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8日发(作者:)

《媒介批评》第八辑MEDIA

CRITICISM透视镜文字狂欢的背后从弹幕表演窥析新媒介传播朱文婷自2008年弹幕视频网——AcFun在国内出现,2012年主流视频网站也

推出弹幕功能,至此,弹幕文化逐渐由小众走进大众视野。2014年湖南卫视金

鹰节试水弹幕进入电视节目,2015年央视春晚在爱奇艺网络直播平台上首次

呈现“弹幕春晚”,至此,弹幕形式被主流媒体尝试。2014年淘宝网与Bilibili

首次合作为“双十二”营销造势,首页出现弹幕留言,至此,弹幕完成跨界商业

转身。现如今无论弹幕功能是在网络原生地,还是在电视中的试水,还是被商

业收编,它的身上都有一股浓浓的颠覆意味,把评论的话语特权传递给了新媒

介后面的每一个受众,互动意味明显。弹幕的出现虽然只是新媒介进行信息

传播众多平台中的一种,但它的出现为探究新媒体传播和趋势演变提供了诸

多线索。

文字狂欢的曹后203一、弹幕的表演——新媒介的信息传播轨迹弹幕本质上是网络视频中的一种即时评论功能,它与我们在微博、微信等

新媒体信息平台中一样,可以将受众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发挥出来。这种即时

评论功能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中基于作品的个体评论,它在技术系统的

支持下打造出了虚拟的人际社区,信息传播轨迹已经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线性

传播。(一)

碎片:模式化的符号刺激从文字书写到电子媒介的信息传播,影像通过色彩、声音、场景、人物等元

素将现实的符号投射到人的大脑上产生刺激,符号的形式越来越丰富,但符号

所要展示的内容在观众有限的接受空间里变得越来越狭窄,影像文化相比较

于文字书写显得缺少历史感。新媒体的出现让“碎片”一词流行起来,成为新

媒体的名片。弹幕的即时评论功能受限于网络视频、游戏等有限的空间和转

瞬即逝的影像时间限制,使得其信息的传播也只能拘泥于碎片化的信息传播.

在长期关注这一传播样式的群体中甚至还出现了亚文化语言和符号来表达特

定的信息传播,比如“前方高能”“血槽空了”“舔屏”“老司机”等,他们将最直接

的情感和表达通过模式化的符号来产生自我和对他者的刺激,由此产生共鸣.

只言片语的碎片信息使聚集在屏幕后面的网民们完成了口头传播时代的人际

交流,文字书写的深刻和厚重至此搁浅。(二)

想象:多感官刺激文字书写阶段信息的传播和解读是需要基于文字而催生的想象,电子媒

介阶段信息的传播和解读更多基于对视觉的黏合想象,而新媒体传播时代受

众主动挑选资源是基于对媒介的亚文化想象。传统的大众被动式的接受媒体

给予的内容和风格,而在新媒体环境中多元化的空间分割和风格显示,使得受

众在挑选媒介平台时需要通过想象来完成与“他人”之间关系的构建。这种想

象不是基于简单的文字或影像,而是基于在媒介虚拟的人际环境中产生的多

重身心刺激。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跨媒体现象明显,弹幕视频就是集合电视、电影资

204

陥fiiiiis觀「*卫饰W源,网络平台和网络技术的跨界联合而产生新的媒介资源提供给网民发挥自

己的主观评论,而这种跨媒介的媒体叙事更容易激发参与者的多感官刺激.

在弹幕中,电子媒介时代的视觉主导逐渐让位于更多的感官需求,大脑皮层的

意识活动在主动的文字评价和互动交流中产生更多的情绪刺激。受众在弹幕

环境中不仅受刺激于文本本身,还会再多出一层受再加工阐释文本的刺激.

