟大的愿望。作为科学家,他体会
到需要请无可量度的事物出场,而这是艺术家的领域””’。
萨尔克和康很快发现,实际上他们有着相同的看法,他们互相把对方视
为合作者。在此后的工作中,两人之间的对话不时地转移到抽象的艺术和哲
学领域。据萨尔克回忆,尽管他们能够完全理解对方,但是“对其他人来
说,他们看着我们并且昕着我们的讨论,最后被完全弄糊涂了,这是经常的
事”‘“。
当然,萨尔克和康之所以能够迅速建立起友谊,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
们有着相似的背景:都来自于犹太人的移民家庭;成长在工人阶层的城市街
坊内;受到父母的鼓励——努力奋斗并超越他们的祖辈:两个人通过公共教
育机构和自身的努力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这些类似的经历使得他们都不
厌其烦地关注和处理自己专业领域中所出现的各种琐碎的细节。萨尔克和康
在面向公众的时候展示的是卓越成功的形象,但是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建立
在他们对各自事业中各种令人麻木的细节的掌握和控制之上。对细节的重
视——这份共同的特点预示了他们日后成功的合作。
1959年,萨尔克正式把设计任务委托给康。在科学家与建筑师合作的六
年中,两人用各自的比喻和暗语,如僧侣式的隐居和精神、徒步游历的知
[1]【美]戴维.B.布朗宁、戴维.G.德龙著,马琴译,路易斯.I.康:在建筑的王国中,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杜,2004.p138.(略有修改)
[2]雅各布·布罗诺夫斯基于1956年写的‘科学和人的价值》描述了核弹的野蛮,提倡在
艺术和科学之间进行富有价值的对话。他认为“科学不仅仅是科学,它是不周领域、不同
时代、不同文化的恩想交汇”。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建成之后,他受萨尔克之邀,一直居住
在这里直到1974年去世。
[3]ThomasLeslie,Louisl.KAY."building
art,bu.di,g
sciencet
NewYork:GeorgeBraziller,
2005
p132.
[4]Jonas
SaIL"A
Proposaed
Inslitut,,typed
manuserlIt,Marchl5.1960,Jonas
SalkBoxLIKl07
Louis
1.KahnColleelion.转引自[美]埃兹拉·斯托勒(EzraSmiler)编,丹尼尔·S·弗里德
曼(D·S·Friedman)导论,熊宁译,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p11.
BBrownlee、DavidG.De
Long,Louis
1991.p138.
[5]David
I.Kahn:In
theRealmofArchiteeture,New
York:Rizzolit
[6]李大夏,路易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p139.
[7]David
BBrown[ee、DavidG.De
Long,Louisl.Kah:IntheRealm
Yo矗:Rizzoli,1991.口330
ofArchitecture,NCW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二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与建造过程
识、科学和神秘的物体、新人文主义等等形成了一套个人的行为准则“1。康
对他们的合作过程甚为满意,他曾如此评价萨尔克:。几乎没有一位业主能
从哲学的高度来理解他们所要创立的那个事物。萨尔克医生是个例外。几乎
没有人有这样的理解,甚至不曾意识到自己缺少这种理解。常常是交给你一
份书面意见,你就不得不代替业主担当一下哲学家的角色。”…
四、最初的方案
圈2.2总体布局
1960年的2月,康和萨尔克共同参观了位于太平洋沿岸峭壁上的那块独
特场地。它介于托里松公路(Torrey
Pines
Road)和太平洋之间,临近加州大学
圣地亚哥分校。场地被一条峡谷分成两半,它生动的地貌特征被萨尔克比作
[1][美]埃兹拉·斯托勒(Ezra
Sloller)编,丹尼尔·s·弗里德曼(D·S·Friedman)导
论,熊宁译,萨尔克生物研究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p13.
[2]李大夏,路易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p63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二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与建造过程
“脑回”。1960年4月26日,圣地亚哥市的议会决定立契无偿把土地捐献
给研究中心。
康对场地的最初印象被记录在一系列没有标明日期的草图中,它们似乎
是1960年康首次参观场地时画的(圈2.2)。在那个时候,他就把研究所设想
成~个多中心的“小型城市”——三个明确的建筑组群基本上确定了设计的
整体布局。在访问了拉·霍亚之后,康进一步明确各个组团的特质并为主要
的区域描绘了大致的轮廓:工作的场所——实验室布置在场地的东侧,靠近
托里松公路:聚会的场所——会议楼设置在场地的西侧,太平洋的陡峭悬崖
上;休憩的场所——居住区和休闲中心介于实验楼和会议楼之间,三个组团
沿着峡谷的北侧布置。由于萨尔克没有给研究所提出明确的功能要求,所
以,康的设计实际上反应了他本人对场地和这个项目的理解。
图2.3第一轮方案模型
1960年3月15日,萨尔克在圣地亚哥城正式公布了这项工程的第一轮
方案,其中包括试验楼、会议楼、居住区和休闲中心四个部分(图2.3)。
实验楼重新演绎了理查德医学楼的垂直向结构和清晰的组群方式。成簇
的实验塔楼耸立于巨大的圆形平台之上,两栋较为低矮的辅助用房占据了相
对较小的圆形平台,四个平台通过与之相切的辅助车道相连,车道在平台之
间相互交叉,这使工作区的平面看上去像一组连着皮带的滑轮。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二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与建造过程
会议楼是毕加索参观完实验楼之后,与布罗诺夫斯基谈论艺术和生命的
地方,是科学家能够安静地反思和进行个人研究的地方,也是他们进行锻
炼、进餐、参加音乐会、举行讲座和研讨会的场所。实际上,在这个项目的
早期阶段,最为吸引康的正是这栋会议楼的设计。他后来回忆时说:
你认为这个建筑将会成为什么样子?我说……那里将有美好而宽裕的空间,它们不需
要按照它们的用途命名,只有奇妙的空间出现.这里当然有聚会的场所.这里有餐厅……
有人们能够在这住宿的房问、健身房.游泳池.带有拱廊的通道、讨论宝等等.有人会
问:实验室在哪?我们也谈论实验室.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一个实验建筑,但是你不能惠
了集会的场所才是最为重要的地方.【l】
图2.4会议楼平面草图
因此,会议楼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最为纯净的几何形式和最为雄伟的形
态,同时,它处在最为显要的位置——直接临海的悬崖上,一条深壑将会议
楼和地块的其余部分隔绝开,它们之间通过跨在沟壑上的桥联系起来。
会议楼最初的方案包括了对称的方形平面在不规则用地上的并置,整体
成为一个巨大的矩形建筑,有着明确的构架,其长边平行于底下的海滩,内
部是由讲演厅、图书馆等房间围绕起来的封闭院子,各个房间具有不同的大
小和高度,暗示了综合体内部功能的差异性。后来的草图又探讨了入口的门
厅将两侧单独的矩形体量联系起来的模式(圈2.4)。
居住区和休闲中心呈簇状分别散落在峡谷的两侧,由南北两侧通向托里
松公路的道路连接。四个建筑群围绕着场地内的峡谷布置,共同分享西侧太
平洋的景观。
在萨尔克看来,康设计的这轮方案是“一个最初的幻想””’(early
fantasy)。理查德医学楼紧张的用地迫使康去设计一个塔楼状的建筑群,但是
拉·霍亚为他提供了宽阔的土地,这暗示了一个形体比较低矮、处理更为简
单的解决方法。正如康后来所承认的,这个方案并不切合实际。由于四个圆
形的平台占据了大量的面积,场地上只能留下一条很窄的停车区域,停车数
量远远不够:尽管服务区在模型上有着图解上的趣味,但它们并不能很好地
发挥作用;每一栋实验楼需要独立的卸货区域,使用不便:八个塔楼的视觉
景观也是明显的不平等,西半部分的塔楼能够眺望大洋,而东半部分只能看
到附近的大学校园——这种景观上的差异将与萨尔克所倡导的价值观相矛
盾。最后,当有关部门对周围的土地进行规划的时候,他们限定了整个区域
的建筑高度,这样,塔楼的提案很快就无效了。
1960年9月,康在给小儿麻痹症国家基金会主席奥康纳的信中带有歉意
地写道:“我向你保证,随着方案的进一步的发展,这项设计会更加切合实
际的。”…
五、拟定任务书
事实上,对于第一轮设计,萨尔克没有给康拟定任务书,他和康不断地
进行交流和讨论,再根据这些讨论提出要求。萨尔克回忆说:“所有的一切
都从谈话中展现。”“。确切地讲,有关生物研究所一切使用上的要求在方案
的早期阶段不断地调整着,甚至是1966年至1967年问实验楼建成并开始使
用的时候,它的功能还处于变动之中。然而,在设计的一开始,萨尔克与康
在初次谈话中提到的理查德医学楼的规模和布局仍然是建筑师最为清晰可靠
的参照对象。
[1]Louis
I.Kahn,quoted
in"On
Form
and
Design,'Journal
ofArchitecmral
Education
15,no.3.
转引至Kant
Lar鲫I,Louis
I.Kalln;Unbuilt
MastcrvcoAs,NawYork:Monacelli
Press,200n
p51.
[2]David
[3]同[2].
[4]David
B.Brownlee,DavidG.De
Long,Louis
I.Kalm:In
the
RealmofArchitecture,New
York:Rizzoli,1991.D331.
BBrownlee、DavidG.De
Long,Louis
I.Kahn:IntheRealmofArchitecture,New
York:Rizzoli,1991.p330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第二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与建造过程
在接下来的十二个月里,康集中精力构思更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当
结构工程师古斯特·克门丹特(AugustKomendant)和设备工程师弗雷德·杜宾
(FredDubin)在理查德医学楼项目中的工作完成之后,康再次聘请他们作为事
务所的顾问,与实验室建筑设计规划师厄尔·沃尔斯(Earlwalls)一道,相互
配合展开工作。通过建筑师、业主、营造商和工程师频繁的交流与讨论,三
个功能分区在面积、辅助设施和机械设备方面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明确。
1961年4月,第二轮方案经过将近一年的构思与深化被刊登在《进步建
筑》(progressivearchitecnax,')杂志上。随后,康向哈佛大学提供了最新的总平
面,作为一个城市设计研讨会上的研究案例。1961年6月,康起草并确定了
一份有关功能安排的摘要(programabstract)。由于在第二轮方案中,康把休闲
中心合并到了会议楼里,所以这份摘要着眼于场地、实验楼和会议楼这三个
部分,虽然提到了居住区但没有对此作进一步地阐述。摘要反映了康对整个
项目的理解,成为接下来方案深化的唯一的根据。
1、对于场地:
摘要首先承认场地本身将是研究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块位于圣
地亚哥市拉·霍亚地区托里松的用地,俯瞰大海并被周边的公园和大学校园
围绕。对于这块场地的选择是一项令人鼓舞的举措,它有助于生物研究所环
境的创造。一望无际的天空、大海和水平线,饱经风霜的大地有着空旷而富
表现力的外形,在这些的映衬下,建筑和它们的花园必须找寻到它们应有位
置以顺从自然。”…
2、对于实验楼:
摘要认为,实验室应该服务于“任何与自然和物理有关的研究”并不仅
限于生物研究。其中明确提到,需要无柱的空间以保证“机械设备布置的灵
活性”并要求有高质量的通风和室温调节装置:空间布局上的机动性要求为
每个研究小组提供50%的多余空间,充许职员和设备的增加和扩充:辅助用
房,如厨房、储存和商店应被安排在专门的区域。同时,一种新类型的服侍
空间被详细地加以阐述:办公和研究的空间应该被明确地加以限定,而不是
从实验室的用房中分割出来:研究室在保证与实验楼联系方便的同时,应具
有独立的出入口,充许科学家们能够将心智上的思考与工作台上的研究分离
开来。
3、对于会议楼:
会议楼是科学家和各个研究小组休憩、“讨论和交换思想”的场所。餐
厅、巨大的集会大厅以及一个公共的图书馆——它们是整个综合体的组成部
分。健身房.管理用房和为来访学者提供的公寓——这些房间应该具有自身
的结构,并与实验室和集会的大厅相隔离。
4、对于居住区:
居住区规划成由住宅、旅舍和公寓组成的群落,为来访的学者和科学家
提供I豳时住宿。
整个项目进行一年之后,这份任务书才被正式确定。这表明有关功能的
设定与建筑的设计工作是同时进行的,相互促进。任务书试图以每一个空间
自身的特点以及它和其他空间之问的关系来确定它们的组合关系。因此,这
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上的划分(每个功能对应多少面积),它是对空间和功
[1]..Abstractofthe
"Salk
Program
ores
PrograrnfortheInstituteofBiologyatTorreyPines,LaJolla,SanDiego,’'nd.,
June19,”Box
LIK27转引至Thomas
Lesliet
Louis1
K出m:Ⅷding
art,
buildiJlgscience,NewYork:GeorgeBraziller.2005p136.
路易斯·1·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二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与建造过程
能交织起来的一种描述,是对建筑中空间层级关系的一个梳理。研究所建成
之后.康说:“在这个项目里是建筑师写出计划,并且他ff3ql;常赞成。”“’
六、第二轮方案
图2.5第二轮方案
1.居住区:2.会议楼:3,散步道;4,停车场5,出人口;6,实验室;7,辅助雇院
图2.6总平面图
1961年8月至1962年4月,康深化了第二轮方案,虽然经过调整,但
是包括三个基本建筑群——实验楼、会议中心和居住区在内的总体布局并没
有改变(图2.5,图2.6)。康在研究所建后说起,“他们没有任何计划,只是
[1]“OnForm
andDesign”.speechatthe46thmeeting
Achitegture,University
ofCalifomia
at
Berkeley
oftheAssociationofCollegiatieSchoolof
22·23,1960,reprinted
inAlessandroLatour
A叫l
(edited).Louisl
Kahn:writings-lectures,interviews.NewYork:Rizzoli.1991.p108.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二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与建造过程
大略告诉我在此要做的事。我认为这三种空间是比较合适这些活动的空
间。”‘1’
1、实验楼
圈2。8结构轴测圈
1.接待:2.管理:3,技术图书馆;4,书籍存放;5,行政部门;6,实验室;7、研究室{s.废气排
放;9、花园与水榘:10、动物托管#II、兽笼}12.卸货区
图2.7实验楼平面图
四座两层高的实验楼取代了原先垂直向发展的塔楼,占据了峡谷端头与
托里松公路平行的场地。它们南北朝向,两两成组,其问各有一个花园。每
组的南北两侧设置辅助性的塔楼。在实验楼群的西北角,康安排了一个广
场,树木沿着一条600英尺长的散步道延伸至会议楼。
在每组实验楼之间,康设计了一个“永的建筑““——一个由水池和水
渠组成的系统(图2,7),它的两侧是通过独立的楼梯与实验部分联系起来的研
究室——“拥有橡木桌子和地毯的建筑””1,它们被设计成方形的平面,扇
形的房间从中间向外展开(图2.8)。最终.康取消了这样的模式,因为他想
确定一条视线,从科学家的研究室里能够观看大海。研究室的底层打通,混
凝土墙体形成开敞的“柱廊”。尽管没有拱形结构,但康还是愿意把它们称
为“拱廊”。显然,他已经把这些“拱廊”与古罗马的巴西利卡联系了起
来。这种构想与其说是来自康对古罗马建筑的回应,不如说是来自萨尔克对
意大利阿西希的圣弗朗西斯修道院(St.Francis
in
Assisi)的感悟。萨尔克发现。
圣弗朗西斯修道院的文化精神是如此的令人振奋,以至于他将此与研制抗脊
髓灰质炎疫苗的突破联系起来,他宣称实验室必须有。回廊式花园”、“内
院”以及用于科学思索的修道院式的“小室”“1。不管怎样,这种构想已经
为实验楼带来了某种宗教的气质。1960年8月,在一封写给历史学家威廉H.
Eli"On
Formand
Design”,speech
at
the
46th
at
Achitecture,Univcrsity
ofCalifomia
BerkeleyAn^l22-23,1960,reprinted
in
meeting
oftheAssociation
ofCollegiatie
School
of
AIcssandra
LatourIedited).Louisl.Kalto:writings,Iecmres,imerview£NCW
York:Rizzoli.1991.p108.
[2]DavidB.Brownlce,DavidG。DeLong,LouisI.Kahn:IntheRealmofArchit∞ture,New
York:Rizzoli,1991
p332
[3)gahn,“Form
and
Design”,Architectural
Design
31(Aprll
1961):151转引至David
BBrownlee、DavidG.De
Long,Louis
1.Kahn:lIltheRealmofArchiteOure.NCWYorI(:
Rizzoli,199l,p332
[4]i美:埃兹拉·斯托勒fEzraStoller)编,丹尼尔·S·弗里德曼(D·S·Friedman)导
论,熊宁译,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p17.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二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与建造过程
乔迪的信中,康写道:“去再次看看那些伟大的修道院,它们与我现在为萨
尔克博士在圣地亚哥所作的设计有关。”“’
与略带神秘的庭院相比,实验室的设计更趋于理性,所有的一切必须满
足功能上的要求。这轮方案中(1961至1962年),实验室被构想成一个
“空气清洁并具适应性的建筑…1——个宽敞、灵活、无柱的空间(80英
尺宽210英尺长)。在这一阶段早期的方案中,实验楼上部的楼层没有柱
子,所获得自由度远远超过理查德楼;底层的空间采取了折中的办法,依靠
中间两排的柱子支撑起上面的楼板。每层实验室被分成四个区域,由10英尺
宽的服务带分隔开。这些服务带预留所有的排风罩和其他设备的巨大管道(图
2.9)。这轮方案中出现了折板与箱形桁架结构,康非常喜欢这种结构,他试
图将设备管道与结构体整合起来。方案深化后,上下两层的实验室都采用了
这种结构。康同时设置了一系列辅助的房间服务于实验室,包括单独的研究
室、动物区域、办公和管理用房、技术图书室和工作人员的餐厅。动物区和
动力室被安排在建筑的东侧,管理办公和图书馆被设置在西侧,在那里可以
俯看整个峡谷(图2.7)。
图2.9模型照片
图2.10会议楼的’卜面阜幽
[1]Letter.Kahn
[2]同[1]
to
Jordy..August
l。1960,Box
LIK9,Kahn
Collection转引至David
BBrowrllee、
DavidGDe
L0ng,LouisI.Kahn:IntheRealm
ofArehiteoure,NewYork:Rizzoli,1991
p331,
图2.11平面草图
图2.12哈德良离宫
图2.13草图
图2.14a会议楼平面草图
图2.14b会议楼平面草图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二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与建造过程
2、会议楼:
研究所作为一个多中心的“小型城市”,其中的实验楼只是蓝图中的一
部分,而萨尔克的会议楼一直是康所关注的焦点。
在第一轮方案完成之后的一年里,用地的大小和边界通过萨尔克与圣地
亚哥市的协商都有所调整。因此在第二轮方案中,会议楼退回到了内陆,处
于用地北翼的端头。在那里,场地狭窄的延伸部分扩大成一个“钟”的形状
(图2.1I)。由于会议楼与休闲中心合并,康所面对的是一个各部分都难以处
理的“大杂烩”——观众厅、研究室主管的公寓,图书馆、会议室、宴会
厅、研究室、餐厅、客人房、健身房、游泳池和花园……1960年的夏秋两
季,康一直在设计新的方案,四个主要的空间被设置在一个巨大的方形形体
中,中问布置了中央大厅。在大厅的每一侧,两个主要的方形空间连接成一
个矩形的体量。整个方形的平面由墙体环绕,四个小的方形体块锚固在综合
体的四个角落(图2.10),与克罗地亚的戴克利提乌姆离富的平面非常接近。
尽管康尝试了多种变化,但总是试图将功能各异的空间整合成一个明确的方
形或矩形的形体,他似乎在运用中规中矩的对称与不规则的场地进行对抗。
然而,每一次努力都并不令人满意。
当然,康最后还是出色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这在多次的场合下由历史学
家文森特·斯卡利提到。按照斯卡利的说法,一位绘图员开玩笑似地将哈德
良离宫(Hadrian’sVilla,图2.12)的一块组团绘制在了图上(图2.13),康看到之
后说:“就是它了”“1。当然,康并不赞同这样的说法,但这件事于1990年
被斯卡利所提到的那个绘图员——建筑师托马斯·维兰德(Thomas
Vreeland)
所承认。按照维兰德的说法,康经常对着哈德良离宫的平面沉思,他期望以此
来探询“不可度量场所”的本质。康曾数次努力去提交一个令人满意的方
案,最后都无功而返。维兰德在事务所里的一本书上找了一个哈德良离宫的
平面,按照比例把它按在了棘手的场地上。当时,康并没有立即认识到建筑
与场地的嫁接关系,但他对维兰德所绘制的图纸充满了兴趣。
这件小事件发生之后,会议楼的设计活跃了起来。康将主要的功能分解
成各个独立的部分,并将它们围合在中央大厅的周围(图2.14)。他强调这个
大厅在使用上具有多种可能性,并把它称之为“展览的大厅、接待的大厅、
举行宴会的大厅,以及……一个会面的场所。””’客人用房、图书馆、餐
厅、体育馆以及主管的公寓沿着中央大厅周围~圈的回廊布置。观众大厅成
[1]Vincent
J.Scull.Louis1.Kahn.New
York:George
Braziller.1962
p39.转引至David
B.Browntee、DavidG
De
Long,Louis
1.Kalln:In
the
RealmofArchitecture,NewYork:
Rizzo|it
1991.p335.
