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8日发(作者:)

《声现象》

一、单选题

1.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课堂上老师的讲课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学生耳朵的

B.

“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杨光模仿不同名人的声音时发出的声音音调不同

C.

医学上的“超声波碎石”是利用了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特性

D.

中考期间学校附近路段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

下列声现象的叙述中与图中情景不相符的是

A.

拨动琴弦发出悠扬的琴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C.

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传递信息

D.

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

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

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C.

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

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

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

剧院四壁做成凹凸不平或用蜂窝状的材料,是为了增强声音的响度

B.

医生用“B超”给病人做检查,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C.

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以看见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而不是以听到枪声开始第1页,共19页

计时,是因为声速远小于光速

D.

学校路段“禁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5.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回音壁利用的是声音的反射

B.

由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航天员在飞船内或飞船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交流必须要利用电子通信设备,通过无线电波进行

C.

我们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是根据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D.

超声能破坏细菌结构,从而可以对医疗器械和食物进行杀菌消毒

6.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B.

汽车上安有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

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D.

声源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7.

如图所示是敲击音叉时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的二列声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的音调比乙的音调低

C.

甲的音调比乙的音调高

8.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甲的音量比乙的音量小

D.

甲的音量比乙的音量大

A.

医生用听诊器查听胎音,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的作用

B.

某声源1分钟振动360次,我们是无法听到该声音的

C.

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D.

“脆如银铃”是指声音的音色好

9.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B.

振幅越大,人听到的声音响度一定越大

C.

声音的音调越高,传播的速度越大

D.

利用超声波无法测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第2页,共19页

10.

生活中常用“引吭高歌”“低声细语”来形容声音。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的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频率

11.

如图,把一个装有少量水的高脚酒杯放在桌面上,一只手按住高脚酒杯的底座,将另一只手的手指润湿后用相同的力沿着杯口边缘匀速摩擦,使其发出声音。当高脚酒杯中的水量增加时,发出声音的

A.

响度变大

B.

响度变小

C.

音调变高

D.

音调变低

12.

声音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雨滴落在地面上会发出声音,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B.

用超声波可击碎人体内“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C.

市区内“禁鸣喇叭”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

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是因为超声波比次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

13.

鼓在受到击打时会发声,用不同力量击打,发生变化的主要是声音的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频率

14.

如图所示,几个相同的试管中装入不同深度的水,用棍敲击和用嘴吹都能使它们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这是因为它们的振动频率不同导致音调不一样.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水装得越多,两种方式使它们发出的音调都会越高

B.

水装得越多,两种方式使它们发出的音调都会越低

C.

用棍敲击时,水越多,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

D.

用嘴吹时,水越多,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

15.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B.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

C.

教室周围植树可以减弱噪声

D.

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第3页,共19页

16.

张一山在《朗读者》中为大家演绎了《追风筝的人》。关于其中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朗读时,朗读者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B.

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约

C.

观众主要依据音调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

D.

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频率很高

17.

医疗器械“B超”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但是人们却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A.

超声波的频率小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

B.

超声波的频率大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

C.

超声波无法在空气中传播

D.

超声波的声音太弱,人耳感觉不到

18.

下列措施中,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的是

A.

在市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

B.

在嘈杂的车间,工人戴着防噪声耳罩

C.

机动车辆都安装有消声器

D.

现代城市住宅安装双层中空玻璃窗

19.

噪声是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

A.

在学校周围植树

C.

教室安装隔音玻璃

B.

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D.

在靠近学校的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20.

在校园艺术节上,小梦为全校师生演奏了享誉海内外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下列有关小梦二胡演奏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二胡弦停止振动弦还会发声

C.

二胡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二、填空题

B.

二胡声能在真空中传播

D.

二胡声一定不会成为噪音

21.

学校在“

”汶川大地震纪念日举行防震逃生演练,同学们听到广播中的警报声迅速离开教室,说明声波可以传递______

选填“信息”或“能量”

,声波是通过______传到同学们的耳朵中。

22.

汽车上常安装一些设备来传递信息,如倒车雷达利用______来传递信息。而汽车导航仪则利用______与卫星联系来传递信息,以确定汽车所处的位置。

选填“电磁波”或“超声波”

第4页,共19页

23.

