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2日发(作者:)

李菁在《见素》一书中说到:“我们应撕开生活外层的布,去欣赏一朵花的盛

开,一束阳光的倾泻,一湖秋水的静谧。”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里,我们每

个人都会被这个世界给深深影响。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的,普通的,并且又是世

俗的。生而为人,我们总是避免不了沾染那些世俗的东西。但是我们可以努力使

自己不要变得那么庸俗。世俗的眼光会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会让我们前进的步

伐不再那么坚定如初。世俗的眼光会让我们变得更加狭隘,考虑问题的眼光总是

没有那么开阔独到。而我们要做到的就是挑战世俗,向世俗说不,打破世俗对于

我们的偏见,用我们独特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把这个世界看得更加广阔。

著名的袁二公子袁克文,不知你可曾听说过他的故事。如果你不曾听过他的

故事,那么听我和你娓娓道来。袁克文,他有着非常显赫的家世,可谓是家财万

贯。她可是名副其实的大公子,从小的他就过着娇生惯养的生活。但是他并没有

因为家室的显赫而变得奢侈迷乱。他有着纵天的才华,并且。还有着面对世俗那

一份独到的眼光。奈何天妒英才,小小年纪,他便病死在了他乡。他虽然家财万

贯,但是他并不曾为了官场上的那些名利,权利而给打动。他淡泊名利,不慕钱

财,只想过自己一个人的逍遥自在,放浪形骸的生活。但是他却因为父亲称帝这

种行为而感到不满。所以他及时与上海的那些青帮为伍,即使是沦为下等人,他

也不觉得丝毫的耻辱。他品行端正,为人清廉。他不屑于那些小人为伍,更不解

做出那些小人才会做出的行径。他爱与那些名人志士交往。他和那些名人志士饮

酒,品茶,作诗。他除了有自己端正青年的人品,他更是有着自己独到的鉴赏能

力,他对鉴赏无一不精,并且它还能唱昆曲,爱藏书,好古文。虽然他并没有好

好读书,但是他却才高八斗。就是这么一个人,心高气傲的才子。他一生都保持

着自己的人品,即使是死了,也不愿意与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混为一谈。可是也

正是这样,导致他在死的时候却没有钱出殡。最后还是由它的徒子徒孙集的出殡

之钱。他是一个奇人。他不怕那些官场上的官员对他的世俗的眼光,对他世俗的

批判。她只为自己而活,为自己的心而活,他一生浪荡自由,潇洒不羁。不曾为

名利而炫耀,为利益而沉沦。就是这么一个人,拒绝了世俗的偏见,令我频频折

服。这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都大相径庭。他们可能受不了别人的一句说他

不合群,他就会去参加原本并不想要参加的聚会,或者是并不想要买的东西。别

人的眼光真的那么重要吗?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就是因为受不了世俗的偏见,就轻

易地采纳呢世俗的意见,他们随大流,他们丝毫没有主见。我为这种人感到悲哀,

也为他们感到可怜。因为他们丢失了自我,丢失了属于他们自己身体里最特别的

那一部分特质。他们的生活好像永远都是在复制别人的生活轨迹。拒绝偏见,做

那个最独特的自己。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因为受不了孤独,受不了被别人扣上不合

群的帽子,所以他们选择委屈自己,委屈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他们拘于世俗。

就像颜如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表面孤独的人其实他的内心并不孤独。真正合群

的人才最孤独。我不想因为世俗的眼光,而抹去自己生命中最独特最炫丽的那一

抹色彩。所以,拒绝世俗,做最独特的自己。

在《西游记》中,悟空在如来面前与玉皇大帝争高下,悟空听得如来讲诉玉

皇大帝自幼修行,历千难万劫方成正果之事,之后仍欲与其争高下,结果被如来

一巴掌拍在五指山下。如来何意?仅是希望悟空知难而返吗?恐怕不是。我想如来

是给悟空“世俗何以难成神圣”一个答案。

世俗与神圣之间的区别,不仅是两者人多人少这样表面的问题,而是藏在我

们内心深处的“成本核算”问题。

“成本核算”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一把尺,我们做事之前,总是会用它去

衡量。在很多方面,世俗的尺与神圣的尺大有不同,拿当下最流行的称号“学霸”