[2]“Program
Abstract,’'under'The
Meeting
House
Group”转引至David
B.Brownlee、David
G.De
Long,Louis
1.Kahn:IntheRealmofArchitecture,New
York:Rizzoli,1991.p335,
图2.15含以往模型
路易斯·1·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二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与建造过程
图2.16居住区透视图
为一个独立的结构体被安置在场地的东南角,它的旁边是通往会议中心的主要
入口。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轮方案中,图书馆和餐厅部分出现了圆中有方、方
中有圆的形式。实际上,康在这里引入了他的“墙体”理论。眩光一直困扰
着他,但他认为采用遮阳设施是对当代建筑的一种破坏。他的解决方式是把
围合部分做成双层皮,由此形成内皮与外皮,以及“墙间的空间”,从而形
成一个建筑套叠在另一个建筑内(图2.15)。
3、居住区
圈2.17居住区部分的平面图及立面图
与显赫的实验楼和会议楼相比,居住区的设计要自由谦逊得多,它运用
了这两部分区域许多的建筑细部——平屋顶、裸露的混凝土墙体以及钥匙孔
窗户(图216)。住宅部分被设计成一个弯折排列的公寓组团,边上的散步道
介于建筑组团之间。康把这48套公寓比作一个“庞培的村庄……一个花园、
散步道和喷泉构成的迷宫,房子由花园联系起来……每一个卧室都有一个平
台可以俯瞰峡谷或是大海。“”(图2,17)
4、结构与设备
在克门丹特的协助下,康在第二轮方案中发展了箱形桁架与V形折板结构
的体系,充分表达了“服伺”与“被服伺”的空间概念。当康解释这种结构
体系与设备系统一体化的时候,他引用了萨尔克先生所做的一个比喻:“它
来源于萨尔克所称的‘间质’空间”,“它服务于机体,并且,它本身就是
一个机体。”…
a、箱形桁架与V形折板结构:
底层上方的箱型桁架9英尺高,屋项部位的箱型桁架7英尺4英寸高。
[1]Hall,“Gift
[2]Kahn.quoted
fromthe
Se凼”41.转引至David
B.Brownlee、DavidG.De
Long,Louis
I.
Kahn:IntheRealmofArchirecture.NewYork:Rizzoli.1991.口336.
BlakeJuly
20.1971。in
what
will
Be
H嚣Always
Been:The
Words
ofLouisIKalln,edRichard
Saul
Wurman(New
York:Access
Press
and
Rlzzoli.1986),】30,转引至David
B.Brownlee、DavidGDe
Long,Louis
I.Kahn;In
the
Realm
inconversatiollwithPeter
ofArchileeture,NewYork:Rizzuii,1991
p332.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二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与建造过程
这些40英尺间隔的桁架横跨实验室,由两侧的研究塔楼和服务塔楼支撑。
在每座实验楼靠近花园的一侧,这些箱型桁架与送风口相连,而在服务塔楼
一侧,它们与排风口相接。排烟罩直接安装在这些“可呼吸的粱”…的下
部,这样,排烟问题得到解决,并且大梁巨大的横截面有足够的空间充许工
作人员进入内部对里面的管道进行维修(图2.18)。
图2.18a实验楼剖透视
13E:=]O口口日日E==蛔口E=瑚
捧风口
进风口进风口捧风口避风口进风口
棒风口
日互==咽
日'----一'D
E],-----一D
BE=j阳
口臣j丑
口匹=j口EI'---一0
籀翟桁絮籀翌衔架
口匹=]口
日E==羽
辐型桁集
BE==j_口口E==j目BE==j日
辐蛩_If}臻
图2.18b实验楼送捧风示意图
一麟鸾
图2.18c箱形桁架与v形折板结构排布示意图
[1]Thomas
2005
p141.
Leslie.Louis1.Kahnl
Imilding
art,t,uim培∞如,New
Yod(;C,£orge
Braziller
路易斯·1·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二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与建造过程
跨越于五个箱型桁架之间的是东西向布置的v型折板粱。尽管在早期的
方案中,康为折板梁提出了成曲线的拱状形式,中间开缝。但在最后的设计
中,他运用了优雅的三角形式并制作了一系列精细的模型,显示了箱形桁架
与v形折板结构的交接关系(图2.19)。每一翼折板粱由上下的混凝土肋条和
一个倾斜45度的腹板组成,它们成对布置,相互之间创造了一个连锁的空
腔。尽管结构在高度上有一定的限制,但采用了加筋和后张力法(reinforcing
and
post
tensioning),V型折板梁为设备的安装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在斜向腹
板的底部,~个连接构件在结构上将两翼的折板梁联系起来。这些连接体开
设洞口,保证管线能够从空腔的内部接下来。v型折板粱底部的肋条从连接
构件处到端头逐渐变细。折板粱制造以及安装的时候不加设顶盖,在施工的
时候便于施工人员进入内部进行施工,最后在楼板和屋顶的表面安上7英尺
9英寸宽的预制板。在屋顶处,沿着混凝土肋条排布围边,用以支撑天窗(图
2.20)。
图2,19结构模型
图2.20aV型折扳粱剖面图
图220b实验搂剖血剧
b、管线布置:
实验室里需要的大量设备管道来自于外部的服务塔楼,管线通过箱型桁
架沿着三角形折板粱直接进入实验室的工作区域。输送可然气体、水和空调
系统的管道设置在折板梁的空腔内,这部分管线可以分离出来,穿过粱底部
的缝隙传送到实验室。因此,对应于v型折板粱,整个地板也被分割成lO英
尺宽的条带.这在事务所1962年晚些时候绘制的实验室平面图上已经表示了
出来。在这样,实验室的变更能够通过管道的重新铺设而轻易实现,简单的
管道衔接只需要工作人员进入腔体内部操作即可实现。V型折板梁底部的凹
槽破划分成送风管专用区和排风管专用区。两路风管沿着狭槽排布,从箱型
桁架的两侧穿入。在这个“呼吸的大梁”内,它们与沿着南北向排布的主要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二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与建造过程
风管相联系,最后通向实验室一侧的服务塔楼里。由于箱型桁架预留通风
橱,它可以处理大量的空气,所以实验室部分的风管比较细(图2.18)。
康和工程师们为实验室和服务设备所考虑的高效而灵活的布局方式启发
了建筑上一系列的处理手法。V型粱将天花板分割成条状,对应于底下的实
验室,在实验室的平面内限定出独立的通道。在实验室二楼,v型梁之间的
缝隙成为天窗,光线上面倾斜下来,照亮底下的实验室部分。实验室外侧的
v型粱边缘部分形成悬挑,为南北两侧的长幕状玻璃起遮蔽阳光的作用。尽
管理查德医学楼依靠对天花板的构架和管道系统精妙地表达来限定底下的空
间,但是,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这轮方案将结构和设备相结合,形成清晰的
线性机理并将实验室划分出一定的模块,形成明确的方位感和节奏感。
5,修改方案:
箱形桁架与v形折板结构发展于19fil年的12月,并在1962年1月18
日的一次会议上展示。克门丹特为论证结构的性能和实施性准备了40页的结
构计算报告。然而,在这次会议上,萨尔克对这轮方案表现得越来越不满
意。事后,萨尔克回忆说,在方案深化的过程中,他过于担心资金方面的问
题。随后,康又花了8个星期的时间对方案的地下室部分重新进行调整并加
宽了实验楼之间的庭院部分。
1962年3月27日,萨尔克、康与还没有正式签订合同的承包商一起,
挑选施工管理小组。3月28日,萨尔克与康飞往旧金山向奥康纳汇报工作进
展。1962年4月1日,萨尔克与承包商依据第二轮方案签订了实验室部分的
建设合同。但是,四栋实验楼的提案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萨尔克。
首先,两个庭院可能会产生徒然的竞争~萨尔克对“庭院A的人和庭院B的
人”…之间不团结的潜在可能性越生警觉:其次是结构系统的不可变更性,
这种结构系统将实验室的分区限定在一个十英尺的模数上。他告诉康,尽管
前两个月他一直支持康的工作,但是这个方案需要“从头再来”“1。
康事后承认:“我对放弃折板结构的提案感到惋惜。我的结构师不是专
门来改结构的。机械工程师仍然认为折板结构是行得通的。”“1尽管他们已
经花费了十八个多月的时问来设计这个方案,但是萨尔克的批评是对的,他
迫使康把功能单一的实验楼设计成一座真正的“花园”和“修道院”,而康
在随后的研究中已经意识到这一决定使他能够设计一座更为伟大的建筑,康
对此解释道:“两个花园并没有达到我的设计意图。一个花园比两座花园
好,因为它能成为联系实验楼和研究室的场所。两个花园的确是方便些,但
是一个花园才是真正的场所,可在此注入意义,奉献心力。”…
事实上,折板粱结构的确存在着使用上的另外一些问题:提供给风管的凹
槽被证明太小了,维修人员很难替换凹槽内的管道;尽管10英尺宽的条状结
构系统为实验室部分接入管道和风管提供了便利,但是,实验室实际的使用要
求一个更为紧凑的分隔——{自常情况下,普通的实验桌长度不超过5英尺,这
个长度使得工作台与高处的梁之间留下大量的不可利用的空间:这些折板粱尺
度过大,它们对底下的空间限定又过于严格,实验室的灵活性不够”’。
[1]DavidBBrownlee、DavidG.DeLong,LouisI.Kaim:IntheRealm
ofAschitecture,New
York:Rizzoli,1991,p332.
[2]Jonas
Salk.quoted
in
Wurman,whaI
Will
Be,p296转引至Thomas
Leslie,Louis
1.Kahn:building
art·building
science
NewYork:George
BrazillerJnc
p143.
[3]Alessandro
Latou“edited),Louis
1.Kahn:writings,lectures.interviews,New
YofIc:
Rizzolj.1991
p207.
[4]HeinzRonner、Sharad
Jhaveri
LouisI.Kahn:CompleteWork,1935.74.Boston;
Birkhiiuser.1987
p141.
[5]ThomasLeslie.LouisI.Kahn..building
art-building
science.NewYork:GeorgeBraziller
Inc.P143.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二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与建造过程
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克门丹特优化了结构并与康事务所里的设计师一
道对“结构一设备”一体化的设计进行改进。与此同时,康、杜宾和萨尔克
思考着重新设计实验大楼的各种可能性。1962年,5月3日,萨尔克正式通
知事务所对这轮方案进行修改。
七、最后一轮方案
1962年5月24
Et,康向克门丹特和营建商乔治·富勒公司(George
Fuller
Company)提交了他的新方案,并于1962年的6月9日向萨尔克展示了第三轮
方案,即最终的方案(图2.21)。
图2.2l总平面图
1、实验楼
在实验楼这部分的设计中,康将第二轮方案的设计概念和功能的组织方
式直接调换到这轮方案中。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二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与建造过程
图2.23研究室室内
建筑的数量由四栋减少至两栋,每栋建筑分为三层实验层和三层设备
层。为了避免遮挡临近区域的视线并保证庭院恰当的比例,康将整个建筑群
的底层(一层实验层和一层设备层)嵌入地下,同时,在每栋建筑的南北两
侧设计了八个下沉式的庭院,四个在南面,四个在北面,它们给底层实验室
提供自然光线。
康将五个交通塔间隔地设置在中心广场一侧的下沉庭院内,方便了中心
庭院、研究室和实验室之间的联系;在实验楼另一侧的下沉庭院内,康以同
样的方式间隔地设置了五个服务塔楼,它们包含了电梯、休息室和逃生梯,
并在地面层设置开口,将楼梯与室外的公共空间联系了起来。在每栋实验楼
的西侧端头,康添加了图书室、办公和管理的用房,在这里可以俯瞰大海。
冷却设备、空调设备被设置在东侧的机械设施部分,它与另外一栋的机械设
施部分通过地下的服务通道联系起来。在实验室部分,康采用现浇的混凝土
空腹桁架取代第二轮方案中的折板梁和巨大的箱型桁架。南北向排布的空腹
粱高9英尺,跨度为60英尺,间隔着20英尺穿过中间的夹层并由端头的柱
子承重,每一层65英尺宽245英尺长的实验室对应13榀空腹桁架(图
2.22)。空腹桁架的深度创造了一个足够的空间,可以容纳底下实验所必需的
各种管道和通风管。
图2.22荽验憧“9曲倒
在实验室内部平面的布局上,康的事务所并没有做太多的工作,他们把
细节方面的设计交给实验室室内设计师厄尔·沃尔斯来负责。沃尔斯以赛马
场的布局为参照进行平面布置。其中,核心的服务设备被集中在楼层的中
央,实验用的工作台布置在周边一圈,这样。工作台既能与中央的设备保持
很好的联系,同时又能获得自然光线。通风橱和一条服务性的通道设置在这
两个区域的中间。玻璃清洗机(glasswashing)和离心分离机等设备集中起来被
安置在实验楼的中间部位,平分整个实验楼。这个平面布置有效地解决了功
能变动的问题,但是没有完全充分利用空腹桁架所提供的巨大净跨,也没有
用足天花板上开设的所有狭缝,这为日后设备的扩容提供了便利。直至今
日,萨尔克研究所还是维持了赛马场似的平面,实践证明这种布置是实用和有
效的…。
萨尔克想让研究室成为修道院里供人思索的。小室”,他要求康把它们
从实验室部分独立出来,康为此创造了一个有着挂毯、橡木桌和不锈钢的世
界(图2.23)。最后的方案中,为了确保从每一个研究室里都能够观赏到大
海,康取消了扇形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对称地分布在中心庭院两边的十个
研究塔楼,它们一共容纳了36个研究室(实验室部分每50英尺为一个分
区,4问研究室分配给一个分区),最东端的部分只有两间研究室,其余的
[1]Thomas
Leslie,Louis
I.Kahn:building
art.buildingscience.NewYork:George
Brazillcr,2005.p154.
图224a研究塔楼
图2.24b敲廊
图2.26a会议楼透视
图2.26b局部模型
路易新·1·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二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与建造过程
塔楼都有四间。每个塔楼有两道偏转45度的墙体,它们为每一间研究室提供
了观赏大海的开阔视野。在平面中,这些强而有力的构件像手指一样,从实
验楼的体块中伸展出去,衬托并限定中央庭院的空间。在剖面上,这些研究
室并不与实验层相平齐,而是与设备层在同一标高上,康通过错层的变换加
强实验室和研究室之间的分离。在中央庭园这一层,研究室塔楼底部的空间
被设计成一个开放的敞廊,提供遮蔽和阴影。上下两个研究室中间的楼层介
入了一个开敞的门廊,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庭院,它成了一块中间地带,能
够方便地联系在空间中交替的实验室和研究室(图224)。为了符合萨尔克所
设想的学者在研究所中来回地走动就像僧侣一样在修道院里走动,并进~步
契合修道院回廊的精神,康还在二层门廊的墙上安装了黑板,形成一个非正
式的户外集会场所。在这里,科学家们可以随时停留下来进行“不经意间的
交流”。
萨尔克——这位内科医生及微生物学家——用生物学的术语来解读康这
部分的设计:“实验室和研究室起着大脑的作用:服伺空间就如同动脉、静
脉和神经系统;机械室起着呼吸系统的作用,每一部分都是整体不可缺少
的。”…
2、会议楼
1,停车区域:2,入D;3.半圆形剧场;4、花园;瓢。喧泉”;6.。静泉’:7.入口及询问台;s,公
|—-————J--..—-—j—-------一
寓;9,主管公寓;IO,图书室;1l、厨房;12、餐厅:13、体育馆;14.中央大厅:15.水池;16、服务
通道
图2.25会议楼一层平面图
与此同时,康对会议楼也进行了相得益彰的修改。尽管康没有对平面做
大幅度的修改,但这轮方案与前一轮方案相比,康更多地考虑了空间等级的
区分以及主要的几何形体之间的联系(圈225)。他进一步区分了图书馆和餐
厅的平面,将圆形和方形的元素限定在五个附属的塔楼里,这使人想起文艺
复兴时期维特鲁威人的图解。巨大的钥匙孔窗户从早期的弗莱士住宅(Fleisher
House,Elkins
Park,Pa,1959)设计中移植过来,防眩光的墙体形成类似人的面相
(图2.26)。早期设计中矩形的观众厅已经被一个古典气息十足的半圆形剧场
取代。它切入悬崖,与峡谷之间留出进入会议楼的主要入口,把参观者导
入。为了获得空间上更大的清晰度和张力,康将综合体的南向的轴线偏转一
[1]EstherMcCoy,“DrSalkTalks
abou|IHis]nslitute,"Architectural
Forum(Decemberl967),p27
转引至[美]埃兹拉·斯托勒(Ezra
Sloller)编,丹尼尔·S·弗里德曼(D·S·Friedman)导
论,熊宁译,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p19.
路易斯·1·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二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与建造过程
定角度,从而正对峡谷,这样它不再与实验楼的轴线平行。为了强调这种姿
态,康把观众厅的中轴线在此基础上又倾斜了5.5度。整座建筑极妙地孤立
于山脊的尽头俯瞰大海,没有比这个更有修道院的特征了。
沿着峡谷北侧成排的树木逐渐接近会议楼,围绕着剧场弧形的后墙进入
一个石板铺设的前院——这与阿西希(Assisi)的圣弗朗西斯科(San
Francesco)修
道院前面的广场类似。这个被康称为“花园”的场所,北侧由会议楼的墙体
界定而南侧面向峡谷开敞,前方具有开阔的视野观赏大海。“喧泉”正对着
主入口,通过广场上裂开的窄缝流向另一头“静泉”。“静泉”被布置在由
一系列立柱围合起来的方形空间内。西侧和南侧的柱子加宽加厚,几乎形成
了一堵墙,整个柱廊围合出来的空间大小与会议楼中央的庭院完全一致。这
里如同从林一般,被构想为一个石头遗迹的花园(图2.27)。
图2.27a会坟楼模型
图2.27b康绘制的鸟瞰图
同康绝大多数的建筑一样,建筑的主要入口并不显现。穿过会议楼东南
角的一个小而低矮的门厅,进入到内部的中央大厅。它的平面是个60英尺宽
的方形,三层楼高,顶部采光,并由敞廊环绕着。它没有正式的功能和“名
称”,“它是最大的一个房间但它没有通过任何方式来进行设计。”“’在这
个大厅里,时常会发生“不经意的会面”。按照萨尔克的想法,这种会面鼓
励非正式的交谈并导致新的发现。大厅四周的墙体,底部开口较小,顶部开
口较大。它们并不在角部相接,看上去似乎是四个独立支撑的立面。这是康
惯用的处理手法,他将柱子从角部移开,墙体上通常是最为坚实的部分被打
开,并赋予方形的房间一个斜向的暗示。从现存的图纸上来看,一个屋顶覆
[1]Louis
1.Kallll,‘"TalkswithStudents",in
Alessandro
Latour(edited、,Louis
1.Kahn
p164.
writings,lecturest
interviews,NewYork:Ri720li,1991
图228a废墟的墙体之『日】
图2.28b废墟的墙体之间
图2.29居住区透视图
路易斯·1·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二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与建造过程
盖在这个庭院上方,但是事务所制作的所有模型以及康亲手绘制的空中鸟瞰
图都显示,在理想状态下康想让这里成为一个开敞的庭院,如同文艺复兴时
期宫殿中的庭院一样。南加州温和的气候只有在冬季的一个月内才下雨,常
年的温度是23摄氏度。显然,这种气候条件比起意大利更适合这种庭院式的
平面布局。
走廊环绕着中央大厅,紧靠走廊的是一圈服伺空间,它成为进入主要房
间的过渡区域。直接与入口门厅相对的是体育馆,它在每层天花板的外边缘
处留出一定的倾斜面.提供通风和采光(在剖面上是层层倒退.这个细部同
莱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非常相似)。在中央大厅的西侧,两层通高的矩形藏
书室通向突出于外部、沐浴在太阳光下的阅览室。斜向穿越大厅,餐厅采用
类似的方式突出于建筑主体。餐厅和阅读室同时也作为小型讨论室来使用,
它们采用方中套圆,圆中套方的几何构成形式。立方体的混凝土墙体围合了
圆柱形的餐厅,而圆柱形的混凝土墙体围合了立方体式的阅读室。按照康的
解释,玻璃幕墙需要防止眩光。坐在拥有大面积玻璃的房间里,这时候我们
所能体验到的是来自于50英尺高的混凝土墙体的遮蔽防护,阳光和阴影在墙
体之间表演着震撼人心的对决,衬托着远处壮丽的景观(图2.28)。这种特殊
的处理方式给予“将废墟包裹在建筑周围”的概念最为清晰与诗意的表达。
诚然,会议楼是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康
所说的,萨尔克先生想把毕加索带入研究所的愿望把这个项目从。一个普通
的建筑……改变成一个聚会的场所,它的每个方面都很重要如同实验室一
样。这是一个艺术与文学的场所。”“1
3、居住区
1962年的早些时候,康对居住区这部分作了最后的调整。它们被安置在
中心步行道的两侧并随着步行道向海边跌落,整个群体看上去就像一个小型
的村庄(图2.21,图2.29)。居住区为各种各样的研究团体和来访者提供各种尺
度的空间,从住宅、旅舍到公寓,并提供大量的门廊和阳台。一些拥有较大
面积的公寓房被安置在西边,俯瞰大海。步行街在高度上下降40英寸,沿着
一条平滑的弧度展开。这条弧线与山脊的地形曲线相反。在建筑群的中部,
康在决定居住区位置的时候提到了距离的重要性,他用了苏格拉底式的
回答,即用一个问题来回答这个问题,他问;“多远算太远,多近算太近
呢?”“。此外。观看海滩是决定位置的另外一个因素。在居住区的各个提案
中,许多房间都可以直接看到太平洋。
萨尔克对建筑大致的体量、尺度和其中结构设备系统的安捧表示了赞
赏。他要求康考虑分期建设的可能性,这表明研究所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压
力。萨尔克批准了最后的方案。1962年7月9日,康的事务所开始进行细部
设计。1962年7月15日,场地清理工作开始。新的结构施工图在接下来的
几个月内陆续完成以便让土建部分开始施工,而克门丹特的结构计算直到
1962年的12月1日才完成。整个建筑和结构的图纸在1963年1月18日之
前送到了工地上。
[1]Louis
lKahn,"TalkswithstudentsH,inAlessandra
Latour(edited),Louis
I.Kahn:
writings.1ectures-interviews·New
York:Rizzolit1991
p164.