在中考的考场上,随着铃声的响起,同学们开始了紧张的考试,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小萌同学以

的速度从家里骑车12min到达中考考点,小萌家距考点______km

24.

长时间大音量用耳机听音乐会使耳膜受损,是因为声音能够传递______,为此需要减小声音的______。

25.

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______。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______。

26.

乐音的三个特征是音色、响度和______

人说话的声音是声带______

产生的.深更半夜,如果播放的音乐声很大,那么对邻居来说,此时的乐音就成为了______

27.

很多公众场所都张贴有“请不要大声喧哗”的标语,这里的“大声”是指声音的______的大小,从控制噪声的角度讲,这是从______处减弱噪声。

28.

英语考试时,考生听到的英语听力材料声音是通过______传播到人耳中;为了不影响考试,要求监考老师尽量不要走动发出声音,这是从______处减弱噪声。

29.

考场内翻阅试卷的声音是由纸张的______产生的。倒车雷达利用______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探测障碍物,帮助司机倒车。

30.

在班级组织的迎新年联欢会上,小凯弹奏了一首吉它曲,吉它声是由弦的______发出的,并通过______传播。若小凯改变弹奏的力度,改变的是吉它声的______

选填“音色”、“响度”或“音调”

31.

“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琴声是通过______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______减弱噪声.

三、计算题

32.

一辆汽车匀速驶向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后6s听到回声,若汽车行使速度为

,则司机鸣笛时距离高山有多远?

声速

第5页,共19页

33.

若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为

,为了开辟新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如图所示,探测船竖直向海底发出的声音信号经

被探测仪接收,求障碍物到探测船的距离。

四、实验探究题

34.

在探究声现象的实验中:

甲图装置能探究声音是由物体______而产生的,此装置还能探究声音的______与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乙图装置,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乒乓球会跳动,此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_中传播,若在月球上敲击右边的音叉,则左边乒乓球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

跳起,原因是______。

35.

如图1所示,用薄塑料片在甲、乙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分别划一次,则图______

填“甲”或“乙”

声音尖利,图______

填“甲”或“乙”

音调低

在如图2所示实验中,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闹钟的声音逐渐变小,说明______。

图3是某住宅小区内的场景,图中A是禁鸣标志,禁鸣是在处控制噪声;图中B是汽车限速标志,按规定汽车通过120m小区,汽车在小区内至少需要______s;图中C是摄像头,它的内部有光学元件,其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小区内的景物通过它所成像的性质是______、倒立的______像。

第6页,共19页

第7页,共19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

A、老师讲课的声音发出后通过空气传播到学生耳朵里,故A正确;

B、因为每个人的发声结构不同,电视节目中的“模仿秀”表演者主要是模仿别人的音色,故B错误;

C、因为声音具有能量,医学上的“超声波碎石”是利用了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特性,故C正确;

D、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B.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本题综合考查了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声音的利用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声音的相关知识.

2.【答案】C

【解析】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琴声是琴弦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尺子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故B正确;

C、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故C错误;

D、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C。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在人耳处减弱。

考查声音的综合利用,要求学生对声音及其特性,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等知识点全面掌握。

3.【答案】D

【解析】解:A、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使蜡焰不停摆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该选项正确;

B、当空气被不断抽出后,铃声逐渐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该选项正确;

第8页,共19页

C、当小球接触到音叉时被弹开越髙,说明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该选项正确;

D、瓶内水位越高,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所以频率不同,音调不同。该选项错误。

故选:D。

【解答本题要明确:

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空气不是唯一的介质。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

本题通过不同的物理情景考查了声与能量、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以及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够搞清影响它们的因素。

4.【答案】C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了生活中常见的有关与声现象知识,要认真分析,学会用物理知识去解答。

剧院四壁做成凹凸不平像蜂窝状可以减弱声音的反射,避免回声的产生。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声速远小于光速;

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

A.大会礼堂的墙壁做成凸凹不平像蜂窝状似的,声音在反射时能量会相互抵消

声音被吸收

,是为了减弱声波的反射,不是为了增强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

B.医生用“B超”给病人做检查,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B错误;

