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发(作者:)
三鹿事件反映的问题
企业
1.从三鹿奶粉事件谈责任的承担
三鹿奶粉事件爆发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应对,包括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成立由卫生部牵头、质检总局等有关部门和地方参加的国家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领导小组。石家庄市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等人被免职。他们应该承担责任,免职是应该的。
面对重大突发事故,我们在惊叹“伤亡惨重”和“损失巨大”的同时,很自然会想到的是“追究领导责任”。既要追究企业领导和部门领导的责任,又要追究政府领导和上级领导的责任。我们应该看到,任何一起事故的酿成,几乎都是由两种责任所导致,一种是领导的责任,一种是具体人的责任。具体人的责任虽然多是具体的和局部的责任,但却往往是最初的和直接的责任。所以我们在问责领导的同时,也应该呼吁民众树立应有的责任心。
2.三鹿奶粉事件反映企业责任缺失
要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其中特别重要的方面有两个:一是源头,二是可追溯。此前阜阳奶粉事件已经留下大的教训,但是阜阳奶粉事件是“杂牌军”所为,而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却是在市场上的著名品牌出了问题。这是企业高层不关心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政府应主要侧重监管产品终端,企业管原料和生产过程。只有企业真正负起责任,才能有真正的食品质量安全。
3.国企尤其是著名国企的自身管理问题
根据目前公布的调查结果,问题奶粉中的化学品是人为加入而非工艺所致,亦是原料奶中出现而非工厂生产过程产生,似乎三鹿本部责任不大。但细究一下,诚非如此。因为作为合格的(且不说优秀)食品生产企业,从原料到工艺直到成品乃至销售,其所有环节都应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三鹿都难辞其咎。
4.三鹿事件反映奶制品市场混乱
17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全面检查奶制品,整顿奶制品行业。会议认为,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的发生,反映出奶制品市场混乱,监管机制存在漏洞,监管工作不力,必须认真吸取教训,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事故处理,完善检验监督体制,加强监管工作。
5.三鹿奶粉事件警醒企业质量管理 三鹿奶粉事件是一场企业危机,标志着其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彻底溃败。
奶粉问题近些年来频频出现,有碘超标问题,有过期奶粉易装上市问题,有蛋白质含量为零造成多名大头娃娃的问题,这次又爆发了添加化工原料三聚氰胺的问题,危害更是大。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往蛋白粉或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在一些地方甚至已成了行业潜规则。
事实上,如果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检验,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是无法保证产品质量的!”高忠民认为,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如果忽略过程控制,只靠检验,是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的。这是因为,质量检验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的重点决不能放在事后把关,而必须放在过程中。因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架构应从过程控制的战略角度来思考。
6.三鹿奶粉事件反映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质量检测手段滞后
王耕表示,作为一家全国著名的食品企业,三鹿集团只通过检测氮含量就来确定牛奶是否合格,这对消费者是极不负责任的,也不符合企业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标准,相关产品是不应该进行生产的。由此,单一的检测方法和片面的成本效益原则的运用,成为本次奶粉事件的导火索。所幸的是,我们已看到一些公司在致歉信中郑重承诺,已经紧急购进专业仪器,并发放到各奶源收购点及生产基地,对每批产品从原牛奶至成品进行全过程严格检测,以此确保公司出厂产品合格。
7.三鹿奶粉事件也反映了乳制品供应链上的成本压力、利益博弈以及机会主义,这是近些年来乳制品企业快速、无序扩张的后果