[2j吴焕加,《外国现代建筑二十讲》,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p245
街道被放宽,一路往下,延伸到峡谷一侧的一个游泳池。游泳池被~捧柱子
环绕着,回应了对面会议楼的花园部分。
4、结构与设备
a空腹桁架结构
图2.30空腹桁架示意图
=鼗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二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与建造过程
克门丹特宣称,直到1962年9月底他都没有被告知有关调整方案的事,
这个声明证实了1962年5月和6月期间对结构的修改明白无误地出自于康之
手。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空腹桁架(vierendeeltmss∞)与理查德楼所运用的结
构在原理上是相同的。桁架结构(trussesconstruction)用网状(network)的轴向
受力构件(axially
loaded
members)取代普通粱的实心垂直腹板(vertical
web),
代替了简单的压剪力和拉剪力(compression
andtension
f打shear)。这种桁架结
构能够分离拉弦杆和压弦杆(tension
and
compression
chords)从而可以减去实心
腹板的重量。同理查德楼一样,萨尔克的空腹桁架颠覆了普通桁架斜向排列
(diagonalarrangements)的逻辑,在拉弦杆和压弦杆和轴向受力构件之间提供
了强而有力的刚性连接(momentconnections)。这些支柱抵抗桁架腹板的内部
剪力,并将这些剪力通过刚性连接(moment
connections)传到桁架底部和顶部
的受拉杆件和受压杆件(图2.30)。尽管传统形状的桁架是处理大跨度较为常
见解决办法,但是它的厚度比起一根简单的梁来说要大得多,并且设备无论
是安装在桁架的下部还是在上部都意味着层与层之间的高度要增加。对于设
备管道比较集中的实验室来说,机械系统所要求的高度往往与结构的高度一
样高。因此,在剖面上,不管是三维的桁架还是穿孔的梁(耶鲁艺术馆的结
构)或者是经过缜密计算处理后在粱上掏洞的平面桁架(a
planar
nllss,如理查
德楼和拉·霍亚的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将服务设备设置在结构的空隙里是
高效合理的。这使得结构与底下的被服伺空间直接接触,同时可以暴露结
构,显示出结构和设备管道的大小与排布方式——这种结构与设备管道的一
体化能够被清楚地展现。
这种空腹桁架包括了顶部2英尺厚的压弦杆和底部不同厚度的拉弦杆,
它们被支柱(two
end
posts)隔开;五个支柱轴线之间间隔10英尺。这种结构上
的设计在桁架上出现了在高度上从5英尺到6英尺不等,在宽度上7英尺9
英寸到8英尺3英寸不等的开口。13榀空腹桁架形成的桁构箱型体(trussed
box),底下由ll英尺高的柱子支撑,所以在每层实验室里所能看到的唯一的
结构体就是柱子。为了提高结构的承载效能,每榀桁架底部的拉弦杆运用了
后张拉索,这些0.25英寸厚的拉索系到外部走道的墙体上,它们将来自垂直
向的重力荷载传至外部,在那里,拉索中的拉力被桁架混凝土的抗压力所抵
消。因此,每榀空腹桁架传递给底下柱子的只有垂直荷载。后张拉索大致的
悬链线曲线使得梁的中间部分留出最大的开口,而杜宾的设备布置方案显
示,这种处理方式将是最为有效的(图2.31)。
图2.3】抗震措施示意图
研究所处在地震多发带上,这要求克门丹特必须考虑建筑的抗震问题。
1963年2月,圣地亚哥市的有关部门对克门丹特提交的结构计算报告提出反
馈意见。考虑到混凝土结构的脆弱性——在一次较大的地震中有突然坍塌的
可能,该市的工程帅建议采用钢材,这种材料在较大的地震中只会弯曲而不
路易斯·1·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二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与建造过程
会折断。考虑到这样的改动所牵连到的问题,克门丹特对最初的结构设计进
行优化,提出了一个修改方案。空腹桁架与支撑柱之间的连接被设计成有别
于刚性结点的弹性铰——将铅锌包钢板夹于空腹大梁和柱之间,允许设备层
能够相对于支撑柱子移动。为了防止楼板在地震中的完全分离,克门丹特设
计了一套额外的后张系统(posttensioning
柱子(图2.31)。当地震产生水平推力时,空腹桁架与柱之间产生相对滑动,
原本松弛的钢筋将绷紧,施加正位力(fighting
force)将空腹桁架拉回原处。正
如克门丹特后来所言,在施工过程中修改结构设计以减轻地震带来破坏在建
筑完成之后被证明是值得的…。同理查德楼~样,萨尔克的结构是混凝土构
件装配而成的集合体,所不同的是,这些构件是现场浇注的而不是预制的。
b管线布置:
system卜—垂直向的钢筋连续地穿越
图2.32双风管混合箱送风系统示意图
[1]AugustE.Komendant,My
18Yearswith
architectLouisl.Kalm,EIlglexMxxl:Aloray,1975.p52.
图2
33实验室天花板
图2.34灯具布置
路易斯·1·康与萨尔兜生物研究所
第二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与建造过程
萨尔克研究所的空腹桁架系统被誉为“可呼吸的结构”,它的内部容纳
了由机械工程师杜宾设计的一套复杂的双风管混合箱送风系统。每栋实验楼
东端的机械室安装冷却装置、空调系统和机械设备。由于每榀空腹桁架中间
部分的开口是最大的,直径为4英尺的主要的送风和排风管就安装在夹层的中
央。每隔20英尺,带着冷风和热风的支管分别从中央主要的风管处通向夹层
的两侧,在那里混合箱将冷热空气混合以调节到所需要的温度。在20英尺的
间隔内,与供风系统间隔排布的是排风系统,它们将实验里的空气抽送回中
央的管道内(图2.32)。这种排布方式将经常需要维修的空气混合箱布置在靠
近外部服务通道的部位,并让支管一直延伸至最外边的一跨。比起折板粱方
案,这个提案更加便于设备管线的维修与改造。
实际使用中,各个研究小组和使用上的要求将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因
此,实验室部分与通风系统以及管线设备的联系需要有极大的灵活性,为
此,康、杜宾和克门丹特把天花板设想成一个多孔的结构体,在天花板上,
每间隔5英尺,就开设lO英寸宽的条状窄缝(图2.33)。这样,在设备层上
没有哪个点到临近出口的距离是超过2英尺6英寸的,这样保证了管线能够
非常便利地从夹层部分传送下来。
c灯具布置:
1962年,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厄尔·沃尔斯将实验室的工作台垂直
于玻璃幕墙排列.因此这些工作台与顶棚上的狭缝同样也成垂直的关系。沃
尔斯建议照明设备与狭缝的方向一致,这样,底下的工作台能够最为高效地
被照亮。康并不同意,他认为照明设备的布置应该在视觉上提供一道与实验
室主要的走向相垂直的肌理。但是当纽约的灯具制造商爱迪生·普里斯
(EdisonPrice)开始制造这些灯具的时候,这个问题在1963年7月又被重新提
起。尽管康一再强调垂直的布置是基于视觉上的考虑,但是,普里斯同意沃
尔斯的观点,认为“这种将照明设备与狭缝垂直的布置方式绝对是不合理
的。”…而对于康来说,通过灯具线性的布置,光亮的照明设备为狭缝的方
向性提供了一个衬托,这一点同照明设备的照明效率同样重要。直到普里斯
认识到与狭缝平行布置的灯具将在实验室的玻璃幕墙上形成刺目的反射,康
的观点才占上风。如今,4英尺长的荧光照明器具与顶棚上的条状窄缝相互
垂直。对应于底下混乱的实验室.它们为顶棚增添了视觉上的秩序,为整个
实验室带来了康所期望的节奏感(图2.34)。
5、材料与细部的设计
对于康来说,形式本身有“存在的意志”,建筑师的职责就是让形式在
体现自己意志的过程中遇到尽可能少的妨碍;同样,材料也有自身的意志,
康希望能充分尊重材料的天性,明白它自身想成为什么样子。康说:“如果
你尊重材料的本质,你的作品中的美就会显现出来。绝对不要用次等的方式
来使用材料,那样的话,这种材料只好等着另一个人来尊重它的特性了。”
“1在萨尔克项目中,所有的材料对于建筑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它们被赋予了
秩序,各就其位。康本能地把表明事物是如何生成的标记保留下来,把不同
材料相互之间的交接关系展示出来。他说:“我已经达到了这一时刻,我明白
如何以自己的方式作自我表达。这也是对待建筑物的一种方式、态度。我既
不虚饰一个节点,也不虚饰一种材料,我使它们与建筑物整体紧紧联系在一
起。”‘31
[1]Marshall
D
Meyers
toJack
MacAIlister.31
July
1963,KalmColleetion,LIK
Wx27.转引至
nlomas
Leslie,Louis
I.Kahn:buildingart,building
science,Ncw
York:George
Braziller,
2005.p154.
[2][美j约翰·罗贝尔(JohnLobell)著,朱成立译,《静谧与光明:路易士·康建筑中的精
神》,台北:詹氏书局,1984.p40.
[3]李大夏,《路易·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p147.
1.O.75’×0
75’狭槽
内嵌树脂玻璃.
2.玻璃.
3.柚木.
4,柚木.
5.玻璃.
6.柚木.
7.木龙骨.
8.O."/5’厚橡木镶板覆在
1.25”厚石棉水泥板上.
9.木龙骨.
10,O.75”厚柚术镶板.
路易斯·I·康与萨皋克生物研究所
第二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与建造过程
最终,无论是自然的材料柚木、灰华石、橡木,还是人工的材料玻璃、
不锈钢和混凝土,在拉·霍亚的阳光、空气和雨水的作用下,融为整体,显示
出它们自身的结构意义和象征意义。由此,建筑“存在的意志”得以体现。
a窗面板
…
.mj
?;。..憾
,‘。,’
j。
。j
1
遵
’、.
2
3
爹
囊
弑
4
\5
/
t、j
6
:
同
葡
澎
辩7
t
赋。。
一{i
…
o
、
\
一
避
鬻
\
楚
\
辩
8
。{
≤
1暑∥
\
\
,_
\
霄
碜。
0
L..........i
10
........................................J
50cm
图2.36窗面板细部轴测图
图235宙曲板
引2
37a幕状玻璃
图2.38设备层开设的挟缝
图2.37"0幕状玻璃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二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与建造过程
康在研究塔楼的混凝土堵体之间填充了柚木制作的窗面板,这为“铺着
地毯和摆放橡本桌子”的研究室提供了一道精细的围护体(图2.35)。比起实
验室的不锈钢和玻璃来,它们给人以温暖亲切的感觉。这种持久耐用的暗色
木头能够很好地抵制拉·霍亚带有咸味的空气的侵蚀。尽管对应于不同的位
置这些窗面板具有不同的大小,但它们的构造方式基本上是类似的:窗下墙
由柚木片组成框架,室外是柚木的镶板,室内是橡木的镶板;窗台上面部分
是一块可滑动玻璃,玻璃的后面是个内置的百叶。整个窗面板与混凝土墙体
相接的地方留有6英寸宽的距离,填充垂直向的狭窄玻璃,它嵌入两个材料
的内部而没有使用任何边框或者其他的次一级结构。光线通过窄缝倾洒在混
凝土的墙体上。窗面板与楼板相接处采用一条2英寸×2英寸突出于混凝土墙
面的滴水槽檐。在室内,大块的橡木镶板隐藏了为滑动的窗百叶设置的凹槽
(图2.36)。
b幕状玻璃:
由于设备层两侧的通道向外出挑,减少了阳光直射入室内所引起的眩
光,这使得设置环绕整个实验室的落地玻璃成为可能。随着各个研究小组的
搬进搬出,这部分围护体需要足够的灵活性,允许在任何位置开设安全出
口,以适应实验室内部不同布局的需要,并且保证较大的实验设备可以方便
地搬进或搬出。
幕状玻璃采用了夹挂式的安装方式(clip-onapproach),大面积的玻璃由机
械碾压成形的不锈钢竖框所固定,这种从美国劳工联合会医疗服务中,C,(AFL-
CIO
Medical
Service
Center,Philadelphia,1954.1956)和理查德医学楼的项目中发
展而来的龙骨体系满足了萨尔克研究所的特殊要求。这些竖框构件通过与锚
固在混凝土里的一对不锈钢扣钩(clip)相联,定位在20英尺的开问内。整个楼
层11英尺的净高为其整个高度。纤细的金属龙骨与厚重的混凝土结构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这种视觉上的差别显示了结构体系中的等级关系(图2.37)。
康特别注重将围护体的开阖与整体结构的基本特征的联系。设备层外部
的混凝土墙体每隔20英尺开设一条垂直向的窄缝,每一条窄缝对应于内部的
每一榀桁架,它们向身处中心庭院的参观者暗示了内部结构的排布关系(图
2.38)。同样,幕状玻璃的设计也沿用了这种逻辑关系。钢龙骨结束于每一根
混凝土柱子的边缘,竖框搭接在柱子表面的2英寸处。因此,柱子退在两块
竖框的中间,暴露于外部,直接传达了结构的韵律(图2.37)。
图2.39扶手细部
与玻璃幕墙富有逻辑性的细部相对应的是许多小尺度上同样独具匠心的
设计,包括门扇的细部、办公用房天花板的细部以及实验室顶棚的机械狭缝
的细部,这些都由康的事务所设计。每一个构件基本上依照它们所起的功能
和它们的建造方式来设计。在建筑中,每一处精致的细部巧妙地展示了如康
所说的“各个部分是怎么结合起来的…“。
整个楼群所有的外部护栏由不锈钢制造。扶手是一个独特的构件,由一
片角钢和顶端的一个小的圆柱体组成。圆形的构件为手指提供了一个把手。
[1]David
BBrownlee,DavidGDe
Long,Louis
1.Kahn:IntheRealmofArchitecttm:tNew
York:Rizzoli,1991
p57.
c不锈钢的扶手: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二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与建造过程
它具有宜人的尺度,能够邀请手的参与。尽管扶手第一眼看上去是两块构件
焊接而成的,实际上是一个不锈钢的挤压成形产品(图2.39)。最后完成的扶
手所具有的质感欢迎手的触摸并更加有效地防止手滑。
d混凝土墙体:
1966年,克门丹特在<进步建筑》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论述了康对于
混凝土的运用:
建筑能够告诉人们有关它们是如何被建造的奇妙故事----,9.砂砾坑和水泥工厂到完工
时建筑工人的最后一个触摸一一以覆它们是如何在组织结构上实现它们的功能.只有这个
有关建筑的故事清晰明了.4-.k兴奋,这样的房子才可以被称作真正的建筑.
康所有的建筑中,最为令人满意的是萨尔克生物研究所.一个恰当地运用混凝土的设
计.采用其他材料,它特不可能建造完成.当你看着萨尔克研究所,你可以毫不犹豫地
说,它不可能用其他任何的材料来建造.Ⅲ
在萨尔克生物研究所中,优雅的混凝土或许可以被认为是合乎逻辑的实
施与清晰表达的结果,这是康第一次探讨以现浇混凝土为主要表现材料的工
程。在建造实验楼时,他沉迷于重新调配混凝土的特性。1962年11月,事
务所的两位建筑师杰克·麦克阿莉丝特(JackMacAllister)和佛瑞德·兰弗德
(Fred
Langford)就全天候待在施工现场,他们兼作混凝土和模板施工的协调
员。康还与他们在施工现场成立了一个试验工场,用火山灰和其他混合物作
试验,调试出许多新的混凝土并研究浇注完成后的混凝士所具有的特性,直
至得到康所期望的硬度和颜色。受到康的影响,萨尔克也非常注意混凝土的
颜色和质量,他希望建造这样的东西——“温暖而充满活力……就像人造大
理石”“1。最后,数种加利福尼亚混凝土与火山灰和其他的添加剂混合产生
出的混凝土具有一种温暖的色调。
现浇混凝土如果直接作为建筑的外观而不加粉饰将是个制造过程有一定
风险的材料,因为它的外观和表面的平滑程度取决于制造的工艺,而这个工
艺流程是不可逆的。混凝土被模板包裹着,直到最后拆模才能够知道品质的
优劣,并且在制造的过程中材料极易受到各种因数的影响。尽管如此,混凝
土仍然是康的首选,因为它具有康所期望的整体统一的内在形式并能够展示
材料自身的建造过程。萨尔克研究所独特的设计倾向于精湛的技艺促成材料
展现古代的气息。假如康继续痴迷于永恒的形式而忽视技术的话,那么,萨
尔克的素混凝土墙面最后只能在远古和草率之中做出诠释。
通常情况下,混凝土在模板撤掉之后需要作喷砂处理或者是涂上一层薄
薄的灰泥(mortar)以处理任何不理想的地方。然而,对于康来说,遮掩建造的
痕迹是一个哲学层面上的问题。在他看来,混凝土在它纯粹的未完成的状态
中是最为真实的,在其中一个人可以真切地解读到它被建造的历史。同时,
在混凝土固化之后,一切针对墙体的外观所进行的篡改行为都将成为徒劳。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康将对任何不雅观的混凝土墙面感到满意。他是从材料
最更本的性能上来理解混凝土并设想出各种运用的方式。这样,材料能够自
然而然地被重新塑造,展现出最富特征的本性。
康认识到模板能够赋予混凝土纹理和质感。在耶鲁大学美术馆的设计
中,楼梯问的简体运用了木模板浇注的混凝土,但是他有意识地回避了未作
任何处理和不加分割的混凝土大块块面的表达,他依靠木模板留下的自然纹
理来打破这种巨大的块面。而在萨尔克生物研究所中,为了确保墙体具有大
面积平滑的表面,混凝土浇注的时候,必须使用大面积的胶合板。但是,他
们在施工过程中遇到很多难题。首先,胶合板之间的接缝存在着一个问题:
流动的混凝土能够从模板的接缝中流出来并在拆模后的墙体上留下一道道突
[1]August
Komendant,‘‘Komendam
2005
p155.
Concrete,"Progressive
Archireeture,October
1966.,p208
转引兰ThomasLeslie,LouisI.Kalm:砌ldilg缸,building
[2]Salk.interview
(Ezra
withDavidBBrownlee
et
science,NewYork:C把orgeBraziller,
alApril
18.1983.转引至[美]埃兹拉·斯托勒
Stoller)编,丹尼尔·s·弗里德曼(D·S·Friedman)导论,熊宁译,萨尔克生物研
究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p21.