C.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以看见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而不是以听到枪声开始计时,是因为声速远小于光速,故C正确;

D.学校路段“禁鸣喇叭“,是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5.【答案】B

【解析】解:A、北京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三处建筑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多次反射造成的音响效果,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飞船内有空气,航天员可以直接交流,飞船外没有空气,就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交流了,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C、我们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是根据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超声能破坏细菌结构,从而可以对医疗器械和食物进行杀菌消毒,实际上是利用了超声传递能量,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声音在传播过程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第9页,共19页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本题考查了声学的相关知识,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6.【答案】C

【解析】解:

A、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A错误;

B、汽车上的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故C正确;

D、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而不是音调越高,故D错误.

故选C.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减弱噪声的途径、声音与能量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属于基础题.

7.【答案】D

【解析】【分析】

根据下列知识分析判断:

频率是1s物体振动的次数,相同时间内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会观察波形图进行判断。音调跟频率有关;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解答】

由图可知,两幅图中音叉振动的快慢相同,因此音调相同;偏离原位置程度不相同,因此响度不相同,甲偏离程度大,所以甲的响度大,即音量大。只有D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8.【答案】D

【解析】解:A、医生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听诊器诊断疾病,是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故A说法正确;

B、声源1分钟振动360次,频率是6Hz,不在听觉范围内,我们是无法听到的,故B说法正确;

C、烛焰在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上“跳舞”说明声音具有能量,故C说法正确;

D、“脆如银铃”形容声音的音调高,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第10页,共19页

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根据声音的特点,对各个例子分别进行分析.

本题是一道声学综合题,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但大都是基本内容,比较简单.

9.【答案】D

【解析】解:A、只有频率在

之间,且达到一定响度的声音,人耳才能听到,故A错误;

B、振幅越大,发出的声音大,但并不表示人听到的声音响度一定大,因此,人听到的响度还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故B错误;

C、传播的速度与音调无关,声音的音调高,传播速度并不会变大,故C错误;

D、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利用超声波无法测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故D正确。

故选:D。

结合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与声音的传播等知识,可对选项中的描述逐一做出判断。

本题围绕声现象,考查了多个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属声学综合题,难度不大。

10.【答案】A

【解析】解:“引吭高歌”中的“高”说明声音的响度大,“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的响度小。

故选:A。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声现象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说法相联系,深入理解音调和响度的概念。

11.【答案】D

【解析】解:如图的实验中,当用手指润湿后沿着杯口边缘摩擦时,是杯子和水发生了振动,当水量越大时,杯子和水越难振动,因此可以得出杯中的水量越大,音调越低,水量越小,音调越高.故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明确用手摩擦杯口时,其发声的原因与发声物体是什么,然后再进一步判断对其发声的音调或响度产生的影响。

在分析音调的变化情况时,明确振动的物体是什么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2.【答案】B

【解析】解:

A、雨滴落在地面会发出声音,是振动发出的声音。此选项错误;

B、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所以利用超声波可击碎人体内“结石”。此选项正确;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的声源处减弱噪声。此选项错误;

D、超声波和次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相同。此选项错误。

第11页,共19页

故选:B。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防治噪声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声音的种类没有关系。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速度、声音的应用及减弱噪声的方法,解答的关键是熟悉相应的声现象规律。

13.【答案】B

【解析】【分析】

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

从声音的三个特征分析:

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材料和结构不变时,音色不变。

【解答】

轻敲鼓振动幅度小,响度小;重敲鼓振动幅度大,响度大,故两次敲击声音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响度。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4.【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判断物体发声的音调高低,先要判断发声体是什么,再根据音调与体积的关系经验来判断。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其他条件相同时,物体的体积大,其振动频率就低,音调就低,体积小其振动频率就高,音调就高。

【解答】

吹和敲发声的部位不一样:吹是空气柱发声,里面装的水越多,空气柱越短,频率就越高,音调也就越高;

敲是试管和水在发声,水越少,试管和水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也就越高;

故ABC不正确,D正确。

故选D。

15.【答案】B

【解析】解:

A、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进行传播声音,但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故在真空中气体的传播速度为

,故B错误;

C、植树可以在传递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正确。

D、调节音量时,喇叭的振幅发生改变,所以发出声音的响度发生改变,故D正确。

第12页,共19页

故选:B。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教室周围植树可以减弱噪声

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物体振幅有关。音量的调节,就是改变声音的响度。

本题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噪声和响度在生活中具体应用的了解情况,是一道基础题目。

16.【答案】A

【解析】【分析】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和传播速度几个方面去分析,同时还考查了声音三个特性的区分,属于基础题,也是中考的热点之一。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在

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

音色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区别声音主要是靠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解答】

A.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朗读时,朗读者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故A正确;

B.声音在

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

,故B错误;

C.主要依据音色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故C错误;

D.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振幅大,响度大,故D错误。

故选A。

17.【答案】B

【解析】解: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因为它已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医用“B超”机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所以人们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

故选:B。

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

人们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掌握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和超声波的概念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8.【答案】D

【解析】【分析】

利用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与选择项中提到的具体措施相对应,从而可以得到答案.

选择项中提到的措施都是减弱噪声的方法,此题要注意的是措施要与题目的要求相符合.

【解答】

A.禁止机动车鸣笛,防止了噪声的产生,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

B.工人戴着防噪声耳罩,阻止了噪声进入人耳,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第13页,共19页

C.机动车辆都安装有消声器,防止了噪声的产生,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现代城市住宅安装双层中空玻璃窗,这是在声音从声源处向人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D.

19.【答案】B

【解析】解:A、在学校周植树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

B、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音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故B正确;

CD、教室安装隔音玻璃、在靠近学校的道路旁安装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D错误。

故选:B。

减弱噪声主要从三种途径入手,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根据每个选项的实际做法,分别加以分析判断。

本题考查学生对减弱噪声具体做法的理解能力,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20.【答案】C

【解析】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故A错误;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二胡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正确;

D、二胡声是优美动听的,但对需要休息的人来说是一种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根据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而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

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影响人们工作、生活、休息及干扰需要听到的声音,都是噪声;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以及噪声与乐音的区别,是一道声学基础题。

21.【答案】信息

空气

【解析】解:

同学们听到广播中的警报声迅速离开教室,获取了信息,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在这里是通过空气来传播的。

故答案为:信息;空气。

声音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够传递能量;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此题考查的是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以及声音能够传播能量的特点,是声现象重要的知识点,但难度不大,容易解答。

22.【答案】超声波;电磁波

第14页,共19页

【解析】【分析】

汽车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的回声定位原理制作的;汽车导航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

知道超声波和电磁波的应用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解答】

据课本可知,汽车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的回声定位原理制作的;汽车导航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

故答案为:超声波;电磁波。

23.【答案】信息

【解析】解:

考场上,随着铃声的响起,同学们开始了紧张的考试,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根据

可得,小萌家距离考点的距离:

故答案为:信息;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知道速度和时间,根据

求出小萌家距离考点的距离。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应用、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注意单位换算,常见题目。

24.【答案】能量;响度

【解析】【分析】

声音不但能传递信息,还能够传递能量;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抓住以上知识,并深入体味生活中的一些说法,就可解题。

【解答】

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因此音量太大会使耳膜受损,音量太大是指声音的响度太大;为此减小声音的音量,需要减小声音的响度。

故答案为:能量;响度。

本题考查声音能传递能量,以及声音特性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是一道基础题。

25.【答案】低;钢尺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

【解析】解: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部分体积增大,质量增大,越来越难振动,频率越来越小,音调越来越低。

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很难振动,频率小于20Hz,人耳感觉不到。

故答案为:低;钢尺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

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

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

掌握人听到声音的四个条件:频率在

,有一定的响度,有介质,耳朵完好。

第15页,共19页

掌握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

26.【答案】音调;振动;噪声

【解析】解:乐音的三个特征是音色、响度和音调.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则人说话的声音是声带振动产生的.

深更半夜,如果播放的音乐声很大,影响了邻居的休息,那么对邻居来说,此时的乐音就成为了噪声.

