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5日发(作者:)

2020科技热点敏感问题传播刍议陈 瑜

摘 要 当今社会,与科技有关的社会热点事件此起彼伏。从科技热点敏感事件入手来研究科学传播规律,有着实际意义。文章从传播学角度界定科技热点敏感问题范畴,分析科技热点敏感问题的独特之处及传播特性,剖析科技热点敏感事件传播的社会心理基础,最后针对科技热点敏感事件传播提出建议。关键词 科技热点;敏感问题;科技传播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1)275-0009-03当前社会,与科技有关联的社会热点事件此起彼伏。转基因、大气污染、PX建设等一系列事件引发的社会舆论都反映出,公众对科学技术及其风险的认识,与专业科研人员并不一致,对具有科技内涵话题的反应也与管理部门预期不一致。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同时促进科学传播事业。科技创新离不开公众环境的宽容与支持。如何在与科技有关联的社会热点事件中开展科学传播,进而影响公众的态度,很有必要。效应,传播科学信息。但在相当多的科技热点事件讨论中,往往是“劣币驱逐良币”,使本来能够增进公众科技理解的契机化为乌有。在此种情况下,如何让社会对科技发展的认知保持平衡,使科技发展不至遭遇不必要的干扰,成为科学传播的一个难题。2 科技热点敏感事件特质分析从网络传播诸多实例中,学术界获得一个共识:热点事件不仅能刺激网民的心理、情感,形成利益上的共同体,还容易“连累”与基本元素相关的其他事件,从而将事件影响力扩大化、事态严重化。科技热点敏感事件一般混合了两种特质:一是公众出于切身利益而对某些话题紧张、敏感;二是公众难以理解的科技内涵。在科技热点敏感事件中,这个基本元素就是“未知的公众健康威胁”。如果不是因为难以说清的健康威胁,公众基本不会关注难以理解的科学技术话题。比较早期的科技热点类传播,主要集中在灾难性事件的科技传播。最重要的两个时事主题,一是2003年的SARS疫情,二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这类事件在传播中,首先要做到的是如何向受众准确、及时地传递科学信息,以安定人心。情况在2008年发生了改变。在这之后,越来越多的科技传播内容不再附着于灾难性事件上,而是来源于科学素养不足造成的矛盾,而且能够引起各阶层民众广泛共鸣的争议事件——一般就来自于公众感受到自己健康受到威胁。比如“抢盐事件”,就是民众在日本地震、福岛核电站泄漏后,被各种荒唐说法和不负责任的传言影响,倾向于非理性地判断食盐将被辐射物污染。于是在几天内不惜高价将市面上的食盐买脱销。“抢盐事件”中较少有年轻人参与,根据一些1 科技热点敏感问题的研究概述本文认为,所谓科技热点敏感事件,就是具备科技内涵的、引起公众兴趣的且造成社会争议甚至冲突的事件。比如,转基因、PM2.5污染、反PX建厂等。科技热点敏感事件不仅可能影响科技事业发展,甚至可能引起社会紧张。2011年全国许多地区出现的“抢盐事件”就是一例。从科学传播的角度去研究这些热点事件为何成为“敏感”问题,是很有价值的。唐琪曾在《网络热点事件的科学传播研究》一文中指出:“社会热点事件是与人们生活、利益密切相关的、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事件,是百姓需求和社会舆情发展的风向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互联网加持下,与以前相比,社会热点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有了本质差别。科研机构、科技行业和科技管理者,既是各种科技热点敏感问题的权威发声者,也是直接利益相关者,他们最能感受到科技舆论环境的重要。科技热点敏感话题的传播主体还包括科技界专业人士、公众和媒体。当今一个显著趋势是,媒体借助社会热点事件作者简介:陈瑜,主任记者,科技日报新闻部,研究方向为行业新闻报道理论与实务。9《科技传播》

研究者的结论:年轻群体由于多数接受过正规教育,具备相对较高的科学素养,所以很少人云亦云。除了这些事件外,还有一类也属于典型的科技内涵的社会热点敏感问题,也与难以说清道明的健康威胁紧密挂钩,其中一些威胁确实存在,一些则未取得舆论共识——如食品安全类的社会热点事件,从“生蛆橘”“三聚氰胺奶”“地沟油”到各种大大小小的食品添加剂“惊爆丑闻”,给许多民众带来了困惑和巨大的心理负担。社会舆论的一个明显倾向,是将所有的食品安全事件认定为大范围的和危害巨大的,而且将所有的食品不安全嫌疑都认定为实存事实。以PM2.5事件为例,2009年,作为一个科学术语,PM2.5并没有受到过多关注。当PM2.5与北京的雾霾天气挂钩后,这个在学术论文里出现的关键词才引来“围观”。尤其在戏剧性的“矛盾”出现——即中美双方数据出现差异后,大众对此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之名人效应,成倍吸引了网民关注。