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8日发(作者:)
2016
森林防火墙建造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森林防火墙建设的术语和定义、选址、网格控制面积、防火墙建造、植被的处理与恢
复、管理和维护。
本标准适用于森林防火墙的建造。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森林防火墙
根据森林资源分布情况,在森林防火区域内依据山体自然地形,利用山体散落的石块按工程设计垒
砌成规则的、能够阻隔林火蔓延的延伸墙体。
3 选址
3.1 选址原则
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和“防火墙体相互衔接、阻隔网络相对完整”的原则,根据林区地形、
地势、植被类型、火源性质、可燃物类型等因素,结合林区其他阻隔工程分布情况进行选址。
3.2 墙体方向设置
3.2.1 应垂直于林区主导风向。
3.2.2 遇到陡坡、断崖、峡谷等地形时,墙体走向可依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
3.3 设置区域
山脊、林间道路两侧、林缘、行政交界线、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重要设施、
易燃易爆设施周围等。
4 网格控制面积
4.1 行政交界线、风景旅游区、国家重要设施、易燃易爆等设施周围,网格控制面积为70 hm²~90
hm²。
4.2 人为活动频繁、树木易燃的针叶林区,网格控制面积为80 hm²~100 hm²。
4.3 林区道路两侧、山脊、林缘,网格控制面积为90 hm²~110 hm²。
4.4 林农交错、林牧交错、生产活动频繁的林区,网格控制面积为100 hm²~120 hm²。
4.5 交通闭塞、人员活动较少的林区,网格控制面积为120 hm²~150 hm²。
1
2016
5 防火墙建造
5.1 建造季节
以冬春季建造为宜。
5.2 建造材料
主要为就地取材的石灰岩石、花岗岩石等。
5.3 墙体结构
墙体底部宽、上部窄,横断面呈梯形,干砌。
5.4 墙体规格
5.4.1 墙体长度
根据林区地形、地势和网格控制面积设置长度,与其他阻隔工程相衔接。
5.4.2 墙体宽度
底部宽80 cm~100 cm,顶部宽30 cm~50 cm,在山口、风口、陡坡等易发生坍塌和滑坡地段,应
适当加大墙体的整体宽度。
5.4.3 墙体高度
墙体高度为130 cm~160 cm,根据地形、植被类型、火源种类等因素,合理设定墙体高度。
5.5 墙体建造
5.5.1 石块采集
石块采集时,携带锹、镐、钎、筐、锤、杠、绳、抓钩、独轮车等工具,采用人工方式进行。禁止
使用爆破、工程机械挖掘方式采集石块。尽量少破坏或不破坏山体结构。
5.5.2 石块堆放
采集的石块按体积大、中、小分类,分别沿墙体建设方向依次堆放备用。
5.5.3 墙基处理
清理墙基位置上的腐殖质层和树根,整理出相对平整的平面,使用石夯或有平面的大石块夯实墙基。
5.5.4 墙体垒砌
a) 在平整夯实的墙基上垒砌大块的石块,砌完一层后用碎石块填充凹凸不平的间隙;
b) 按照大石块砌底部、中石块砌中部、小石块砌上部的顺序逐层垒砌;
c) 随墙体逐层增高,垒砌时均匀向内收缩;
d) 每垒砌一层,均使用碎石填充;
e) 墙体应坚固、密实、整齐;
f) 墙体跨越林间小道或动物通道时,留出宽度100 cm~200 cm的通道。
2
2016
6 植被的处理与恢复
6.1 墙体两侧处理
对墙体两侧10 m以内地段的处理,按以下要求:
a) 清理建墙体时留下的垃圾、石块等杂物;
b) 恢复、培育低矮的草灌木;
c) 伐除高大的乔灌木。
6.2 植被的恢复
山体采挖石块时留下的坑洼地,应回填土进行平整,尽量恢复山体原貌和山体植被的正常功能。
7 管理和维护
a) 森林防火墙工程建设完成后,应专人管理,负责墙体的日常巡护检查;
b) 每年冬季防火紧要期前,对墙体进行例行检查;
c) 对处于风口、山口、陡坡等易坍塌和易滑坡地段的墙体,道路两侧、林缘、易人为破坏地段的
墙体,应增加检查次数;
d) 重点检查墙体破损、松动、坍塌以及各阻隔工程间的衔接是否完好;
e) 发现墙体有损坏、松动、坍塌等情况时,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整修、加固;
f) 防火紧要期内,应确保森林防火墙完整无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