1。木条
2,桁条
3,螺旋式模板拉杆
4,胶合模板
5,模板接缝
6,木支柱
7,键槽
8,槽口
9,锥形孔(拉杆留于
混凝土墙体内,端部
覆以铅或其它金属以
防锈蚀)
10,脊线
路易斯·I·靡与萨尔克生钧研宄所第二章萨尔克生街研究所的设计与建造过程
起;其次,这些接缝通过毛细管作用将混凝土中的水吸出来.模板后面的这
块区域将留下脆弱而易碎的混凝土骨料(concretematrix);再者,一块挨
着一块紧密排列的模板在混凝土压力的作用下有发生移动或者是被推挤出来
的可能性,浇注完成的墙体表面是不连续的;最后,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的
浇筑必须以底层混凝土结构经过养护具有一定承载能力后才能继续进行,因
此楼层与楼层之间必须间隔数周才能浇筑,湿度、温度或者水质上轻微变化
都会导致不同的色度并需要不同的养护措施。
由于这些因素。建造一座素混凝土建筑似乎是一个风险极大的冒险行
为。然而,康试图精确地控制混凝土的质量,事务所绘制了数以百计的旌工
图,许多是足尺大小,并设计了一套模板的应用方法,“甚至是小块的模版
图2.4l混撮土表面
图2.42灰华石铺面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第二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与建造过程
也设计了;没有什么不确定的东西留给承包商来处理的。”…这样可以最低
限度地降低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的模板由0.75英寸厚的胶合板构
成,每一块4英尺宽12英尺长,垂直向布置。为了达到平滑的效果,每块胶
合板与混凝土相接触的表面用砂纸打磨过并覆了一层聚亚安酯
(polyurethane),避免混凝土受到污染并防止水渗出来。为了避免出现墙体
前后明显的偏差,每块胶合板的边缘被切削成斜面,这样,相邻混凝土表面
之间的不连续性将被向外凸起0.25英寸的三角形凸起所打断,这将施工中暴
露出来的误差减少到最低限度。在楼层之间分批浇筑混凝土的地方,一根水
平的木条被钉到每一块模板的内侧顶部,形成一个凹口,这些凹口随后与下
一次浇筑所使用的模板的底部定位条带相对准。按照这种施工方式,混凝土
墙面上所形成的凹口清晰地表达了续浇模板的接口。为了防止模板在混凝土
的流体静力下发生负载弯曲,他们采用铁链连接模板外面的横支梁(图
2.40)。
凸起的脊、凹陷的锥形孔和浇注的接缝所构成的秩序贯穿整个混凝土构筑
物,表现了刻写在素混凝土表面上的一种持续的节奏感。这种毫不做作的装
饰完美地实现了康的理想:一栋房子的装饰只来自它装配和建造时所留下的
印迹。康巧妙地将符合建造逻辑的施工过程与视觉上的装饰结合了起来,这
种努力使得萨尔克实验楼具有最为直接地表现——一个整体统~的混凝土结
构体,通过自身建造过程中所遗留下的凸凹不平的痕迹,显示了结构和构造
的模数(图2.41)。4英尺×12英尺的尺寸大概是一个人站在另一个的头上双
臂张开时的尺寸,这是对人体尺度的直接表达,这来源于模板装配中人的因
素——胶合板大体上以一个工人能够独自搬起来的最大尺寸来设计。这样,
一个与人体有关的尺度被投射到材料中,被刻写在建筑的表面上。这种统一
而又精妙的秩序,并不是故弄玄虚的把玩,而是实际技术问题解决的结果。
事实上,在绘图和施工的过程中,康把装配模板的过程看作身体和建筑之间
最为亲密的联系。
如康后来所说:“你必须了解混凝土的性能,知道混凝土想要成为什
么。实际上,混凝土想要成为花岗岩,但是这很难完成。加固用的拉杆扮演
了一个绝妙而又神秘的角色,它使这种被称为溶解的石头表现出非凡的能
力——这是一个理智的产物。”“1正是这样,康在萨尔克研究所中将混凝土
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学者罗伯特·麦卡特甚至认为其建造质量史无前例
并很难与之相提并论。无论如何,这得益于康向柯布的借鉴、对材料天性的
充分理解和对加利福尼亚阳光的尊重。从此,混凝土成为康最为钟爱的材
料,它随之成为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孟加拉国国会大厦和耶鲁大学英国艺术
和研究中心的主要材料。
e石材铺面:
康最初考虑给中心庭院铺上石板,这样可以和混凝土形成对比。从一开
始的墨西哥石块到后来的意大利石板,都因造价的原因而被取消了。与进口
的石板相比,灰华石比较便宜,尽管它相对柔软,没有石板那样耐久,但是
灰华石与混凝土墙面形成了视觉和触觉上的联系。康决定采用这种浅色的材
料(图2.42)。这个决定使得他无意中发现灰华石与混凝土的和谐搭配——混
凝土通过添加火山灰获得了与灰华石同样的淡色调,人工的石材与自然的石
材几乎融合为一体。康在后来的论述中认为,这种灰华石与混凝土的结合给
了这栋建筑远古、风化的表情。
[1]Louis
I.Kahn.‘'Address"’.inAlessandro
Latour(edited),Louis
1.Kalm:writings,lectures,
interviews.NewYork:Rizzoli,1991
p216.
[2]Louis
1.Kalm,‘1
Love
BegimiIlgf’.in
Alessandra
Latour(edited),Louis
LKahn:writings,
lectures,interviews,NewYork:Rizzoli,1991
p214—215.
图243a施工】士稗I目片
图2.43b施工过程照片
图2.43c施上过程照片
图2.43d施工d程照片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二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与建造过程
6,施工进展
托里松的场地于1962年月2日正式移交给萨尔克,期间正值折板梁方案
向最后一轮方案转变的阶段中。场地的清理开始于1962年6月25日,7月
中旬完成。土方的挖掘在10月份平面图纸完成之后进行。1963年1月,直
至克门丹特事务所的有关图纸送达施工现场,混凝土的浇注工作才正式开
始。北翼实验室的施工进度比南翼的快。两栋建筑中,服务塔楼和研究塔楼
比实验部分的建造稍稍提前。
到1964年1月底,北翼部分已经浇到了第一个夹层。由于富勒公司对混
凝土的浇注以及配筋有了经验.接下来的施工进展十分迅速,至1964年7
月,施工接近一半。混凝士的施工于1965年3月结束,幕墙部分的金属龙骨
的安装于数个星期后完成。大部分的施工于1965年7月完成(图2.43)。接
下来,开始安装实验室部分的设备管道和机械系统,安装过程持续了一年
多。
在实验室的修建过程中,资金重估使得康和萨尔克于1963年8月29日
签署了新的合同,消减会议楼和住宅区的修建。资金不足是主要的原因,施
工完成的时候,研究所已经在实验室的建设方面花费了将近1.45千万,并不
包括将近1.5百万的设计费。按照萨尔克的观点,会议楼和住宅区项目的悬
置意味着它们“既不是被否决也不是被遗忘”“’。
7、庭院设计:
图2.“广场透视图
尽管实验楼的建造完成于1965年的8月,但中心庭院的设计还没有完
成。最初,康沿用了第二轮方案中的布置方式——庭院被一个狭窄的水渠平
分,沿着水渠种了两排柱状的意大利柏树(图2.44)。然而,随着实验楼建造
的推进,康越发地对他的庭院设计产生怀疑。
1964年,康和雕塑家野口勇(1samuNogIlchi)为阿戴·李维(AdeleLevy)纪
念广场所提交的设计方案被收录在《现代庭院和景观》(Modern
Gardensand
the
Landscape,由现代艺术博物馆出版)一书中,该书也收录了墨西哥建筑师
路易斯·巴拉甘(LuisBarragfin)的作品。康对巴拉干的作品大加赞赏。这本书
出版不久,康就与巴拉甘取得了联系,他于1965年1月在墨茜哥城拜访了巴
拉甘并提出邀请他合作设计拉·霍哑的庭院。这年的年末,康再次邀请巴拉
甘为当时还未完成的中央庭院提些建议。1966年2月23日,巴拉甘来到
拉·霍亚,在那时,两栋新楼的中间还是一片泥土。康后来经常提起巴拉甘
的这段非同寻常的建议:
[1]David
BBrownlee、DavidGDe
Long.Louis
I.Kahn:IntheRealm
ofArchitecture!.New
York:Rizzoli,1991p444.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二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与建造过程
将套获得一个立面…个朝向天空的立面.“1
当他进入这个空间的时候,他走到混凝墙的旁边,抚摸着它们,并表达了对它们的喜
爱.当他的视线穿过这个空间望向大海的时候,他说:“我不会在这里种一颗树或一片
草.这里应当是一个石头的广场而不应是个花园.”我和萨尔克四日相对,均觉得这个想
法非常正确.他感觉到我们的赞赏,他又高兴地补充说:
。如果你把它建成一个广场,你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在这次会面中,中心庭院的问题彻底得到解决,但
“对于那些巴拉干还没有认识到的问题”,康后来回忆时说,“将整个广场
铺满石块似乎是个严酷的解决方案。”“1为此,康和萨尔克邀请旧金山的景
观建筑师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
Halprin)另外做了设计。哈普林分别于
1966年的10月下旬和11月提交了两个备选方案。他采用了桔子树和其他的
树种。作为对哈普林设计的回应,康给萨尔克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长信,在
信中他提出了得益于哈普林想法的新方案,但主要采纳巴拉甘的意见。他措
辞巧妙兼具诗意地描绘了广场:
广场应完全用圣米哥尔(SanMiguel).g铺设,它们紧密地排列而不需要砂泉接缝.中
央的水渠流水不断.种植在东侧的绿化带吸引人们从柱廊部分进八广场而不是从广场的端
头直接进八.狭窄的裂缝形成陷入地面的排水沟,它与地下的排水管网相连,确保雨水的
顺利排泄.与水池毗邻的开阔地带,周围放置着坚固的石制矮凳,是让人停下脚步欣赏池
塘和广场的地方…一
我相信这个解决方案在连接两倒的实验楼,激励自由的人际交流,改进广场的使用和
活跃气氛等方面都是有益的.建筑和这个空问时于易变的天空和大气的灵敏反应,将-套4It
广场成为一个不断变化、永不静止的场所,它充满了对日起日落的无尽期盼.”’
在接下来的数个月里,康构思了数个其他的方案并于1967年的夏天完成
了最终的设计图。
8、实际使用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揭幕的时候正值研究所财政非常困难的时期。由于急
性骨髓灰白质炎不再是主要的话题,萨尔克和奥康纳关于资金方面的承诺没
有实现。研究所的实验小组只能搬进北面的一翼,南侧~翼部分楼层作为会
议室和管理用房来使用。1966年的秋季,拥有两百个职工的萨尔克研究所正
式在康所设计的大楼里开始运作。实际的使用情况很快证明大楼不仅在可度
量的方面符合实际技术方面的要求,而且在不可度量方面,已经成为一个激
发灵感的场所。随着时间的流逝,实验楼最为有效的部分被证明是中间的机
械层。尽管杜宾所设计的机械设备和管道服伺系统的排布完全胜任底下实验
室里的各项任务,但是机械层确保了研究小组的进驻与退出不影响临近的区
域。
作为建成方案,实验楼最主要的缺点在于它缺少管理和会议的用房。设
计有会议室的方案曾经被提出过,但受到资金的限制而于1965年搁置。尽管
研究所将就着从实验室和办公部分划出空间作为管理和会议的用房已经持续
了将近25年,但是至八十年代后期,这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那时,萨
尔克生物研究所已经成为研究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首屈一指的研究机构,缺
少会议室使得研究所不可能举行大型的会议。1991年,经过康以前的合伙人
杰克·麦克阿莉丝特(JackMacAllister)和大卫·莱因哈特(DavidRinehart)以及
A+A公司”1两年的研究,研究所扩建部分的设计完成。方案经过修改之后付
诸实施并于1996年完工。
[1]Louis
I.Kahn,‘‘silenee",reprinted
iiiAtessandra
Latour(edited),Louis
1.Kahn:writings,
lecture¥,interviews,NfW
York:Rizzoli.1991口232—233.
19
[2]Letter.Kahn
Rizzoli.199lp334.
to
SalkDeccmber】966,Kahn
Collection,LlK
boxP-26.转引至David
IJKahn:IntheRealmofArchirectore.NeWYork:
B.Brownlee、David
G,De
Long,Louis
[3jKahn
tO
SaIL19
December
1966.KahnColleetion,LIK
boxP-26转引至1bmas
Leslie.
Louis
I.Kaim:building
art.building
science.NewYork:GeorgeBrazilleLlnc.p143.
[4]Anshen+3t11en,美国最大的医院设计公司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三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涉及的重要设计思想
第三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涉及的重要设计思想
罗伯特·麦卡特认为,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是康最伟大和最具潜力的作
品。…在这里,他充分发展了。房间建筑”的概念,平面被构想成“房问的
社会”:每一个“房问建筑”有着自身的几何形式和结构,它们聚集在一个
被强调突出的中心空问的周围:“服伺与被服伺空间”同时在平面和剖面上
形成;第一次完整而充分地发展了将遮阳的墙体包围在主体空间的周围,康
称之为“废墟包裹在建筑周围”……尽管这些概念在这个项目中并没有一一
实现,但这并不影响这件作品在康的职业生涯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事实
上,康从此以后的绝大多数建筑作品都受惠于在这个设计中首次呈现出来的
诸多概念。建成的实验楼证明了该作品的伟大:未建成的会议楼在图纸上同
样证明了它的伟大,如文森特·斯卡利所赞誉的:“这是我见到过的现代建
筑中最为伟大的设计图纸。它表达了古罗马精神,罗马的庄严、罗马的伟
大……”‘”
本章节通过对康这段时期内前后作品的比较与分析,试图将萨尔克生物
研究所涉及的这几个重要设计思想进行一番梳理与阐述。
一、房间建筑
康晚期的绝大多数作品,包括理查德医学楼、萨尔克研究所会议楼、布
瑞·安毛厄女子学院宿舍、达卡国民议会大厦、金贝尔艺术博物馆等等都体
现了“房间”的概念,这是康的建筑最为本质的特征,它与现代主义建筑中
占主流地位的“流动空问”产生激烈地对抗。在这个概念的发展过程中,萨
尔克研究所的设计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无论是理解萨尔克研究所中
“服伺与被服伺”的空间关系,还是理解“房间社会”的空间组织,首先都
必须了解康的有关“房间”的概念。
1、“房问”的概念:
这个概念来源于康对古罗马建筑中“房间一空间”的重新发现,如弗兰
克·E·布朗(FrankE.Brown)在《罗马建筑》一书中针对古罗马建筑所阐述
的那样“巨大的房间具有确定而集中的功能,堵体把不相关的其它活动区分
开来……罗马的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秩序,它的形成延续其精神秩序的脉
络……””1这段话也可以说是对康的建筑最好的注解。同时,这也来源于弗
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对康的影响。赖特的作品明确地表达
了构成元素在空间和结构上的独立性。1908年,赖特在为草原住宅时期的作
品所写的文章中提到:“所有的形式,其自身是完整的……这趋向于各部分
更为显著的独立性。”“1并且他在1932年发表的一部自传中再次强调单一的
房间是建筑的开始。然而在国际式中,这个概念被忽略了,但它却对康产生
了重大影响…。
康对“房间”(room)这个建筑的基本单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
房问并不仅仅只是建筑的起点,他是个体自我的延伸,如果你能想想这一点,你就了
解你在一个小房间里和在一个大房阃里所讲的话是不一样的,如果我要在一个大厅里说
话,我曲须找到一个对我微笑的人我才可能讲话.
[1]RobertMcCarter.LouisKaim.London:Phaidon
2005
p23182.
[2]N卸Levine(edited),VincentScully,ModernArchitectu陀andOtherEssays,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0312.
[3]Brown.RomanArchitecture
p27.转引自KentLarson.Louisl.KaIlII:UnbuiltMastcrworks.
NeW
York:Monacellj
Press2000.D104
[4]Frank
Lloyd
w—ght.“In
theCause
ofArchitecture’Y1928).in
Frederick
Gutbeim(ed),In
the
Cause
ofArchitecture(New
York:ArchilecRlraIRccord
Books/McGraw-Hill,1975),p58.59.转引
自Robert
McCarter.Louis
KahnLondon:Phaidon2005
p23.
[5]RobcnMcCarter
LouisKahmLondon:Phaidon
2005.p29—30.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三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涉及的重要设计思想
大房闸和小房间.高的房间和低的房问,有壁妒的房间和没有壁炉的房间,这些在你
的心灵里都变成很重要的事.在你开始思考时你不要想计划书里的需求,想想有哪些建筑
的元素可以用采使一个环境变得适合学习,适合生活或者是适合工作.
房间里另一件美妙的事是从窗户进八房闻里并且属于这个房间的光线,在一个房间被
建造起来之前,太阳并不知道它自己有多奇妙.人的创造物一一房间的建造并不亚于奇
迹,只要想想,人可以要求拥有。一小片”太阳.川
.5”7矗pf仉&明伽,r’1.kd,f朋及2;,钾a缵,己a仍¨∥Mf
d粥
卅瓣'“n^扩知胂删阳反觚舻脚踟0朋&彻啪卿fil
删。.q6-6-骢m(i:::‰矽t'L0洲0"钠缫等意镒气籀籀铋糍
胴h矿删删纵q"甄礅獬≯麓
Js硝订a
“ArchitectureCOmeSfromthe
Making
ofaRoom.”
康将这些思考的过程用速写的形式描绘出来并配以简要的文字,这些是
康有关建筑空间的本质最为重要的观点。
“建筑是从建立房间开始的。”
“The
plan.Asociety
ofrooms
is
a
placegood
to
live.work.1earn.”
“平面一房间的社会是为居住、工作、学习提供的场所。”
他画了一个顶部开设圆形天井的穹隆,穹隆下面是两个面对着火炉交谈
的人,其中一个是康自己。暖炉与火将两个人维系在这个空间里,从而也就
明确了空间的中心。房间的墙体上开设窗户,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室外的景
色,同时太阳光也可以照射进来,随着光线照射角度的不同,整个房间的空
间性格也发生变化(图31)。
显然,对于康来说,一个房间就是一个明确的、独立的、自承重的体
量。在这里,空间必须是单~的并与自身的结构相统一,它应当容纳更应该
激发其所承载的人类活动。1960年,康在论文《形式与设计》中解释道:
一个老师或者是一个学生,当他和几个人在一个有壁炉的私密房阃的时候和他跟许多
人在一个很高大的房问里的时候是不同的……空问具有力量并且提供行为模式.
每一个空间祷须由它自身的结构和自然光线的特征来界定……一个有建筑感的空问越
[1][美]约翰·罗贝尔(JohnLobell)著.朱成立译,《静值与光明:路易士·康建筑中的精
神》,台北:詹氏书局,1984.p38.
图3.2耶鲁大学美术馆室内
图3.3费罗企特住宅平面图
路易斯·1·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三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涉及的重要设计思想
须展现它来自干空问本身的证据.…
按照康的理解,一个房间必须是“一个结构整体或者是结构体系中一个
有秩序的部分””1。正是结构的加入,围护体上的开口才有可能实现,光线
因此而得以进入室内,房间因此而具有表情,空间才而得以表达。所以,在
康的“房间”概念中,结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具有不可动摇的“物质
性”。与此同时,房间的大小、高低、明暗等等都是空间的特性,它对应并
激发人类的不同活动:生活、学习、工作……可以这么认为,在康的建筑
中,一个房间必须与自身特定的结构、特定的空间、特定的用途以及其中所
发生的人类的特定活动相对应。这些因数纠结在~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对其中任何一个因数抽取出来孤立地加以讨论都将证明是徒劳的。
2、“房间建筑”的实现:
不难发现,在康的建筑中,“房间”的实现首先来源于他对空问的区
分。在耶鲁大学美术馆中,康一开始设计了一套可移动的隔墙系统,在开敞
的平面里进行有控制的灵活划分(图3.2),但后来康对美术馆开敞平面过于
自由的划分日益不满起来。“一座好的建筑不会因为业主的使用不当而破坏
它的空间。””1他向耶鲁校长表示他的设计是折中的。他把建筑定义为“有
思想性的空间组织”“。并且说:“如果我现在要建一座美术馆,那么我肯定
会更加关注不能被管理者随心所欲地使用建筑空间。我宁愿给他一个就在那
里地并且有着内在特征的空间。”…
康在题为“分隔成的空间”的笔记中提到:“由穹顶创造的空间和穹顶
下面被墙分隔的空间已经不是同样的空间了……””。基于对国际式建筑中功
能、结构、空间——相互之间的分离所进行的批判,他开始对空间的理性区
分进行研究,现代主义连续性的空间很快受到了挑战。接下来的三个未建成
方案标志着康的概念——“房间”作为建筑的发生器得到充分的发展。
1952年设计的H·里奥纳德·费罗企特住宅(the
H-LeonardFruchter
house,195l~1954,1951年接到委托,1952年开始设计)首次体现了空间区
分的思想。住宅中每一个基本的功能都是一个独立的几何单元,它们分别沿
着中央三角形空间的三条边布置(图3.3)。接下来的几年里,连续出现了数
个采用同样模式进行设计的方案。通过这些设计,康对空间的特性与区分有
了进一步的认识。
德·沃尔住宅(the
DeVore
house,1954—1955)由六个边长为24英尺的正
方形亭子组成,每一个亭子的结构中附加了两颗柱子,这更加便于室内空间
的划分(图3.4)。康考虑了各个空间的特殊用途,他说:“厨房想要成为起
居室。卧室想要成为一栋独立的房子。汽车是有着轮子的房间。为一栋房子
的各个空间寻找特性,理论上讲,在将它们组合起来之前,它们相互之间不
应该分离的太远。一个预先设定的形式将阻碍不同的空间想要成为什么的样
[1]Kahn.”Form
and
Design'.p149-149转引自David
BBrownlee、DavidG.Dc
Long.Louis
1.
Kahn:IntheRealmofArchitecture.NewYork:Rizzoli
1991.p72.
[2]Kahn,notebook(K12
22),1955-ea.1962.Kalan
Collection转引至David
B.Brownlce、David
ODe
Long,Louis
1.Kaim:IntheRealmofArchitecture.New
York:Rizzoli,1991.p58.
[3]Kanh,quoted
in
Henry
S.F
Cooper,“Dedication
Issue;The
NewArt
Gallery
and
Desigb
Center,-yale
Daily
News.November6.1953.转引至David
B.Bmwnlee、DavidG.De
Long,
Louisl.Kahn:IntheRealm
ofArchitecture.NewYork:Rizzoli.199I.p56.
[4]Kanh,“Architecture
ifthe
noughtfut
Making
ofSpaces”,Perspecta,no.4(1957):p2—3.转
引至David
B.Brownlee、DavidG.De
Long,Louis
I.Kaim:In
theRealm
ofArchirecture,New
York:Rizzoli.1991.p56.
