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2日发(作者:)
理
第一种真正称霸天空的昆虫是蜻蜓,飞行迅速又敏
捷,这肯定带给它们足以傲视地面动物的极大优势。
——[英]戴夫·古尔森《草地上的嗡嗡声》
薄翅如纱空中舞
文|秦自民
“晚霞中的红蜻蜓,请你告诉
我,童年时代遇到你,那是哪一
天?”日本诗人三木露风创作的《红
蜻蜓》,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妙
回忆。其实,许多人的童年里都舞
动着可爱的蜻蜓。“碧玉眼睛云母
翅,轻于粉蝶瘦于蜂。”优雅的蜻
蜓眼睛似碧玉晶莹、翅膀如云母透
明,比蝴蝶更轻柔曼妙、比蜜蜂更
婀娜苗条。
昆虫飞行家中,更令人印象深刻的
是一种薄翅蜻蜓,其迁徙全程可达
1.5万千米以上。
薄翅蜻蜓的迁徙距离不仅使黑
脉金斑蝶等昆虫相形见绌,也超过
鲑鱼、驯鹿、半蹼滨鹬等以长距离
迁徙著称的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
不同的是,昆虫的迁徙常常是跨越
世代的。没有任何一只蜻蜓在其短
暂的一生中能完成迁徙全程,它们
常常需要经过祖孙四代的努力。基
因测序证明,来自亚洲(日本)与
遥远的南美洲(圭亚那)的薄翅蜻
蜓的群体基因概貌十分相似,说明
它们是两个群体交配繁衍而产生的
后代。
看起来柔弱不堪的蜻蜓竟然可
以环游世界,实在是匪夷所思,令
一、唯有蜻蜓蛱蝶飞
“双睛碧珠莹,四翅青罗薄。”
蜻蜓宝石般的眼睛使其具有全方位
的视野,而薄如轻纱的翅膀则使其
成为伟大的昆虫飞行家。黑脉金斑
蝶因善于长途跋涉而闻名——每年
飞越8000千米左右的旅程。但在
106
ZXSBK·YQC
说
人钦佩!
蜻蜓的翅薄而轻,质量仅占体
重的2%左右,主要由翅膜、翅脉、
翅痣、翅结构成。翅膜是翅膀主要
的空气动力结构,厚度一般仅2微
米。翅脉是翅膀的主要支撑结构。
翅结将翅膀的前后两部分铰接在一
起,提高了膜翅的变形能力。蜻蜓
翅膀经过3亿多年的进化,在形态、
结构和功能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优
化。因此,蜻蜓是飞得最快的昆虫,
被誉为“飞行之王”。
最特别的是蜻蜓进化出了奇妙
的“震颤消除器”——翅痣。翅痣
是翅前缘的一块深色角质加厚区,
是翅膀在飞行中不致因震颤而折损
的关键。科学家受翅痣启发,在固
定翼飞机的机翼内部增加与翅痣异
曲同工的桁条和桁梁,就能避免震
颤的发生,防止高速飞行时机翼折
断。其实,受蜻蜓启迪的发明还很
多,大约在公元前500年,
中国人就发明了儿童玩具
竹蜻蜓。竹蜻蜓在18世纪
传入欧洲,英国空气动力
学家乔治·凯利通过对它
的研究、仿制、改进,悟
出了螺旋桨的工作原理,
并制作出直升机模型。竹
蜻蜓也是日本著名漫画《哆
啦A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道具。
蜻蜓是空中的芭蕾舞者,能够
轻松完成各种高难度的飞行特技,
在空中悠然自得地嬉戏。蜻蜓的4
个翅膀可单独控制,能快速改变飞
行方向,自由自在地实现前飞、倒
