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7日发(作者:)

·

2

人物

PEOPLE

韩崧: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

文/陈延新

初见韩崧博士,内敛光华,谦和友

善,让人有莫名的亲切感。

韩博士从事眼科工作二十余年,对

各种眼底疾病、黄斑疾病、眼部创伤等

具有深入的研究。参与编写人民卫生出

版社出版的《援疆实用五官科手册》,

参与编著眼科专业著作两部;承担中国

中西部地区眼科基本医疗模式的科研项

目;发起并进行了三百余例免费白内障

手术的扶贫项目;出任全国红十字乡村

医生培训计划讲师,每年义务为来自全

国各地的乡村医生教授眼科业务知识。

“医学梦”的萌生

没有过多的寒暄,我们就熟络地聊

了起来。韩博士是地道的北京人,讲起

话来京味儿中不乏幽默。他出自簪缨门

第,外祖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筑大

师。“北京十大建筑中的人民大会堂、

中国国家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北京

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等,大多都出

自我外祖父之手,至今仍是北京建筑中

的翘楚。现在建筑界的很多有名的学者

都师从我外祖父。”韩博士眉宇间掩藏

不住对家族的自豪感。

祖父从医,做过药,开过中药馆,

做的都是治病救人的活儿。父亲是军

人,做了军医,一直在同仁医院工作。

小时候他经常把父亲的手术图谱、解剖

图谱拿出来当漫画书看。医学期刊是他

唯一的课外读物,其中最让他记忆深刻

的就是那套连载的《家庭医生》,至今

仍然保存在家中的书柜里。这种耳濡目

染的熏陶,不仅使他比同龄人更早地接

触医学,更不知不觉中在他的心灵深处

埋下了一颗医学梦的“种子”。

42

国际人才交流

韩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

同仁医院眼外伤科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博士

韩博士回忆:“中学的时候,班

上的同学都知道我父亲是医生,所以谁

家里要是有人身体不舒服,都会跑来找

我,让父亲帮忙看看。我也特别乐意为

同学‘牵线’,因为我觉得能够帮助到

别人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尤其

是医生,他们的帮助是非常直接的。所

以,从那以后,我就知道,从医就是我

这辈子要走的路!”

温润如玉,心如磐石

如果不是听韩博士亲口讲述,谁也

无法想象,如此谦卑温润的他,也强烈

地叛逆过。

“父亲坚决反对我从医”,他对

此记忆犹新。韩崧的父亲当了一辈子医

生,深知这个行业的辛苦。肩上扛的是

人命关天,手中拿的是微薄薪水。在那

个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刀的年代,医生挣

的那点工资也只够养家糊口。小时候,

他们一家人,只能挤在仅有8平方米的

小屋子里。一张小小的双人床,要再拼

一块木板才能容得下3个人睡。后来,

经济条件好了点,添置了沙发,韩崧就

睡在沙发上。久而久之,正在长身体的

他硬生生睡出了脊柱侧弯的毛病,到现

在都未能矫正。这些苦,父亲不想让他

再经历,所以,无论他如何表明心意,

父亲都铁了心不让他从医。劝说不了,就

打,为此父亲生生打断了两块木板子。

可此时,医学已经在年轻的韩崧心

里扎了根,一腔热血怎能轻易就放弃。

父亲不同意,他就偷偷地学。直到高考

填报志愿的那一天,他去学校拿了志愿

表,偷偷地填了。“所有的志愿都是医

学,就连最后保底的志愿都是兽医。”

他笑着说。此时的他,内心显然已经将

成为一名医生定为自己终生理想,任谁

反对,都是无用的。

两度战“疫”,诠释医者担当

谈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韩博

士对医疗工作者的表现给予两个字的评

价:优秀!