来说再好不过了,我们称呼那些极强的“学霸”叫“大神”,“大神”平时干什么

呢?读课本,写教辅。“世俗”的“学民”“学渣”干什么?读课本,写教辅,等假

期,看帅哥,看美女……我们可能会认为把青春消耗在青灯白卷之下太亏了,但

大神们认为好的成绩才是日后美好前程的王道。不消问为何国家领导人,商海精

英皆出身大学,单看今日之“成本核算”,人人心中尺的大小就已使日后的我们有

了“世俗”与“神圣”之分。

“成本核算”绝不仅是一把尺。因为很多时候它实在高昂,足以让绝大多数

人胆寒。巴基斯坦有一女孩为该国长期以来女性得不到教育,地位之低下之事奔

走呼号,国内刚有反响即被枪杀,所以整个国家都保持了缄默,尽管很多人都清

楚这些长大后会成为母亲的女孩将成为整个民族的灾难。巴国力不强,巴国力何

以强!世俗之心亦大哉!世俗的我们羡慕曼德拉“彩虹国圣人”的美名,但我们践

行不了“我愿为理想献身”的话语;世俗的我们景仰笛卡尔的博学,但我们接受不

了被整个社会迫害的事实。世俗难成神圣,正因为如此,每一个神圣身后都伤痕

累累,他们承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方成世人仰望的神圣。这一种代价,非神圣之

人谁与承担焉!

我们更愿去成为世俗,因为我们已经这么做了,但身为世俗,我们难成神圣,

可我们仍然可以行神圣之事,那些美好品德,正是神圣啊!我们不能济世救民,但

我们可以扶贫济困,我们不能显于后世,但我们也不妨凭借仁孝之名立足乡里。

世俗难成神圣,但世俗之人亦可成神圣之事。

“世俗是指脱离了宗教的状态。世俗,有两种解释:一指民间流行的气习;

一指平常、凡庸的人。”(360百科)。这种解释实际上就已包含了前面所指的世俗

与世俗人此两个概念。这里需要详细区分的是,在人类社会中对待物质与精神观

念上存在着的主流与非主流之区别。

那些修持在寺庙或教堂里不为物欲动摇其修心的僧侣(尼姑)们或修士(修女)

们;那些修行在红尘间的修士们;那些醉心于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那些热衷于科

学研究的科学家(或准科学家们);那些专注于科技创造的发明家们;那些追求真理

的哲学家们以及尚未遭物质污染同化的纯真孩童们和保持住自己的成年人们……

他们(她们)也是活生生的人类,也需要以物质作为生存基础的社会人,然而,他

们(她们)却能做到超然物外地保持着自己的本质不变,不为物质所染污和控制。

可是,他们(她们)又只是整个人类社会中极小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中的非主流。

而认同物质及为物质所同化的群体才是人类社会的绝大多数,是社会主流——这

就是本文所指的世俗社会所在。

正因为有了这些超脱世俗的非主流存在,因此,在整个人类社会中世俗化虽

然是一种普遍的风俗习惯,但却未能污染到这些只占少数的非主流,他们(她们)