[5]Kanh,“Talk
at
theConclusionoftheOlterlo
Congress,”in
NewFrontiers
in
Architecture:
cIAM’59
in
Olterlo.ed
Oscar
Newman【.NewYork:Universe
Books,1961,p213.转引至David
B.Brownlee、David
G.De
Long.LOuis
1.Kaim:In
theRealmof
ArchitectI鹏。New
York:
Rizzoli.J99】p56
[6]L0uis
1.Kahn.notebook.1955.ca1962.Kahn
Collection转引至David
BBrownie*、David
G,De
Long,L0uis
I.Kahn:IntheRealmofArchitecture.New
York:Rizzoli.1991.p58.
.40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三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j步厦的重要设计思想
子。”“’在此基础上,为了强调各个部分的独立性,亭子根据周边的环境
(保留了周边原有的树木)错动起来,并且每座亭子保持了自身独立的结
构,它们相邻的部位并没有合用结构柱。
图3.4德·沃尔住宅平面
图3.5阿德勒住宅平面
在接下来阿德勒住宅(the
Alder
house,1954一1955)的设计中,康同样把
建筑看作是一组独立空间的组合,它们由相同的结构体系来限定。每个单元
拥有四颗承重柱,每颗柱子的边长由德·沃尔住宅中的18英寸扩大至3英尺
6英寸,结构的重要性被进一步突显出来(图3.5)。事实上,康已经意识到结
构对于空间的重要性,他说:“柱子(的形成)应该被认为是空间创造的重
要事件。””1此刻,结构已经参与到空间的组织中去。在平面上,结构厚度
所对应的空间成为设置壁柜、垂直管道井和楼梯的区域。这表明,康在区分
各个空间不同用途的基础上已经考虑了它们之间的等级关系,这大致分为两
类:
“并列”的关系——在阿德勒住宅中,起居室、卧室和厨房获得了相同
的空间形态:“主从”的关系——卫生间、楼梯间以及管道井成为次一级的
建筑要素从主要的空间中分离出来,它们开始试图与结构体系相结合。这种
“从”与“主”的辨证关系在后来被康称作“服伺与被服伺”。
3、服伺与被服伺:
显然,康在阿德勒住宅的设计中获得了结构和功能上的突破,他认识
到,“房间一空间”概念的实施应该建立在空间特殊用途区分的基础上——
[1]HeinzRonner、SharadJhaveri,LouisI.胁:Comp
eteWorkl935·74,Bo‰:联永啮u%1987.
p70
[2]}lc砬Ronner、Shamd
JhaverL
Louis1
Kah:Complete
Work
1935-74.Boston:Bir}ch鼽s札
1987p72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三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涉及的重要设计思想
这是空间区分的依据;同时,必需借助结构秩序的介入从而形成明晰的空间
秩亭一这是空间区分的手段;每个房间都应形成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统一
体——这是空间区分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人为地区分出“房间一空间”的
“主次”等级一一在他看来,盥洗室和楼梯问本来就应该属于“次要空
间”——康由此赋予这些空间一个特殊的“仪式”过程,即一个“次要”的
空间是如何“服伺”另一个“主要”空问的。这套假想的程序被康描述成
“服伺与被服伺”的空间关系,它将各部分空间“理所当然”地联系了起
来。这套程序对康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预示了房间之间的组织结构。因
此,在第四个运用亭子平面组合的设计——屈灵顿犹太人社区中心的更衣室
中,康研究了各个空间的特殊用途一一按照康的说法,“它想要成为什
么”,他说:
屈灵顿游泳池更衣室给了我一个机会,使我第一次分清了服伺空间和被服伺空间.这
是一个十分清楚而简单的问题.这个问题得到了一个极为纯净的解答.每个空间皆有考
虑,并无冗杂之处.‘11
康在此引入了~个严格的等级体系。在紧凑的十字形平面中,“服伺空
间”表现在空间与空间连接处的十二颗空心柱子,它同时作为屋顶结构的支
撑和所谓的“服伺空间”来使用;而方锥屋项下的更衣室则成了“被服伺的
空间”。尽管从功能的角度来讲,“服伺空间”属于次要的构成要素,但它
们在形体上并没有被隐藏起来,而是咀敦厚的形体从整体中突出来,给整个
建筑以秩序(图3.6)。
图3.6屈灵顿犹太人社区中心更衣室平面
从德·沃尔住宅到屈灵顿更衣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在康的建筑
中,结构的秩序在不断地加强。阿德勒住宅3英尺6英寸宽的砖砌柱子很大
程度上已经超出了结构体本身所具有的意义,“服伺空间”开始与结构相结
的柱子被完全掏空,在保持自身结构属性的同时,它们又被当作“服伺空
间”来使用。以屈灵顿更衣室的设计为起点,康在接下来的一系列重要作品
中不断地发展着“服伺与被服伺”的概念,对其作进一步地考察,我们不难
发现,“服伺空间”如何与结构体系相融合是这个概念发展的关键。最终,
在康的建筑中,“服伺空间”本身也成了一个独立的“房间”。接下来,从
结构与空间形态这两个方面对“服伺与被服伺”的概念作进一步地阐述。
a、服伺空间与结构的融合
[1]Heinz
1987.D83.
Ronnet,SharadJhaveti.LouisIKahn
合。最终在屈灵顿更衣室中,作为“房间建筑”中的承重结构--8英尺宽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三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涉及的重要设计思想
康在屈灵顿更衣室中发展了空心柱子和方锥屋顶来分别对应“服伺与被
服伺空间”:
……中空的牲手支撑暑方锥燕项,区分了服伺空间争被服伺的空姆.屋顶下30英寸
30英寸的空问没有被划分,8英寸×8荚寸中空柱满足了更小空问的需要……浴室有着
简单的空间要求.
我把中空的柱子当作八口的曲径和阻挡视线的屏风来使用.我把它们当作储藏问或者
是卫生间来用.因为卫生闻需要封闭.“1
勿庸置疑,这种空间秩序与结构秩序的相互匹配在康的建筑中越发显得
清晰。事实上,屈灵顿更衣室实现了一个建造的结构和一个参与空间营造的
结构——两个结构体系的高度统~。为此,文森特·斯卡利把屈灵顿更衣室
称为“结构设计的起始点”“’。
当然,作为容纳管道井、卫生问、储藏间和服务用房的“服伺空间”也
不例外,在康看来,它们也应该具有自身独立的结构。他还曾经从“服伺空
问”与结构相结合的角度对密斯的作品做了一番评价:
密斯对空闻创造的敏感反映在对结构施加的秩序中……密斯的秩序不够全面,无法包
含声学、光线,空气,管道、储藏,楼梯,竖井.水平和垂直的以及其他的服务空间.他
的结构的秩序只能用来建造建筑而没有客纳服务空闻.”。
这番评论也预示了康在往后的几年里,从结构与服伺空间的关系入手,
探索“服伺与被服伺”的空间关系。在“房间一建筑”概念的引导下,作为
空间关系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服饲空问”也开始寻求自身的独立性与完整
性,它试图与恰当的结构体系相结合,以实现自身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房间”——“服伺空间”本身与特定的空间、特定的结构相对应,这套结
构同时又是整个建筑结构秩序里的一部分。因此,作为“服伺与被服伺”概
念的发展,康提出了“空心石”的概念。
在屈灵顿更衣室中,由弼德勒住宅的柱子不断扩张演变而来的十二颗
“空心石”,作为自成一体的结构起支撑方锥屋顶的作用,同时,它们容纳
了这栋建筑所需要的服务空间。毋宁说是服伺空间的结构化,不如说是结构
的空间化。这来源于康对古代建筑砌体结构的研究,早在1953年,他就提
出:
在哥特时代,建筑师用实心石建造房屋.现在,我们可以用空·心石.结构构件所确定
的空间与构件本身同等重要.这些空闻的尺度小至绝热板中的空隙,大到使空气.光和热
得以流动的空隙,再大则到人们可以走动和居住的空间.人们在一个结构物的设计中积极
表现空隙的愿望可见之于对发展空间框架的越来越大的兴趣和成果……结构的设计应该考
虑能容纳房间和空间的机械需要…..‘”
1957年,康在《空间秩序和建筑》的演讲稿里讲道;
空回透过服务于它的更小的空同得到进一步砖提井.储藏室,疆务室并不是从一个单
一的空问体系中分隔出来的部分,他们硌须有他们自己的结构.空间秩序的现念应谊超越
仅仅是容纳机械设备以及与被服侍空间相连的“服侍空问”.这将给空问的等级以富有意
义的形式.
从前他们用实心的石头建造.
现在我们越须用“空心石一采建造.㈨
但是石头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密实而质地坚硬,仅扶字面上讲,这种提法
似乎与材料的本性相矛盾的。事实上,康提出这个概念主要是为了强调这两
个方面的内容:l、服伺空间与结构高度融合,它从结构限定下的主要空间中
[i]H商zRonrEr.Sh懿ad
D83.
Jkvc吐Ldt蠡I.K址m:Com砷簋cWorkl93溺,Bostoll:B斌l塌l觋t987.
G积,Louis
I.Kalm:The
[2]’州魄cf噼册d
u血啦潮J厕s
I.K幽Le2SZ转引至KJaus-Peler
IdeaofOrder,Basel:Berlin;Boston:BirkhaaserP忙ss,2000.
[3]LouisI.Kahn,notebook,1955-ea.1962,KahnCollection.转引至DavidBBrownlee、David
G.DeLon正Louisl|Kahn:IntheRealmofArchitecture,NewYork:Rizzoli.1991,p58
[4][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著,张钦摘等译,《现代建筑——部批判的历史》,北京:
[5jLouis
1.Kahn.“Spaces
Orderand
Architecture’',Alessandra
三联书店,2004.p271
Latour【edited).Louis
I.Kahn:
writings,lectures.intervieWS.NeW
York:Rizzoli,1991口79—80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三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涉及的重要设计思想
图3.8屋顶结构示意图
移除出去,从而使可体验的空间最大化;2、结构秩序参与到整个建筑的空间
秩序中去。
针对屈灵顿更衣室的空心柱,康说:“我把支撑的结构看作中空的柱
子,这部分空间可以使用,这些是唯一可以设置服伺设施的地方。所以,柱
子作为支撑结构成为放置服务设施的地方。”…同样,在理查德医学楼的设
计中,康将疏散楼梯和复杂的管道井安捧在垂直向的塔楼里,“人们在实验
室内的工作环境就像在艺术工作室~样,不受公共交通的干扰”“’。这些封
闭的塔楼伫立于实验楼之前,有意识地表现出结构与服伺空间的统一。他
说:“这座建筑中,形式来tl其空间的特征以及空间怎么‘被服伺’的特
征””1显然,这些塔楼来源于屈灵顿更衣室中的十二颗空心柱,但是它们已
经不再属于主体建筑结构秩序的一部分——塔楼只能自承重,并不起支撑实
验室的作用。但是安妮·格雷斯沃尔德·汀(Anne
Alexandra
Tyng)“1把“空心
石”的原则泛化了,在她看来这些塔楼也是“空心石”。01
自屈灵顿更衣室基本确立了“服伺与被服伺”的空间关系,至理查德医
学楼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理性高度。…从某个角度来讲,萨尔克实验楼南北
两侧的服务塔楼实际上也就是理查德医学楼圣·基米亚诺之塔的翻版,就这
一点而言,平面中的“空心石”在萨尔克实验楼中并没有任何发展或者是突
破。但是,康一直试图通过对空间构架的运用来寻求剖面关系中的“服伺与
被服伺”的表达。
尽管早在30年代康就已经结识了巴克明斯特·福勒(Buckminster
Full哪,但是却是在安妮·汀的影响之下,康的注意力才转移到了对建筑技术
富有创造性的表达上来。在福勒的空间结构体中,正是结构中的空腔,而不
是结构固有的轻质激起了康的兴趣。1951年夏天,在设计耶鲁美术馆顶棚的
时候,康考虑了混凝土的空间结构形式。那时,安妮·汀为一个轻质的钢结
构空间构架搭建了一个模型(图3.7),康经常用它来检验自己的想法一将
起服伺作用的管道安置在结构的空隙中。最后,这个想法在耶鲁美术馆0.9m
厚的楼板结构中实现。
目3.7空l刚构架模型
该结构包括顶部一块平整的混凝土楼板,它与下面一系列倾斜一定角度
的混凝土粱相结合。这些梁又依次被两块倾斜的三角板块所支撑,它们一起
[1]HeinzRom-日、Sharad
Ji∞veri,LouisLKi曲lI]t
D83
ComplemWorkl935.74,Boston:B硅l迸L%1987.
[2]HeinzRonmr,Sharad
Jhavefi,LouisLKahn:C响砷咖Workl935-74,B‘埔眦Birk临user,1987.
p104,
[3]李大夏,《路易·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p55.
[4]路易斯·康的重要助手
[5jAlexandmTyng.“Beginnings”,p37转引自Klaus-Peter
Gast,Louis
Order.Basel:Berlin:Boston:Birkhiiuser,2001
p37.
I
Kahn:nle
Ideaof
[6j李大夏,《路易·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p54.
图3.9理鱼德医学楼变截面
粱
刚3
10理查德医学楼室内
图311设备层成为封川的
图3.12实验室与研究室通过
路易斯·1·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三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涉及的重要设计思想
形成了三角锥体。三角锥体与混凝土梁之间形成空间,送、排风管道,电线
管等设备管线从中通过(图3.8)。当然,这种结构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他
们认为三角锥体掩盖了真正起结构作用的斜梁,这并非真实意义上的空间结
构。
在理查德医学楼的设计中,康似乎考虑到了这些问题。他采用预制混凝
土的空腹粱结构。整个井字形楼盖承重体系采用后张法预应力施工工艺。楼
盖的角部支承于悬臂粱上,梁的截面随着悬臂的长度分成两个不同的高度尺
寸,从厚度的变化中,人们可以清晰地体会到结构绕度的逐渐变小(圈
3.9)。在这个项目中,康、结构工程师克门丹特和设备工程师杜宾相互配
合,他们利用结构自然留出来的空间,巧妙地布置了风管以及其他复杂的设
备管道。楼板结构和管线布置完全暴露,显示了结构系统和管道系统极富逻
辑的整合(图3.10)。但是,康很快意识到其中的弊端,他说:“这一点有所
片面:管道看得见摸得着,但是积灰。于生物研究而言,可能有害。”…所
以,这是康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采用这种做法。
不管怎样,在康的建筑中,这种结构与设备管道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
显。尽管服伺空间在平面中的发展在理查德医学楼中已经达到完备,但是在
剖面中,无论是耶鲁美术馆还是理查德医学楼,服伺空间还仅仅依附于结构。
它自成一体的空间只有在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中才得以实现,也只有在
萨尔克生物实验楼的剖面形态上,服伺空间首次拥有自身独立的结构(同
时,这部分结构又是建筑整体结构的一部分)并形成独立的“房间”。
在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第二轮方案中,东西向50英尺跨度的v型折板粱
搭接在南北向跨度为100英尺的具有一定高度的箱式桁架上。实验室大量的
设备管道来自于与箱式桁架相联系的服务塔楼。通过箱型桁架,管道穿越三
角形折板梁的空腔,并从那里直接进入实验室的工作区域。无论是箱型桁
架,还是折板粱,都为复杂的管线提供足够的空间,并且方便维修人员进入
服务层进行管线的拆换和维修。
折板梁向下折叠的部分容纳设备管道,向上折叠的部分创造了一个14英
尺高的拱状空间,在第二层的屋顶上开设一条连续窄小的天窗。至此,服务
染出某种宗教的气氛,空间的品质给人以精神层面的体验,可量度的事物最
终引出无可度量的出场。
由于实验室灵活布置的要求以及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康最终放弃了箱
型桁架与v形折板结构。但是,这种上下楼层之间“服伺与被服伺”的关系
已经得到康以及他的结构工程师和设备工程的认可。接下来的定稿方案几乎
直接运用了这个模式,只是结构改换成9英尺高的现浇后应力空腹桁架。这
十三榀空腹桁架形成巨大的桁构箱型体,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管道的灵活布
置。8英寸厚的现浇空心混凝土楼板悬置在底下,每隔一定距离提供一道狭
缝,通过这个狭缝,设备管道从顶部的服务层进入实验室内。它同时形成了
一个平整的天花,掩盖了服务层的结构和管道,这与先前方案中折板梁底下
形成的空间以及理查德医学楼中结构和设备管道的暴露完全不同。“空心
石”在剖面关系中的运用在萨尔克实验楼的上下楼层之间形成“服伺与被服
伺”关系。同时,这种关系又通过材料的变换获得进一步清晰的表达:机械
光下投下深深的阴影,由幕状玻璃围合起来的实验室消退在阴影里(图
从地面层开始,在垂直方向上康将实验室与研究室交替设置:研究室置
于第二层和第三层,与机械层同层;实验室与研究塔楼的开敞拱廊同层,从
实验室到研究室需要爬上或爬下一个楼层。通过实验室与研究室之间设置迷
宫式的桥和楼梯,康增加了劳动和沉思的距离感(图3.12)。与此同时,管道
空间和实验室空间、实验室空间和研究室、研究室和中心庭院,这些成对出
1。李大夏,《路易·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p58.
混凝土的箱体
层所具有的特殊结构形式参与到实验室空间的创造中来,拱顶和光线已经渲
层几乎成为封闭的混凝土的箱体,它突显出于底下的实验室,在拉·霍亚的阳
3.11)。
桥和楼梯连接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三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涉及的重要设计思想
现的空间无论在水平面上还是在垂直空间中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
体。
萨尔克实验楼南北两侧的十个服务塔楼以及剖面形态上的空腹桁架体系
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同时在平面和剖面上出现的“服伺与被服伺”的空间关系,
与此同时,“服伺空间”又在平面和剖面中成为独立的“房间”。自此,康
实现了他的承诺——现代建筑运用“空心石来建造”。尽管康对萨尔克生物
研究所没有采用折板结构感到失落,但是这种结构与服伺空间巧妙结合的处
理方式一直吸引着他,并萦绕在他的心中,康以后设计的数个方案都在反复
地运用这种结构,包括弗吉尼亚大学化学系馆(Chemistry
Building.University
of
Verginia,charlottesville,1961·1963周3.13),以及他晚年最为出名的两个杰
作——德克萨斯州的金贝尔艺术博物馆伥imbell
1972.图3.141和耶鲁大学英国艺术和研究中,O(Yale
Haven,1969—1974。图3.15)。
Art
Museum,Texas,1966.
