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0日发(作者:)

音频资源获取的常用方法

1.直接录制音频资源

在制作音频素材的时候,有时会需要录制一些原始的音频素材,

这样就需要播音人员利用麦克风进行录制,如果希望在录制过程中获

得比较好的录音效果,就需要在录音棚里面进行录制。

组建一间教学用的录音棚需要监听设备和功放、调音台和录音话

筒、MIDI输入设备、计算机等设备。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还可

以增加采样机、多功能的子卡、转换卡、音乐工作站(看起来就像一

台高档的合成器)、编曲机、MIDI接口、效果器、话筒防风罩、前置

放大器等设备。当然各设备之间的连接线和传唤头也是不能忽略的一

个重要环节,这将直接影响音频资源的制作效果,一个基本的录音棚,

如图4-4所示。

目前常用的数字录音技术是通过计算机中的数字音频接口,将

(话筒或其他)音频信号输入到计算机,录制成波形文件进行存储,

再通过多轨录音软件根据需要进行编辑(包括复制、剪切、粘贴),

组合成完整文件再输出录制成CD或其他音频格式。

数字录音中有采样、量化和编码三个步骤。

⑴采样

数码音频系统是通过将声波波形转换成一连串的二进制数据来

再现原始模拟声音的,实现这个步骤使用的设备是模/数转换器

(A/D),它以每秒上万次的速率对声波进行采样,音频采样可以分为

采样的位数和采样的频率,其中采样位数可以理解为采集卡处理声音

的解析度。数字录音中的采样频率(一秒钟内对声音信号的采样次

数),是衡量其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理解为采集卡处理声音的

解析度,采样频率越高,解析度就越高,录制和回放的还原声音就越

真实自然。

⑵量化

模拟信号采样后需解决采样点信号幅度的读出问题。把连续变化

的信号振幅按一定的级差精度读出采样点信号振幅的数据称为“量

化”。量化值通常用二进制表示。表达量化值的二进制位数称为采样

数据的比特数,也就是采样精度。采样数据的比特数越多,声音的质

量越高,所需的存储空间就越多;反之则声音的质量越低,所需的存

储空间也越少。

⑶编码

数字化音频在存储和传输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压缩,根据所需获得

质量的要求,这就需要选择相应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

2.直接转录已有的音频资源

通过录音室可以获得原始的音频素材,但这种方法工作量大,更

多时候我们倾向于转录一些现有的音频资源。这只需要一些录放音的

设备就可以进行录制,该方法的操作比较简单,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

识就可以完成,传统的录音设备有:录音磁带机、MD机等。在此我

们不提倡使用麦克风直接在音响面前录制,这种方式转录的音频信息

的信号质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3.通过计算机获取音频资源

计算机的普及使音频的处理更加方便和快捷,运用计算机编辑音

频信息首先要把音频资源采集到计算机中,这时可以通过一块音频采

集卡直接把外部的音频资源导入到计算机,也可以把一些已有资源通

过光盘之类的媒体直接拷贝到计算机中,或者直接通过计算机进行录

制。

通过音频采集卡把音频信息采集到计算机中需要根据原始资源的类

型确定相应的采集方法。

⑴录音磁带的采集。如果需要把磁带机上面的资源采集到计算机中,

就需要把磁带机和计算机的线路连接口(LINE OUT和LINE IN)连

接在一起,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普通的磁带机并没有提供线路输出口

(LINE OUT)。

⑵CD素材的采集。如今的多媒体计算机一般都有一个光盘读取设备

CD-ROM,我们可以直接通过CD-ROM读取CD光盘中的音频信息,

不再需要通过音频采集卡进行CD资源的采集。

CD是一种音频质量相对较高的音频信息,要将CD中的信息采

集到计算机有不同的方法,这就需要根据所获得的音频质量确定来确

定。

当对音频资源质量要求较高时,可以直接把CD中的音频文件转存

为.wav的格式,可这样做的代价是极大地浪费了存储空间,因为一

张80分钟左右的CD碟片需要800MB的大小。如今我们还可以通过

无损压缩的方式进行处理,经处理的音频信息理论上和原始音频信息

是完全一致的,处理出来的文件格式一般有.APE、.FLAC等。制

作.APE文件最常用的是Exact Audio Copy和Money’s Audio 。

在教学中使用的音频,目前大量使用的是mp3音频格式,它是一种

有损压缩的格式,是通过把音频信息中人耳不易识别的高频和低频删

除来完成对音频数据的压缩处理的,处理完成后可以把一张500MB

的CD压缩为35~45MB左右,大大节省了存储空间,并为其网络传

输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Power MP3 WMA Converter可以很简单的在使各种音频格式之间进

行转换。

总之,各种文件格式之间的转换其实并不难,只需掌握文件格式转换

的基本思想便可通过相应的软件便可以进行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