从医二十余年,韩博士亲历了两次

疫情,第一次是2003年的“非典”,

第二次是2020年的新冠肺炎。2003年

“非典”时,他是抗疫前线中的一员,

跟随抗疫队伍深入一线。2020年新冠肺

炎时,他是全科的主心骨,带领所有医

护人员日夜奋战在隔离病房。

“2003年‘非典’暴发的时候,

我是第一批报名申请去前线的。我是家

里的独生子,所以父母当时强烈反对。

大家心里都很害怕、恐慌,我也害怕,

但我是党员,是科室的团支部书记,我

必须要发挥好带头作用。因为我心里非

常清楚,越是危险的地方,越需要我

们。作为一名医生,我的职责就是救死

扶伤,如果关键时刻我都退缩了,那老

百姓怎么办?”话语间的坚定,让我深

切地感受到他对这个职业理解之深刻。

相较于2003年的“非典”,韩博

士认为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医

疗工作者表现得更加优秀!很重要的一

点是,在抗击“非典”中积累了丰富

的经验,在面对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时,能够做到临危不乱,迅速反应。他

坦言:“我们不仅用最短的时间控制住

了疫情,在对患者心理疏导方面,我们

也做得非常好,所以真的值得骄傲。”

志愿路上,笃定前行

2011年,韩崧被评为全国优秀志

愿者。谈及志愿服务,韩崧认为并没有

什么特别的原因促使他投身公益事业。

对他而言,是本心使然。从学生时代志

愿去公交站做义工,到参加工作后进社

区做义诊,他的公益事业一直不曾停下

脚步。因为热爱医学,他选择成为一名

医生;因为乐于帮助他人,他注定要成

为一名投身公益的医生。

2010年,导师主导全国眼科基本

医疗模式的科研项目,韩崧主动承担起

中西部地区的科研重任,深入基层,走

访调研。虽然之前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

理准备,但真正下到基层后他才发现,

事实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当时我

们下到邯郸的一个农村,走在路上扑面

而来的全是土。村子里很穷,很多贫困

户家里连个灯都没有,做个简单的视

力筛查都要到院子里找半天合适的光。

整个村子只有一个简陋的卫生所,里面

连个视力表都没有。医生大多是赤脚大

夫,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甚至有的

连针都不会打。这是我第一次深刻感受

到,基层医疗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差得

多,那里有太多的百姓需要医疗救助,

我们的援助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韩

博士感慨道。

「责任编辑:冯杰」

PEOPLE

人物

韩崧博士在手术室为患者做手术

在当医生的这些年里,韩崧跑过不作为行业的中坚力量,韩崧博士

少地方。翻越几十里的大山扶贫云南,曾多次随国家青年代表团出访印度、德

奔波几千里的路程援助新疆,克服语言国、越南、俄罗斯等国家,对这些国家

障碍为百姓免费做白内障手术,深入基的科技、教育、文化、工业等相关领域

层给乡村医生义务做培训。志愿项目在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并与当地的青年就

哪里,他就奔赴哪里。在他看来,志愿行业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他表示:

服务是一个给予与被给予的过程。我们“虽然我国眼科临床技术操作水平在国

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帮助我际上首屈一指,但我们仍然要看到发达

们。他们让我们印证了自己的专业,提国家在设备、科研等各方面的优势。同

升了认知,并且教会我们用更宽广的角时,我们也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很多

度去思考医生这个职业。医疗作为最直国家的技术或许现在不如我们,但是他

接的扶贫方式之一,它所带来的意义不们的发展潜力和速度是不容忽视的。”

仅仅是治愈疾病,更有可能是对整个家谈及未来的发展,韩崧博士坦言:

庭的救赎,乃至对整个社会产生重要的“如何立足当下眼科诊疗现状,不断进

影响。行技术创新,占据眼科诊疗技术制高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点,为‘人民生命健康’提供强有力的

仙者不可为医”。从医二十余年,韩支撑,是我们重点要探索的课题。同

崧博士备受患者和业界人士的推崇,时,我们要持续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促

除了他身上折射出来的人文医学精进与各国在医学设备、医药研究等领域

神,还有他对医疗技术本身的追求和的合作,取长补短,强强联合,着力构

对整个行业的思考。建国家医学创新体系,不断向科学技术

一直以来,同仁眼科都被看作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国内最好的,可作为科室主任的他却我们相信还有众多的医者像韩崧博

有更深的思考。民生关乎国本,医疗士一样在默默地为社会奉献着自己的力

作为最贴近民生的行业,如何最大程量,我们也相信在所有医者勤于研究、

度地解决区域诊疗技术不平衡,让高精于思考下,眼科医疗技术必将有更多

水平诊疗技术惠及更多百姓,是整个的突破与成就,高水平诊疗技术必将惠

行业都要不断探索的课题。”及更多百姓。

INTERNATIONAL TALENT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