弹幕的评论功能让受众可以在此环境中使用独属于他们的语言褒贬所看到的

内容,以引发更多的感官刺激。比如“妈妈问我为什么跪着看视频”将对内容

的跪服通过日常化的语言形象地表达出来,以及“舔屏”保证不打死你”666”

等都将对视听觉的刺激反应通过言语的方式触发其他受众的反射,而这种带

有互动性质的反射必定是超脱文字之外的全身官能反应的集合。(三)智慧:新媒介造就集体智能弹幕文化普遍被认可为一种亚文化,尤其在年轻群体中流行。著名的A

站、B站周围围绕着诸多的年轻群体,他们以网络为平台打造了虚拟社区,谈

论和评论共同感兴趣的影像作品。弹幕视频除了给予简短发表观看评论或感

慨之外,还有大量的有关影像的解读和幕后信息传递。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弹

幕一定程度上触发了集体智能,让原先封闭的观影空间中个人的主观想象让

位于群体言论和智慧。尤其是在观看境外影像视频时,很多弹幕会员会以评

论的方式来评论或解释原视频的内容,以弥补文化差异造成有缺位的观影

感受。同时,主流文化受弹幕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网络流行词汇从此诞生,

如“前方高能"(提醒大家接下来将有冲击性的场景和剧情)、萌"(源于动漫用

语,意为讨喜可爱)、血槽空了"(源于游戏用语,表示内心因为某事受到很大

刺激)……成为流行语言,逐渐被主流文化接纳,这是网民集体智慧的胜利.

新媒介与消费主义是相互助长的沃土,媒介及新媒介拉动了消费主义的盛行,

消费主义在新媒介中又催生了集体智慧的呈现。新媒介的互动性打破了传统

传播方式中的权威,每一个个体在互动媒介中都可以共享知识,发表观点,甚

至制定标准。弹幕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盛行,恰恰迎合了青年群体获取社会

权利的需求,并满足了对应群体在弹幕环境中的自我表现与需求。

文字狂欢的曹后205二、弹幕的颠覆——新媒介打破知识的特权性(一)

文字的狂欢,视觉的退场在弹幕这种亚文化语境中,文字相较于图像而言,二度加工的技术门槛

低,受众参与性强,容易使受众产生认同和共鸣。与此同时,文字的灵活表现

和深度表达使它相较于图像而言更容易满足产生群体归属感。在新媒介环境

下,视觉文化更多地满足受众不断高涨的视觉刺激需求,是对欲求心理的满

足。而在弹幕文化中,文字覆盖图像,视觉刺激的欲求减少,迷群的归属需求

增加,弹幕通过新媒介技术给亚文化群体提供了一个发泄口。“当我们进入电

子媒介时代,时空距离被重塑,信息传播愈发迅速精准,人类会再度向部落化

的心灵回归。”①电子媒介时代影像文化的盛行使得视觉盛行,弹幕的出现让我

们认识到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交互式媒体叙事中,视觉和文字都无法占据主导,

让位于多感官的融合刺激。在方寸的屏幕之中,影像作品被弹幕文字覆盖,视

觉位置屈居下位,文字成了有限时空下媒介环境中的主角。而此时的文字又

不同于书写时代作为传播信息、传达思想的工具符号,它是交互传播的载体,

是受众心灵产生认同归属的符码,是新媒介里打破知识技术特权、放开话语交

流的先锋者。(二)

解构作品叙事权威新媒体的到来,对于人类社会最大的冲击就是解构权力和权威。无论弹

幕是运用在影视作品中,还是试水于电视直播,还是被商业收编,受众的参与

与互动是它最大的消费卖点。随着受众介入到文本本身,受众与作品之间的

联系已不是依靠作品本身的叙事了。在因为极易吸引注意、拉开互动而产生

消费意味浓厚的新媒体环境中,受众在进行消费的同时又在制造消费机会.

弹幕最初的评论机制在网络消费环境中被放大,受众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作

品的叙事,仿人际的互动传播让更多的参与者有机会成为叙事者。受众在接

收信息的同时,又在二次加工信息和阐释文本,产生新的文本内容。在弹幕环①

周舟: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西南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51页.

