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0日发(作者:)

凌志军《重生手记》

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长在北京。现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也是畅销书

作家。他是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当代中国

记者的“标杆”。2003年《南风窗》年度人物。他的每一本书都引起巨大反响,拥有广泛

的读者。他在过去十多年间陆续出版9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他的著作还以多

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2007年,他罹患癌症,以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思路应对治疗,逐

步康复,并以亲身经历写下《重生手记》。2000年出版的《追随智慧》,被媒体评为当年“最

佳纪实文学”。2003年出版的《变化》,被中国大陆媒体评为“年度图书”。同时在台湾

获得“开卷好书奖”。2003年出版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原名《成长》),9年来先后

7次再版,38次重印,直到今天仍然深受读者喜爱。2005年出版的《联想风云》,入选当

年“最佳风云榜”。并获得“2005年度北京地区最佳版权输出图书奖”。2007年出版的

《中国的新革命》,被境内外媒体和研究机构评为当年“值得记忆的好书”“年度商业

书”“最佳商业图书”。 这是一个癌症患者从身陷绝境到逐步康复的亲历记,也是一位

著名记者对当今中国癌症医疗体系种种利弊的观察和剖析,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勇气和乐

观精神的人生励志书。2007年,凌志军被诊断为“肺癌,脑转移”,即“肺癌晚期”。北

京、上海两地名医会诊,几乎一边倒地判定,活不过三个月。他和家人陷入前所未有的恐

惧中。真的没有生路了吗?外科、内科、中医、“太医”,分别给出了大相径庭的治疗方案。

要不要手术?要不要做化疗?应该相信什么样的医生?该不该使用特效药?该把性命托付给谁?

他调整心态,积极搜集诊疗信息,甄别真伪。他仔细观察医生的得失,也观察病友的成败,

最终选择了最佳的治疗方案,走出适合自己的康复之路。五年了,他不仅活了下来,还活

得越来越健康。他真切地认识到,癌症不是绝症,只要不恐惧,不盲从,不走上错误的治

疗之路,癌症患者就有更多生的机会。 一位资深的媒体记者,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

伴随求医过程中的体验、观察,引发了对中国医疗体制的一系列思考。他,就是人民日报

社高级编辑凌志军。 凌志军,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畅销书作家,法学硕

士。祖籍广东,生于上海,长在北京。15岁到工厂做工,16岁做农民,19岁当兵,25

岁成为新华社记者。没读过中学,也没读过大学。30岁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3

年后获得法学硕士学位。 1998年和同事马立诚合著的《交锋》引起轰动,也引发了激

烈的争论,成为当年中国第一畅销书。2000年的《追随智慧》被评为当年“最佳纪实文学”。

《联想风云》入选“2005年最佳风云榜”,并获得“2005年度北京地区最佳版权输出图

书奖”。 自从发现肿瘤,凌志军走过了千万个中国病人走过的历程,体会到了中国式

求医的特殊艰辛。他说,将这些经历讲出来,是因为“要帮帮这些癌症患者。 他们是

属于大家赛跑中突然摔倒的人,每个人都在往前跑,谁去看他们一眼呢?如果我不是生病,

我也会匆匆忙忙往前跑,生怕被潮流落下。但现在,我和他们在一起。” 《生命时报》

对凌志军的专访,就从这样一个人,一场病,一次不寻常的体验和思考开始。 我不喜欢轻

率、傲慢和自以为是的医生 凌志军在上海刚刚完成了一本新书的写作,凌志军昏昏睡

去,却在头晕目眩中醒来。恶心、头痛、天旋地转,让他这个几乎从来没得过病的人感到

了问题的严重。 回到北京后,一系列检查告诉他,他患上了肿瘤,脑子里有,肺里、

肝里也有。那好似晴空霹雳的一刻,让凌志军感觉到平生第一次离死神那么近,由此开始

了漫漫求医,也是求生路。 记者:任何人身体里发现了肿瘤,遭受的打击都是巨大的。

在经历了震惊、绝望和怨天尤人之后,你是从什么时刻开始审视医生这个群体的? 凌志

军:发现颅内有占位病变以后,我们去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挂了一位知名专家的特需号。

耐心等了3个小时,终于在下班前几分钟见到了他。他只看了我一眼,便把注意力集中到

了我的核磁共振片子上。 我当时强打精神,试图叙述我突然发作的症状,可是他对我

的话不感兴趣。他的热情似乎只在向他对面的年轻医生侃侃而谈,对我视而不见。 我

发现,他不相信病人,只相信机器,相信那张没有色彩、温度和生命的胶片。 当我妻

子急切询问颅内和肺内的占位是否有联系时,这位专家却带着嘲弄和不屑反问一句:“你

想让它有联系,是吗?”我没有想到,他会用这种方式回答一个他也说不清的问题。 那

天,我和妻子在忍受了路上颠簸、漫长等待和期待之后,得到的仅仅是一张“专家门诊挂

号费票据”,以及一篇“演讲”、一个“问号”和一个模棱两可的“待除外”诊断。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