飞、侧飞、急转、急升。蜻蜓还可
以轻快灵活地悬停在空中,或突然
垂直起降,甚至倒退着降落到一根
尖尖的枝梢上——空中“开倒车”
是蜻蜓的独门绝技。“风蒲猎猎弄
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香蒲在
微风中翩翩起舞,伴随着猎猎的声
响,卖弄着轻盈、妩媚、婀娜的身
姿,蜻蜓在蒲叶间嬉戏,起起落落,
进进退退,飘飘荡荡,由于清风的
吹拂似乎不能自由自在地站立。然
而,在这摇曳的蒲草间快乐地玩耍,
也许恰恰是蜻蜓倚仗着非凡的飞行
本领顽皮地与晃动的蒲叶较劲。
2023.1—2
107
理
二、偷眼蜻蜓避百劳
“蜜蜂蝴蝶生情性,偷眼蜻蜓
避百劳。”诗圣杜甫对自然有敏锐
的观察:落花成堆处,有蜂蝶低回
缭绕,仿佛在惋惜落花——真舍不
得那些花蜜呀!蜜蜂和蝴蝶还沉浸
在对落花的眷恋中,殊不知早已被
那些对落花不屑一顾的蜻蜓偷偷盯
上。不过,蜻蜓也处于两难境地,
在觊觎蜂蝶等美食时,还须谨慎躲
避伯劳鸟的捕食。蜻蜓是食物链上
重要的一环,既是捕食者,又是被
捕食者。
蜻蜓看起来有不胜凉风的娇羞,
其实并不温柔。它们是自然界中一
类道行很高的捕食者,其捕食成功
率达九成以上。蜻蜓能如此高效,
除了超大的眼睛、敏锐的视力、卓
越的飞行技能之外,还在于它们拥
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
研究人员将比头发丝1/1500
还细的纤细电极与蜻蜓参与视觉处
理的神经元相连,借以观察蜻蜓在
面对多个猎物时大脑的反应。瑞典
的戴维·奥卡罗尔发现,蜻蜓的反
108
ZXSBK·YQC
应与拥有复杂神经系统的灵长类动
物非常相似,能够对物体移动的路
径进行评估。
蜻蜓锁定目标后,就扇动灵巧
的翅膀,迅速调整飞行路线,在最
合适的时候拦截猎物。当它选中一
只苍蝇时,就会忽略叶蝉等其他潜
在的目标,目不斜视,快速扇动翅膀,
张开6条腿猛扑过去。蜻蜓的每条
腿上都生有无数细小而锐利的钩刺,
合拢起来就如带刺的囚笼。将苍蝇
囚禁后,蜻蜓便用咀嚼式口器大快
朵颐。
大多数无人机在剧烈碰撞后很
容易坠毁,然而,瑞士科学家发现
蜻蜓在与硬物碰撞后仍能存活。因
此,人们模仿蜻蜓制造了一种悬停
无人机。这款仿蜻蜓的无人机不用
安装传感器和避免碰撞所需的复杂
软件,在没有“北斗”等定位系统
导航的情况下,能够在幽闭、混乱
的室内或地下空间中进行主动碰撞,
通过碰撞洞悉环境。这款无人机即
使从空中坠落,也可以用4条细长
腿重新站立,因此,能在地震、核
泄漏等危险情况下开展搜救行动。
蜻蜓,这位古老的飞行家拥有
如此先进的本领,不仅令人拍案叫
绝,也让人类在研究飞行器时受益
良多。
说
三、点水低飞恋野塘
蜻蜓的成虫可以存活几个月,
在昆虫中算得上高寿。蜻蜓的高寿
与其复杂、奇异而独特的求偶和交
配行为密切相关。蜻蜓的恋爱、婚
姻大事都要在空中进行,不仅要在
飞行中求偶,也要在飞行中交配,
此外,雌蜻蜓还常常在飞行中产卵。
“水上蜻蜓木上蝉。”蝉的生
活离不开树木,而蜻蜓则离不开净
水。蜻蜓喜欢在池塘、小溪等湿地
上空曼舞,它们深知,只有在这里
才有机会邂逅心仪的对象。不过,
蜻蜓的爱情并不浪漫,蜻蜓帅哥对
待美女更不温柔。当雄蜻蜓发现雌