PM2.5事件大热,是众多因素叠加的结果。空气污染事关民众健康,越来越重视健康的民众必然关心;新媒体受宠,美国、日本驻华使馆用微博发帖,被微博名人转发,迅速引发舆论共振;网络传播的材料强调中国环境与西方国家无法相比,批评方向直指中国环境保护工作与政府公信力。纵览PM2.5事件发生发展的舆论变迁,我们会发现,相当多数人表达的愤怒不只针对空气状况。政府公权力被质疑,成为引发舆论关注的重要因素。与一般热点事件类似,科技热点敏感话题的争议部分因为对官方信息的普遍不信任。此外,科技热点敏感话题的争议部分还有自身特质,突出表现为对科技界专业声音的陌生和排斥。在对科技热点敏感事件的传播中,主导舆论的意见较为单一和同质化,多为泛泛而论或者站在道德制高点空洞说教,而不像组建乐队一样,注重多个声部的均衡。3 科技风险传播受众心理分析在认识和判断科技风险的过程中,公众和科研人员有着本质差别。与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分析得出理性判断的科研人员不同,公众大多是感性的。他们对科技风险的判断,往往来自直觉、情感甚至情绪。因此,包括心理、态度、情感等个人情感因素的综合表达,影响个人对科技风险感知的态度[1]。综上所述,在科学传播模式更新的背景下,讨论科技敏感热点事件传播,除了关注内容的科学性与正确,还有必要研究科学传播受众的心理及相应的传播方式。3.1 风险的社会扩大化有观点提出,当公众或个体情感消极时,可能2021·1(下)10会臆断或者虚夸科技风险。反之,当公众或个体持积极情感时,对科技风险更包容或宽容,更愿意用“正常”或“不屑”的态度来看待风险。还有研究提出:由于科技本身的不确定性、相关信息的匮乏及风险唤醒的恐惧心理,风险的民间话语常常偏离真相的轨道,转化为谣言。这为谣言添加新的类别:科技谣言[2]。总结起来,公众构建科技风险观的过程,也是自身对科技风险感知、接受的过程。某一个个体对科技风险的认识,与个人成长环境、社会文化习惯、政治背景等多种因素有关。在公众认知科技风险的过程中,对科技风险的判断和评估可能与实际存在的科技风险水平有所偏离[2]。人们倾向于将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风险较小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对核能的认识。有人认为有比核能更便宜的能源,所以就会认为核能危险。但随着核能利用成本的降低,加上温室效应等因素,人们认为的核能风险可能会逐步降低。也就是说,人们所认知的风险和所认知的效用之间存在负相关。此外,社会公众分布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学者指出:“他们在判断上的不同往往不是由于专业技术水平的不同,而是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3]3.2 网络传播+从众心理=意见极化近年来发生了多起科技热点敏感事件。这些事件具有明显的网络印记。有学者将其总结为网络“群体极化”倾向。所谓网络群体极化,简而言之,是网民借助网络讨论某个议题,一意孤行,更加坚信自己的立场,最后在网上表达极端的意见。但其实表达极端意见的部分网民,在讨论之初就已经有了明显的态度倾向。只是在互联网环境下,群体极化特征被放大,显得更为突出。要剖析网络“群体极化”倾向产生原因,首先剖析的是公众传播某项信息的心理。有些个体传播某项信息,往往不是为了证明可信性,也不是为了表征权威性,更多的是因为新鲜、有趣、猎奇,甚至为了哗众取宠刻意切合公众心理传播某些内容,使其乐意信以为真。在初期阶段,这些不准确的信息对传播者的危害不会立竿见影。但随着传播规模扩大,谣言具有越来越强的蛊惑性和杀伤力,最终形成网络谣言。在许多群体性事件中,谣言就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也伤害和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2013年7月,广东江门发生一起群体性抗议事件。缘起于中核集团计划在当地建设大型的核燃料加工厂。尽管时任核安全咨询委员会副主席李焯芬称核燃料厂“不存在风险”。并谓核燃料棒不牵涉任何核分裂作用在内,因此造好的核燃料棒,就是《科技传播》