企业在市场上的成败,不仅仅在于生产营销过程的竞争,还隐含着价值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作为龙头企业,如何经营好供应链,是企业竞争的关键。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应该从源头抓起,从供应链建设的战略上来思考;只有消除了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利益博弈,才会使各环节都将自身融入整个价值链之中,从而不再有各环节之间的“猫抓老鼠”游戏;如此,上游供应商提供伪劣原料和产品的情况就会不复存在。
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的工作不应该因生产部门削减成本而受到影响,也不应该因生产部门为达到某项指标而放松。
8.奶粉行业之伤引发社会诚信之痛
奶粉与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这些“问题奶粉”企业为了追求利益,置行业的道德底线于不顾,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儿戏,把行业自律、社会诚信、健康常识抛到脑后。如此大胆地造假,如此公然地作孽,不仅是对好不容易成长起来的乳制品自主品牌形象的重大伤害,也是对奶粉行业质量监管的刺痛。
一个行业的成长壮大要历经千辛万苦,毁掉它有时却易如反掌。个人诚信、企业诚信、行业诚信,都是社会诚信大厦的基本单元。这次一些奶粉企业用极不自重的方式给整个社会诚信抹了黑,给社会心理造成了痛苦,给本已脆弱的诚信体系当头一击。一些食品企业频繁造假的事实,也再次让整个社会集体思考:没有诚信基石,难建和谐大厦;没有诚信基石,难享小康成果;没有诚信基石,难成百年大业。
政府
1.从三鹿奶粉事件谈政府危机预防
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综合各方面的报道客观来说一些地方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有了提高,这是一种进步。然而,从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高度来说,肯定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提高的同时,不如督促政府进一步提高危机的预防能力,让老百姓少受损失,让我们的孩子们少受点罪。
三鹿事件可以预防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不必去推测奶粉公司如何进行质量检测,只要看一看该事件发生后,国家检测部门几天内就检测出有20多家企业生产的奶粉有问题,就足以证明,质量监督不是不可为。
三鹿事件让人联想到其他的食品问题、饮用水问题、药品问题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提高危机处理能力,是一种亡羊补牢的表现。处理危机,反思比表扬更重要。反思,能够让我们厘清危机形成的原因,了解危机造成的危害,追究相关官员的责任,以避免日后犯同样的错误,避开下一轮危机。而一味表扬将会掩盖政府工作中的缺点和失误,掩盖事实真相,有时虽然也能起到诸如“鼓舞士气”、“看到光明”之类的作用,但“失”大于“得”,最后会在“光明”的虚幻里走向下一个危机。这样的教训难道还不多吗?
人民信任政府、委托政府管理公共事务,其中一条就是希望各级官员真正关心国计民生的大事情,能够预测、预防和及时处理各种社会危机,保证公民有一个安全、可靠、公平、舒适的社会环境。我们能不能苛刻一点,要求各地政府、各级官员按照中央的要求,仔细的而不是流于形式地查一查社会上还有多少“三鹿奶粉”、“襄汾尾矿”,还有多少假药、假食品?
2.关于政府食品药品监管的问题
国家专门设立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和食品药品监管局专司监管食药安全及其他产品质量之事,这些机构又都在各地设有下属、分支或派出机构,可谓天网恢恢,伪劣有害产品应该是疏而不漏。但在如此严密监管控制之下,三鹿问题奶粉仍然出现,不能不令人匪夷所思,不能不令人质疑有关监管部门的工作力度或能力乃至责任心。
3.对于制造有害产品者的惩治问题
据初步调查,这次出现问题奶粉,是某些提供原料奶的农民为提高交货重量或质量在其中掺入化学品所致。这里看似个案,但反映两个普遍问题:一是生产或种植、养殖从业者的诚信问题;据我观察,中国产品造假或制害者,都以降低成本或提高产量以赚取更大利润为目的,这就涉及经商(包括从政、为学)应有一个起码的良知(至少不应制害),并具有诚信意识。二是问题出现后,往往对肇事者处理偏轻,不能起到震慑违法犯罪的作用。所以,杜绝问题产生的关键是处理要严。
4.发生问题后企业或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态度和责任问题
这次值得赞许的是河北省已经公开承认石家庄“市政府没有及时向社会公布,应承担重大责任”(国际在线9月17日),该市市长因此被免职。此前该市主管官员也已经被免职,企业负责人被刑拘,与以往相比,处理力度明显加大。国家主管部门也迅速采取行动,并将有关调查处理进展情况及时向社会发布。这样的态度是积极而负责的。
5.反映了中国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6.中国地方官员隐瞒问题奶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