CenterforBritish
Art,New
图3.13弗吉尼亚大学化学系馆剖面图
图3.14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折板粱方案与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壳体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3
15耶鲁大学英国艺术和研究中心剖面示意图
b,服伺与被服伺空间的基本组织模式
从屈灵顿更衣室、理查德医学实验楼至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服伺一被服
伺”的空间组织已经趋于完各,这里大致可以分为几种组织模式:①自成一
体的服伺塔楼突出并围绕在主体的周围:②通过开间的划分来组织“服伺与被
服伺空间”:③通过交迭的结构,在剖面中组织“服伺与被服伺空间”。
①服伺塔楼: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三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涉厦的重要设计思想
屈灵顿更衣室的空心柱(图3
16)
理查德医学楼的服伺塔楼(图3.17)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服伺塔楼(图3.】8)
小结:服伺塔楼的模式在理查德医学实验楼中得到完全发展,萨尔克生
物实验楼两侧的十个服务塔楼只是对理查德医学楼的圣·基米亚诺(San
Gimignano)之塔的沿用。尽管在理查德医学楼中这些塔楼并不起支撑主体的
结构作用,但是由于它们厚重的体量、突出的形体,在视觉层面上很容易与
真实的结构混淆起来。这成为挑剔的评论家眼中的诟病。而在萨尔克生物实
验楼中,服伺塔楼虽然看上去依然紧紧地依附于主体,但主体部分的实验室
已经深深地往后退在阴影里,服伺塔楼只是通过实验室外侧的回廊与建筑的
主体取得联系。比起理查德医学楼的设计,这种处理手法更加明确了塔楼的
独屯性,同时也更为清楚地表明,与屈灵顿更衣室的空心柱相比,它们已经
完全从主体的结构秩序中分离出来。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三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涉及的重要设计思想
②划分的开问:
屈灵顿更衣室的“格子呢网格”(图3.19)
厂1-…T_r…一广r…T1
萨
目
竹…一
Ij
I
i
屈灵顿犹太人社区中心的A—B-A开间划分(图3.20)
I
l{|I};!I}}}i}{i{i
二二:=匕:£二:}专{~}=}一F半{扦}’—爿一{中‘’十…
I;
7j{
1翻
二骥浚粹辎篱堪辇墼一
面皤#陲重透
三拦攫鎏冀鬟搿努竽二=
:l
l{{i
l;il;}i{t
i}t
。。
埃希里克住宅的划分(图3.21)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图3.22)
小结:康对“开间系统”的精确定义得益于1955年科林·罗(ColinRowe)
和斯拉斯基(Roben
Slutzky)与他的一次长时间交谈,以及他们赠送给康的礼
物——鲁道夫·维特科夫(Rudolf
Wittkower)的《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则》
路易斯·1-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三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涉及的重要设计思想
(Arichitectural
Principles
in
the
Age
ofHumanism),那本书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建
筑作了大量的网格线和内部比例的分析,这极大地刺激了康。屈灵顿更衣室
表现出“窄一宽一窄”的空间格子昵网格,后来的屈灵顿犹太人社区中心第三
轮方案几乎完全采用了这套方式。其中,窄开问的空间成为服伺空间。埃希
里克住宅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几乎是同时期设计的,在这栋住宅中,康并没
有很明确地对建筑进行划分(虽然这种方式在理查德医学楼中大受赞扬),
而是将主次空间融合在一个不明确的关系中。康显然已经不再专注于通过结
构来清晰地表达单元体,他关注的是如何在更高的秩序中将各部分更为紧密
地融合在一起。在这里,康同样采用“开间系统”的方式——在建筑内部出
现空间的区分(还是利用结构来加以划分),在建筑外侧又能保证建筑形体
的完整统一。萨尔克生物实验楼中,东侧的机械设备用房以及西侧的办公部
分通过开问的方式与主体的实验室部分分隔开来。实验室与这两个区域有着
不同的结构系统,在建筑外侧,三部分通过现浇的混凝土统一成一个整体。
③结构中的交迭: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二和第三轮方案(图3.23);
弗吉尼亚大学化学系馆(图3.24)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图3.25)
28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
鼹鹭
趄蘑
e譬≯哿簪鼍;词: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三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涉及的重要设计思想
小结:与康最初提出来的“空心石”概念相比,萨尔克的服伺塔楼同理
查德医学楼的塔楼一样,可以说是完全脱离于主体建筑的结构秩序,“蜕
化”成独立的“房间”。与此相对的是在剖面关系中这种“空心石”的概念
确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积极参与整个结构秩序的过程中,结构体的空隙扩
张至惊人的地步,它成为容纳各种服务设施的“房间”。“服饲与被服伺”
空间的关系也从单一的平面转向更为复杂的三维空间。
4、房间社会:
康在设计萨尔克会议楼的时候,遇到的难题是如何在一栋建筑中将各个
不同的功能(包括观众厅、主管的公寓、图书馆、会议室、宴会厅、研讨
室、餐厅,客人房、健身房、游泳池和花园……)有秩序地组织起来。最后
他采取了集中式的布局方式,各个不同特性的空间成为独立的房间围绕在一
个具有明确几何形体的集会大厅的周围,成为~个由许多房间组成的社会(图
2.25)。
集中式的平面布局在罗马晚期的构筑物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中尤为明
显。达芬奇描绘的集中式教堂的草图(图3.26)不仅收录在维特科夫的‘人文
主义时代的建筑》一书中,而且在康的其他藏书中都有介绍。很清楚的一点
是,康热衷于这样的传统。尽管屈灵顿的更衣室以十字形平面著称,但是它
已经显露出类似的集中式布局方式:四间方形的房间围绕着作为会面场所的
中心广场。真正意义上的集中式平面出现在第一唯一神教派教堂中。方案初
期,康把教堂设计成数个单元式的房闻围绕在中央带有穹顶的空间周围(图
3.27),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平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图328)。从最终
独立性并以开间的方式进行组织一个开间就是一个房间——围绕在礼拜
实施的方案来看,主日学校被拆解成多个独立体,它们具有空间和结构上的
堂的周围。
但是在功能极其复杂、对面积要求也不尽相同的情况下,集中式布局中
周边房间之间仅靠开间的方式进行组织已经不适用了。此外,康发现了中世
纪城堡中所存在的空间组织秩序:一个纯粹的几何形共享空间被一连串形态
各异的空间所环绕(图3.29)。因此,由多个几何形体组成的空间非对称的组
织规则逐渐引起康的兴趣。这引发了随后成为康最为典型的平面处理方式:
一组独立的、不同尺度、不同几何形态的空间围绕在一个主要空间的周围。
在设计萨尔克会议楼期间,康第一次在他的办公桌前悬挂起乔瓦尼·巴
蒂斯塔·皮拉内西(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的关于战神广场的假想复原图
(imaginary
reconstructed
plan
ofthe
Campus
Martius
distilct,1762年出版,图
3
30)。这样,他在工作的时候能看得见这幅图。皮拉内西设计的复原图充满
了整个画面,基本上是由一系列强劲有力的几何形体所构成,它们被小心翼
翼地编织进当时(十八世纪)所知的古罗马的遗迹中。每一个由基本几何形
体组合而成的假想构筑物可以无止境地再分化与再组合。
在设计会议楼的时候,康研究了古代罗马的城市别墅以及乡村别墅。前
者具有一个清晰界定的矩形轮廓和成直角的平面网格,如戴克利提乌姆离宫
(Diocletian’s
Palace,图3.31):后者具有不规则的外形以及一个多角度的平面
网格。但是对于康来说,这些图形如何在战神广场的假想复原图中组合起来才
是关键。事实上,皮拉内西将它们设计成一系列独立的、自由布置的“房间一
建筑”,每一个图形具有自身的几何秩序和结构秩序。对于康是否是在设计
会议楼的过程中才发现这种平面类型的,学术界存在着不同观点。学者罗伯
特·麦卡锡明确指出,康从设计的一开始就发展出了这种类型平面。他认为
康早期的草图显示了一系列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房间沿着对称轴的两端与
中央的方形房间联系起来,这已经预示了会议楼最终的解决方案…(图
2.10)。
[1]Robert
McCarter.LouisKahn,London:Phaidon,2005.P190.
图3.26达芬奇描绘的集中式
教堂
图3.27第一唯一神教派教堂
早期方案
图3
图3.29中世纪城堡
图3.3l戴克利提乌姆离宫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三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涉及的重要设计思想
图332瑞安·毛厄学院学生
宿舍平面
图3.30战神广场假想复原图(局部)
萨尔克会议楼最终的平面由一个处于中心的方形大厅(在康事务所提供
的正式图纸里,中心大厅是有顶的,但康画的草图和制作的模型都是没有项
的)以及一簇各自独立的“房间一建筑”组合而成(图2.25)。各个“房间一建
筑”对应特定的空间用途、特定的人类活动、特殊的空间氛围,形成结构独
立的几何形体,构成不规则的外边缘,而方形庭院从内部给平面以秩序。会
议楼整体的统一性通过所有聚集起来的“房间一建筑”绝对统一的屋顶高度来
获得。
受惠于古罗马的别墅、中世纪的城堡、文艺复兴时期的修道院和教堂,
这个平面或许是康最具创造性的发明。这允许他在独立的“房间一建筑”中获
得几何的纯梓性,在整体的形式与体量中找到非对称性和动态的平衡。各个
“房间一建筑”是如此的完整,以至于康能够将每一个房间当作单独的建筑进
行设计,随后仅仅将它们返还到这个更大的组群中来即可。
接下来设计的瑞安·毛厄学院学生宿舍也采用了同样的策略。在平面
中,每个房间都呈现出它自身所要求的大小和形状,因此宿舍的外部墙体变
得支离破碎。结果在最终的方案里,方形的中央大厅是唯一具有纯粹几何形
体的构成元素,外部的其他房间聚集在一起围绕着它(图332)。这不同于在
预先设想好的平面图形中分割平面形成房问,在这个设计中,每个房间都向
外伸展以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特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房间”。
随后的几个重要工程,包括印度经济管理学院的主楼和达卡国民议会大
厦都采用了从萨尔克会议楼的设计中发展出来的平面类型。管理学院的主楼
开始被设计成一个对称封闭的实体,随着设计的深入,它日益变得开放和不
图3.33印度经济管理学院
主楼
图3.34达卡国民议会大厦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三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涉及的重要设计思想
对称,中心广场被认为是其中的主要房间——“不仅是身体聚会的场所,也
是心灵聚会的场所。”“’(圈3.33)达卡国民议会大厦被设想成“集会的城
堡”,尽管它在一开始被设计成一个完整的菱形,但随着方案的推进,康扩
大了中央大厅的尺度,增加了建筑整体的复杂性和几何的精确性。因此,整
个平面不再由一个纯粹的几何形体所限定,它由一系列独立的“房间一建
筑”组合而成,每个“房间一建筑”从自身的几何性方面来讲都是完整的。
最终,国民议会大厦的平面呈现出“房间社会”的品质:每一个建筑单元是
独立的,它们在纯粹的几何形体中自我限定,并在一个更高层级的秩序中精
确定位,组合成整体(图3.34)。
康在早期把设计看作是“培育一栋房子”的过程。之后,他的观念出现
了显著的转变——康开始区分设计与组织。他说:“我认为建筑师更应该是
个组织者而不是设计者。他们应该是各个要素的组织者。这些构成要素自身
是完整的。””1康把这个空间组织的过程看作是在棋盘上摆布棋子。
显然,萨尔克会议楼的设计首次展现了康的这种转变,它继承了战神广
场复原图中所暗示的空间秩序,以最为现代的方式表现出古老的空间组织秩
序,它提醒人们,在现代主义建筑中,流动空间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二,废墟
萨尔克会议楼另一个突出的贡献在于它为康提供了第一个机会——设计
一栋“房屋中的房屋”,以发展他的反眩光构思。这种想法在他为罗安达美
国领事馆所做的草图中首次出现。
1959年年底,受美国国务院的委托,康负责这个项目的设计。1960年1
月,他前往非洲进行实地考察并为当地强烈的阳光和炎热的气候所震惊——
“在安哥拉期间有件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当你在任何一栋建筑的
室内,由于强烈的眩光,你几乎不能忍受盯着窗户看。墙体的阴影衬托着室
外刺目的光线使你感觉很不舒服。””1眩光的问题开始困扰着他,
“眩光简
直要人的命,在阳光的对照下每个人都是黑的。光是必要的,但也可能成为
敌人。”…
与此同时,康开始注意到当地罗安达人解决眩光的办法:“当人们在太
阳底下工作的时候……他们通常面对的是墙壁而不是敞开的庭院或者是户外
的街道……间接的光线从墙壁上反射到他们工作的区域。“”康认为,当地
木制的或砖石花格形式的遮阳并不令人满意,因为这将产生多重的眩光;针
对国际式建筑中所运用的遮阳装置,他使用了同样的批评,他拒绝那种添加
的、非结构的遮阳:“我认为软百叶帘、窗帘等等设施不是建筑艺术。那时
百货公司的货物,与建筑艺术无关。”“。并认为一个恰当的设计将在窗户上
不添加任何设备而能够针对眩光的问题找到一种建筑的表达方式。
因此,康提出使用一套墙体来调节光线:“在每一个窗户前面的较短距
离处设置一道墙体”,以此来阻挡直射的阳光并且使光线以漫反射的形式进
入室内。然而,“在每扇窗前放置一片墙将阻挡视线,这并不是件令人愉快
的事。人们并不希望视线被切断,所以我考虑在墙体上开洞;墙体因此成为
(1]Louis
lKahn.“Talks
W曲the
students',Alessandra
Latour(edited),Louis
I.KRhn:
writings.1ectures,imerviews’New
York:Rizzoli。1991.P180.
[2]LouisIKalm."Address”,1966,AlessandraLatour(edired),LouisI.Kahrl;vwltlngs,lectta'es,
interviews,NewYork:Rizzoli,1991.P213
[3]Heinz
Romler、SharadJlnveri,Louis
I.Kabn:Complete
Wodc
1935-74,BOS咖;Birkhattser,
1987.p127.
[4]Louis
IKaha,Form
and
Design,Alessandra
Latom(edited),Louis
1.Kahn:writings,lectures,
interviewsNew
York:Rizzoli
1991.pl
17.
[5]同:3j.
[6]李大夏,《路易·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p148
圈3
35a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三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涉及的重要设计思想
窗户的一部分。当墙体获得光线,甚至是直射的太阳光线的时候,它将调节
眩光。”‘”
康由此发展了一套遮蔽眩光的建筑表达方式,同时,他又迅速地将这个
概念与他所迷恋的古代世界交织起来:“我想起了废墟的美……结构部分消
失……它的后面什么都没有……所以我想到把废墟包裹在建筑周围;或许你
会说,将建筑包裹在废墟内,这样你从墙上随意的裂缝中看出去。但在设计
中,你希望组织这些开口,我想这或许可以解释眩光的问题。””1领事馆
中,“废墟”作为自承重的预制混凝土构件,以十六片独立的遮阳墙体的形
式围绕在建筑主体的周围。每一片墙体上的开口采用三段式的组合方式:地
面层开放(允许风能通过),中心处留一条窄缝,顶部是一个巨大的半圆形
开口对应于太阳的轨迹。与此同时,装有玻璃的墙面往内部后退10英尺,与
“废墟”之间形成一个“既内又外”的开敞空问(图3.35)。
由此可见,在罗安达美国领事馆的设计中,康发展了“双层墙体”概
念——外层墙体调节气候,内层墙体围合空间:同时,将从古代世界的废墟
中借鉴而来的独立结构与现代主义建筑融合在一起,首次提出了“废墟”的
概念。因此,罗安达美国领事馆的设计大体上奠定了康的墙体理论,而随后
设计的萨尔克会议楼使得康有机会进一步扩展这套理论。在这个方案中,他
对空间的内外之分、对不同几何形体的套叠关系,对墙体之间空间的大小与
用途等都做了深入的研究。
k妇‘
-I
工1‘
。赢o
工:n.of0础嚣#
lf’‰嘶#打’
鬻
如果说在罗安达美国领事馆的设计中,“双层墙体”是通过(建筑主体
的)墙体之外再设一道墙体实现的,那么在萨尔克会议楼中,康把“双层墙
体”理解为单片墙体分化的结果——在图解中(图3.36),他把有厚度的墙体
分解成两层皮并加以注释:“假如内皮与外皮相互分离,考虑下它们的不同
特征吧。”后来,康对此又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因为墙体的室内和室外是
完全不同的……我们要回到能够把室外的墙体从室内的墙体中区分出来的那
个点上。””’接着,他又考察了这两层皮之间的空隙:“将内部揭开”,发
现“一个墙体之间的空问”。这个空间可以有不同的宽度:它足够的宽可以
当作半室外的空间;或者逐渐减小至一条空气的细带,用作保温。
[1]Heinz
Rormer,Sharad
J】】喊Louis
1.Kalm
1987p127.
[2]同[1].
[3]Kahn,typedwmscfiptofaNovemberl4.1961.taLktotheBoardofS咖证舶|sandPlmming衙吐*
Liv吨Theaterjl30exdofStandards&Planning-N.Y.Chapkr-ANTA."BoxLIX57,KahnCollcction。转}
至David
BBrownlee、DavidGDe
Long.Louis
1
Kalm:In
theRealmofArchitectmeNew
York:Rizzoli.1991
p71.
幽3.35b
蹦3.38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三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涉及的重要设计思想
康随后绘制的一系列草图研究了圆、半圆和方之间的形体套叠关系,探
讨内外表皮不同的性质。同时,随着“墙体理论”的深入发展,康将几何套
叠时所产生的“接触点”视作“柱子”以形成一套结构系统,他说:“几何
为柱子提供了位置。”“1显然,这副1961年4月绘制的说明性图解为会议楼
中餐厅与阅览室出现的“方中有圆,圆中带方”的形式做了清晰的注解。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罗安达美国领事馆的“废墟”还仅仅是每一扇窗户
前独立的墙体。在萨尔克会议楼中,这种遮蔽眩光的墙体则以纯粹的几何形
式包围在主体空间的周围,建筑开始套叠在另一个建筑内,康以此真正实现
了“废墟围绕在建筑周围”的构思。此时的“废墟”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围合
性,“墙体之间的空间”成为两个图形套叠之后的剩余空间,一个即内又外的
不规则区域。显然,康的“废墟”概念在这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然随
着康对光线、结构、空间的进一步认识,这个概念也处在不断的发展中,最
初用以解决眩光的“双层墙”开始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某种空间的特质来。
1961年4月至1971年12月期间,康设计了密克维·以色列犹太教会堂
(Mikveh
Israel
Synagogue,以下简称密克维会堂,图3.37)。在这个独特的宗教
项目中,数个直径20英尺、高54英尺的空心塔楼将圣堂、入口大厅以及独
立的礼拜堂包围起来,康把它们称为“窗户房间”。塔楼之间通过内外两层
墙体形成的回廊联系了起来,每个塔楼被回廊精确地分成两半,分别向圣堂
的室内和室外凸出。塔楼外层墙体的窗洞装有玻璃,而内层墙体的开口在纵
向呈两个相互对立的拱门形式。光线穿越外侧的窗洞,进入腔体内部,并被
内层的墙体过滤、柔化。这些光线扩散开来,同时又限制了任何与外界的视
觉联系。结果,圣堂脱离于周边的环境,漂浮在光的海洋里,成为“一个世
界之内的世界一…。
实际上,“窗户房间”延续了当时也在构思中的萨尔克会议楼的“双层
墙体”概念。在康看来,它们己然成为“光的赋予者与阴影的创造者””’。
有所不同的是,密克维会堂的“双层墙体”在功能分化上表现为面向室外的
一层墙体围合空间,面向室内的一层墙体遮蔽眩光。这与罗安达美国领事馆
和萨尔克会议楼中的内外墙体所对应的功能区分(外层遮蔽眩光,内层围合
空间)是完全相反的。更为重要的是,内外墙体之分在密克维会堂中已经由
圆形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统一了起来,墙体之间的剩余空间呈现为完整的几
何形,它创造了一个可以容纳活动的“墙体之间的空间”。诚然,这里的
“窗户房间”已经成为密克维会堂的“废墟”(图3.38)。
[1]HeinzR舢咐、Sharad肛皿v吐LouisI
Kahn:cof婶l瞻Workl935-74,Bos妇zBirk‰er,1987
p134.
[2]KahnlecturealtheInternationalDesignConferenceAspenColorad01962.转引自David
BBrownlee、DavidG.De
Long.Louis
I.Kahll:IntI-eRealm
ofArchitccture.New
Yorlc=
Rizzoli.1991
p78,
[3
JRobertMcCarter.LouisKahn
London:Phaidon.2005.p393
图3.37
图3139a埃克赛特图书馆立
面
图3.39b埃克赛特图书馆平
面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三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涉及的重要设计思想
可以看出,“双层墙体”具有不断空间化的趋势,其导致的结果是在康
的作品中,内部的主要空间更为清晰地被外围的空间所围绕。这越来越接近
于康所热衷的理想空间形态——“一个世界之内的世界”。为了达到这种状
态,康的建筑中开始出现内外空间的套叠:内外结构在保持自身独立的同时
形成双重围合,并且内外两层结构在材料上也出现了区分;同时,光线通过
多重的反射最终以漫反射光的形式扩散于核心空间内。因此,这也就不难理
解康在埃克赛特图书馆(Phillips
Exeter
Library,1965—1971,图3.39)中结构和材
料上所做的精心安排:内部的主体结构采用混凝土,而外围的“废墟”在不
断地空间化之后成为一圈自承重的砖砌体,作为阅览室来使用。“废墟”在
遮蔽眩光的功能方面已经无足轻重,而它所表现的空间性才是康所关注的。
埃克赛特图书馆的里外两层“面包圈”又一次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世界之内
的世界”。
显然,“双层墙体”的概念在康的作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起初康在
罗安达美国领事馆的设计中借此表达了将气候以及地域元素引入现代建筑的
必要性。他指出:“你无法否认具有某一特征的光线被用来区分不同地域之
间的建筑”…,并认为建筑向街上的行人所展示的一种生活方式直接来源子
空气和光线的基本特性——“这些非常简单但持久存在的现实在建筑中不断
地与你交谈。”“1“双层墙体”的提出一开始更多的是从功能的角度来考虑
的,而在萨尔克生物研究所中,除了遮蔽眩光的作用,康试图借用“废墟”
的概念更多地来表达古代与现代的融合,同时,墙体之间的空隙开始具有空
间化的倾向。在萨尔克会议楼中,这种空隙仅仅是建筑内外形体叠加之后获
得的剩余空间。而在密克维会堂中,“窗户房间”作为特殊的“废墟”已经
完全实现了空间化,但是它在功能上仍然致力于处理光线的问题,只是不仅
要解决眩光的问题,而且要通过对光线的控制来营造氛围。在后来的发展
中,“废墟”的空间化趋向越来越显著,而在解决眩光的功能性方面大为减
弱。相对于建筑主体而言,它成了一个从结构上、空间上、材料上完全独立
的“房间”,并越来越多地参与内部空间的营造。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萨
尔克会议楼的“废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几何秩序
塔夫里指出,康的“每一座大厦都变成了一个典范,其秩序都由一些列
暗示的几何学关系表达出来””。。的确,通观康各个时期的建筑作品,人们
不难发现,每个设计在图形上都各自暗含了一套微妙而复杂的几何系统;从
整体到局部,每个建筑元素都得到了精确地控制与定位。如康所认为的:
“设计建筑就像在棋盘上摆放一个正确位置,其象征意义在于没有一个建筑
是在错误的位置上。”“’对此,文森特·斯卡利早在60年代就敏锐地指出,
显然,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康对拉丁古典风格的喜爱、对于返回黄金
时代的几何学秩序的期望以及对于18世纪理性主义时代的建筑师用来分析这
几何掌中抽象的形式和比例超越了时问和空闻的限制,除此之外,几何描述了从亚原
子微粒到星系系统所有尺度的空间关系.由于提供了创造空间的深邃源泉,它使我们从风
[1]Louisl.№“LouisI.Kahn”,AlessandraLatour(edited),Louisl.Kahn:writings,lectures,
York:Rizzoli,1991
P124.
[2]同[1].