“拿着燃料棒都不会受辐射影响”。但该项目遭到江门和鹤山市两地民众激烈反对,认为计划未进行环境评估以及咨询公众时间太短,担心核电厂影响健康。项目最终由政府承诺撤销。究其原因,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特点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人人都持麦克风的时代,发布、传播科技信息不用经过科学权威和同行的审查。海量的不确切消息、貌似科学的知识和谣言构成了桑斯坦所言的网络“信息流瀑”(informational cascades)。尤其是在公众科学素养偏低的中国,普通人非常容易被网络“信息流瀑”所淹没。科学普及应该是最为重要的武器。4 改进科技热点敏感事件传播模式的建议从长远看,科技敏感事件必定会长期存在,从“缺失模型”到“民主模型”到“混合论坛模型”,虽然还没有哪一种模型得到学界一致认可,但均表明专家知识、外行知识以及两者互动是科学传播的关键因素。4.1 提高媒介素养在科学传播过程中,媒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当前日新月异的媒体环境下,如何让媒介成为沟通专业知识与外行知识的力量,成为公众参与科学的有效途径,是一个重要课题。面对普通受众,科学新闻舆论导向的重点是以科学的道理稳定人心,既要客观、准确地报道事件的真实情况,更要理性而又通俗地向公众解释事件发生的科学道理和证据。这时的科技新闻忌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虚假报道和不负责任的“噱头”“爆料”。最好邀请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和奋战在第一线的专家通过媒体向公众介绍应对此类事件的正确方法和措施。同时,媒体应创新报道手段,多平台多渠道多种报道形式发力,发挥科技新闻在舆论引导中发挥导向作用。4.2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不可否认,科技热点敏感事件并非国内独有,但在公民科学素养相对较高的国家,近年来出现诸如“抢盐风波”等事件较少。因此,尽可能普及专业知识,是有效应对科技热点敏感事件的强有力手段。作为科研工作的实际操作者,科研人员是传播科技信息的合适人选,在科技传播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一方面,他们可以尽可能还原科学技术本来面目;另一方面,相比起政府,他们的观点比较容易被公众所接受。如今“院士带头做科普”工作已经蔚然成风,但对大部分科研人员来说,科普工作似2020乎离他们很遥远。加强科研人员的科普意识,让他们有意愿、有兴趣、有责任、有时间传播科学,对发展科技传播事业意义重大。如果说科研人员参与科普是个体行为,那么科研机构及大学积极投身科学传播则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2006年11月,科技部、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此后,我国科研机构和大学面向公众开放取得长足进展。但由于科研机构本身任务重、人员缺乏等原因,大部分机构只在每年的科普日应景举办一些活动。此外,还需加强科学家与大众传媒的对话与沟通,让科技及时转入媒体。前些年中国科协组织的,在此基础上,要继续加强科学界与大众传媒的交流与合作。4.3 有关部门应切实转变“沉默是金”的观念在互联网时代,政府不应再“沉默是金”,及时准确发布信息不仅是民心所向,也是信息公开的要求。纵观近几年科技热点敏感事件的走向,可以看出,凡是相关政府部门能第一时间出来发布权威信息和解释的,一般都能尽快消除公众的疑虑,平息事件,反之则会令事件走向愈发复杂。在信息无孔不入的时代,人人都是广播者,政府部门如果仍然想“躲一时风平浪静”显然不太可能。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切实转变观念,不应将此类事件的发生当成是大麻烦或自己的额外工作,而应当成普及科学知识及宣传相关科技政策的良好时机。目前,绝大部分政府机构都设有新闻发言人及常规的新闻发布会。但这种类型的新闻发布还是从这些部门的工作需要为出发点,较少考虑到公众的信息需求。具体到科技热点敏感事件,因这类事件往往涉及不止一个部门,且有各种利益关系,各部门往往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置之不理。因此,亟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发布机制,让科技热点敏感事件的信息传播更加畅通。参考文献[1]艾志强,沈元军.科技风险与公众认知的关系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4):113-120.[2]石寒.风险社会下科技谣言的传播及其治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3]Alan roles of rhetoric in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J].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1994(01):3-23.11《科技传播》“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已取得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