206(第八辑)境中,参与者对作品本身的观看甚至让位于群体对文本本身的阐释所产生的

快感,作品本身的叙事被解构。如2015年电影《大圣归来《上映,许多受众在

电影院观看过一遍后还会再来B站看一遍弹幕版,此时的弹幕版电影在对原

视频评论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编码,这种编码没有任何线性叙事的线索,弹幕

对它的评论也脱离任何电影叙事逻辑的评论,在观众主观色彩极其浓厚的再

创造中完成了对原叙事的解构,文本本身的意义让位于观众主观创造的亚文

化意义。(三)重构话语权利的企图弹幕依托影像视频这一主要载体,利用FLASH播放器技术和弹幕编辑

技术,实现了在观影的同时发表评论。在弹幕这一微评论环境中,参与者大多

是90后。在他者的社会规范下,年轻群体的话语权利相对比较薄弱,因此他

们也在努力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在弹幕环境中,受众主动参与作品及传播,

以他们带有浓烈风格色彩和差异的话语表达方式赋予作品以新的文本和意

义,这些文本虽是碎片式的,但从弹幕滑过的轨迹中依然可以看出弹幕背后的

受众利用共通的风格语言寻找意义的共鸣以及对新的话语体系的构建和话语

权利的追逐。网络是年轻人的聚集地,也是青年智慧的汇聚地,网络流行语言

受ACG文化和韩日等特殊文化的影响,将原本小众的网络语言在日常的弹幕

池编辑中形成了网络流行语言,如“萌"、傲娇"、君"(男性尊称)、酱"(年轻

女性昵称)、欧巴"(哥哥)、幼齿"、“给力”等等。在弹幕视频上滑过的一个个

文字能指系统里能赋予参与者明确的主体身份,虽然还缺乏严谨的话语逻辑

和明确意识的话语结构,但对于参与者尤其是年轻的受众群体来说,他们在弹

幕池进行的话语表达和情感交流,也是在为自己的身份建构和主体位置找寻

到了一个话语的突破口。三、意义的建构——有限的新媒介传播叙事在传统媒体中作品的线性叙事,作品主旨意义的建构是由传播者向受传

者单向传播形成的,除了少数噪音因素的影响,意义大多非常明确。但在新媒

介环境中,作品本身的叙事被解构,意义建构变得多元和多样。“依托于数字

文字狂欢的曹后207媒体与互联网的交互式叙事文本以远程存在为基础,用户得以既在此处,又在

彼处,以多种身份接触以遥在的形式出现的他者。这些他者不一定是统一的、

独立的,而是非中心化的、分布于网络的精神碎片。人际交互的目的不再是寻

求文本阐释或意义,而是通过共同协商产生意义。”①弹幕是碎片化媒介景观的

产物,从叙事结构和话语逻辑上来看都是不完善的,诸如“迷之感动”“妈妈问

我为何跪着看视频”“简直玛丽苏”等常见弹幕用语,修辞和逻辑表达不甚完

整,传递的事实性信息亦十分零碎。虽然很多学者对其评价是“碎片化”“平面

化”“平庸化”,但对新媒体的研究来说,我们终究要去探索它的意义建构轨迹.

在弹幕视频中,它的意义建构萦绕着浓重的亚文化影子,我们无法探析意义到

底是什么,但我们可以探索建构了怎样的意义系统。(一)

易建立的情感纽带艺术作品的作者通过符号的关联产生一套封闭的文本,作者本身通过话

语方式和结构形式形成叙事的意义。但在新媒体环境中,互动性的加强,受众

对文本注入阐释的因子并逐渐盛行。在弹幕视频中,大量经过受众解读、解构

过的二次文本覆盖在原作品之上,吸引众多有着相同喜好的受众在其中进行

交流、宣泄和吐槽,并产生情感共鸣。聚集在弹幕视频周围的人都是在观看同

一节目,而选择打开弹幕功能的人又有着相似的情感的需求一一发泄自己的

情感、共享别人的信息、寻找共鸣的观感。基于语言文字传达出来的符号信息

覆盖着视觉的诱惑,弹幕受众在这样的新媒体互动平台中,需要的已经不再是

满足视觉刺激,而是需要宣泄情感、产生共鸣。“营销的新范式寻求扩张消费

者的情感、社会和智力方面的投资,以求达到塑造消费模式的目标。”②情感纽

带已经是当下消费主义环境中最被重视也最易获得的目标元素,在今天的新

媒体平台中,相较于传统媒体,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受众的情感,也能够以最

简单的方式建立情感纽带。(二)

易消耗的情感消费在历史上如嬉皮士文化那样拥有强大势头并留下深刻印记的亚文化通常①

孙为:交互式媒体叙事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94页’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第1版),杜永明译,商务印书馆

2012年,第113页.