[3][意]曼弗雷多·塔夫里/弗朗切斯科·达尔科著,刘先觉等译,<现代建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p381
[4]Telegram。LouisI.KahnloKafiluddinAhmad,22
Januaryl964.Boxll7,L.IKCollection.转
引自gobertMcCaner,Louis
Kaim,London:Phaidon.2005
p265.
[5j同[3].
康的建筑图形中存在着数学的精确性。
种秩序的精神所怀有的深厚感情””1。另一方面,康的亲密助手安尼·汀在
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正是她为康的事务所带来了对数学和几何的
认识。安尼·汀认为:
interviews,New
路易斯·1·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三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涉及的重要设计思想
格的肤浅运用中摆脱出来.几何形的本质和最基本的秩序原则摒除了冗余的东西,同时,
为自然的发展和人类的创造提供了无限而切实的变化空间.
路易斯,康……突破了极端的风格之争而在三维几何的本质中实现了深邃的真理和
全面的综合.…
但是,康从没有对他的设计作任何清晰的解释,并且他本人也经常以诗
意而婉转的陈述方式来谈论秩序的原则。在这种情况下,学者克劳斯·彼
得·加斯特(Klaus-PeterGast)从几何图形的构成角度对康的建筑作品做了严谨
而深入的研究。本章节对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所作的几何分析基于加斯特研究
的基础上进行的。
首先,必须明确三个基本图形以及主要的图形变形操作。
方:康在多次场合中强调,在设计建筑的时候,“我通常是从方形开始
考虑的,不管问题是什么。””1关于这一点,康事实上受到了赖特的影响并
接受了他的观点——赖特认为方是最为神圣的和超越时间的几何形式。
长宽比为l:√2的矩形:l:√2的矩形通过以下操作获得(图3.40):以
方形OABC作为基本图形,以一角O点为圆心,以对角线OB的长度为半径
画圆弧,与方形OA的延长线相交得D,COD三点确定出矩形ODEC。矩形
ODEC可以无限地平分或加倍,而图形始终保持同样的比例。
图3.40
黄金矩形:黄金矩形中,长边与短边之比为黄金分割比1.618,通过如下
操作可获得(图3.41):以正方形OABC作为起始图形,以线段OA的中点F
为圆心,FB为半径画圆交于OA的延长线上一点D,由此得到黄金矩形
ODEC。在黄金矩形中,以短边为边长画方形,在不断减少方形的情况下,矩
形的长与宽始终保持着同样的比例。
CBCBE
D
图3.41
特殊矩形:另外一种特殊的矩形通过一个方形沿着一边平移一段距离获
[1]Klaus-PeterGas*,LouisIKalm:TheIdeaofOrder,Basel;Berlin;Boston:BirkhgtuserPress,
2000
p7.
[2:Heinz
Ronner、Sharad
Jhaveri,LouisI.KalIll:CompleteWork
1935—74.Boston:Birkhfluser,
1987
p98.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三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涉及的重要设计思想
接下来基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平面的分析展示了控制这个设计的几何秩
序。各个要素都被相当精确地组织进一个理性的法则中,暗示了康试图对他
项目中的一切要素都加以绝对的控制。
图3.“:同理,南楼至北楼外侧的走廊形成一个正方形;双子楼的轮廓ABEF
可以被视作正方形ABCD在水平向移动一段距离b所获得。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第三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涉及的重要设计思想
图3.45:画ABEF的中轴线zO,以AZ为边长,画黄金矩形AIMZ,在矩形
ABEF中得到分隔线IJ。同理,得到分隔线KL。IJ与KL分别与中轴线交于
hIN,这可以确定出中间实验室部分的长度删与东西两侧次要房间(办公区域
与设备区域)的长度ZN(Mo)。
图3.46:ZO、PQ、SR将矩形ABEF四等分,PQ、SR分别对应两侧实验楼结构
柱的内边缘。
A
—P|
fI
Z
S
广1,,
F
瞳菌l
呵]
I
[尸’
——盟
目菌莳瞳
I
l{
毋
好
啦
缸弄ii
B
儡:
U
儡:
U
:1
.虹
:l
:l
.n..【
b阿
好
%.
U.
儡:
R
:1
.虹
。畸
E
上』t
!目!,n1卢
.、八j
0』0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三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涉及的重要设计思想
图3.47:以删为长边画1:√i的矩形P101R1S1,PlOl和R1S1分别对应两
侧实验楼结构柱的外边缘。
图3.48:再以删为长边画黄金矩形P202R2S2,P202和R2S2分别对应两侧研
究塔楼楼梯间的外边缘。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三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涉及的重要设计思想
图3.49:分别取P1Q1与P2Q2、R1S1与R2S2之间的平分线P3Q3、R3S3,这
两条线恰好是两侧实验楼的内侧边界。
图3.50:以研究塔楼楼梯间的外侧边界为正方形的一边,以实验室部分的长
度删为边长画正方形,其一边P4Q4就是服伺塔楼的外边缘。以P4Q4为边长
画1:√j的矩形P4Q4R4S4,矩形短边¥4R4正好是实验楼外围采光井的边
缘。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三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涉及的重要设计思想
图3.52:以实验楼南北两侧柱子的中线、两侧研究室的外部边界为边,可以
得到一个边长比为1:2的矩形P5QSRSS5。
路易斯·1·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三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涉及的重要设计思想
图3.53:每栋实验楼内侧柱子的中轴线到研究室的外边界与外侧柱子的中轴
线到采光井的内边缘的距离b是相等的。
路易斯·1·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三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涉及的重要设计思想
图3,43—3.54只是建筑中几何秩序的一部分,这种严格的几何法则使得康
的建筑牢固地伫立于柏拉图体的理想秩序中,充分体现了他对于秩序的追
求:
自然不能创造艺术,徽不出人所创造的事物。人以自然作为创造事物的手段,并把自
然法则一一分开.但自然从不如此行事,它在种种和谐的条件下工作.我们称之为秩序.Ⅲ
四、纪念性
1、纪念性的讨论: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来,康主要从事多户集合的住宅设计,他大量采
用欧洲现代主义建筑的语汇进行创作。然而,国际式是否能够对当代文化的
意义和社会机制进行具体而深刻地表达,在二次大战期间,康对此开始感到
怀疑。他思考的问题在于,战前在住宅上取得巨大成功的现代建筑如何才能
体现公众的或者是社会制度的价值,提高整个人类社会对它的期望值?“’换
句话说,现代主义建筑如何才能具有“纪念性”?事实上,现代主义建筑在
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非纪念性的甚至对建筑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持反
纪念性的观点。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并不仅限于康一人,它在当时也成为很
多建筑师、评论家和历史学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1943年,西格弗里德·吉迪翁(SigfricdGiedion)、何塞·路易斯·舍特
(Jos6
Luis
sen)和费尔南多·莱热(FemandL69er)等人在《纪念性九要点》一
文中提出了社会政治性目的。”。他们认为,人们创造纪念物,把它们作为自
己思想、目标和行动的象征,使它们超越自己的时代,成为传给后代的遗
产,因此,纪念物成为过去和未来之间的纽带;纪念物必须能够满足人类把
自己的集体力量转化为象征物的要求,最有生命力的纪念物是那些最能表现
这种集体力量,以及人们的感受与思想的产品;近期的纪念物都已成为空洞
的外壳,只有少数例外,它们根本代表不了现代精神和共同的情感;战后,
许多国家出现的经济结构的转形,这将带来城市社团生活的改变,人们要求
有能够代表他们的社会和社团生活的建筑,而不仅是功能上的满足“1。20世
纪40年代中叶,学术界达成了一个罕有的共识,认为需要一个恰当的具有纪
念性的现代形式,以住宅为基础的国际式,其设计规则在对纪念性的表达上
已经被证明是无能为力的…。
事实上,建筑师比评论家更早地洞察到了这一点。并通过他们的大量实
践极大地刺激了这场讨论。柯布西耶1927设计的国际联盟大楼(the
Leaglle
of
Nations
Building)是一次功能明确的形体展示,1931年的苏维埃宫则通过英雄
式的结构构件形成的一个强有力的空间构成。包括1929—1933的巴黎庇护城
(cit6
de
refuge)以及1927—1928的莫斯科中央局大厦(centrosoyus
in
Moscow)
都代表了柯布西耶在这方面的尝试。他设计的建筑是现代的,不可否认的
是,它们同时具有纪念性。在这方面进行实践的建筑师更早的要数赖特,他
的建筑,如拉金大厦、东京帝国饭店等已经对一种美国式的纪念性进行拓展
并予以表达。康的搭档乔治·豪认为,赖特的统一教堂是尤其合乎美国民主
的现代典范…。
在这种背景下,1944年,康的论文《纪念性》在保罗·崔克尔(Paul
Zueker)编辑的杂志《新建筑与城市规划》上公开发表。这篇论文标志着康早
[1]Louis
lKahn,Architecture
Form,1972/7·8,转引至李大夏,‘路易·康》,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1993.p137.
[2]David
BBrownlee,DavidG.De
Long,Louis
l
Kaim:ln
theRealm
ofArchitccime,New
York:Rizzoli,1991.p42
[3]莱斯大学建筑学院编,张育南译,《路易斯·康与学生的对话》(第二版),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p64.
[4]来源于abbs.
[5]Robert
McCarter,LOuis
Kah玑London:Phaidon
2005.p42.
[6]George
Howe,‘Monuments,Memorials.and
Modern
Design’。Magazine
ofArt
37(October
1944).PP.202·7转引至RobertMcCarter.LouisKahn.Lon曲n:Phaidon.2005.p42.
圈3.55波维大教堂改造
鼯3.56城市文化中心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撕
第三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涉及的重要设计思想
年倡导和设计的公众住宅项目行将结束;为了寻找纪念性的建筑风格,康提
出了另外一条通向纪念性的道路w,也预示了结构和历史将再一次回到康的
设计中。
在文章一开始,康就明确建筑中的纪念性具有物质和社会两方面的含
义——结构传达了对不朽,永恒和持久完美的理解,与此同时,它为当代社
会和文化生活创造场所。他写到:“建筑中的纪念性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品
质,一种在结构中固有的精神品质,它传递了永恒性,这种品质不能被添加
或改变。”“1紧接着,康认为,假如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还没有获得纪念性,
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给予这样的社会丰碑(socialmonuments),如学校、社区
或是文化中心以充分的建筑表达”…。
于康而言,纪念性是通过结构来传达的。然而他认为,不是材料的品质
而是意图的本性rnle
quality
ofpurpose)和材料的使用——即通过我们的构思和
工艺来实现这种纪念性。
纪念性是神秘的.它不可能被有意识癌创造出采.在具有纪念性的作品中,不一定需
要采用最精致的材料或者是最先进的技术,就像不一定要用最好的墨水来起草《大宪章》
(theMagna
Carta)一样.然而,我们建筑学的纪念碑(姗hitcIm眦l
monuments).显
了对完美
结构的追求,它致力于表达它们令人难以忘怀的印象,清晰的形式和合理的尺度.‘町
在文章中,康似乎回到了他曾经所接受的现代古典主义的原则上来,重
新回归到对历史的尊重。他认为可以在历史中找到纪念性建筑的起始点,并
且通过新技术来赋予它们现代性。如詹姆士·阿克曼(JamesAckerman)所指出
的“每一个伟大的建筑师发掘了他自己的历史””’,康在文章中特别提到纪
念性建筑所需的“精神品质”首先应该在哥特建筑的结构骨架,罗马的穹
顶、拱顶和拱券这些已经在“建筑史上留下深刻烙印”的形式中去寻找。康
认为现代社会没有给人类社会的机制以足够的建筑表达,并指出过去的不朽
作品仍然体现了这种品质,尽管不可能完完全全地照样复制,但所有新地建
筑都应该以此来衡量。结构的完美和材料的特征在创造中至关重要,由此,
他号召对当代建造的准则进行重新审视。
康批判了当代的建造业,认为结构设计方面的安全因素和经济因素(工
业制造的标准化)导致大量生产的标准构件失去了真实表达结构内部传力特
征的机会“1。由于1942年参加过钢船课程的学习,康特别关注钢材焊接而成
的结构。他强调管状结构内在的美学价值和结构强度并认为通过钢构件的焊
接实现结构的连续性。
尽管文中谈到了罗马建筑,但是康采用的却是一种现代化的哥特式。他
列举了两个有关结构的案例以表明“纪念性”的特征并不来源于建筑的布局
或者是巨大的体量,而是源自于。对结构完美性的争取。…。康计划采用圆
形钢管对波维大教堂(the
Beauvais
Cathedral)进行改造(图3.55)。他认为使用
焊接的管形钢铁能够将柱子和梁融合在一起,并声称“波维教堂需要我们的钢
铁””1。另一个例子是康自己设计的城市文化中心(图3.56)。连续的管状龙
骨以点接触地面,随着升高而逐渐变粗,这种断面上的连续变化使得它具有
不可否认的有机性,在项部,巨大的穹窿格构网组成大屋顶。整个结构体完
全暴露,之间没有安置墙体或其它的填充材料。
【1]莱斯大学建筑学院编,张育南译,
《路易斯·康与学生的对话》(第二版),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p64
[2]AlessandraLalour(cdited).LouisLKahn:wrltlngs,lectufcs,intcrviews.NewYork:Rizzoli.
1991.p18-27.
[3]同[2].
[4]同[2]
[5]James
Ackerman,The
Architecture
ofMichelangelo(Harmondsworth:penguin,1961),p27.
转引至Robert
McCartcr
LouisKaim
London:Phaidon.2005.p44
[6]康所举的例子是I型钢。一个符合传力袁达的悬臂粱应该从悬挑端部开始逐渐变纽,但
是,工业化的生产使得l型钢具有相同的高度。
[7]同[2].
[8]Robert
McCarter.LouisKahn
London:Phaidon.2005.p44.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三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涉及的重要设计恩想
论证中的两个例子所具有的中世纪精神看上去与古典寓意的罗马建筑无
关:同时,多年后康对古罗马遗迹的重新发现使他转向对砖和混凝土的运用
而拒绝把钢铁作为结构材料来使用。尽管这方面在前后之阗存在着巨大的差
异,但是我们注意到,在康的建筑中,他对机制的礼赞、对历史和建构的强
调一直被保存了下来。
康的讨论为通向纪念性提供了一条不同于吉迪翁,舍特和昂格尔等人所
提出的道路。作为对战后的建筑和城市设计寻找的一条新出路,康选择了材
料、结构、建造和历史作为主题。他认为,在对物质真实性的表达中,古代
的金字塔、宫殿、大教堂等通过对可利用的材料和技术的恰当运用获得了它
们的存在并仍然可以作为今天的范例。康承认受到过去的影响,但是他强调
回应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必要性。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中、在中世纪的大
教堂和十九世纪的结构设计中,康发现“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未来的建筑
必须依赖这些有关‘崇高’的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包含了对结构的性
能、装配以及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清晰表达,从而得以显示它们是怎样构成
的,是怎样起作用的。正如米切尔·贝尔(Michael
Bell)所指出的,“康面向
纪念性和现代化的努力为他以后的设计精品奠定了基础,而且标志着康的作
品以注重几何性和建筑结构作为体现建筑象征性的新时期。他将建构与现代
化融合,将建筑植入了由技术与产生技术的过程——经济性、机械性、数字
化和社会政治等所导致的民主机构中”“’。
2,康的实践:
二战之后,美国成为全球最强大的政治经济实体,一种自我膨胀、乐观
的情绪在越来越多地要求建造大尺度纪念碑式的设计委托中可见一斑。20世
纪50年代,新古典主义开殆在美国出现。爱德华·丢勒·斯东(Edward
Durell
ston曲、菲利浦·约翰逊、华莱士·哈里逊(Wallace
Harrison)、马克斯·网布
拉姆威兹(MaxAbramovitz)等一大批建筑师都热衷于宏大的轴线、对称的布
局、运用昂贵的材料。这在建筑理论家威廉·柯蒂斯(WilliamJ.R.Curtis)看
来,他们只不过以此来掩饰对纪念性本质虚假的肤浅理解罢了。他认为,这
些建筑师很清楚有必要将传统的设计手法和现代的技术结台起来,但是仍然
无法逃脱走向‘平庸’的趋势”1。
恰巧在这个时期,康结束了27年来公共基金住宅设计方面的探索。1951
年以后,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倡导公共建筑的纪念性上。在柯蒂斯看来,美
国这时期精通建筑纪念性表达的莫过于康。柯蒂斯进一步论述到,康发展的
一套哲学观点和形式系统特别适合于对崇高的主题和情感的表达;他能够处
理大尺度的问题而不陷于过分夸张的宏伟或是富丽堂皇;他知道如何将现代
的构造方式与传统的方法相结合:他浸淫在历史中但罕有设计出历史题材的
模仿品;并且康的建筑充满了对人类在世界中所处地位的深切关怀,这使得
他能够避免仅仅是形式主义的形式构成”1。
康始终认为存在着社会关系的原型,建筑学有职责去发掘并展示这种原
型。这个职责最后被归结为“一个出色的设计能够发现并反应它所容纳的机
制的内涵”。机制代表人类最为本能的愿望,按照康的分类,人类有三种伟
大的愿望:学习的愿望、聚集的愿望和保持安康的愿望。康觉得现在我们的
机制还微弱地保存着对这些人类愿望的服务,而建筑可以服务于这些意愿,
可以尽情表达内在的机制:房子是为了居住,学校建筑是为了学习、实验室
是为了科学。只有服务于活生生的现实,表达人类最为本能的愿望,一栋建
[1]ThomasLesljeLouisl.Kalm:bund啦an,bI|i“Ilg辩觚N刖Yofk:C,eo噼Braziller,2005.p30.
[2]莱斯大学建筑学院编,张育南译,
《路易斯·康与学生的对话》(第二版),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p64.
[3]WilliamJ.R.Cartis,Modcrn
ArchitectureSince
1900,London:Fhaidon
Press
Limited,1996.
p517
[4]WilliamJ.RCurtis,Modem
Architecture
Since
1900,L0ndon:Phaidon
Press
Limited,i1996.
p518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第三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涉及的重要设计思想
筑物才有意义。他说:“机制从对生活的灵感(inspiration)发展而来,今天,
我们的机制仅仅微弱地表现出这种灵感。最重要的三种灵感是:学习的灵
感、与人接触的灵感和追求安康的灵感,事实上它们支持了‘存在和表达的
意愿’,你可以说这是生活的理由。”…在共同愿望的驱使下,人类寻求这
些愿望的满足,他们组成了人类最初的机制:学校、街道、绿地……今天,
我们所有的机制都可以回溯到这个起点。1960年,康在《形式与设计》的论
文中提到:“……让思想回到起点上去是好的。因为一切已有的人类活动的起
点是其最为动人的时刻。在这儿有其全部精神和源泉,我们必须由这里汲取
我们今日之需的灵感。把这一灵感的意义赋予我们所做的建筑,我们就能使
我们的各类机制变得出色。”“’
这种对机制起点的讨论使得康能够对人类的活动进行深切地洞察、对人
类的愿望进行精确地捕捉,从而在他的作品中实现仪式与习俗、现代与古代
的对话,使得他的建筑最终获得原始的感召力,触动永恒的精神,进而挣脱
了形式的羁绊和时代的束缚。因此,在萨尔克生物研究所与古罗马的建筑
群,如哈德良离宫(Hadrian’sViiia)或者是戴奥克里齐安皇宫(Diocletian’s
Palace
at
Spalato).之.间做比较。这种“对灵感来源的追寻”并不能很好地解释
最后建成的作品中所具有的崇高的秩序感。
这种对人类社会机制的探询导致了康在针对“丧失中心感”的斗争中澄
清了基于方、圆、三角等简单几何形式的特殊组织方式。这种紧密的组织形
式建立在高度清晰的秩序之上,表达了一种有关信仰、体验和文化的建筑。
在康看来,正是在这种集中的、具有群居特征的中心性空间中一个制度最根
本的含义能够得以表达。以萨尔克会议中心的设计作为开端,康在20世纪
60年代以后的一系列重要设计中,包括布瑞·安毛厄女子学院宿舍、印度经
济管理学院和达卡国民议会大厦等都保持了方法的一致性。他反复地回归到
这样的组织中:整体基于方、圆或者是菱形并将等级关系中的周边空间通过
轴线联系起来;次要的空间容纳了更小更为私密的功能,作为边缘围绕在主
要形体的周围,显示出不同的主题。这种组织模式中通常存在着斜向的旋转
90度或者是45度的图形相叠加的意念,但这些几何图形不是任意和武断
的。柯蒂斯认为,它们暗示了结晶体、曼荼罗或者是一些其他象征性的几何
关系…。
康说,他试图去唤起建筑中的“不可量度”,将他的意图转化为一个
“更高层级的秩序”;在其中,空间、结构和光线将融合在一起“。。他在
‘形式与设计》的文章中是这样解释的:
一座房屋盛须从无可量度的先兆为起始,通过可量度而完成.建造的唯一连径,使
之实现的唯一连径是通过可量度的手段.罄须遵循法则.到末了,房屋成为生活的一部
分,就会散发出无可量度的品质.设计与用多少砖,与施工方法有关.一旦工程问题已经
过去,其存在的精神就取而代之.删
但是无论康的观点是什么,他毕竟是一名建筑师,不是一位神秘主义
者。尽管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最终的构成令使用者触及内心深处的灵魂,但是
D·S·弗里德曼认为萨尔克的空旷“既不是宗教的也不是哲学的——正如康
经常提出的,它只属于建筑学””1。要达到“不可量度”,康不得不借助具
有“可量度”本质的材料和结构。那一片庄严的风景来自于有关空间、功
能、构造、结构等实际问题的朴素解决。
[1儿美]约翰·罗贝尔(JohnLobcll)著朱咸立译.‘静谧与光明:路易士·康建筑中的精
神》台北:詹氏书局1984,p44.(对原译略有改动)
[2]李大夏,‘路易·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杜.1993
p125
[3]William
J,g
Curtis,Modem
ArchitectureSince
1900,London:Phaidon
Press
Limited'1996
p521.
