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1日发(作者:)

怎样上好信息技术课

目前,教育部已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范畴,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担负着

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

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

透学科教学中。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信息技术课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良好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

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融汇贯通的目的。我在教学回收站时,放了一段录相,

录相的内容是一对新婚夫妇,有了一个新家,搬家那天,他们把所有的废品扔在斗

车准备处理,丈夫扫视一眼斗车里的废品,发现初恋时送给爱人的一对小泥人,随

手从斗车里捡了回来,其他废品倒入了垃圾车,搬到新居后,妻子突然想起他们之

间恋爱时的信件也被当作废物处理了,想找回来,可垃圾车已走了,她懊悔莫已。这

段录相虽然不很精彩,但学生兴趣却很浓,随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①回收站是做

什么用的?②放入回收站的文件能恢复吗?②清空回收站是什么意思?④回收站是

硬盘上的一块区域还是内存中的一块区域?⑤回收站的大小能改变吗?学生通过

比较、讨论,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 类比迁移,灵活运用

教师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编

码,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结构

和工作原理时,把它与工厂生产进行类比,调度室相当于控制器,生产车间相当于

运算器,仓库相当于存储器,原材料购进相当于输入设备,成品运出相当于输出设

备,调度室对原材料和成品的需求进行规划,安排生产,储存,运输;相当于控制器对

输入输出设备进行控制,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和数据到运算器中进行运算,再把运

算结果存回存储器,需要时从存储器中取出运算结果送往输出设备。

3 观察对象,培养能力

在文件类型教学中,可以把文件比作不同种类的动物或植物,不同动物它的属

科不同,秉性不同,文件也可以看成一个对象,它有文件名、文件类型、大小、最后

修改的日期时间、图标、打开的应用程序、只读、存档、隐藏等属性,不同植物

生物的环境不同,不同动物的窠不同,不同类型的文件也要有相对应的应用程序窗

口才能打开。在教学中,多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不同文件类型的图标和扩展名不

同,它的内容也不同,教师再通过打开各自应用程序窗口,让学生完全明白不同文

件它处理的对象(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影像、动画等)是不同的,使学生对不

同对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循序渐进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设置问题,自主学习

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依靠教师,而实践操作却很大部分需要学生自行解决,在

教学中设置相关任务,通过自主操作、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常

用的方法。跟其它学科相比,软件的操作变化多端,而且这些操作之间常常没有什

么必然的联系,所以如果仅仅单独的罗列这些基本操作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如果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来把这些操作串接起来讲解,学生就容易接受

和掌握,在实际操作中碰到类似的问题就能自己去分析解决。例如在Word文字处

理综合练习时,教师可以提出事先打印分发一篇文章,设置相关问题,如标题的排

版,文字的修改,段落的连接,分段,段落调整,段落排版,调整字间距和行间距,设置

打印页面等等问题,让学生通过上机,依靠集体力量,自行讨论解决任务。

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

教学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