故答案为:音色;

振动;噪声.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是音调、响度和音色.知道从环保的角度,凡是影响人们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熟知乐音的三个特征,知道噪声的特点及来源,可顺利解答,属声学基础题.

27.【答案】响度

声源

【解析】解:

在此题中的大声指的是声音的大小,因此指的是响度。

图中“请不要大声喧哗”的标志牌,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产生。

故答案为:响度;声源。

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在人耳处减弱。

音调和响度的概念很容易混淆,但是却是考试的热点内容之一,所以一定要注意进行认真的区分。同时还要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及应用。

28.【答案】空气

声源

【解析】解:

英语考试时,考生听到的英语听力材料声音通过空气传入学生的耳朵;

听力考试期间,要求监考老师尽量不要走动发出声音,这种措施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空气;声源。

声音能够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减弱噪声的措施有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以及噪声的控制,是一道基础题。

29.【答案】振动

超声波

【解析】解:翻阅试卷的声音是由纸张的振动产生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来确定障碍物的远近。

故答案为:振动;超声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们可以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如利用回声定位制造的倒车雷达。

此题考查声音的产生、超声波的应用,属于基础知识。

30.【答案】振动;空气;响度

第16页,共19页

【解析】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吉它声是由弦的振动发出的;

吉他声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中;

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改变弹奏的力度,可以改变吉他发声的振幅,所以响度改变。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响度。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有关。

此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三要素及区别,属于一道声学基础题,虽综合性较强,但难度不大。

31.【答案】音调

空气

声源处

【解析】解:

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即改变声音的音调.

琴声和我们的耳朵之间有空气,琴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中.

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音调;空气;声源处.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在人耳处减弱.

本题考查声音的三要素、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分析解答.

32.【答案】解:由

可得,在

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声音传播的距离:

设司机按喇叭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

则:

答:司机鸣笛时距离高山有1080m远.

【解析】司机鸣笛后,声音传到高山返回汽车时,汽车以

的速度已经前行了6s,根据速度公式可求汽车行驶的距离;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司机鸣笛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司机鸣笛时汽车与高山距离;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关键是弄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按喇叭时汽车与山崖距离的2倍.

33.【答案】解:声音从探测船到障碍物的时间:

第17页,共19页

答:障碍物与探测船间的距离是600m。

【解析】声波从探测仪发出到障碍物的时间

,代入公式

算出障碍物与探测船间的距离。

回声探测仪器是利用声波的反射来测物体间的距离或海深等,给出的时间一般为声波发射到接收的总时间,本题也可用

算出声波来回传播的总路程,除以2得到障碍物与探测船的距离。

34.【答案】振动;响度;空气;不能;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解:

甲图通过乒乓球被弹起说明物体发声时在振动。乒乓球弹起的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实验还可以探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

由图可知,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所以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若把此实验拿到月球上做,图中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不能发生振动,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因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右边音叉发出的声音无法传到左边音叉使左边音叉振动。

故答案为:

振动;响度;

空气;不能;真空不能传声。

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通过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

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响度跟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真空不能传声;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是由于声音经过空气传递到耳朵里的。这种方法就是转化法,“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物质,形象直观。

35.【答案】乙;甲;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缩小;实

【解析】解:

如图所示,用薄塑料片在甲、乙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划两次,因为乙梳子的齿密,所以乙梳子齿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声音的音调高,甲梳子齿振动的慢,频率低,发出声音的音调低。

由题意可知,不断地抽出罩内的空气,声音逐渐减小,进一步推理,没有气体时将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图中B是汽车限速标志,它表示的含义是汽车最大速度不能超过

可得,按规定,汽车在小区内行驶120m时间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拍摄景物时在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

乙;甲;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缩小;实。

第18页,共19页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图3所示目前指示的车速

,根据

的推导公式

进行计算以这样的速度行驶120m需要的时间。

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之一: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区分判断声音的特征是中考的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音调和频率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重点,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由标志牌获取足够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标志牌,我们应能够读懂各种标志牌,懂得标志牌所表示的含义。

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基础,一定要掌握。

第19页,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