不仅抵挡住物质的诱惑和世俗化的感染,保持了自己本性及坚持做自己;而且也为

人间保留了一方圣洁的净土——超脱世俗且回归本性的人性空间。

为什么人类社会的绝大部分人为世俗人?这不得不从人降生而拥有了肉体束

缚说起,因为身体必须以食物作为能量来维持其活动的正常消耗需要;加上物质对

人在生活上所带来的种种便利和感官剌激,又是多么容易令人依恋和沉醉;并且人

对占有物持有的多寡又是其社会地位的象征,而能够使人感到被尊重的虚荣心满

足。因而,人由此便产生了对物质沉迷的依赖甚至是贪婪的欲望——这是形成世

俗化的一个最关键环节。

在世俗的世界里存在着这么一条标准:即判断和衡量一切事物之好坏主要在

于看其是否具有功利效能。凡是对人在物质生活上有帮助或便利的东西,必定是

好的;反之,则为坏的。因而,读书由于间接上对人产生作用,如就业或商贸往来

上资金的计算功能等,这样,读书自然是好的。然而,在世俗社会里又会出现读

书无用论的情形,因为世俗人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就业,而在就业困难的环境

里,读书又变得没有什么功利可言,因此读书就成了无用的。特别是读书对发财

普遍没有多少效果的社会犹在流行着读书无用论(因为该社会中富裕阶层都是没

读过多少书的土豪)。因而,在世俗中不论某富人的财产来源是否正当,世俗人必

漾慕之;可是,当该富人破产或因犯法受到法律惩罚时,世俗人又蔑视并厌恶之。

因此,在世俗中所演绎着的是一出出对名利的追求、执着、判断和评价的唯物欲

戏剧;以占有物多为喜,又以其所占有物少为悲,这就是世俗里的世俗人的人生写

照。而整个世俗都是以完全物质化观念来生活和运作,并形成一个以名利为核心

的世俗文化来,如崇拜金钱和权力、吹棒权势、拍马屁、蔑视欺凌弱势及争权夺

利等。

真正意义上的宗教道场(寺庙或教堂)必独立于世俗之外;虽然寺庙或教堂亦

会接受世俗人来此求神拜佛,或为罪恶忏悔或为升官发财等,但是僧侣(尼姑)们

或修士(修女)们本身必应是脱离世俗,不为世俗影响和操控的信教徒。如若寺庙

或教堂已遭世俗污染和操控,该所谓的宗教道场必然是伪假的宗教道场所在——

沦为世俗的一部分,僧侣(尼姑)们或修士(修女)们也会沦为世俗人所在了。

一味追求物质的世俗人虽然于精神上严重匮乏,并且有的.在物质方面已非常

富有,但是,他们依然孜孜不倦地追逐更多的物质,却无视或完全抛弃对精神的

补充和需求。因此说,认同或完全认同物质的人,他所需要的是物质而非精神上

的;纵然,其物质非常富足和精神十分匮乏亦好。

虽然物质作为一种工具或低层次的生活基础,对生存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

再重要也只不过是一种工具或一个基础层次的低级需要而已。人不可能将工具(身

体及物质生活)当作成自己及自己的一切,而将基础层次的低级需要视为人生的全

部。要知道,人的核心和最重要的本质是精神(本体),人的那个自己是属于精神

上的本我,并非你暂时作为寄存的肉体。追求和提升精神境界才是人生内在而真

实的唯一目的,这才是自己的真正本质——人生表象的背后真相。人的本体不可

能只是仅为了物质生活而生活,把物质当成了自己及生活的一切。例如,世俗人

就是将金钱的多寡作为衡量自己及他人的一切,发财了便认为是一种进步和发展,

破产或无资产者则认为是完全没有发展或退步。其实,真实意义上的进步和发展

乃指人在精神追求上的进步和提高,如在学习上获得更多的知识或对某事物有了

正确的认识或在思想境界上得到了提升等;而一个人金钱的多寡则与这些没有直

接的关系,人若要获得某种知识和领悟某一道理,主要还在于自己的努力。

虔诚的信教徒。虽然有些也会重视物质生活,但是,他们只不过是作物质生

活当为次要生活内容。他们把自己的人生奉献给神,因为人是神整体的一部分,

因而,奉献神是人本质上的一种回归。而那些只是外在形式上信仰宗教的人们,

他们拜神的主要目的只是祈求自己及人家的身体健康平安及升官发财,而非将自

己奉献给神或与神融合的愿望。因此,形式化的宗教徒是名义上的宗教徒,信仰

宗教只不过是他们为了在心理上满足追求名利欲望的寄托,实际上这恰恰是脱离

宗教的原宗旨,是世俗化的伪宗教。

适度满足生理需要是人正常的心理需要,而一味追逐和沉迷于物质则是人不

正常的事情,这是被物质严重污染的现象和结果;这恰恰又是世俗的本质——人处

于扭曲和迷失了自己本性的状态。市侩者在丢失纯真的同时也迷失了自己,成为

物质的俘虏和奴隶。世俗就是人们在认同物质并执持物质观念之下形成的唯物及

名利之社会风俗习惯,世俗化就是人们主动地接受物质操控的奴隶化社会风气。

超脱世俗就是指人超越人类社会中所流行的完全物质化观念及风俗习惯,不

受物质所污染和控制——超然物外。能够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和推动着整个

人类社会重大进步的,并非这些占大多数的完全认同物质的世俗化主流群体,反

而是那些少数的非主流哲学家(含宗教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们。他们(她们)

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是超越世俗观的,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出了前瞻性的预见

和建议。

反世俗化实际上就是反对极端的功利主义和崇拜权力与金钱主义。市侩乃极

端功利主义世俗化的典型。这是一种毫无做人原则的“有奶便是娘”、“唯利是图”

的处世人生观。反世俗化并非一概否定物质生活,而是在肯定物质生活作为生存

基础需求的同时,更注重追求精神上的进步和提升。如果将出世观与入世观、宗

教与整个社会生活及风俗习惯等进行简单地比作反世俗与世俗,这却是片面的观

点。因为在入世观中也存在着反世俗化的,如那些超然物外的哲学家、科学家、

艺术家及修士们。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只要是去除了多余的礼节和

虚伪的应酬,不受物质控制了自身即可。这就是反世俗化的核心。吃饭、睡觉、

散步、欣赏音乐、品茶、适度的性及享受美食和美酒等依然是每一个人健康正常

的事情,与世俗化及反世俗化概念无关。

所以,无论是超脱世俗或者是反世俗化等都是一种以物质为基础层次的低级

生活,而追求更高层次上生活的人生观:以物质生活为辅,精神生活为主的生活

方式。在世俗化占主流的世界里,非主流者能够“莲出自污泥而不染”,坚持自己

的本色不变,这恰恰证明了非主流们的强大意志和顽高思想境界。