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3日发(作者:)
山东省2020年4月高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正常状态下,每个人保持着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协调。当遇到紧急事件
时,这种内在的平衡就被打破,机体会立即调动生理、心理系统的反应,竭尽全力地应对突
发事件,进入应激状态。不同的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应是有差异的,决定个体应激反应能力
的因素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前者主要指个体的原有人格的健康程度和适应能力,后
者指客观环境的条件等。从反应结果上看,一次应激事件后,一类反应是恰当的、适应性的,
应激事件后个体得到成长和锻炼。另一类反应是不恰当的、非适应性的,其结果留下创伤。
人格越是强健者,越是以前者反应为主,乐观豁达的人能相对客观地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而敏感脆弱的人容易夸大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在SARS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可能会出现两种应激反应。一是预期性焦虑,主要表现为忐
忑不安,对自己能否胜任工作没有把握。这一方面源于他们对未知工作情景的担忧,另一方
面源于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鼓励个体认识自己的这种心理冲突是正常的,越是能接
受和理解,就越意味着能承受和消化它。同时,如果有了充分准备,尽可能将未知的因素变
成可控制的因素,恐惧心理就会减轻。因此需进行知识和技能储备、身体和心理储备。二是
挫败、内疚、抑郁等负性情绪。他们可能有对被感染危险的恐惧感、工作难度带来的挫败感、
与家人分离带来的牵挂以及面对重症病人的痛苦甚至死亡时产生的哀伤等。因此,要对被感
染SARS的真实危险性做出正确的评估,熟练地操作隔离等防护措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
病毒,承认个人的局限性,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和暂时的、部分的无能。越是能接受自己的
失败,就越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调整心态,积极学习新技能。作为医务人员,需要足够的共情
能力,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及时体察他们的痛苦,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治疗,但也要有
能力将自己的情感与病人分离开来,接受现实的局限性。
(摘编自《中国全科医学》2003年07期,杨蕴萍《由SARS认识应激与应激反应》 )
材料二: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们该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不同人群该如何获得心
理支持?日前,记者采访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编委会主
任游旭群教授。
记者:当意外来临,焦虑、恐慌是人们最主要的情绪,疫情对一个人产生的心理影响有
哪些?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
游旭群:疫情给我们造成的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这两天大
家特别关心疫情信息,因信息不够明确会产生认知冲突、无所适从等,都属于认知上的变化;
同时,情绪上容易紧张、恐惧,甚至是抑郁愤怒;从行为方面来看,大家的生活也会出现很
大变化,出行受限、社交减少等。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恐惧会加剧我们对疫情的非理
性认知,生活的变化又会加剧情绪的紧张感等。
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的群体,他们在心理反应上必然存在差异。对待重度应激反应,我
们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测评手段和诊断技术进行评估和治疗;对普通人群来讲,应激反应比
较弱,未达到临床标准,自我心理健康评估时,可以依据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生理活动正常,
关注睡眠饮食是否规律、免疫力是否下降;二是情绪反应适度,是否存在过度焦虑、持续抑
郁、易激怒现象;三是社会功能良好,是否存在自我封闭、兴趣减退等现象。通常来讲,只
要这几个方面没有明显的变化,就无须过度关注和紧张。
记者:最急需心理援助的是哪部分人群?又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
游旭群:目前最需心理援助的有两个群体:一是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二是在
救治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这两个群体面临的压力最大,最需要相应的心理支持。
一般来说,从两个层面获取心理支持:一是个人层面,通过个人努力、充分调动个人资
源进行自我支持和维护。二是社会层面,有效利用社会支持是应对压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专
业团体获得更多可靠的信息支持,通过家庭、亲人、朋友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通过政府部
门、所在社区、工作单位等获得更多的组织支持,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2月6日)
材料三: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陷入焦虑、恐慌之中。这不仅给身体和心理带来负面影响,
而且长时间、聚焦式的心理恐慌会对整个社会机体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对民众的心理疏导不
可或缺。
实施心理干预,须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分
类分级服务;二是专业、有序、符合伦理要求。当前的心理服务主要通过热线电话和网络实
施,必须运用专业方法和技术,为求助者提供针对性服务。各部门各类组织有效协同、高效
协作,为个人提供针对性心理服务。疫情初期,国家卫健委就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予以指导;
心理学界也迅速组织起来,通过心理热线、在线咨询等方式提供心理服务。但是短板也仍然
存在,以心理援助热线为例,目前各地社会组织,已经支持建设了几百条心理援助热线,但
缺少统一管理,存在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对服务质量很难进行有效评估。随着疫情
防控形势的演进,心理服务需求也会不断变化。接下来应注重从“介入式危机干预”转向“恢
复性危机干预”。
社会心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核心因素是信息传播。媒体在信息传播时,要强
化事实,多一些科学知识和防控进展、展现国家力量和人性光辉的内容,从而引导民众建立
理性积极的心理状态。结合疫情防控,还需在预防促进为主、分层分类、标准化和规范化的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础上,拓展到社会心态引导、核心价值观培育等重要领域,建立以信仰、
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从而在全民族共同抗击疫情的考验中弘扬
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02月11日)
1. 三则材料对“应激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应激反应是一种内在平衡被打破导致机体紧急调动生理、心理系统有效解决突如其
来的困难和危险的适应性反应。
B. 全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在应激事件中需强健人格,乐观豁达,
客观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C. 疫情引发的心理恐慌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但应激状态持续太久,会对身心带来
负面影响,因此心理疏导必不可少。
D. 重症患者和普通民众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应激反应必然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各类
组织针对个体开展分类分级服务。
2. 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最需要心理支持,下列各项中不能使其获取心理支持
的一项是(3分)
A. 通过听音乐、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向朋友倾诉,甚至是大哭一场等方式来宣泄自
己的负面情绪。
B. 腹式呼吸、冥想、正念、肌肉放松、积极想象,通过视频等方式向亲朋好友表达自
己的爱。
C. 借助网络、电话疏导热线、自助咨询App等向心理学界寻求心理援助,获取心理健
康知识。
D. 不断从社交媒体上获取疫情信息,关注疫情的报道,了解科学知识,多读病毒科普,
学习应对方法。
3.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不断推进,生活将逐步恢复正常,但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还将在
一段时间内存在,应注重“恢复性危机干预”,重建公众心理健康。