性同类时,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用野
蛮的手段将其征服。雄蜻蜓修长的
身体末端有一对攫握器,通常会在
飞行过程中牢牢地抓住雌
蜻蜓的头顶或前胸背板,
甚至会攻击正在交尾的蜻
蜓,拆散它们的好姻缘,
并将“新娘子”据为己有。
一旦俘获了雌蜻蜓,
雄蜻蜓决不轻易放手。有
些雄蜻蜓会将攫握器上的
尖刺刺入雌蜻蜓身体中。
配对后的蜻蜓会连锁在一
起好几天,飞行时雄蜻蜓
在前面拖着雌蜻蜓,姿态
十分优美。大半个夏天里,蜻蜓看
起来都恩爱有加,出双入对,难舍
难分。其实,这里面还有鲜为人知
的秘密。
在雌雄共舞的过程中,双方会
不断地调整姿势,努力弯曲腹部,
使雌性尾端的生殖孔与雄性第二、
三腹节的交合器贴合到一起以实现
交尾。此时,两只蜻蜓的身体构成
了一个浪漫的心形“交尾轮”,又
好似一个单环同心结,寓意着永结
同心、白头偕老。
能形成“交尾轮”的,除了蜻蜓,
就只有豆娘。因此,体态优美、艳
丽脱俗的豆娘也容易被误认为蜻蜓。
的确,豆娘与蜻蜓是堂姐妹,都属
于蜻蜓目,当然有很多相似之处。
不过,蜻蜓属于差翅亚目,而豆娘
2023.1—2
109
理
属于束翅亚目,真要区分二者也并
不难。蜻蜓体态稍显丰腴,两只巨
大的复眼几乎紧贴在一起,休息时
翅膀像机翼一样展开,前后翅距离
较远,形状大小也不相同;豆娘身
形娇小清瘦,复眼分布在头部两侧
类似于哑铃,歇息时一模一样的前
后翅伸长重叠在背上,看起来好像
只有一个翅膀。
在形成“交尾轮”后,雄蜻蜓
为了增加成为父亲的机会,会用生
殖器上的倒钩(或毛刷)挖出并摧
毁伴侣体内竞争对手的精子,然后
才郑重其事地放入自己的精子囊。
为了避免其他同性依样画葫芦,雄
蜻蜓会缠住雌蜻蜓不放,直至自己
的精子完成授精,甚至要等到雌蜻
蜓产卵后才肯放手。
闷热的盛夏,骤雨初歇,菱叶
萦波,风送花香,“绿水满池塘,
点水蜻蜓避燕忙”“穿花蛱蝶深深
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蜻蜓点水,
实际上是在水中产卵。看,一只有
着绿色金属光泽的雌性闪蓝丽大蜻,
扇动发达的翅膀,“振振有声”地
飞到水面,倏然点水,只一闪,在
水面晕开一圈涟漪,就把孩子生到
水里。
蜻蜓卵孵化成的幼虫叫作水虿。
暗褐色或暗绿色的水虿在水中蛰伏
几年后,就蜕化成魅力无限的蜻蜓。
水虿与优雅美丽而富有诗意的蜻蜓
似乎风马牛不相及,水虿看起来像
凶猛的外星生物。
“嫩绿堪裁红欲绽,蜻蜓点水
鱼游畔。”在词人晏殊笔下,蜻蜓
与小鱼在莲塘里相处得多么和谐融
洽,然而,事实却截然相反。水虿
的口器带有两个可以快速弹射的遍
布锯齿的长钩,这对小鱼、蝌蚪、
蝾螈和水生昆虫等小动物都是致
命威胁。所幸蜻蜓是蚊子的死敌,
成虫在空中捕食蚊子,而幼虫则
在水里猎食孑孓。
美丽的蜻蜓不仅赏心悦目,
还能消灭害虫,监测环境,提供
仿生学灵感。蜻蜓是昆虫中的飞
行之王、超级猎手,也是飞舞在
夏日里的可爱精灵,自然美景中
的娇娆点缀。我们爱蜻蜓!
Z
110
ZXSBK·YQC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