[4]同[3]
[5]李大夏《路易·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p127,
[6][美:埃兹拉·斯托勒(Ezra
Smiler)编,丹尼尔·S·弗里德曼(D·S·Friedman)导
论,熊宁译,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p27.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第三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步及的重要设计思想
为了使研习楼的每一个房间都有观看大海的视野,每座塔楼的两道墙体
偏转45度,在庭院的两边形成“锯齿状的刀刃”。这样的处理方式生动地赋
予了每个研习室一个存在的愿望——与远处的大海进行沟通的愿望。与此同
时,这些墙体确定出整个广场的左右边界,引导着人们的视线直指远处的海
平面。虽然厚实的混凝土墙体为整个建筑群增添了不朽的永恒感,但是墙体
的厚度是于当地抗震的需要以及隐藏后张力筋所决定的。尽管实验楼最后的
高度保证了中间的广场具有理想的数学比例,但是这是由周边地块的高度限
制以及剖面上实验室和设备管道空间的实际要求来确定的,
萨尔克研究所中可量度的部分经过如此精心的组织激发了不可量度的一
面:它建构了日常的每一处细节却又完全超越了日常的体验。事实上,建筑
的美来源于此.建筑的力量也来源于此——它简单而又清晰地展示了空间的
建造秩序,将我们切实地与它概念上的脑力劳动和建造中的体力劳动联系了
起来。这种真实的表达使得康称之为“建筑希望自己成为何物”的普遍秩序
得到显现。最终,这样一个属于“静谧”的场所完美地展现了属于建筑学的
“不可量度”:
沿着小径,穿过一片看似随意却是精心布置的桉树林逐渐接近建筑物。
第一印象是整个场地被绿树的“城壕”和带有踏步的中心大门从外面的世界
中隔离开来。入口处的石凳占据了广场的整个宽度,阻止了直接的轴向进
入。视线停留在了太平洋的水平线上,它就像是一个舞台幕布所构建出来的
场景。一条薄而透明的水平线从中问穿越,广场置于水平线的下方。两侧倾
斜的墙体如刀刃一般划破天空,切下一块空气和光的凝固体填满整个庭院。
双子楼牢牢地扎根于拉·霍亚的土壤之中,在广场两侧的下沉庭院中投下深
深的阴影。与之相对照的是灰华石铺砌的广场上刻下的数道浅浅的排水渠,
它们从广场的两侧逐渐汇聚到中央的水渠内。这或许是康最伟大的“入口大
厅”和“没有名字的房间”了。如巴拉干所说的,简洁而令人难忘,它成为
朝向天空的立面。无论处在哪一天哪一个季节,整个广场都在变化着。研习
塔楼的柱廊一个在北侧永远处于太阳的照射下,一个在南侧永远处于阴影
中。空旷的广场上落下孤寂的阴影如同康第二次拜访意大利用彩色蜡笔所绘
的锡耶纳广场一样:一座建筑在神出鬼没的广场上投下恶兆般的阴影。这与
其说是康沿袭了席里科(Giorgio
de
Chirico)…的画风,不如说是借席里科的思
乡之情表达了对意大利、对古罗马的隽永之意。
如同这里的科学家每天所经历的,在日落的时候,这里会出现最为不可
思议的场景。如建筑师史蒂文·霍尔所描绘的:
在路易斯.康的萨尔克生物研完所中,水槽将广j旁分为两半.一天中有这样一个时
刻,当太阳的光线反射在大海上,它把水槽里的溪流上反射的光线连成一片.大海和广场
借助于水面上太阳光线反射的现象而融合起来.建筑和自然在一个彤而上的场所中连接在
一起.【21
康认为伟大的建筑是真正超越时间的。作为这个信念的完美实践,这个
广场即是古代的同时又是现代的。至今,这个广场没有任何正式的使用功
能,但它仍然是最为有力和打动人心的地方,也为康的纪念性目标作了最好
的诠释(图3.57)。
[】]席里科作为一名意大利人十几岁的时候就侨居巴黎,他对意大利有着深深的思乡之
情。他描绘意大利空寂的广场,烟囱、火车和带着底座的挚像,
[2]StevenHoll,Anchoring,NewYork:PrincetonArchitectural
Press,1989
p9-10.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三章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涉及的重要设计思想
图3.57
.68
路易斯·1·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结语
结语
康在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项目上花费了六年的时问,他竭诚尽心地在自己
创造的“建筑王国”里编织着这个有关自然、文化、秩序、形式、功能、结构、
材料的梦想。但是,他为这个“王国”所奠定的基石在这里又是显得那样的不
可靠。
“服伺与被服伺”在功能上所确立的等级关系在空间层面上被完全颠覆:空
旷的广场和两侧的研习塔楼被赋予最具纪念性的材料和构成形式,它们成为整
个建筑的灵魂,而最为重要的实验室部分则由透明的玻璃包围,其立面被形体
突出的设备层遮蔽在深深的阴影中。同时,这个概念所珍视的空间上的“明晰
性”又被康所追求的“完整性”消耗殆尽:东西两侧的机械用房和办公部分在
形体上以极为不明确的方式与主体的实验室部分融合起来。尽管通过结构来清
晰地表达单元体的处理方式在理查德楼中大获成功,但是康还是对此保持了相
当的谨慎,在此处,他不得不将这种分裂的纯粹性让位于完整的含混性。
“房间社会”在平面上所强调的由单个空间聚合而成的秩序在面对实际使用
要求的时候显得那样的无能:理查德医学楼所采用的空间模式并不奏效,萨尔
克实验楼不得不采用大跨度连续空间的形式,内部灵活的划分似乎又回到了耶
鲁大学美术馆的那种处理方式。康一直试图背离于密斯式自由布置的空间,但
在这里,他只能回归于这一点。
“废墟”的双层墙体在康作品中的广泛运用已经远远超出了气候的区域范
围,其最初所蕴含的地域性观念被抹灭殆尽。尽管康可以堂而皇之地宣称这样
的处理方式是为了遮蔽阳光的需要,但是当萨尔克会议楼的那一幅幅类似人脸
的面具出现在图纸上的时候,这一切与皮拉内西画笔下的场景又是如此的相
似。在这里,“废墟”又何尝不是一种历史的符号昵?
这是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矛盾之所在。然而,正是这样的含混不清和语焉不
详才赋予了这栋建筑如此这般的“复杂”之美。我们既看到了理查德医学楼的
圣·基米亚诺之塔,又看到了一个同时在平面和剖面中展开的“服伺与被服伺”
的空间形态;既看到了屈灵顿更衣室的“房问建筑”,又看到了一个皮拉内西
式的“房间社会”:既看到了罗安达美国领事馆的“双层墙体”,又看到了一
个不断空间化的“废墟”……由此,我们可以把萨尔克生物研究所与密克维·以
色列犹太教会堂、印度经济管理学院、达卡国民议会大厦、埃克赛特图书馆、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耶鲁大学英国艺术和研究中心等作品联系了起来。
康反反复复地谈论着“量度”与“不可量度”,1961年称之为“规律”
与“规则”;1963年称之为“信仰”与“手段”:1967年称之为“存在”与
“表达”;最后,他确定了最钟爱的称谓“静谧”与“光明”。康视建筑为可
量度的物质和不可量度的精神相结合的产物,他使用“静谧”(silence)代表不
可量度的事物,使用“光明”(1ighO代表可量度的事物。当他站在托里松台地
上,手搭在眼前以遮蔽强烈的阳光,眺望着广阔而平静的太平洋时,他究竟看
到了什么?他是否真的看到在奕奕阳光之下,萨尔克研究所存在于“静谧”与
“光明”的交汇处一那个“阴影的宝藏”里?
的确,这无需证明。
路易斯·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图片来潭
图片来源
第一章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Kent
Larson,Louis
I.Kahn:Unbuilt
Masterworks,New
York:
Monaeelli
Press,2000.
Robert
McCarter,Louis
Kahn,London:Phaidon,2005.
同上.
[美]戴维-B·布朗宁、戴维-G·德·龙著,马琴译,《路易斯-I·康:
在建筑的王国中》,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9
Robert
MeCarter,LouisKahn,London:Phaidon,2005.
同上.
同上.
同上.
From
net
Robert
McCarter,Louisl(ahn&ondon:Phaidon,2005.
m¨他B
同上.
M:2
Kent
Larson,Louis
1.Kalm:Unbuilt
Masterworks,New
York:
Monacelli
Press2000.
第二章
图2.1
图2.2
图2_3
图2.4
图2.5
图2.6
图2.7
图2.8
图2.9
图2.10
图2,ll
图2.12
图2.13
图2.14a
图2.14b
图2.15
图2.16
图2.17
图2.18a
图2.18b
James
Steele,Salk
institute:LouisL
Karm,London:Phaidon
Press,
2002.
HeinzRonner、Sharad
Jhaved,Louis
L
Kalm:Compleme
Work
1935-
74,Boston:Birkhiluser,1987.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Fromnet
Kent
Larson,Louis
I.Kaim:Unbuilt
Masterworks,New
Work
York:
Monaeelli
Press.2000.
HeinzRonner、Sharad
Jhaveh&ouis
L
Kahn:Complete
1935-
74,Beston:Birkhlluser,198Z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ThomasLeslie,Louis
1.Kahn:building吼building∞ience.New
York:George
Bmziller,2005.
自绘.
.70一
路易斯·1·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图片采源
图2.18c
图2.19
图2.20a
图2.20b
图2.2l
图2.22
图2.23
图2.24a
图2.24b
图2.25
图2.26a
图2.26b
图2J27a
图2.27b
自绘.
Robert
McCarter,Louis
Kahn,London:Phaidon,2005.
自绘.
Thomas
Leslie,Louis
L
Kahn:building吼building
science.New
York:GeorgeBraziller,2005.
Heinz
Ronner、Sharad
Jhavefi,Louis
L
Kahn:Complete
Work
1935.
74,Boston:Birkhllusd,1957.
ThomasLeslie,Louis
I.Kahn:鼬ld吨矾building
science.New
York:George
Braziller,2005.
James
Steele,Salk
institute:Louis
I.Kahn'London:Phaidon
Press,
2002.
Robert
McCarter,LouisKalm工ondon:Phaidon,2005.
James
Steele,Salk
institute:Louis
I.Katm,London:Phaidon
Press.
2002.
自绘.
Robert
McCarter,Louis
Kahn,London:Phaidon,2005.
同上.
James
Steele,SaIk
institute:Louis
I.Kal,11’London:Phaidon
Press,
2002.
74,Boston:B№,1987.
Heinz
Ronner、Sharad
Jhav酣I∞is
L
Kahn:Complete
Work
1935-
Larson,Louis
I.Kaim:Unbuilt
Mastenvorks.New
York:
Press.2000.
同上.
Ronner、Sharad
Yaave协as
L
Kahn:ComDle忙Wod(1935—
自绘.
自绘.
自绘.
Steele,Sall【institute:Louis
I.Kahn,London:Phaidon
Press,
Leslie,Louis
I.Kahn:building
wt,buikIing
science.New
Braziller,2005.
Ford,The
Details
ofModem
Architecture,v01.2(1928-1988),
Press,1996.
自绘.
Leslie,Louis
1.Kahn:building矾budding
science,New
Braziller,2005.
【美】埃兹拉r斯托勒(EzraStoller)编,丹尼尔.s弗里德曼
自绘.
自绘,
Stoller)编,丹尼尔·s·弗里德曼
McCarter,LouisKahn,London:Phaidon,2005.
Steele,Salk
institute:Louis
1.Kahn,London:Phaidon
Press,
同上.
同上.
7t.
图2.28a
图2.28b
图2.29
图2.30
图2.3】
图2.32
图2.33
图2.34
图2.35
图2.36
图2.37a,b
图2.38
Kent
Monacelli
74,Boston:B㈧,198Z
Heinz
James
2002.
Thomas
York:Geolge
Edward
Cambridge:MIT
Thomas
York:George
图2.39
图2.40
图2.4l
(D·S·Friedman)导论,熊宁译,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美】埃兹拉·斯托勒(Ezra
(D·S·Fdedman)导论,熊宁译,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Robert
图2.42
图2.43a
图2.43b
图2.43c
James
2002.
路易新·I·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图片来源
图2.43d
图2.44
Thomas
Leslie,Louis
I.Kahn:building
art,building
science.New
York:George
Braziller,2005.
74,Boston:B№,1987.
Heinz
Renner、Sharad
Jhaved,h瞌I.Kalm:Complete
Work
1935-
第三章
图3.1
图3.2
图3.3
图3.4
图3.5
图3.6
图3.7
图3.8
图3.9
图3.10
图3.1l
Robert
McCarter,Louis
Kahn,London:Phaidon,2005.
同上.
DavidB.Brownlee,DavidG.De
Long.Loms
RealmofArchitecture.NewYork:Rizzoli.1991.
1.Kahn:Inthe
自绘.
自绘.
自绘.
David
Realm
B.Brownlee、David
G.De
Long.Louis
I.Kahn:Inthe
ofArchitecture.New
York:Rizzoli.1991.
Robert
McCarter,LouisKahn,London:Phaidon,2005.
同上.
同上.
【美】埃兹拉·斯托勒(Ezra
Stoller)编,丹尼尔·s·弗里德曼
(D—S·Friedman)导论,熊宁译,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同上.
自绘.
自绘.
自绘.
图3.12
图3.13
图3.14
图3.15
图3.16
图3.17
图3.18
图3.19
图3.20
图3.2l
图3_22
图3.23
图3.24
图3.25
图3.26
图3.27
图3.28
图3.29
图3.30
图3.31
图3.32
图3.33
图3.34
图3.35a
图3
35b
图3.36
自绘.
自绘.
自绘.
自绘.
自绘.
自绘.
自绘.
自绘.
自绘.
自绘.
Robert
MeCarter,Louis
Kahn,London:Phaidon,2005.
HeinzRormer、Sharad
Jhaveri,Louis
1.Kahn:Complete
Work
1935-
74,Bosten:Birkl'duser,1987.
Robert
McCarter,Louis
Kahn,London:Phaidon,2005.
同上.
同上.
陈志华著,外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Robert
McCarter,Louis
Kahn,London:Phaidon,2005.
同上.
同上.
Kent
Larson,Louis1.Kahn:Unbuilt
Masterworks,New
York:
Monacelli
Press,2000.
同上.
Heinz
Ronner、Sharad
JhaveriJⅢis
I.Kahn:Complete
Work
1935·
74,Boston:Birkhdittser,1987.
-72-
路易新·1·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图片来源
图3.37
图3.38
图3.39
图3.40
图3.4l
图3.42
图3.43
Robert
McCarter,Louis
Kahn,London:Phaidon,2005.
Kent
Larson,Louis
I.Kahn:UnbuiR
Masterworks,New
York:
Monacelli
Press,2000.
Robert
McCarte乩ouis
Kahn,London:Phaidon,2005.
自绘.
自绘.
图3,“
图3.45
图3.46
图3.47
图3.48
图3.49
图3.50
图3.51
图3.52
图3.53
图3,54
图3.55
图3.56
图3.57
自绘.
自绘.
自绘.
自绘.
自绘.
自绘.
自绘.
自绘.
自绘.
自绘,
自绘.
自绘.
自绘.
Robert
McCarter,Louisgalm,London:Phaidon,2005.
同上.
同上.
.73.
路易斯·1·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2.
Robert
MeCarter,Lou缸Kahn.London:Phaidon,2005.
Kont
Larson,Louis
LlCdhn:Unbuilt
Masterworks.New
York:Monacelli
Press,2000.
3.Dayid
B.Brownlee、David
G.De
Long,Louis
L
Kabn:In伯●Realm
of
Arcbitecture,New
York:Rizzoli,1991.
4.Alessandra
Latour(edited),Louis
LKabn:writings,lectures,interviews,New
York:Rizzoli,1991.
5.HeinzRormer、SharadJhaveri.LouisL
Kabo;Complek
Boston:Birkh/iuser,1987.
6.
EnriqueVivoni.Forage.A
1985.
7.
Klaus-Peter
Work1935-".
M姻蛐件of鳓kn∞:Lou矗is
I.KahoandThe
Ttansformation
ofThe
Wa_L
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Ponnsylvania,
G吼Lonis
LKahl:Tbe
Id姻oforder,Basel;Berlin;Boston:
Birkhiluser
Press,2000.
8.ThomasLeslie.LouisL
Kahn:building
art,buildingscience,New
York:
George
Braziller,2005.
9.Noil
Levin“edited).VincentSeully.Modena
Architectureand
Other
Essays,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
10.James
Steele,SaIlk
installte:LeuisL
Kahn.London:Pha/donPress,2002.
11.August
1996.
13.John
E.Komondant.18yearswitb
12.Willi锄J.R.Curtis,Moflera
Cava(edRed),Kenneth
architect,LouisI.Kahn,Aloray,1975.
architecturesince
l帅o’London:Phaidon
Press.
Framgton,Studies
inTectonic
Culture.
Massachusetts:TheMIT
PI'Lss.1996.
14.EdwardFord.The
Details
of
Moflera
Architecture.v01.2(1928-1988),
Cambridge:MITPress,1996.
15.StevenHoli.Anchoring,NewYork: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1989.
16.【美】埃兹拉·斯托勒(EzraStoller)编,丹尼尔·s·弗里德曼(D·S·Friedman)
导论,熊宁译,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7.【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著,张钦楠等译,‘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北京:三联书店,2004.
18.【美】戴维·B·布朗宁、戴维·G·德·龙著,马琴译,
《路易斯·l·康:在建筑的王
国中》,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9.【美】约翰·罗贝尔(JohnLobell)著,朱成立译,‘静谧与光明:路易士·康建
筑中的精神》,台北:詹氏书局,1984.
20.【美】莱斯大学建筑学院编,张育南译,
《路易斯·康与学生的对话》(第二
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1.【意】曼弗雷多·塔夫里达尔科著,刘先觉等译,现代建筑,北京:中国建
工出版社,2000.
22.【日】桢文彦,赖芳英译,受胎的建筑,世界建筑NO.5,台北:胡氏图书出
版社,1983.8.
23.李大夏,《路易·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4.吴焕加、刘先觉等著,《现代建筑二十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25.刘青吴,永恒的追求——路易斯慷的建筑哲学,新建筑,1995—2.
26.郑光复,杨廷宝梁思成柯比西耶及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华中建筑,
2005.3.
27.金秋野,世人不识路易斯·康,建筑师2005.10.
28.周云,静谧与光明——写在路易斯慷逝世2l周年之际,时代建筑,1997.1.
29.薛军,路易斯·康的学校建筑精神,华中建筑,2004.3.
30.www.abbs.corn.
oN
o一
瞬
。
一删繇俅一旧牛詈卜避
oN
。
一哒姬魁一阻睁噬
。一
曲
一侧繇球一旧睁噬
[][][][]
oN
oI_
西
嗖啦秘v旧卧隧
o
oN
o一
田
。
侧舒俅旧睁詈¨
oN
oI.
崎
o
。
引
篮雠
路易斯·1·康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后记
论文即将结束,从选题到现在正好是一年。
人生有太多选择,每次的选择总是让我感到痛苦,就像选这个题目作为自
己的硕士论文一样,当初的惴惴不安仍然历历在目。但又很庆幸选择了康作为
自己学习的起点。我可以装出一副正)LJt,经的样子,端坐在逸夫馆的四楼翻译
起外文资料来:可以假模假样地跟别人谈论起康的如何伟大;也可以待在131l
室内,在没有音乐、没有邀游、也没有人说话的情况下,一脸茫然而又满心欢
喜地看着文稿越积越多……
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谢意:
感谢导师钟训正先生。先生严谨踏实、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和谦逊宽厚的
为人品德为我树立了楷模;导师的言传身教,平日对设计的悉心指导使我在专
业素养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感谢中心的韩冬青教授,单踊教授、冷嘉伟教授平日对我学业的指导和帮
助。
感谢葛明、陈洁萍、周凌、张彤、杨志疆、邓浩、雒建利,吴怡音、李海
清,陈烨、史新等诸位老师在平日里对我的关心和教导。
感谢夏兵老师不远千里从香港中文大学为我带来宝贵的资料。
感谢史永高老师为我购买急需的书籍。
感谢好友王新宇一次次地从南大建研所的图书室里为我借来书籍。
感谢相南,几年前赠与我的那本小康为我的写作提供了很多便利。
感谢师兄严广超、师姐张讯,他们总是很有耐性地倾听我的抱怨,并慷慨
地让我分享他们的智慧和人生经历。
感谢04级朝夕相处的研究生同学们。
最后,感谢我的父亲和母亲。
埭嚣
炭俾姗
晏明媸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