B. 面对疫情,不仅需要医学防控,也需心理防“疫”,材料一有关“应激与应激反应”
的表述为材料二和材料三陈述心理防“疫”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C.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会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给公众带来心理影响,并且三者
相互影响,因信息不够明确,容易导致紧张,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D. 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需要强烈的责任感和足够的共情能力,但也要将自己的情感
与患者分离,接受现实的局限性,从而避免预期性焦虑。
4. 材料二和材料三虽然都选自《光明日报》,并且都围绕“心理防‘疫’”来谈,但
是在行文思路和表述重点上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4分)
5.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面前,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假若你是一位地方主政者,该采取
哪些措施消除公众的恐慌心理。(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祈祷
闻一多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
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
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
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
还告诉我这歌声的节奏,
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
请告诉我戈壁的沉默,
和五岳的庄严?又告诉我
泰山的石霤还滴着忍耐,
大江黄河又流着和谐?
再告诉我,那一滴清泪
是孔子吊唁死麟的伤悲?
那狂笑也得告诉我才好,——
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笑。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注]河马献来的馈礼: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出于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出于洛
水,背负“洛书”。《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石霤(liù):滴
下的水。孔子吊唁死麟:麟,麒麟;史书记载,鲁哀公郊外狩猎捕获一怪兽,请孔子辨察,
孔子视之曰:“麟也。”以袖掩面,涕泪湿袍。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想从“抱紧的记忆”里寻找问题的答案,但是又惟恐惊扰了五千年记忆的静谧与
庄严,所以提醒“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B.“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表现了诗人对离奇传说的质疑,
凸显出诗人超出常人的清醒和勇于批判的精神。
C. 对于“谁是中国人”这样一个无需回答的问题,闻一多偏偏要顽固追问,可见,他
所谓的“中国人”并非一般的“国籍”概念。
D.本诗赞美的同时有迷惘, 诗人另一首《死水》把旧中国比作”一沟绝望的死水”,
诅咒中蕴含希望,两者炽烈的爱国情感是想通的。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歌运用四句一节的新格律体,并采用两句一换韵的技法,在视觉上给人以整齐和
谐的建筑美,听觉上给人以错落有致的音乐美。
B.诗歌标点的使用别具匠心,如第二节有疑问词却用逗号句号,四、五节陈述语句却用
问号,是语气的变化更是情感的变化,耐人品味。
C.诗歌的的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完全相同,感情上是对第一节的重复,形式上是首尾照应,
形成精致圆熟的结构,有回环往复的咏叹之美。
D. 诗歌语言庄严肃穆、蕴意深远;排比手法的运用使情感更浓烈,典故及古代人物事
迹的引用使诗歌具有穿越历史的深邃,引人怀想。
8. 诗人是如何解答“谁是中国人”这一疑问的?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4分)
9. 诗歌题为“祈祷”,祈祷往往源于痛苦而指向希望,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有怎
样的痛苦和希望。(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
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
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段成式《酉阳杂俎》节选)
(乙)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
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
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
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
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
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
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
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
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
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
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
(丙)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
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
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
[注释]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曾公:曾国藩。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
/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B.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
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C.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
/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D.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
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11.下列对材料中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岳
父”,称妻母为“泰水”“岳母”。
B.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
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C.四更,在十二时辰的丑时,即凌晨一时至三时,也叫“四鼓”。古代一夜分为五更,
每更一个时辰,以打更击鼓报时。
D.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是古代传统的防御建筑。刘禹锡就有“淮水东边旧
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
12.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泰山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泰山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
寄予了他们的家国情思和人生感怀。
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
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撰文从登山循道到观日写景如出一辙,都写了泰山日出
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
D.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
姚鼐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4分)
(2)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4分)
14.(乙)(丙)二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哪些道理?(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范山人归泰山
李白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