208(第八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形象、品行和行话等差异风格,发展至今的弹幕文化由于在

网络这一虚拟的媒介环境中,语言文字成为它彰显风格和意义的唯一途径,因

此显得十分薄弱。在新媒体互动传播中,互动有两层含义:一层指的是由于信

息发布门槛低,传播者与受传者身份变换容易,言语互动随时产生;第二层指

的是传播背后所包含的行为互动,包括对传播主体内容的关注、分析、讨论、预

测、批评,甚至是介入。新媒体平台由于信源的多样化,虚拟的人际传播容易

实现,随之而来多感官刺激下的情感联系产生。但在新媒体平台中行为互动

实际反应效果是有限性的,它也需要专业的技术和丰富的个体知识、智慧、时

间的投入才能真正地介入互动传播。因此,后一层次的互动在多数网络线上

平台中体现较为薄弱,比如弹幕视频互动,参与弹幕传播的主要元素就是在

ACG文化和网络文化中凝炼出来的流行用语,而涉及实际的语言刺激行动的

互动则很少。因此,在语言、符号和话语构建出来的弹幕文化系统里,情感成

为话语激发的首要对象,但与此同时,在短时间的弹幕交流中,情感易于被刺

激,同时随着视频等作品的叙事完成,参与弹幕评论和交流的热情也逐渐淡

去,类似于传统人际传播中闲聊之后的散场,有热情却很快被淡忘。(三)易消逝的弹幕审美弹幕文化是对既有文化(以网络流行文化为代表)中的符号和代码进行的

变化和衍生,它有反叛和颠覆的特性,却没有“创新冲动的'单纯,表达"①,它是

有意义的变化,却无法架构文化的审美。在互动传播的新媒介环境中,弹幕成

为视频网站提升注意力经济的鱼饵,也在商业营销中成为获取消费者情感砝

码的噱头。在新媒体环境中,受众的主动参与开始越来越多地影响和设置文

化的主题,但从目前的弹幕发展来看,它对作品或者对网络文化的实际影响还

没有具体落到实处,更多的只是外围信息的交流和情感的宣泄。从审美层面

来看,弹幕打破了戏剧和影视艺术一直以来追求的陌生化效果,互动体验让每

一个受众都可以贡献自己的智慧并分享知识,影视作品失去了想象的空间和

审美的距离,它成为赤裸裸的呈现在受众面前被围观的对象,世俗的审美将艺①

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第1版),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第163页。

文字狂欢的背后209术作品与受众的距离感磨灭,与此同时,艺术给人的神秘和朦胧感消失。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新媒介互动技术虽然可以颠覆艺术传播的形式,但同时也限制

了艺术的审美。四、结语新媒介发展至今,已经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多奇迹,“颠覆”一词成为新媒

介身上的标签,使各行各业为之震撼而又不得不选择依附其上。新媒介环境

中孵化出各种平台,每一个平台背后都有强烈的亚文化风格,弹幕就在网络技

术和网络人际传播的需求中诞生,沾染着“碎片”“想象”“智慧”等新媒介的踪

迹,打破传统媒介垄断的符号资源,迅速地在网络信源多样化的环境中完成网

络人际传播的构建,知识和作品的权威被变幻莫测的受众意识形态代替。弹

幕作为新媒介平台的一种成为受众挑选媒介资源的重要想象,它实现了青年

亚文化群体寻求自由的理想。在极具风格化的弹幕语言中,受众感受到了重

构亚文化话语权利的快感。但在当下的新媒体环境中,以弹幕为代表的媒介

平台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新媒介意义建构的逻辑,新媒体对文化意义的建构还

受制于社会、受众对新媒介技术和文化的延宕。新媒介虽能形成各种奇观效

应,弹幕也能让影像时代逐渐势弱的文字再次狂欢起来,但新媒介对受众而言

只是被赋予了更多的话语权利,受众对新媒介的介入还只是停留在浮光掠影

的阶段,同时,新媒介的互动传播对媒体内容的审美也没有带来更多惊喜,新

媒介的传播叙事对媒介文化意义的建构还是有限的。(朱文婷,安徽新华学院文化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